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印象吧 关注:78贴子:1,112
  • 3回复贴,共1

军工企业在舒城(大家所熟知的三线厂)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发展及战备需要,舒城境内悄然兴起小三线建设热潮,至70年代初,先后有6个军工企业、3个为三线建设服务的事业单位在县内晓天、河棚、龙河等地建成投产和运营。它们是:皖江机械厂,落户当时的大河公社;皖中机械厂,落户当时的晓天公社;江淮机械厂,落户当时的燕春公社;皖东机械厂,落户当时的青山公社;先锋机械厂,落户当时的河棚公社;通用机械厂,落户当时的五显公社;皖中医院、302机务站和长江计量所三家三线单位分别落户当时的晓天、五显、滑水河公社。上述三线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生产经营管理等归省国防工办(后为省国防科工委)主管,党组织关系统计归口舒城县委组织部,户籍管理由县**局负责。职工总数约7000人,迁入人口总数达13000人。皖江、江淮、皖中、皖东等厂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冲锋枪及各种常规枪弹、高射机枪子弹等军品;先锋厂生产军用船舰柴油机及自动化发电机组;通用厂生产军品铸造、锻造件及专用设备。根据上级指示,舒城县委、县政府(文革期间为军管会和革委会)专门设立了县国防工办,负责三线建设和协调三线单位与地方关系,并提供相关服务。


IP属地:上海1楼2012-08-12 15:28回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县境内军工企业开始转产民用工业品。先后开发了民用动力设备、纺织机械、民用缝纫设备、汽车配件、家用电器、墙体装饰材料、自行车等类产品。但终因受地理条件限制,生产成本高昂,产品销路不畅,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处境极为困难。


    IP属地:上海2楼2012-08-12 15:30
    回复
      从九十年代初,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三线企业及其事业单位陆续迁出山区,到省内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大中城市寻找出路。
      大江机械工业学校1982年迁址六安成立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江淮机械厂于1990年3月迁往滁州市与滁县扬子冰箱厂合并,成为后来的扬子公司骨干企业;
      先锋机械厂于1991年10月迁往合肥市七里塘与合肥手扶拖拉机厂合并,成立合肥动力机械厂;皖中机械厂于1991年11月迁往马鞍市,分别安置到马鞍山市的有关企业;
      皖江机械厂于1992年1月搬迁至合肥市张洼路(原属瑶海区),后为长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通用机械厂于1992年6月迁入合肥市与合肥纺织机械厂合并,后破产改为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皖东机械厂于1999年1月迁至合肥骆岗镇。
      为三线建设服务的302电信机务站于1990年9月将通讯设备及相关业务全部移交舒城县邮电局;安徽省长江计量所于1992年6月迁入合肥;
      皖中医院于1993年9月搬迁至合肥与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合并。
      至1999年初,舒城县境内的三线企业和单位整体搬迁移交完毕。


      IP属地:上海3楼2012-08-12 15:32
      回复
        忆往昔,岁月峥嵘,虽有些许遗憾,但军工企业对舒城的发展功不可没。
        它们由进山到出山,虽然让国家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但对舒城来说,客观上为山区的交通、电力、通讯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舒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山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舒城的军工企业和单位搬迁移交后,为支援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留下了全部不动产和部分设备、交通工具。


        IP属地:上海4楼2012-08-12 15: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