辽朝吧 关注:3,417贴子:39,552

长春宫文史遗迹寻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春宫是确定辽代京城的重要地标。
长春宫始建于辽代,初建者是辽圣宗时期的太后萧燕燕,这个史料在《辽史》中是清楚的。
我们找到了辽代长春宫的地点,就基本可以确定辽代的京城。
此文也有五万字,太长了。您可以有选择的阅读。
本文结构是从滦州当地长春宫的文献切入,然后按着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顺序,介绍了长春宫的历史,并且考证了长春宫的真实地点。
长春宫是研究辽史、金史、元史及相关问题的重要地标。


IP属地:广东1楼2021-03-28 07:24回复
    二楼留给辽史专家讨论指正。


    IP属地:广东2楼2021-03-28 07:25
    收起回复
      开始吧,用五万字开始讨论辽代的长春宫。真是忒那个。


      IP属地:广东3楼2021-03-28 07:27
      回复
        我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
        —— 题记:引用柏拉图语录


        IP属地:广东4楼2021-03-28 07:27
        回复
          长春宫是我们研究辽金元三朝京城历史的重要地标,其历史文献又是确定辽金元京城不可移动的地理参照物。我们研究长春宫,可以正历史之误,还原被明朝人篡改过的历史本来面目。在茫茫史海的辽金元文献中,存在许许多多长春宫的文献史料,认真阅读研究长春宫的文献史料,发现古滦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又是最阔绰最显著的长春宫文献富岛。对长春宫这个地标建筑遗迹展开研究寻踪,可以揭示辽金元京城的历史真容,让我们更进一步看清辽金元京城的真实面目。


          IP属地:广东5楼2021-03-28 07:28
          收起回复
            一 滦州地方史志里的长春宫


            IP属地:广东6楼2021-03-28 07:29
            回复
              现存各种版本的《滦州志》和《滦县志》都有一定数量的长春宫历史文献,这些长春宫的历史文献说明,历史上的长春宫就在当年的古滦州,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我们跟随这些长春宫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寻踪,完全可以恢复历史上长春宫的基本面目和历史上的真实所在地点。
              (一)滦州地方史料中的长春宫文献,是历史上长春宫真实地点的见证,我们首先从当年滦州地方官员和当地文人对长春宫的史料记载介入讨论,从地方史料中,首先确定长春宫在历史上有一个大体的目标范围,然后再扩大寻找长春宫的文献史料。最后确定历史上长春宫在滦州的具体地理位置。古滦州的最大地域管辖东起滦河,西至陡河,北起迁安、迁西,南到海边,有的时期并不包括乐亭。这个历史上的长春宫仅仅限定在古滦州所管辖的范围内来寻找,我们先看嘉庆《滦州志》“艺文志”里面对长春宫的几处诗文记载:
              (1)长春宫 作者:州人高吉昌
              故宫鴟瓦纪遗楼,野淀斜阳水尚流。八部国残谁有恨,十香人艳自生愁。珮环似听松声在,奁镜虚疑槛月留。莫欢回心空署院,玉环飞燕总荒邱。(自注云:海陵曾三幸春水。)
              (2)长春古淀 作者:王好言
              春莫适单袷,淀水温可风。马蹄踏沙去,山路披蒙茸,雲收溪练白,日出村疃红。遗址翳从薄,见说长春宫。眼前走狐兔,金屋蓁莽中。春色年年镇长在,玉颜一去无遗踪。君不见,姑苏台,吴歌楚舞今尘埃,往事分明在人耳,千秋亦复令人哀。
              关于作者王好言,基本没有史料可考,可能是元朝人,王好言或为王好古之误,或为王好古的弟弟。元人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臧老人,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生于1200年,卒于1264年。(引自《馆阁文人活动系年》第74页)。参考王好古的文献史料,所以王好言应该是元朝人。
              (3)长春古淀
              作者:明朝嘉靖年间滦州知州陈士元
              野淀空传红粉楼,淀边衰柳覆寒流。胡儿车马哪经眼,异世松雲尚带愁,金屋谩迷沧岛阔,瑶台犹忆翠骅骝。可怜箫氏能倾国,不及王嫱草一邱。
              ——选自嘉庆《滦州志》367页。
              (4)长春古淀 郝宗启(州人)
              野淀悠悠接海滨,古人曾此谩怡神。当年月榭风亭处,不见长春车马尘。
              (这首诗明显是写辽金时期的“捺钵”和“春水”,而且从“接海滨”知道长春宫到大海不是很远。)


              IP属地:广东7楼2021-03-28 07:30
              回复
                (5)长春古淀 吴士鸿(清人)
                山海西来第一州,嵳峩行殿几经秋。锦衣花帽天魔舞,细犬苍鹰猎骑游。元代楚材堪入相,汉家曲逆枉封侯。独怜遗址长春宫,极目苍凉淀水流。
                (6)长春古淀 吴士潢(清人)
                萧后纵游观,长春殿宇宽。空修金録醮,难祷寿星官,柳自迎风舞,花犹浸月团,可怜歌管处,淀水独生寒。
                (7)长春古淀(用刺史陈士元原韵)黄珽
                翠羽明珰拥画楼,当年淀水绕宫流。落花片片何人扫,啼乌声声空自愁。菱荇一池新月上,松雲满眼旧题留。游人莫问春消息,剩有苍凉土一邱。
                (8)长春古淀 李恩捷
                长春古淀属滦州,大定名传几百秋。一自当年劳闢凿,却教后代任遨游。草怜岸上采薇客,石认坡前射虎侯。行殿巍楼何处是,苍茫惟见水长流。
                (9)长春古淀 汪鑑
                盘马弯弓莅此州,边庭烽火几春秋。至今遗址留行殿,伊昔长驱恣猎游。帝业遂基耶律相,战功空纪冠军侯。千年兴废归陈跡,淀水苍茫日夜流。
                (10)长春古淀 冯淦(州人)
                貔貅十万罢南侵,复为君王起上林。两世重游行殿廠,六宫竞舞暮云沈。拼将歌管娱长日,忘却山河抵寸金。淀水不知兴废事,春来依旧绿波深。
                我们遴选这十首《滦州志》的历史诗词作为研究“长春宫”的基础,如果包括《永平府志》所录长春宫的内容,流传在滦州的长春宫诗词比这还要多。
                (二)对这些有关长春宫的诗句进行综合分析
                (1)地理地貌特征:
                以上的这十首诗词都是选自《滦州志》艺文志里面的内容,本身就表证着这是描写滦州历史文化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的内容就有“长春古淀属滦州”这样更典型的诗句,真实地记载了古长春宫就在一片很大的水域之滨。这泮水域为我们寻找长春宫提供了不可移动的地标佐证。由地理特征还可以引申出自然环境特征,如树木花草,雨雪风霜,都包含着地域特征的典型内容。长春宫最明显的地貌特征就是有一片宽阔的水域,长春淀是我们寻找历史上长春宫最重要的地理坐标依据。“当年淀水绕宫流”“淀水苍茫日夜流”的诗句,都是最好的历史文献见证。
                (2)艺术手法特征:
                从每首诗的题目与内容进行分析,其写作手法都是明写“长春宫”暗写长春淀,或者明写“长春淀”暗写长春宫,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些诗句的题目,是称长春淀还是称长春宫,对于我们今天来研究长春宫的真实历史已经无所谓,这是概念同一的内容,在作者与编者的视野里,长春淀与长春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IP属地:广东8楼2021-03-28 07:32
                回复
                  第三是元代:写长春宫的文献涉及元代的很多,后面我们将更详细地进行讨论,在这十首诗里面涉及元代的有耶律楚材,“帝业遂基耶律相,战功空纪冠军侯”“元代楚材堪入相,汉家曲逆枉封侯”。元朝耶律楚材又是大辽帝国太祖阿保机的九世孙,他和辽朝皇帝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从以上《滦州志》选编的这些长春宫的诗词中,为我们描绘了相关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又为我们勾画出长春宫相关的历史年代特征。通过以上相关的人物生活的时代,可以推测出长春宫相关年代的真实。今天分析这些诗句的共同点都与辽代有关,与捺钵有关。与金代的皇家“石城春水”有关,与元代的“醮事活动”有关。历史年代上这些诗句总体与辽金元的京城历史密切相关,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历史的辽金元时期,我们跟随这些滦州历史文献中描写的人物事件,到茫茫的历史文献中去寻找长春宫的真容,按着历史文献的时代特点,从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顺序中依次进行讨论,首先从辽代的历史文献中来寻找长春宫的线索。先看《辽史》中对长春宫的文字记载。


                  IP属地:广东11楼2021-03-28 08:08
                  收起回复
                    二 辽朝时代的长春宫


                    IP属地:广东12楼2021-03-28 08:08
                    回复
                      讨论长春宫的遗址,就应该从早期长春宫的历史文献介入,找到最早的长春宫文献。按着滦州地方史志里面所提供的长春宫文献,此长春宫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辽代,唐之长春宫的名称与此长春宫地址无关。我们首先检索长春宫与辽代相关的文献史料,在《辽史》文献中,辽圣宗时期“长春宫”的史料文献首见,在此之前《辽史》中还没有任何长春宫的文献史料,这就为我们考定长春宫初建年代提供了上限的时间依据。根据以上地方史志文献提供的诗词共同特点,我们查阅辽代的历史文献,确认长春宫是大辽帝国的萧太后主政时期所建。
                      (一)辽代地方史志中的长春宫文献史料
                      辽代的官方史料与滦州的地方史料互为印证,我们从辽代萧太后在滦州建立长春宫的内容开始介入讨论,引用明代所修万历《滦州志》的三处记载:
                      (1)长春古淀:淀在长春社,契丹主萧后建长春行宫,凿渠通水,以恣游观。金世宗改大定淀。引自万历《滦志》世编第20页。
                      (2)长春淀,潴于石城,在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万历《滦志》世编第13页。
                      (3)长春淀,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辽太后建长春行宫,金世宗时名大定淀。见万历《滦志》胜概,疆理第六,世编第30页。
                      以上明代的地方文献记载,进一步说明长春宫就在滦州,这给我们研究历史上的长春宫确定了大致方位,长春宫就在滦州长春淀的附近。我们根据嘉靖年间知州陈士元留下的诗句,说明这个陈士元亲自到过滦州的长春宫游历,才有他这首诗的存世,当年他写这首长春宫诗的时候,长春宫在哪里,他心里是非常明白清楚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是他当年受到皇权政治的旨意,从地方文化上来改变元代京城,故意把长春宫的地址搅豁不清,在他主持编写首部官修《滦州志》的时候,有意用文字把长春宫迁徙到了稻地地区,达到他篡改屏蔽滦州真实历史的目的。
                      尽管历史上的丰南稻地曾经隶属于滦州,但是今天在丰南稻地辖区内根本找不到任何长春淀的水域,稻地辖区更没有任何石城的历史文献,州城西南120里的稻地无石城。历史上的“石城”是今天的倴城。这一点可以参见辽金元三史的地理志。石城又与古滦水有着密切的关系,陈旅在滦州元上都任教时,就写下了“滦水斜抱石城流”的诗句。“石城”和“长春淀”是我们今天研究长春宫不可移动的地标,长春宫又是我们研究辽金元京城的重要依据。用文字可以篡改书写的地方历史,但是无法把若大的一泮天然水域用文字搬走。
                      历史上的长春宫到了明朝仍然存世,长春宫又是幸运的。从元朝中期到了明朝人在滦州执政时期,这里是道教观所,明朝政权的意识形态基本崇奉道教,所以长春宫在一个政治的夹缝中保留了下来。辽金元时期,南方政权受到北方政权的压制,明朝人既反对辽金元政权形式的存在,更是大肆地污蔑篡改真实辽金元的历史,否定佛教,但又虔诚地崇奉道教。长春宫的不幸是在整个社会政治环境下彻底倒下了。今天如果只看滦州志里的长春宫,还是在花里雾里,模糊不清,让你找不到长春宫的具体地点,我们把相关长春宫的历史文献都集中在一起,放在辽金元的大环境里来研究,长春宫在滦州,辽金元的京城也就在滦州。


                      IP属地:广东13楼2021-03-28 08:10
                      回复
                        (四)分析长春宫初建的历史背景
                        通过以上的史料分析,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长春宫就在滦州的事实,以上这些历史文献的存在,增加了萧太后在滦州修建长春宫的可信度。那么萧太后为什么要在滦州长春淀的水边建立长春宫呢,她在倴城的辽南京生活不是很好吗?萧太后为什么要建立长春宫,辽代文献中找不到任何相关文字的记载,只有通过其他文献记载的描述,来进一步研究推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问题。
                        长春宫的初建大概始于统和之初,到统和五年(987年)始见于辽代文献的记载。当年长春宫的初建,主体工程建筑时间大致需要两至三年,以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装修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可见这个宫殿建筑规模之宏大。下面我们做一些必要的分析:
                        1,景宗去世后的国家形势
                        《辽史》卷九,景宗纪第105页有如下记载:“辽景宗乾亨三年(981年)九月庚子,幸雲州。甲辰,猎于祥古山,帝不豫。壬子,次交山,崩於行在,年三十五,在位十三年。遗昭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关于辽景宗的年龄,《辽史》64页有如下记载: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948年),“秋七月壬申皇子贤生”这里记载的就是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之子,按此推算,辽景宗也是35虚岁驾崩的。
                        乾亨三年(981年)九月,35岁年富力强的辽景宗因病在行猎途中去世后,大辽政权岌岌可危,内忧外患,整个朝政是“少儿皇帝寡母老宰相”,即位的辽圣宗当年只有12岁,老宰相室访也接近70岁,景宗去世后的第二年他就退休了。此时太后听政,一个国家由一个女人来管理,她调动了女人所有的能耐,倾注到这个国家的政权管理中。此时辽代军政最强的韩家老二韩德让来到了宫里,他担任皇宫里的“宿夜”这个职责。正是在这个时间,韩德让与芳华美貌的箫太后相知并且相爱,韩氏家族成了辽朝高级的打工仔,拉住了韩德让就拉住了韩家所拥有的军事力量。
                        辽景宗去世后,作为太后的萧燕燕并没有按照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礼仪进行生活,而是重新规划人生,总览辽朝国家大计和民生,既收获了个人生活的爱情,也成就了国家宏大的事业,创造了辽朝历史上的中兴。她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史以来,太后事业从政的佼佼者,所以一千年前的萧太后,是一个现实派的政治家。大宋王朝那些长胡子的大老爷们将相都败在了她的脚下,在以战争为主的治国理政中,他们都耷拉着骄傲不起来的胡子,法理上不得不从一个女人的胯下爬过去,1005年签订的《澶渊之盟》就是证据。澶渊之盟对于大宋王朝来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城下之盟,大辽帝国的军队都打到家门口了,大军压境,赵宋王朝不得不签订这个城下之盟。并且以屈辱的退让和每年礼贡的协议结束了这场战争,否则大宋王朝即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对于大辽帝国的政治形势,这是一个整个东亚和平的协议,以战争反对战争,才有机会避免了战争,充实了国力,争取了主动,赢得了和平。
                        2,景宗去世后萧太后的一些绯闻
                        一个美貌强大的萧太后施政成功,也使南方的宋朝官员开始感到嫉妒,所以舆论上为萧太后制造了东亚文献的许多绯闻。有关萧太后的社会绯闻,尤其是在宋朝人的文献中,丑化她的内容很多,这种丑化无非就是一种敌视,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她与韩德让的关系。景宗去世后,三十岁刚出头的萧太后开始守寡独居,那种封建的历史条件她也只能守寡,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在位的皇后再嫁的。我们很有必要考证萧太后的真实年龄,分析她的社会年龄,就知道她的生理年龄,由生理年龄决定了她社会行事的心理,这是客观的自然评价。
                        萧太后的年龄在《辽史》里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记载了她去世的时间,但我们可以从《辽史》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考证,确定萧太后真实准确的实际年龄。我们知道《辽史》里记载辽代有一个很特殊的礼仪叫“再生礼”,这个礼仪的举行有一个很独特的年龄制度,“凡十有二岁”举行一次。(引自《辽史》卷53礼志六879页。)再生仪,即在本命年的生日这一天或者前几天举行,这就为我们研究萧太后的大致年龄提供了文献依据。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3-28 08:13
                        回复
                          3,萧太后与再生礼的文献
                          《辽史》卷十,圣宗一: 统和二年(984年)“秋七月癸丑,皇太后行再生礼。”此处的皇太后就是圣宗之母后,统和二年的七月,是辽景宗去世后的两周年还不到。七月癸丑是七月20日,这一年是“甲申”年,说明萧太后是属猴的。有了这个文献基础,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求证萧太后的真实年龄。
                          从再生礼的时间来计算,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萧太后的实际年龄,按着每12年举行一次的再生礼,即这一年是萧太后的本命年,由此推测萧太后的年龄只有12岁,24岁,36岁,48岁和60岁的选择。其中的12岁和24岁我们可以基本推翻,因为萧太后在景宗去世时,已经育有一女三子,显然在24岁以前,就是结婚再早也无法生育四个娃,还有48岁以后的说法也可以推翻,因为辽景宗去世时,《辽史》明确记载是35岁。当年就是再早婚,也不可能给他找一个大十多岁的媳妇。所以景宗35虚岁去世时,萧太后是33虚岁,她比景宗小两岁,按现在的周岁算法她只有31周岁刚过。
                          有了真实的社会年龄作参考,我们就可以知道她的生理年龄,她也是一个正常人,人欲的七情六欲都有。放弃所有的南北政治偏见,把历史上的萧太后当做一个自然人来研究,30岁刚出头,辽景宗就去世了,这个年龄再谈一次婚嫁,按人之常情也不为过,对此也无可指责。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皇后改嫁再醮的,如果改嫁,就无法完成辽景宗“军国大事听皇后命”的遗愿。而且当年的儿皇帝辽圣宗都已经结婚娶了媳妇,这个寡母在宫里的私生活又有了与韩德让的关系,就很不方便,所以推测她决意搬出皇宫,另建居所,长春宫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诞生了。在私生活和公权力之间她无从选择,在与韩德让共同辅佐皇室政权的前提下,她选择了搬出皇宫,在皇城外修建一所宫殿,既可以辅政皇帝又可以满足私生活,对于这样一个皇后的居所,长春宫就有了萧太后“梳妆楼”的雅称,在这个梳妆楼的基础上,因为与韩德让的关系,社会还流传着“红楼”或“红粉楼”之说也不为怪,再流传就有了今天当地的“红寺”之说。
                          知道了萧太后的出生年月,再考察他去世的时间,就知道了她大致的生平,萧太后去世的时间,可以根据《辽史》的记载:“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乙酉(22日),南幸。皇太后不豫。戊子(25日),肆赦。辛卯(28日),皇太后崩于行宫”。(引自《辽史》卷十四,圣宗五,中华书局版164页)。此处的“南幸”是从迁西的中京回倴城南京临潢府,此处的“行宫”就是长春宫,说明萧太后是在长春宫去世的。
                          综合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景宗皇后箫燕燕生于戊申年的农历七月20日,终于己酉年的农历腊月28日。换算成公元纪年,大致生于公元948年八月,崩于1010年的元月,享年62岁。
                          萧太后跟景宗大致生活了15年,育有四个子女。跟韩德让共同生活了30年,没有生育子女。韩德让晚年很不幸,萧太后去世后一年,他70岁就退休了,回到了皇帝赐给他的旧居文忠王府,再一年后的1011年3月在故居文忠王府因末疾去世,草草埋在滦南县小松林枢密院的“让岗坟”里,这个让岗坟的名字是因为韩德让埋葬之岗,所以才叫“让岗坟”。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这里还有一块韩德让的墓碑存世,很可惜这块墓碑毁于1961年7月。
                          有了滦州长春宫的文献证据,进一步证明滦州才是辽朝之南京,当年的今天北京城根本就不可能是辽南京。研究历史要从人类社会活动的现实出发。冷兵器时代,敌对国之间的边界,随时都有战争的危险,战争从心理上就一直影响着平民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辽朝没有哪一个**的阿斗皇帝会在与宋朝国境界河不到20里的地方建立一个京城,也没有任何一户平民愿意在随时有战争危险的边境地方常年生活。京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腹地,任何时期任何朝代的京城都不会选址建立在国境线上。还有存世的《析津府志》根本不可能是今天北京城的历史志书,北京城的历史上根本没有任何津关和渡船之口,天象星土定位说,还只是研究者的猜测。这里也挑战《日下旧闻考》所述内容的真实性。


                          IP属地:广东16楼2021-03-28 08:15
                          回复
                            三 金代石城春水期间的长春宫


                            IP属地:广东17楼2021-03-28 08:16
                            回复
                              公元1125年大金王朝灭掉辽代契丹王朝以后, 中国历史的车轮走到了金源帝国主导的时代,女真人取得了大辽帝国的南京倴城,开始在这里正式建都,并以辽之南京为平州,当年的“平州”治所是今天的唐山开平城,倴城属于平州管辖的一部分。早期金源帝国的政治活动在这里坚持了31年的京城,到了贞元海陵迁都,把这个京城又从平州迁到了宛平,这次迁都包括把上京阿城的故都一并迁往宛平。虽然说是迁都,海陵朝以后的皇帝并没有忘记这个为金人进关南下根据地的旧京城,这里还保存了先皇的许多遗迹。从“春水”的形式来分析,此时的石城应该还是金王朝的一个陪都。金代石城长春淀的水域又是长春宫“春水”的重要证据,当年的皇家来石城“春水”,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一)滦州地方史志中有关金代长春宫的记载
                              唐山的地方史《永平府志》记载了金代皇家春水的许多文献,我们具体摘录一些内容来研究金代的皇家春水,请看《永平府志》有关长春淀石城“春水”的记载: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春正月壬戌如春水,乙丑还宫。时上谓宰执曰:“县令之职,最为亲民,当得贤才用之。比在春水,见石城、玉田两县令皆年老,苟禄而已,畿甸尚尔,远县可知”。根据下文《金史》中的记载,金世宗的这段讲话是回宫以后所讲,并非是在石城春水时期的讲话。畿甸是京城和郊甸的泛称,证明石城就是金代的京城。
                              大定十九年春正月丁卯,如春水。
                              大定二十年(宋淳熙七年)正月己巳,如春水。丙子幸石城县行宫。丁丑,以玉田县行宫之地偏林为御林,石城大定泺为长春淀。
                              以上内容摘自光绪《永平府志》1142页。
                              我们在了解《金史》对长春宫的记载之前,先了解一下《金史》地理志关于滦州石城和长春宫的文献记载:“滦州,中,刺史。本黄洛故城,辽为永安军,天辅七年因置节度使。户六万九千八百六,统县四,有松亭关,国名斜烈只。义丰县,倚。石城县,有长春行宫,长春淀,旧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此内容摘引自《金史》地理志上,中华书局版第576页。这里的文献说明当年的石城就在滦州,当年的长春淀就在滦州,无可争议的长春宫就在滦州之石城县。


                              IP属地:广东18楼2021-03-28 1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