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吧 关注:385贴子:3,687
  • 4回复贴,共1

信马由缰侃张载(张载.王阳明唯物唯心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买得一本船山先生《张子正蒙注》,出版社的序言说,注张子《正蒙》的名家很多,包括朱子,东林学派高攀龙等均不及船山先生所注,希望将来有机会比较一下。华夏思想经历先秦子学,汉经学,魏晋玄学后倒掉,佛教传入后,通过数百年的融合,产生了理学。宋明理学乃华夏思想重镇,因为其思想的终结,被滥用,最后也倒了。当年那些慌不择路的同胞们倒盆子里的污水,连小孩也一并倒掉,诸学人诬古诲民争先恐后,实在可叹。蒙,知之始也,晚生不敏,继续以前的话题侃侃张载,解放我的心灵。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张君劢、冯友兰二位先生讲到横渠先生时都讲了他的一个有趣的生平。即他少喜谈兵,曾上书谒范仲淹。这位文正公一见知其为大器,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手《中庸》一篇授焉,遂翻然志于道。为求道出入释老,又返求《六经》。
范文正公这个人,现代人即使对他陌生,恐怕对他的那句名言不会陌生,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吾辈在学生时代曾为之慷慨莫名。当然现在不用了,见多了忽悠,天下谁要忧忧去,物欲横流,不诚无物。全祖望说:晦翁推原学术,安定、泰山而外,高平范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相信范文正公一生粹然无疵,不会耍演员们的那种阴谋。然从劝张载读《中庸》,而张载也正因此入道并成为一代理学宗师来看,确实不负这句名言。有朋友认为,这话源自《老子》: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但读老子的这句话,貌似要提醒自己,将自己置之度外,才能保全自己。当然老子的话里多藏着某种机锋,多少权谋都来源于《道德经》的教导,实话实说。
比如,看国产战争电影常见一幕场景,指挥员一跃而出,拔出手枪,摆出个破式,大声叫唤,同志们冲啊!冲啊!无数兵士呐喊着从他身边冲出去。往前跑的人差不多了,他也跟着向前,也不在队伍最后。这样,他自然而然安全了,因为他已处于队伍中间,不在冲锋最前沿了嘛。真实打仗这些指挥员是不是这样子就不知道了,但演员们的军事表演就让我想起老子那句话。如今演员当道,说什么都只能当是表演。大众一般不会当真,否则杯具了,但会照葫芦画瓢。照葫芦画瓢,比如司马仲达就这样学过孟德。



1楼2012-11-01 16:04回复
    张子之学被称为气学,与理学相对。或又称为关学,与洛学分庭抗礼。张载的学说亦被现代人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提到哲学就很别扭,尤其是唯物主义哲学,唯物是官家哲学。华夏传统根本就没这些唯物唯心划分。给张载的学说贴上唯物的标签,张载未必就唯物不唯心,当然这只是官家哲学的需要。当年阳明离开黔地,曾告诉送他几十里路的贵阳学生,要认真读《订顽》,即《正蒙.乾称篇》又名《西铭》,阳明称他所有的思想都在《订顽》里。如此,心学与气学是有传承关系的,如何分什么唯物唯心。哲学家们设置一些学术框架,给自己套上,也给他人套上。想文化,也仿佛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枷锁,通过这枷锁,人们不断的上演着各类悲喜剧。
    张子的学说源于《易》。全谢山称横渠先生勇于造道。太和就是横渠先生的创造。张子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学说中引入太虚。太虚这词,源自老庄,是个道体。红楼梦里有太虚幻境,宝玉梦里常去的地方,是个神界所在,不可象嘛。太虚意指虚空,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气,也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即为气之本体。气本身也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的,所以太虚之气凝聚时,可以直观到其浮沈、升降。张子的思想本体论为气本论,即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气凝结而成。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
    太虚之气分而为阴阳。气相感相应,聚而为物。气去则形散,复归于无形。人有生死,物有始终。来为神,去为鬼,气是永恒的。气,孟子曰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孟子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张子将气引申,发扬,并认为气是宇宙生成最后的实在与原始动力。在孟子那里难以言说的气,张载这里完全展开,完成对气的具体阐述,从而实现了对孟子的超越。张子的气学,是接着孟子讲的。
    但小程子伊川是反对张子的气本论的,小程子认为气生生不息,永恒不变的是道,即理。朱子也认为,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气。太极以下,阴阳二性等皆为形而下之气。这就是华夏思想史上的理气孰先之争。
    就不管思想家们的官司了,跟着船山先生,大致读读张子的《正蒙》。张子著《正蒙》共十七篇。
    


    3楼2012-11-01 16:07
    回复
      《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
      船山先生这样讲解太和所谓道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絪缊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太和就是太极,即为道。作为宇宙创生之初的一个存在,太和确实要较太极直观些。船山曰:太和之中,有气有神。神者非他,二气清通之理也。不可象者,即在象中。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
      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船山讲解说:涵,如水中涵影之象。中涵者其体,是生者其用也。轻者浮,重者沉。亲上者升,亲下者降。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皆阴阳和合之气必有之几,而成乎情之固然,犹人之有性也。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相荡,其必然之理势。。。
      读罢船山先生讲解,能直观到的气的形象。嵇康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及阮籍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等言语。因道不可名状,所以古人有阴阳之象,没能很仔细的讲述,后人也不知言,不知形骸了。这些阴阳二性经张子如此名之,原有枯燥甚至于令人乏味的阴阳就生动起来。
      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野马,来源于庄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但庄老师语焉不详,也许在他的那时代,这词背后的东西不用言明。时代变迁,这些就让人费解了,回不到过去了嘛。这野马并不是真的马,是天之神。絪缊是天之气。
      (
      待续) 摘自无署名网文
      


      4楼2012-11-01 16:11
      回复
        好文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解开了我对王阳明心学继承关系源头的困惑!!
        。。。期待后续。。。


        5楼2012-11-01 16:30
        回复
          谢谢 近段时间很忙 有空一定拜读!


          9楼2013-01-28 17: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