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店大学吧 关注:8,774贴子:342,001
  • 1回复贴,共1

讨论题:停牌条件下,申报学科替换策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次聊了学科评估材料怎么看,省内次序作用。这次简单聊聊学科打包和学科替换。因为停牌的规定,各省今年都尽量在协调学校不要重复申报同一学科,不少东部省份依然报了一大堆,其中固然因为东部省份发展实力强,也因为东部高校学科结构丰富,因为它们可以随时打包、调换学科。比如有这三种现象:
1、学科打包
尽管上次、上上次的申报结果已经表现出打压打包现象,这次的申报材料依然还有打包现象,比如江浙沪一些地级市里的学校,只是包打得更隐蔽了。这是最普通的一种情况。
这些学校的策略是,积累了2N个硕士点,用这2N个硕士点支撑N个博点申报,比如软工、计科、网安打包申报计科。电子、计科、工程类学科打包申报控制。
计科、控制、材料、数学、应经几个大学科最常出现打包。
2、学科替代
因为停牌规定,一些高校采用了分批策略,一些需要申请但实力还差一点点的学科放在一边,先申报另一个学科,上不了也没关系。
这跟打包没啥区别。只是打包是用弱势学科支持强势学科,但置换是先用弱势学科冒险。比如放弃计科先申软工,放弃法学先申公管/法博,放弃外语先申翻译专博。
深大的朋友就说了,深大的申报这次不上也没关系,下次可以换相似的学科申。河北工大申报交通运输,但没有申请土木水利(该校有土木学博)。
3、学转专,专转学
在置换策略里,有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学转专,因为大面上在鼓励发展专博,有省份在排序上直接把专博全放在前面。很多学校放弃学博,改申专博。但实际上,专博申报材料跟学博是一样的。
以上三个情况涉及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学科打包:一个师资/项目怎么算,才能做到隐蔽。比如控制的项目,显然可能会涉及数据、计科,该项目第一学科当然是控制,第二学科是计科时,用于计科的材料是否是合理的?
很多学校的数学很充数的。因为数学并不依赖项目,而更依赖计算、推导而来的文章,高被引论文和人才更重要。
2、学科置换:它涉及学科和学科的边界是什么?比如控制新增二级学科生物信息学,显然是控制学科在生物方向的应用,但这意味着控制可以延展到生物工程学科。
交叉学科的出现,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很多,虽然有利于整体发展,但其实也说明传统的学科体系过时了,很多学校钻空子。假设一个机械工科大学未来能借此发展生物,投入巨量资金,这不搞笑吗?也有可能出现浪费。
3、学博和专博区别很明显,但各省申报的学科内容未必能体现出差异,这些能过审吗?
学博侧重研究,专博侧重行业应用。方向大不同。但很多学校申不了学博申专博,专博竞争激烈的就申学博。
比如中部某省药学研究很厉害,它没有申药学专博,反而申的是生物与医药专博。药学和生物与医药啥区别?药学是药学研究的应用,侧重临床药学、转化药学,但生物与医药既包括药物工程也包括生物工程,显然生物与医药的范围更广用处更大。然而该校申请材料的细节更偏药学,发展不均衡,这样的申报会通过吗?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3-22 20:20回复
    再比如一大堆中医药大学依托中药学申报药学。中药学和药学区别很明显的,但中药学本身就是从药学脱胎出来的细分学科。这些中医药大学不好好发展中药学,而来申请药学拓展西药领域,这还挺奇怪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3-22 20: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