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707贴子:1,284,718
  • 5回复贴,共1

【原创】【随笔】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题有点惊悚,不过是丞相原话,不关我事啊……


1楼2013-01-02 16:15回复

    现在触碰到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时,总有一种悚然的感觉。比如这一句,“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很多亮迷半调侃半认真地讨论,哎丞相他晚年(尤其是白帝、街亭之后)是不是有强迫症啊心理疾病啊blabla……有故作高深的“专家”“教授”分析,诸葛亮权欲极盛,眼高手低blabla……更多悲情催泪打得诸葛亮同人小说写到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blabla……
    这些言语我都曾认真研究过,在某一个阶段有选择地相信过,但现在,我发现,那全然不像是真正的诸葛亮。
    那我认为诸葛亮是什么人呢?
    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诚然那个乱世的良心虽珍贵却也并非没有,只不过,别人的良心有一个期限,诸葛亮的良心永无止境;别人的良心有一些条件,诸葛亮的良心无处不在。
    我想用粗鄙的、苍白的笔,描绘几个我心中始终盘桓不去的片段


    2楼2013-01-02 16:16
    回复

      (一)
      泗水为之不流。少年原本如朝阳般生机盎然的小脸此刻灰败黯淡,透出一股枯叶般的萧索气息。他跪在路边,还在不停地呕吐,眼泪与虚汗齐下。
      青年男子蹲在他身边,一阵一阵抚着那单薄的脊梁,不住地喃喃,却不知是劝人还是劝己,“好了,好了,别再想了……”
      良久,少年吐到虚脱无力,双目浮肿,终于昏睡过去。
      那一晚,少年在颠簸的马车里,说出了三天以来的第一句话,“人命,就这么低贱吗?”青年抬了抬疲惫的眼睑,无力地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何为天地!”少年突然青筋迭起,激切道,“道,为天地。若人世无道,势必干戈不休,丧乱无止。”青年怜惜地望了他一眼,“那你预备如何?”
      少年眼里燃起蓬勃的,饱含希望的火苗,“天无道,人来匡!”
      (二)
      汉隶印在竹简之上,像是刀刻的一般,坚硬、挺拔、凛凛生威。
      女子从他身后为他轻轻环披上一件氅,“又写这个‘武’字?”他顿了笔,回首朗然一笑,拉女子坐下,“你看看这个字,可能看出些什么?”女子秀眉微动,只片刻便答道,“武,即‘止戈’。”
      他舒心地长笑,“知亮者,夫人也。”然而转瞬,那笑容便黯淡下去,眼中浮上一层凝重的阴翳,“或许有一天,亮,也要走一条‘以武止戈’的路呢……”女子并不讶然,淡淡笑道,“乱世之中建功立业,除战而何?”
      他的眸色越来越深,以至于深得近乎一种悲哀的神色,“人命……可贵。”
      (三)
      “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他如是写。
      他自任汉相以来,早已把心分成了十七八块,一部分给民生,一部分给军政,一部分给天子。
      都江堰要好好修缮了,恐六月又涨大水……蜀锦的花样还要在翻新,缫丝的技术仍待改进,那是蜀汉财源,是他的命脉……屯田劝农、还军入民,北边几郡想来不会动乱了……南中济火又来朝贡,唔,这次让他带给南中的子民们一些什么呢……天子又长大一岁,不知自己手书的典籍可看进去了多少……


      3楼2013-01-02 16:16
      收起回复

        我的片段到此为止,其实还有很多,不过这四个足矣。
        起初我以为我爱上他是因为智慧,后来我发现,吸引着我的灵魂的,恰恰是那颗良心。
        人们都说政治家是复杂的。诚然,是复杂的,他们通常杀人也救人,是好人也是坏人。不过,我不关心政治,我只看到了这个人从来没有泯灭过的,良心。
        所谓良心,是把别人装进了自己心里,久而久之,甚至将自己挤了出去。
        他不是个悲剧英雄,因为他一辈子都为理想而战斗,何悲何憾?他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是后人强加的,他至死都相信自己事业的价值。他穷兵黩武?那么蜀民为什么要怀念一个“将他们拖入战争深渊”的人?他权欲旺盛?为何会有人喜欢拿这个巨大的权力让自己宵衣旰食夙夜忧叹而不是捞钱整房子玩女人?
        所谓的专家教授们懂什么!他们怎么会懂一份让佤族人坚守了一千七百多年的盟约所代表的力量?他们可知都江堰千年来能够平静守护巴蜀大地是源于前人怎样的心血?他们可会明白西南一带的“诸葛洞”“诸葛巾”“诸葛鼓”所蕴含的无限深情?
        丞相这样的人,再过几万年,几亿年,都依然会活着。
        因为良心永远不会死。


        5楼2013-01-02 16:17
        收起回复
          似乎这两位朋友是要求我出文以后@你们的,那就冒昧打扰了~~
          @
          王赫琳

          @
          魂系武侯


          7楼2013-01-02 16:20
          收起回复
            回复14楼
            郭冲五事,
            陈寿着《三国志》不采,裴松之引而辩其非,所以它的可信程度是不高的,毋庸置疑。但一般的传说故事,虽有捕风捉影、张冠李戴、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之弊,但刨根问底,总有迹象可寻。而裴松之之辩,有的是据实事而言,有的是据情理而度,找出三处两处漏洞,便一棍打死,不复理会。这只足以证郭冲之言失实,而不足以言孔明五事必虚。

            郭冲第四事,孔明拒贺
              (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  孔明虽败,但能够活着回来,又收了姜维这个将才,掠夺了许多廉价劳动力,也算有点成绩。蜀人给自己丞相开开心解解闷,也是可能的。孔明那番话也说得极好,他此时是一出祁山败归,出征前虽上了个《出师表》,说明志向,但表是上给后主的,即便在朝堂宣读,闻者也有限。此时再说一遍,让“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也是可信的。  所以裴松之此辩不能说有理。


            15楼2013-01-02 22: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