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04常自省,常自问,常自悔16编按:我们平常见到的《二入四行论》,是整篇文章的一个前言而已,重心是失落的那一部分。很幸运从敦煌和韩国寻找到了丢失的部分,现在形成完整的《二入四行论》长卷,以韩国天顺本为主。 转自于: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667109088.html8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23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顶礼无著菩萨27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清净僧伽耶 顶礼天目中峰明本禅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27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 南无禅宗历代祖师 顶礼云谷大师 顶礼憨山大师17云门三种病 (动止因三种,偏估落二边。) 一未到走作:避影劳形无是处,离阴灭迹枉徒然。 三山来颂云:东去西来无了日,南奔北走到何年。红尘扰扰忘1言出必行,行必有担当。哪怕是无意的过失,或者小小的心念,您都必须尽到应有的责任。因果不空 ,业力无从逃避。这就是自在。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4何为执着?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非常昏暗的。 有空多散散心,面对大自然。 心里晴朗些,自然清明。 但是心里晴朗,不是潇洒。 这个需要谨慎。1认识进退二重,深入反观。 自性法,具有“可堕性”——明白法无定法。 比如,当你识得自性之后,你会对规规矩矩的人表现出欢喜,却不能够接受不规矩的人。 比如,当你能对规矩以及不规矩的人都表现出欢喜后。却不能够接受,上一层,即对规矩表现欢喜,对不规矩表现厌恶的人。 以此类推,深观自己的心念。 可以发现,认识自性,却除不了习气。其原因为何? 为什么有狂禅,口头禅,顽空,执有呢? 用病、用我人来比喻,虽然不错。但是10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需要标榜。 他能真正安于修行,万物自然崇敬他,自然供养他。 即便世间无人看得起他,但是天人会看得起他,佛菩萨会护念他。 真的24人人皆说,末法时代,佛法灭尽,人心惶惶,生逢此时,真是不幸。 但偏偏不是,末法正是修行的好时机,因为末法是迈向下一个正法的时期,是很多菩萨在90这是某次在跟别人聊天的内容吧。 算自己的一个小随笔。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13一声佛号一声心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净心为要。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净心之要,3野狐禅:http://tieba.baidu.com/p/3732128867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8百丈禅师每日上堂。 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 师乃问:“立者何人?” 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 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11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11本文原文是我发给我师父的手稿。 但是,我在这里想转换为交流贴。 其原因: 一、手感已送去,没保一份备档。 二、与其白白的解开,不如制造点悬念。48本吧不会赞同寻常人眼中的“动念即乖”、“说即不中”。 这只是火候未到的人为自己辩白的借口。 人云末法,我不云。 感叹末法是魔子魔孙才会去做的事3尚雅塔 顶礼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顶礼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顶礼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圣僧 顶礼本市释迦摩尼佛 顶礼清净法身毗28尚雅塔 顶礼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顶礼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顶礼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西方极乐2参悟:好一个“心到功到,无招不绝”,这就是清净心的功用。我们如何能得到清净心呢?就是要“无我”“无执”。就像我们学习功夫,不能受到套路和招法1048南无菩提达摩祖师10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 顶礼藕益大师60一心皈命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皈命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皈命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一心皈命 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 一心皈命 顶礼菩提达摩祖师 一心皈命 顶礼禅宗历代祖师 一心皈命 顶礼达摩安心法门 尚雅塔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4佛学术语,无想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所以,执着于无想境界不是究竟,一定要生起妙用。如果认为无想定是究竟3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67http://tieba.baidu.com/p/3241328000?pn=1 觉得这个贴子也比较有意义, 目的不在于辩论谁对谁错。 而且这贴是关于对南老所讲《金刚经说什么》的辩论3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5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