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
------------------------------
谈谈《鹿鼎记》中康熙一角(结合钟汉良的表演特征)
文/ 驳HC论
张胡子用的是大小演员替换,但鹿鼎记前面的内容环环相扣,几乎没有转换的空间,我估计会在韦小宝帮助康熙擒鳌拜,后被天地会人抓走这地方搞交接,说不定抓去的是小小宝,放出来的就是大小宝了。因为后面马上就有沐小郡主的戏。像如此猜测,那大韦小宝与大康熙的第一场对手戏就落在小宝历劫归来,编好词儿哄骗小皇帝这儿了。
由1米4(?)的小孩突然换成了1米8的大男人,落差太强烈,这就需要用演员的演技去弥补。康熙少年时,虽然就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但到底是小孩子,性情敛不住,难免有些小动作。设计这些小动作,可以缓解大小演员的转换带给观众的不适应感,而且群臣也可以通过这些小动作猜测圣意(鹿鼎记里的奉迎拍马也是一绝)。如果这样做,即使视觉上给人突兀之感,但也能从这些细节上让观众感受到亲切与熟悉。
成年演员演少年本来就得装“嫩”,但只要装到恰好处,就是演技功底的体现。装“嫩”,但忌夸张,如果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体现“我很嫩”,那就糟糕了,物极必反。在这里,又要说到细节的问题,比如少年走路的步调,说话的神态,不是蹦蹦跳跳时刻呱唧的才是少年,像演康熙少年时候,步调轻盈,言谈流露出一股尊贵之态,在亲近的人面前又不掩其少年心性就可以了。
钟汉良的演技胜在眼神,总能从眼睛里流露出想要表达的东西让观众去理解角色,这是先天的优势,跟天赋这东西有关。他对表演,属于自然生长型,根据自己对角色的悟性去自然流露出状态来,但多接几部戏后,他也许会重复自己。因为自然的东西,也是跟本身相关的,即使是富于变化也毕竟有限。他能把握住“面”,但缺少对“点”的设计。眼神的变换多端,利于他对少年康熙的把握,观众可以通过他眼里的东西了解康熙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但成长后的康熙一定不可以。皇帝的眼神太直白,不能威慑群臣,只有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猜不出深浅来才觉得可怕,所以,我希望钟汉良在塑造青年康熙时不要脸谱化的去表现皇帝的霸气以及锐气凌厉,或者刻意去表现自己的气势,太过于去“做”气势,倒显得色厉内荏。少年时代要放,青年时代要敛,演出层次感。还有句提过多次的话,你走路有点飘,皇帝走路可以轻盈,但一定不能飘,建议在演康熙时留意一下。
言归正传,谈谈我心目中比较重要的几场康熙戏。
第一场:演员转换后的第一场戏,无论是在何处转换,这场戏都很重要。
如果观众这时候接受了小康熙,那么对大康熙的出现一定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排斥,所以钟对这场戏的把握很重要。俗话说,先声夺人,第一场戏是打印象分的,基分掉得太低,即使后面可以挽回,也是遭人诟病的。大康熙要承接前面的小演员,既要做到相通不能脱节,又要考虑自身的形象不能一味迁就小演员的表演,中间一定要取得一个平衡点。
第二场:12回,皇宫中遭遇沐王府刺客。这段戏,康熙分两段,第一段是询问韦小宝跟刺客过招的情形,既有种露于形的优越感,因为他觉得韦小宝武功不如他,机智不如他等,却又不禁羡慕韦小宝可以和刺客痛快过招,印证自己的功夫,而自己却只能被侍卫团团维住,韦小宝本来就是说书的高手,加上故意投其所好,康熙皇帝肯定也是听得眉飞色舞,心痒难耐肯定会比划比划。这段戏里,康熙的眼神和姿体都很重要,眼神要流露出自信,热切,戏谑,羡慕等等情绪,要有种少年的天真和跳脱的心性。后一段是传索额图多隆进来后的康熙,这时候的康熙收敛了在小宝面前飞扬的一面,装作一副沉稳的姿态,而且立马居高临下了起来,身为皇帝的自觉很明显的流露出来。这个时候,康熙的话都很简短,对查到是平西王府的人,康熙只是点点头,恩了一声,显得有点高深莫测,等到讲到最后,康熙才揭露分析的结论,这不光是他少年心性,忍不住卖弄起自己的聪明,也是他驭臣之道的体现。
------------------------------
谈谈《鹿鼎记》中康熙一角(结合钟汉良的表演特征)
文/ 驳HC论
张胡子用的是大小演员替换,但鹿鼎记前面的内容环环相扣,几乎没有转换的空间,我估计会在韦小宝帮助康熙擒鳌拜,后被天地会人抓走这地方搞交接,说不定抓去的是小小宝,放出来的就是大小宝了。因为后面马上就有沐小郡主的戏。像如此猜测,那大韦小宝与大康熙的第一场对手戏就落在小宝历劫归来,编好词儿哄骗小皇帝这儿了。
由1米4(?)的小孩突然换成了1米8的大男人,落差太强烈,这就需要用演员的演技去弥补。康熙少年时,虽然就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但到底是小孩子,性情敛不住,难免有些小动作。设计这些小动作,可以缓解大小演员的转换带给观众的不适应感,而且群臣也可以通过这些小动作猜测圣意(鹿鼎记里的奉迎拍马也是一绝)。如果这样做,即使视觉上给人突兀之感,但也能从这些细节上让观众感受到亲切与熟悉。
成年演员演少年本来就得装“嫩”,但只要装到恰好处,就是演技功底的体现。装“嫩”,但忌夸张,如果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体现“我很嫩”,那就糟糕了,物极必反。在这里,又要说到细节的问题,比如少年走路的步调,说话的神态,不是蹦蹦跳跳时刻呱唧的才是少年,像演康熙少年时候,步调轻盈,言谈流露出一股尊贵之态,在亲近的人面前又不掩其少年心性就可以了。
钟汉良的演技胜在眼神,总能从眼睛里流露出想要表达的东西让观众去理解角色,这是先天的优势,跟天赋这东西有关。他对表演,属于自然生长型,根据自己对角色的悟性去自然流露出状态来,但多接几部戏后,他也许会重复自己。因为自然的东西,也是跟本身相关的,即使是富于变化也毕竟有限。他能把握住“面”,但缺少对“点”的设计。眼神的变换多端,利于他对少年康熙的把握,观众可以通过他眼里的东西了解康熙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但成长后的康熙一定不可以。皇帝的眼神太直白,不能威慑群臣,只有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猜不出深浅来才觉得可怕,所以,我希望钟汉良在塑造青年康熙时不要脸谱化的去表现皇帝的霸气以及锐气凌厉,或者刻意去表现自己的气势,太过于去“做”气势,倒显得色厉内荏。少年时代要放,青年时代要敛,演出层次感。还有句提过多次的话,你走路有点飘,皇帝走路可以轻盈,但一定不能飘,建议在演康熙时留意一下。
言归正传,谈谈我心目中比较重要的几场康熙戏。
第一场:演员转换后的第一场戏,无论是在何处转换,这场戏都很重要。
如果观众这时候接受了小康熙,那么对大康熙的出现一定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排斥,所以钟对这场戏的把握很重要。俗话说,先声夺人,第一场戏是打印象分的,基分掉得太低,即使后面可以挽回,也是遭人诟病的。大康熙要承接前面的小演员,既要做到相通不能脱节,又要考虑自身的形象不能一味迁就小演员的表演,中间一定要取得一个平衡点。
第二场:12回,皇宫中遭遇沐王府刺客。这段戏,康熙分两段,第一段是询问韦小宝跟刺客过招的情形,既有种露于形的优越感,因为他觉得韦小宝武功不如他,机智不如他等,却又不禁羡慕韦小宝可以和刺客痛快过招,印证自己的功夫,而自己却只能被侍卫团团维住,韦小宝本来就是说书的高手,加上故意投其所好,康熙皇帝肯定也是听得眉飞色舞,心痒难耐肯定会比划比划。这段戏里,康熙的眼神和姿体都很重要,眼神要流露出自信,热切,戏谑,羡慕等等情绪,要有种少年的天真和跳脱的心性。后一段是传索额图多隆进来后的康熙,这时候的康熙收敛了在小宝面前飞扬的一面,装作一副沉稳的姿态,而且立马居高临下了起来,身为皇帝的自觉很明显的流露出来。这个时候,康熙的话都很简短,对查到是平西王府的人,康熙只是点点头,恩了一声,显得有点高深莫测,等到讲到最后,康熙才揭露分析的结论,这不光是他少年心性,忍不住卖弄起自己的聪明,也是他驭臣之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