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656贴子:1,257,270
  • 13回复贴,共1

历史散文集——越人的精神世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一 悲情成分
悲情成分在越人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类似鲜人,鲜人的精神世界存在这着强烈的忧伤成分,这是源自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握。
鲜人的歌曲《阿里郎》,《金达莱》,都有一种浓浓的忧伤成分。
鲜人自古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自身的命运犹如浮萍,随波沉浮。至今如此。
古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楚灭越以后,秦又灭楚,越子在闽地复国,又被秦灭。
三国时期中原灭越,元灭杭州,广西太平军的劫掠,曾国藩曾剃头的屠城和劫掠,小日本在南京的暴行等等,
越人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
水患也是一个原因,
越地低洼,水患自古有之,而且无法消除。
黄河虽然也泛滥,但是越地和楚地的泛滥更严重,至今如此。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越人的辛苦积累的财富,和自身的命运,都不在自己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秦腔如此高亢,
河北梆子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河南梆子铿锵有力,大气磅礴、 简洁明快,
而越人的戏剧,比如苏州评弹,浙江越剧,福建南音。你听不到战斗的号角,昂扬的精神,只有孱弱的诉说,还有一股淡淡的忧伤。
无锡人华彦均,也就是瞎子阿炳,一把二胡把悲情演绎的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也只有昆山人归有光能写出这种令人无尽悲伤的文章。
今天的越人依然遗传了这种悲情,杭州电视台早年有一档节目《风雅钱塘》, 每一集都从头到尾都是忧伤,浓的化不开的忧伤。


IP属地:河南1楼2022-02-14 18:13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二——自我否定意识
    在所有越人里,自我否定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意识起源很早,从勾践夫差时代就开始了,比如夫差勾践以上十世代先祖,都是伪造的,比如勾践伪造大禹陵,比如禹陵村集体改姓娰,不一而足。
    这类似鲜人,鲜人经济腾飞以后,就开始不承认自己的历史,另外创造历史,创造了虚假的历史,而且信以为真。比如意淫整个东亚都是鲜人创造的,鲜人成了宇宙最强国。
    鲜人意淫历史,源自鲜人的悲情成分。这种悲情在鲜人中代代遗传,至今如此。
    鲜人从来没有战胜过任何人,一直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这种苦难持续了两千年,想起来令人如何不愤怒?所以通过意淫历史来发泄。
    古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古越被楚人所灭,到三国时代东吴被中原统一,到后来的扬州是日,嘉定三涂,再后来的太平军劫掠,曾剃头涂城和劫掠,南京的涂城等等不一而足。
    越人从来没有战胜过任何人,没有比越人更孱弱的了,
    越人的财富不在自己手中,越人的命运也不在自己手中。这类似鲜人,
    无锡的锡剧,苏州评弹,浙江越剧,福建南音,这些戏剧你能体会到越人一直是孱弱的族群,这类似鲜人。
    越人渴望成为强悍的族群,从而摆脱越人的历史,那么越人孱弱的历史就和自己无关,
    衣冠南渡成为一颗稻草,进而无限夸大,甚至夸大到所有越人都是中原人的后代,
    于是,在癔想中,中原人的战袍披在了自己身上。
    然而中原人和越人在体质上差别很大,一个是强悍的麦作民族,一个是稻作弱民。从语言角度,越人的侗台语系,可以追溯到东南亚,这在我的长篇连载《吴语起源》里,有充分论述。
    把百越人的侗台语系,意淫成汉语方言,是百越学者的毕生追求,
    把百越人意淫成中原人的后代,是百越人的毕生追求。
    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自己的族源,这就是百越人的自我否定情结。


    IP属地:河南2楼2022-02-14 18:14
    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三——精神寄托
      在没有文字的蛮荒时代,百越之地存在无限多样的精神寄托,
      这类似鲜人,在大国夹缝求生存,自身的命运犹如汪洋中的一条船,脚下是深渊,四周是无边的未知险途。身处这样的境地,内心如何不惶恐?
      所以鲜人对宗教投入了无限的热情,这其中,有很多是邪教,今日之鲜国,教派林立,各自有一批信徒,而且经常到世界各地布道,也就不奇怪了。
      古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新唐书·狄仁杰传》:“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
      这里“淫”是惑乱人心的祠庙,并不是别的意思。
      因为北吴地区靠近汉地,淫祠被狄仁杰拆的差不多了,
      但是在南吴地区,福建闽越地区,至今还有很多。
      在温州乡村,随处可见一座座建筑或精致或粗陋的庙宇神殿,既非规整的道观,又非纯正的佛寺,这些神殿就是百越人淫祠。
      古越时期的生产力低下,面对无尽的水患,高温高湿产生的水稻病害,自身的命运犹如浮萍,随时可能倾覆,
      有多少无可奈何?内心又如何不惶恐?唯有寄托于神灵。
      越人会为村后的小山修一座祠,
      或者为一颗大树修一座祠,
      或者五显大帝,斗星帝君,黄三大帝,白鹤大帝,杨府侯王,不一而足,以寄托自己的愿望。
      这就是“吴楚多淫祠”的来历。
      倭人也是稻作民族,早期的倭人生活困顿,也是到处都是神庙,
      身处地震高发区,台风,海啸,稻米产量低下,内心如何不惶恐?
      倭国民歌《樱花》,被称为日本第一乐,也是一股浓浓的忧伤,
      你仔细听倭国的国歌,明显就是一种哀乐。是的,倭人的悲情成分一点不少。
      倭国四岛是真正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唯有寄托于神灵。
      越人常常惊异于汉地少祠堂,
      真正强悍的中原麦作民族,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命运在自己手中。


      IP属地:河南4楼2022-02-18 14:42
      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四——肉食迷恋
        对肉食的迷恋,是越人精神世界的一大乐趣,
        整个百越地区,三餐必有肉,无肉不欢,
        这似乎是对早期获取肉食之难的报复性饮食。
        而汉地饮食未必有肉,常有素食之餐。
        吴越之地的苏州,有焖肉面,爆鱼面,大排面。。。。
        吴越之人也吃面食,但不是主食,是一种点心,
        越人吃面条,实际上是吃面上的那块肉, 而不是面条本身,这是稻作民族的典型特征。
        越人常用一小块咸肉,吃下一大碗米饭。
        早期百越之地获取食物困难,
        所以古越有食人俗,
        《墨子·鲁问》载:“楚国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看懂了吗? 解而食之。
        《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 合聚乡里,悬死人中当,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
        看懂了吗?悬死人中当,割食之。
        汉地并不吃不洁之物,不洁之物有很多种,比如蛇,狗,猫,穿山甲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不洁之物。


        IP属地:河南8楼2022-02-20 10:32
        收起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河南9楼2022-02-20 10:32
          收起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五——越人音乐
            音乐,是精神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
            吴越人的音乐,以悲情为主。
            比如江苏江阴人刘天华的作品——《病中吟》、《悲歌》、《良宵》、《闲居吟》, 《烛影摇红》,《月夜》、《空山鸟语》、《苦闷之讴》。
            比如华彦钧,也就是无锡人瞎子阿炳, 《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 ,把悲情演绎的登峰造极。
            岭南的越人,就是粤人,粤人的音乐,轻松,灵动,活泼,类似黑人音乐,谈不上什么内涵,
            比如《步步高》,《雨打芭蕉》,《旱天雷》。
            中原人的音乐,有自己的特点,波澜壮阔,博大雄浑,
            比如河南安阳人刘文金 《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 ,
            河南唐河人关铭 《兰花花叙事曲》 ,
            中原人的音乐,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提到音乐,不能不提满,蒙,东北音乐,
            满蒙东北是否能写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无尽忧伤的作品?
            肯定不能,悲情是吴越人的专利,
            满蒙有自己的特点。
            满蒙基因C含量比较高,
            基因C含量高的人群文化与黑人文化,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与亲密性,
            移民美国的蒙古人也和黑人一起混。
            比如基因C含量高的东北人,就被称为中国的黑人,习惯性的光头, 皮衣, 大金链造型 ,也最接近黑人,
            满,蒙,东北,韩——都流行黑人文化,比如说唱,
            特别是基因C含量高的外蒙,音乐中几乎一大半是说唱,
            移民美国的蒙古人更是几乎只与黑人通婚。
            其实,东北二人转,山东快书,满蒙说唱,韩国说唱,都是黑人说唱的一个变种。


            IP属地:河南20楼2022-02-28 02:48
            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五——无尽攀附
              在所有越人中,对中原人的攀附,是精神世界的一根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这种攀附起源很早,
              比如当山西平陆的吴太伯所建立的虞国被晋国所灭之后,夫差就假借吴太伯之名,宣称苏南吴国是中原人所建立,以此确立合法性,这导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弄混了。
              比如勾践伪造大禹陵,托伪自己是中原人大禹的后代,
              在谎言重复了一千次之后,
              越人深信自己是中原人的后代,
              对中原人最攀附的是4支越族人,
              苏南吴越族,
              浙江於越族,
              福建闽越族,
              广东狸越族,
              前三支越族属于侗水支,狸越族属于壮傣支,
              语言也是这样,前三支属于壮侗语系侗水语支,狸越语属于壮傣语支。
              西晋洛阳丢失后,洛阳的司马皇帝和一批洛阳大臣,跑到南京建立东晋,这就是衣冠南渡,
              今天,所有越人都声称自己是这批洛阳官员的后代,
              甚至遥远的广西骆越族,也声称自己是这批洛阳官员的后代,这是罕见的奇葩现象。
              时间到了民国,攀附之风更猛烈,
              1907年,广东狸越族顺德人黄节,其出版的《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著作上, 而把自己广府族群打扮成从珠玑巷南下的宋朝皇汉后裔。
              面对广府人的珠玑巷神话,客家人罗香林也不甘落后,为与广府神话抗衡, 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著作,全面论述客家来自古代广大的中原地区实乃中原汉族后裔,就这样1927年罗香林为首的客家学者的客家神话也诞生了。
              继客家话神话后,闽台人(主要是闽南)也不甘落后,经过大量族谱考查和历史文献研究,认为闽南人来自河洛,是正统汉族,便直接称自己为河洛人,河洛神话也就诞生了。
              好家伙,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叫河洛人,广府人客家人也只是说自己祖先是来自广大的中原地区,闽南人却直指古代汉族王朝统治中心古都洛阳。
              至此闽粤客三大神话—— 珠玑巷神话, 客家神话 ,河洛神话诞生了 ,三大民系的传说深入民心, 神话愈演愈烈。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互联网上的各种广府人是50万秦军后裔,粤语是唯一纯正古华夏语,客家人是正统中原文化等陈辞滥调妖风邪气埋下祸根。
              网络时代,攀附进入了更高境界,
              越人已经不满足攀附中原人,而是要高于中原人,
              越人学者,比如广西骆越人王力,浙江瓯越人张郑尚方,等等一大批百越学者,直接宣布越人语言都是汉语,比如吴语,闽语,粤语,赣越,不但声称这些越人语言为汉语,而且声称是古汉语。不但声称是古汉语,而且声称是最纯的古汉语。不承认这些语言属于壮侗语系,完全丧失了学术底线。
              越族民科胃口更大,
              越族民科直接宣称古洛阳语和北方汉语都是胡语,
              直接宣称洛阳人和北方汉人都是胡人。
              直接宣称越人是最纯的汉人,越人语言是最纯的古汉语。
              直接骑在洛阳人头上。好家伙,厉害了。
              越人指鹿为马,伪造自己的历史,也伪造华夏人的历史,是为了保住这根精神支柱,这根精神支柱千万不能倒下。


              IP属地:河南23楼2022-03-01 12:16
              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六——无勇之群
                辛弃疾——《洺水集·丙子轮对劄子》——若夫通、泰、真、扬、舒、蕲、濡须之人,则手便犁鉏,胆惊钲皷,与吴人一耳。其可例以为边丁哉?招之得其地矣,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葢一与之杂,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
                辛弃疾在招兵时,不招吴人,直言吴人贪生怕死,也就是如今的江浙地带的吴越人,上了战场就吓破胆,成为弃甲之人,也就是逃兵。
                辛弃疾——“殿司兵素骄……复负重暑行,不堪其苦,多相泣而就罄,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地多眢井,亦或赴死其间”。
                也就是说,以吴人为主力构成的殿前军,连暑天行军的能力都没有,相拥而泣,如此孱弱之吴人,指望他们打仗真的是想太多了。
                据著名学者范文辉的考证,南宋开禧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源问题!
                东晋之时的洛阳遗民,何曾不想北伐,还于旧都?
                但是几次北伐全都失败,这些吴人士卒不堪用。
                因为此时的金陵是百越人地区,说侗台语,这些吴越人贪生怕死,骨骼纤细,体质单薄,身高矮小, 没有任何战斗力,越人从来没有战胜过任何人,
                自有信史以来,越人何时参与过中原人的伟大卫国战争?从来没有。
                东晋朝廷纠集这些人从军,可想而知,每次都失败。
                所以东晋到灭亡,朝廷都无法还于北方旧都。
                东晋朝廷迁到金陵以后,等于把自己越化,一旦越化,就是弱鸡,无法再战胜任何人。
                再说杭州,
                南宋北伐口号很响,但是战场上无法取得胜利。
                杭州就是越人核心区,这些贪生怕死的越人根本没有战斗力,
                后来元灭杭州之时,根本没有战斗,杭州开门献城,是投降的。
                金陵和杭州,用越人北伐,注定无法成功。孱弱之越人无法自保,更别说主动出击了
                所以越地的金陵和杭州都是短命朝代,原因就在这里。当它建立之时,距离灭亡也不远了。
                假设,东晋和南宋,迁到荆蛮之地的两湖,依靠荆蛮之人的战斗力,挥师北伐,会不会好些?
                楚毕竟能够灭越,依靠荆蛮之人的强悍,也许有可能还于旧都,仅仅也许而已。这是一个美好的假设,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
                当国都迁于越地之时,其实距离灭亡也不远了。
                然而,谁又有前后眼?谁又能能穿透历史的迷雾? 看清未来的走向?
                浙江萧山越人袁枚写过一首诗,评价淮阴侯韩信,
                但是,这首诗评价吴越之人,反倒更合适,
                诗如下:——
                穷不能自保,
                达不能自保,
                万古称人杰,
                为之一笑倒。


                IP属地:河南28楼2022-03-10 12:17
                收起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七——无才之子
                  夏商周时期,诗经的风,雅,颂,都在中原十五国,学在中原,才子辈出,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
                  此时的越人断发文身,刀耕火种,处于蛮荒时代。
                  秦汉魏晋时期,江浙地区没什么大文豪,
                  就在盛唐时期第一流的大诗人中,也根本找不到一个江浙百越人的影子,
                  大李杜,小李杜,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没有一个是江浙人。
                  甚至在初唐四杰这样的二梯队里,江浙一带的百越诗人也是凤毛麟角,甚至在二梯队里也拔不得头等,
                  “王杨卢骆”,浙江人骆宾王也只能排在最后面,可见在唐朝人的心目中,骆宾王也算不得初唐四杰的翘楚。
                  至于数不胜数的三流诗人如浙江越人贺知章,读一读他的代表作就不难看出实际的文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基本属于儿童打油诗的水平。
                  唐以后的宋朝,是词的时代。
                  婉约派的代表人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人苏轼辛弃疾,都不是江浙越人,
                  以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平,唐二家,宋六家,没有一个出自江浙。
                  宋以后的元代,文学成就虽远不如唐宋那样辉煌,但也有元曲这样的艺术形式问世,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同样没有一个是江浙越人。
                  “江浙出才子”的说法大抵是从明朝开始的,说的更具体一点,是因为明清两代江浙地区科举最盛,江浙人入科中举者最多,所以才有了江浙出才子的说法。
                  这就是“江浙出才子”的出处和起源。
                  问题是,这些在明清两代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人,能算得上才子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才子是怎么选拔出来的。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与唐朝科举截然不同。
                  在唐朝,科举制度真正起到了最大程度上公平选拔人才的作用。
                  唐朝的科举鼓励考生自由发挥,针砭时弊,尤其鼓励考生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提出自己的观点,文体也很灵活,写诗做赋,帖经墨义,都是很常见的。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大部分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才子,通过科举进入官僚机构的著名政治家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堪称中国古代良臣贤相的典范。
                  唐朝的著名诗人,除了政审不过关的李白等寥寥数人,绝大多数也都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取得进士。
                  明清时期,越人中举率很高,越人开始登场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生完全蜕化成了一群没有思想,没有人格,没有情感,没有喜怒哀乐和个性追求的木乃伊,
                  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世界上还有没有别的知识和值得追求的东西存在,
                  整天的事情就是吃饭,睡觉和背诵八股模板,以求在考场上顺利发挥。
                  在没有考中之前,他们是八股模板的奴隶,整天想的,是如何作八股文;
                  在金榜题名之后,就成为了皇帝的奴隶,整天想的是如何升官发财和玩女人。
                  一旦达到出仕为官的目的,他们便把贪w受贿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顺利成章的,
                  一部《儒林外史》,写尽了当时科举考生的丑态,这种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是根本不值得被敬仰和自豪的,不被嘲笑和唾弃就不错了。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后,江浙人中举就多了,结果明朝长期陷于党争,东林党,浙党,没有半点唐宋的风骨了。


                  IP属地:河南31楼2022-03-16 21:16
                  收起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八——误国之徒
                    北宋即将灭亡的时候,非常诡异,
                    皇帝曾打算将都城从东京汴梁迁到西京洛阳,
                    这本来是一步好棋,
                    因为从军事地理学上看,汴梁地处豫东大平原,无法自保,而洛阳是山地军事防御的绝佳地区,
                    但是有很多大臣反对迁都,因为汴梁需要消费大米,要从江南漕运大米,
                    而汴梁到洛阳需要逆流而上,水运困难,
                    皇帝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为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什么人需要每天吃大米?只有百越人,
                    因为中原人是麦作民族,不是稻作 民族,至今都吃面食,很少吃大米。
                    说明当时汴梁地区有很多越人,
                    这导致汴梁人种越化,越化就是弱化,
                    之后,汴梁直接被金兵连窝端掉,皇帝和宫廷人员被大批俘虏,真是军事史上的怪事,
                    北宋灭亡和这些百越弱鸡有直接关系。
                    在祸害死了中原金朝之后,
                    南宋百越小朝廷直接面对蒙古大军,
                    杭州开门献城投降为结束。
                    明朝以江浙人为主的东林党和浙党,祸乱朝野,
                    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没起一点好作用。
                    广府狸越人袁崇焕在辽东的一些列愚蠢反常的军事操作,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以至经历了满清三百年的黑暗统治,
                    像钱谦益,袁崇焕等人贪生怕死的越人对此负有责任。


                    IP属地:河南33楼2022-03-22 16:54
                    收起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九——无数谣言
                      自民国以来,无数谣言从百越之地产生,
                      民国是一个谣言和妖孽并出的混乱时代,
                      所谓江南鱼米之乡,
                      这是一个谣言,
                      百越之地,山多平地少,土地支离破碎,粮食产量很低,越地并不是鱼米之乡,
                      粮食产量最高的是东北,河南,山东,
                      江,浙,沪,闽,粤,广西骆越,粮食严重不能自给,全靠北方调粮。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所谓两湖熟,天下足,
                      这是越人制造的谣言,
                      百越之地产大米,而北方人不吃大米,
                      中原人现在也很少吃大米,
                      北方人是麦作民族,不是稻作民族,
                      那么百越大米何以足天下?
                      天下这个词,是一个汉语借词,百越人的壮侗语系并没有这个词汇,
                      百越人的天下,是一个非常小的概念,
                      和汉人所说的天下,不一样,
                      汉人说的天下,是一个宏大概念,
                      夜郎人的天下,指向自己,自己就是天下,
                      吴越人的天下,指向自己,指的是江南。长江以北叫钢波,
                      对越人来说,长江以北是未知的土地,充满陌生感和恐惧感,所以越人的天下不包含长江以北,越人的目光从未投向长江以北。
                      所以你就能理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只是足自己而已。
                      小麦粒食???
                      这是百越人制造的另一个谣言,
                      参与造谣者甚至有百越学者,令人不齿。
                      越人认为汉人吃小麦是一粒一粒的,像越人的大米一样,这是造谣,
                      汉代已经有石磨,
                      北方地区遍布石磨,
                      胡饼起源很早,从西域传到中原,
                      而胡饼又起源于西亚,几千年前西亚人就开始吃饼了。
                      越人从汉人典籍上发现一个词——麦饭,
                      然后越人认为麦饭是一粒一粒的,很难吃,
                      这是越人的想象,越人对汉地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起源很早,越人并不了解汉地,
                      麦饭并不难吃,也不是粒食,而且很好吃,
                      宋 陆游《戏咏村居》
                      "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
                      越人所制造的诸多谣言,并非是无知,而是对汉地的逆反心理作祟,
                      越人的内心世界中,视汉地为畏途,乃凶险之地,或苦寒之地,
                      这种畏惧感成为越人的集体意像,并且代代遗传,
                      追根溯源,其畏惧情结起源于有信史以来的诸多大事件,
                      百越之地总共有7个朝代,
                      其实这些朝代和北方不一样,都是短命的地方政权,而不是全国性政权,
                      杭州一个,南宋,
                      被蒙古所灭,杭州并无战事,开门献城投降为结束。
                      南京6个,谓之六朝,
                      孙权的吴国,被洛阳司马氏所灭,
                      东晋,被北府军将领刘裕所灭,
                      南朝刘宋,被兰陵萧氏所灭,
                      南朝齐,被雍州刺史萧衍所灭,
                      南朝梁,被山西朔州人侯景所灭,
                      南朝陈,被陕西人杨坚所灭,
                      纵观以上越地的小朝庭,都被北人兵马所灭。
                      由此所产生的心灵激荡和震撼,并非言语所能表达,而是深植于越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人只说中原有战乱,从不提中原有战争,
                      可是,没有战争哪有战乱?
                      战乱和战争是两个不同的词汇,
                      夏商周以来,中原一直有伟大的卫国战争,越人从来不提,
                      因为越人没有参加过中原人伟大的卫国战争,从来没有,
                      这是越人内心深处一个隐秘的忌讳,而不能触及。


                      IP属地:河南35楼2022-03-31 20:20
                      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十——伪造历史
                        百越学者对自身历史的诸多伪造中,
                        尤其是对南宋的无限吹嘘,是百越学者的巅峰之作,
                        而实际上,南宋没有金国实力强,
                        南宋经济总量大约是金国的80%到90%左右。
                        金国对南宋的进口,主要是丝绸和茶叶,尤其是茶叶,成为大宗进口货,可见金国的消费水平并不低,
                        南宋从金国进口,主要是精铁,马匹,皮甲,都是靠走私,因为这些都是军事战略物资,是禁止出口的。
                        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史弥远上台当丞相,我在前文谈到过开禧北伐,越人烂的一塌糊涂。
                        史弥远是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一个 纯百越人。
                        史弥远几乎接受了所有金国提出的条件,不但增加了每年需要向金国上供的贡品数量,从之前的银20万两,绢20万匹增加到了银30万两,绢30万匹。
                        更出卖了自己以及南宋的尊严,将宋金之间的叔侄关系更改为了伯侄关系,让南宋政府在金国面前的地位更加低微。
                        除此之外,为了补偿本次作战中做出牺牲的金国将士,南宋政府还要一次性支付三百万贯钱来当作‘ 犒军费’。这让本就十分吃紧的南宋财政雪上加霜。
                        而真正让南宋百越人感到愤慨的是在这次和谈中南宋政府的态度,无论金国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南宋政府的官员都表示可以考虑,可谓屈辱至极,而这些官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都是受背后的史弥远影响的。
                        在蒙古与金国开战的时候,南宋本来有机会收复中原失地,但是被史弥远拒绝了,南宋失去了最后的扩张领土的机会,被蒙古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在史弥远主导下的嘉定和议的签订, 其高昂的赔款金额将南宋政府拖入了更深的深渊,而且这样丧权辱国的和约的签订极大的打击了南宋人民以及朝臣的士气,让南宋政府再也难以发动像样的北伐战争。
                        而史弥远对于理学的阳奉阴违以及对于理学家的打压更是让贤臣远朝堂,破坏了南宋的政治氛围,而其任用的亲信更是将南宋的政府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其权力之大甚至以及到了直接操纵皇位继承的地步。
                        南宋科举也是百越学者吹嘘的,
                        百越学者说南宋状元进士都是百越人,没有中原人,
                        确实如此,
                        因为整个北方没有参加南宋科举,而是参加金国科举,金国科举的规模更大,
                        当然这被百越学者选择性忽视了,
                        百越学者从不提金国科举,噤若寒蝉,怕人知道。
                        南宋是一个悲情时代,却被百越学者编造成了辉煌时代,
                        南宋一点都不辉煌,它以中原金朝为天朝上国,年年纳贡,地位低下,百姓苦不堪言。
                        它一直被中原金朝压制着,直到蒙古大军到来,杭州开门献城投降为结束。


                        IP属地:河南37楼2022-04-08 08:48
                        回复
                          越人的精神世界之十二——身份焦虑
                          身份认同的焦虑,一直困扰越人,困扰了2000多年,直到今天,都没解决,
                          这可以追溯到夫差勾践时期,
                          夫差和勾践为了攀附华夏,编造祖上30世系,
                          所谓泰伯奔吴也是编造,
                          大禹陵也是编造,
                          绍兴大禹陵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
                          越人从夫差勾践时代就开始攀附华夏,伪造自身源流,否认越人的身份,
                          今天很多越人自称是衣冠南渡,但是却明显和中原人不同,面相,骨骼,饮食,风俗,一切都对不上,语言更是对不上,
                          归根结底,中原麦作民族和南方百越稻作民族的巨大差异,直接攀附肯定不行,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割裂中原人源流,
                          把中原人分成前后两个人种,
                          有的把晋朝衣冠南渡以后的中原人,称为胡人,那么越人就是衣冠南渡之前的纯汉人,
                          有的把北宋以后的中原人,称为胡人,那么越人就是北宋之前的纯汉人,
                          这种割裂法在越人中很有市场,
                          现在很多越人称今天的中原人是胡人,原因就在此。
                          然而,满清统治300年,今天的越人是否都是满人?是否都带有满人基因?
                          杭州满城和南京满城都存在了200多年,今天的杭州人和南京人是否是满人的后代?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越人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越人身份,这是内心不能承受之重。


                          IP属地:河南39楼2022-04-11 19:33
                          收起回复
                            回复 午时已到196 :回复在下面。
                            ————————————————
                            汉语在遥远的云南和四川成为通语,这现象很奇特。这个地区有很多土著语,土著人放弃自己的土著语,纷纷采用汉语,这是一种语言同化现象。
                            想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短时间大量移民,速度要快,人数要多,就可以一举扭转局面。这些移民的语言成为了通语。
                            早期云南这种边地,人口本来就少,土著部落虽然多,但是部落人口少。明朝时期来自内地的移民,突入云南边地,彻底扭转语言,汉语就成了主流。
                            四川也是在明朝时期汉语成为主流,因为战乱导致了人口灭失,湖广填四川绝不是空穴来风。内地移民在明朝时期迅速进入四川,而且数量大,汉语成为主流。
                            吴地距离中原虽近,但是不存在这种现象,
                            如果缓慢移民,数量少,就无法同化对方的土著语,反倒被土著同化。
                            江淮人一直都有向江浙移民的传统,但是今天江浙的吴语种类极多,没人说淮语,淮人没有同化吴语,反倒被吴语同化。
                            民国时期很多苏北人进入上海,但是今天上海话不下20种之多,
                            进入上海的苏北人总量还是少,没有改变什么,自己反倒被上海话同化,改说上海话了。
                            衣冠南渡的终点站在宁镇扬地区,
                            今天扬州话镇江话带有很多洛阳土语词汇,仅此而已,没有改变更多,扬州话镇江话还是淮语,
                            这次移民虽然速度快,但是人数还是太少,也就十几万人吧,并没有扭转淮语,都被淮语同化了。
                            所以,想达成云南四川的情况,一定要速度快,数量大,迅速形成主流,同化对方,
                            如果速度慢,人又少,就会被对方慢慢同化。


                            IP属地:河南44楼2023-01-21 05: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