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境内群山绵亘,铺青叠翠,县以山而得名。黄龙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居陕西省北段东部,延安市东南缘。位于北纬35°24′05〃——36°02′01〃,东经109°38′49〃——110°16′49〃。
全县南北长69.754公里,东西宽67.195公里。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东与韩城毗邻,南同合阳、澄城、白水接壤,西临洛川,北靠宜川。县城设石堡镇。全境呈芭蕉扇形。距省会西安223公里,东距韩城121公里,东南距合阳68公里、距澄城县68公里,西南距白水县73公里,西距洛川县83公里,北距宜川县85公里,距延安市246公里。
黄龙在商代属旨方。公元前1000多年时,为周人活动地区。秦文公十年(前756),在黄龙三岔东高山附近建鄜畤。春秋至晋桓公二十年属晋。秦王嬴政一统中国,黄龙北属上郡,东南属内史。刘邦立汉设三辅,黄龙属左冯翊。因此,黄龙山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冯翊屏障”。后历代统治者皆在黄龙驻军垦荒。
黄龙从古代至清前期,尚为繁盛。清光绪三年遭大旱,死人之十之八九,遂荒无人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置陕西省黄龙山屯垦局韩城柳沟垦务维持处,从事局部开荒。1937年“七七事变”后,陕西省政府为救济难民,采取以赈代垦的办法,在黄龙成立陕西垦务委员会。后因国内形势突变,大批灾民流入陕西,垦区人口巨增。1939年改称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后又改为农林部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陕西省黄龙设治局等。
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1948年3月1日,闻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1961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
黄龙第二次解放后,共成立10个区,辖65个乡。后经多次变更,至1990年底,全县共辖13个乡镇,111个行政村,831个自然村,其中 296个自然村已无人居住。2002年底,经过撤乡建镇,将原砖庙梁乡、小寺庄乡、曹店乡撤销。目前,黄龙共有3镇7乡,87个村民(居民)委员会。其 3 镇为:石堡镇、白马滩镇、瓦子街镇。7乡为:三岔乡、界头庙乡、范家卓子乡、柏峪乡、红石崖乡、崾先乡、圪台乡。
全县南北长69.754公里,东西宽67.195公里。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东与韩城毗邻,南同合阳、澄城、白水接壤,西临洛川,北靠宜川。县城设石堡镇。全境呈芭蕉扇形。距省会西安223公里,东距韩城121公里,东南距合阳68公里、距澄城县68公里,西南距白水县73公里,西距洛川县83公里,北距宜川县85公里,距延安市246公里。
黄龙在商代属旨方。公元前1000多年时,为周人活动地区。秦文公十年(前756),在黄龙三岔东高山附近建鄜畤。春秋至晋桓公二十年属晋。秦王嬴政一统中国,黄龙北属上郡,东南属内史。刘邦立汉设三辅,黄龙属左冯翊。因此,黄龙山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冯翊屏障”。后历代统治者皆在黄龙驻军垦荒。
黄龙从古代至清前期,尚为繁盛。清光绪三年遭大旱,死人之十之八九,遂荒无人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置陕西省黄龙山屯垦局韩城柳沟垦务维持处,从事局部开荒。1937年“七七事变”后,陕西省政府为救济难民,采取以赈代垦的办法,在黄龙成立陕西垦务委员会。后因国内形势突变,大批灾民流入陕西,垦区人口巨增。1939年改称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后又改为农林部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陕西省黄龙设治局等。
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1948年3月1日,闻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1961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
黄龙第二次解放后,共成立10个区,辖65个乡。后经多次变更,至1990年底,全县共辖13个乡镇,111个行政村,831个自然村,其中 296个自然村已无人居住。2002年底,经过撤乡建镇,将原砖庙梁乡、小寺庄乡、曹店乡撤销。目前,黄龙共有3镇7乡,87个村民(居民)委员会。其 3 镇为:石堡镇、白马滩镇、瓦子街镇。7乡为:三岔乡、界头庙乡、范家卓子乡、柏峪乡、红石崖乡、崾先乡、圪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