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蔡斌在巴黎打的到底是什么战术体系?
蔡周期基本上用的反轮龚四开局,先打三轮三点,强调依靠整体推进,这符合当下瓜队的现状,这一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的,主要的变数在于主攻位置的变化与职能的调整上。
蔡在巴黎周期最为挠头的也正是主攻位置的举棋不定与人员匮乏。蔡接队时手上拿来即可用的主攻只有一个李盈莹,对角空缺。刚开始蔡属意北京的金烨——这女孩儿在初出茅庐时以不错的弹跳、腰腹、相对灵活的脚步和甜美的容貌在国内小有名气,可现实是残酷的,她在受过一次比较严重的腰伤后状态就一落千丈。蔡在北京队的时候曾带过她,对她的潜力有印象,但她的表现不佳,很快就把两点主的位置让给了王芸蕗。蕗的一传保障尚可,但是进攻发挥捉摸不定。为了用她的强项,蔡最初设计的是用她打两点,李打三点。这是最常规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在22年VNL,蔡打的一直是这样的阵形,但两点主卡轮问题很严重。当大蕗分心考虑进攻无法心无旁骛地一传后,她的保障也容易崩。
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蔡只能咬牙让李到两点,蕗到三点利用大副和接应保她的一攻,这本身就是一个队员实力有明显不足,拆东补西以保攻势均衡的阵形。男排中的日本队也是这样,他们主攻位置上实力最强的石川祐希强在技术细腻全面球感过人,适应能力极好,是普遍认为的当今最好的三点主,但绝对实力不出挑,在日本找不出比他更具强攻实力的主攻后,只能把他放到两点上,成为集得分与攻防转换枢纽于一体的脊梁骨队员,也成就了木材纱织所谓的:“没有石川,整个龙神不复存在”的“瘸腿均衡”。这也是日本男排多次大赛总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的原因,只要石川稍不在线,全队就很吃力;如果自由人或二传中的一个再稍不在线,就崩到无法收拾。
在22年世锦赛上,李两点蕗三点的阵形固定下来后,在一传上形成龚3轮,李4轮,蕗5轮,洁6轮的阵型,进一步确定了以接应作为整体进攻战术核心、两点主作为攻防转换枢纽的战术体系。但这套战术体系很快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接应在进攻上无绝对实力,有时甚至可以用羸弱来形容,更多的时候球队依然需要仰仗大主攻的强攻来得分。于是在23年VNL上,蔡之队的一传阵形逐渐演变成了李3轮,龚4轮,其它人不变,这才算正式确定了李盈莹的进攻核心地位,并且坚持到了巴黎,只是蕗换成婷,且在面对强跳发如小瓦的时候,形成四人同接一传。
在整个巴黎周期,李盈莹基本上是全队最稳定最有效率的得分点。蔡对此心知肚明,也一直强调突出她的进攻。
李盈莹是东京周期崛起的主攻,是朱婷之后中国女排的又一名优秀主攻,是国内排坛天津制造的代表作。在整个东京周期,她减重成功,逐渐从一个得分机器转型为均衡型的优秀主攻,是在郎平手上不多的、没有物尽其用的球员,也是到了巴黎周期依然在多个环节有所进步的球员之一,另外几个是王媛媛、王梦洁和袁心玥。虽然在绝对实力、下肢能力、突然爆发和地面效率的控制上,她不如朱婷,但在力量上、节奏变化上、线路和落点的变化上,则不逊或更胜于朱婷,有些地方甚至带着些反常规的怪。理想状态下,她和健康的朱婷会是巴黎周期世界上最强大的主攻对角。在二主副的站位下,进攻节奏独特、网上效率不错的李更利于打三点去得分;拉开强攻两不误,各项技术的效率稳定的朱更利于两点。可惜的是,巴黎周期是在朱婷缺位的情况下开始的,而且一缺就缺到了奥运前两个月,而且婷的能力也今昔非比,所以只能沿用原来的李二婷三的站位,强调的是婷侧重保障、李去抢分。但在巴黎最残酷的八进四淘汰赛上,却出现了李在三轮里接了全队最多一传的局面。
从第二局开始,土队就一直盯着李追发,也收到了成效,她在一号位上连续出现两个阶段的一传质量问题、接着王梦洁扩大一传面积后质量也出现波动,被对手迅速拉开比分(具体可参考我的贴子:细拉了一下中土战第二局,有新发现:
https://tieba.baidu.com/p/9123513424?pid=150742410218&cid=0#150742410218)。这一轮很别扭,因为前排从左到右是朱龚媛,朱下撤一传,站位从左到左路是朱洁莹,本来洁就在这一轮需要扩大一点帮衬一下朱以保四号位有一个强攻点,再扩大一点保护李,对于王梦洁的要求就太高了。所以郎平在东京时评价她时说的“我觉得她打得很好,你看她的面积,多大啊”是真心话。这一轮如果龚再下撤保护李的话,首先不说龚的一传质量是否足够(因为在这一局龚的一传次数不多,但是失误和质量不高的却有3个),单是网前两边攻同时下撤就够悬乎的。但什么是应急?就是被人卡住脖子时才算急呀,不管压力多大总得调整一下吧,反正都是赌,不能让人抓到一个点按到死呀。但是蔡没有,或许是他更了解自己队员有多少濉,或许是他舍不得让某些人露马脚;或许是他太教条太本本太食古不化吧。
更有趣的是,一传阵形确定了李的箭头位置,但在执行中,不管是一攻还是防反,在平网的时候,刁二传把大量可以组织两点甚至三点战术攻的球,都甩背平到了二号位接应那里。据我自己做的不完全统计,中土之战第二、第四局中,龚的平网攻次数均占扣次的一半甚至以上,但是成功率不足五成,和她斜网和调攻相比,除了扣次明显多之外,效率居然没有拉开差距的优势!她在四场球接了四个主要保障人中最少的一传,到位率最低,同时打了很多的平网球的情况下,也就比少打了三局半球的朱婷多3分!!
或许在其它我没有重新统计的比赛中她可能打了非常多的调攻和强攻,欢迎广大球迷们补充,我也会随时调整。但在我重新看的这几局里,因为过于强调接应的突击,导致三点主变成了侧重于打乱球、调整球和强攻球人,再加上我们的两点主也常常要应对大量的防反强攻,所以我们的左翼在整个巴黎的四场球里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强攻和调整中,这样做真的是强调整体的打法?难道不是拿三四号们的进攻实力掩护右翼的拉开突击?奥运四场球我们至少有两场次的进攻得分逊于对手,除了对对方重点人的拦防不成功外,我们的进攻组织与战术体系在执行上真的没有问题?我需要再度强调,李YY也好,当下的朱婷也罢,都缺乏在调攻和强攻下的绝对实力,所以朱婷的整体进攻数据除了中美之战,其它场次并不好看。李YY在很多场次的表现也有起伏,比如打中美战,如果不是她在第五局打出10扣8中的高成功率,前面四局她的进攻是41扣16中,成功率比较低。我们的战术体系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确保更有实力攻手更好地去获得更多分数?而不是简单地把平网球往背后一平甩,完了!
我承认,巴黎四场球是龚在国家队的9年中打得最稳定的一次,但她承担的任务量和达成的效率,并没有高到可以给球队带来质变的程度,巴黎的“最稳定”只是帮助她在自己心理上完成了对“彩虹”这一风评的救赎。当然,这并不能怪她,她的身体决定了只能是以保障为主的冷枪突击手。但郎平在16年一见钟情地把她选入国家队后,就无限爱怜地让朱婷接一传养她进攻,如此宠溺呵护并没有让她变得茁壮,反而在接应位置上变得首鼠两端,看着全面,实则全面。随着东京周期机缘巧合地出现杨方旭药检、曾春蕾有喜之后,更是让接应这个位置变成了“非她莫属”、“无人可替”。至于蔡,他曾考虑过王艺竹去打接应,当时的竹在保障上更加三无,但是高度力量速度都有,可惜给了机会没打出来。23年又没有及时试验庄宇珊,于是继续着龚在接应位置上莫名其妙的“独木难支”,可这绝不是她出类拨萃的光荣,而是阴差阳错和水落石出后的困窘。当蔡和二传用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打造出刁媛配的第一点快,再用俩主攻的威慑力把对方的拦防布局重心锁死在三四号位,把进攻突击得分点的宝押在二号位上的时候,我们对她的要求就变了,她的表现无论如何都满足不了这个角色定位的要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