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吧 关注:25,296贴子:801,869
  • 13回复贴,共1

【YUNDI】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分类比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晚半夜看到有人发。
我回复说今天再开帖子说这个。
因为实在是很多手机不方便。
于是刚才神奇的发现发错地方了囧。
来。少年们。
我们来一发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分类比较赏析吧。
昨天看到有人在比较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然后就其发展前景包括赚钱前景来看,认为目前民族乐器处于衰落亦或者说是不好赚钱的状态。
这点我不否认。
首先,目前在幼年学习乐器比我年幼的时候普及率更大,当然多还是集中于钢琴和小提琴。其中有很大的程度是良性循环。就是学的人多,老师多,老师多,学的人多。这样一个循环。
然后,想说一下,我开这个帖子目的就是稍微普及一下国外的名曲和中国的名曲。有关乐器的介绍会在曲子中。
来,先说一个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
强调一下是民族乐器,不是什么传统乐器。
分类是这样。吹管乐器,弓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吹管:梆笛,曲笛,横箫,管,笙,唢呐等等等等咯。当然可以看出来在西洋乐器中也有吹管乐器。但是西洋乐器将铜管和木管分开。也就是说将笛类和号类是分开的。相对应的就是木管类的短笛长笛,单双簧管,大管,英国管。这一组明显看出来西洋乐器在铜管方面要比民族乐器种类多而全。也许是因为古代铜这种金属是管制的缘故吧【我瞎猜的。】
弓弦乐器:高胡,二胡,板胡,中胡,大胡,低胡。看出音域了么,在西洋乐器中相对应的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算是个旗鼓相当吧。
弹拨乐器:柳琴,琵琶,阮,筝。三弦。阮分大中小,柳琴长得很像琵琶就是弦少一根,属于高音乐器。于是看出来了吧,这一组,完全没有能够对应的西洋乐器,如果一定要对应,那么这整个一组,对应了一个乐器,就是钢琴,其实钢琴竖琴木琴风琴这种算不得交响乐队里面的一份子。更多的还是类似于独奏,就跟古琴和瑟不作为团体的一份子出现一样。
打击乐器:板,鼓,钟,鑔,锣。这个对应西洋乐器的就是西洋乐器的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鑔,大鼓,锣,排钟等等。想说一下,要是你们去百度,可以去看看,花盆鼓和定音鼓长得很像,结束。
于是下面我说一个有名的曲子。
这个曲子名字叫,流水。


1楼2013-01-13 14:48回复
    古琴曲 流水。这个曲子之前有用做写小说的哏。
    来,先普及一下古琴的知识。
    首先我要说我没有百度,这个是我自己写的,如果和百度不一样,请以我的为准。
    古琴,是有名的弹弦乐器。在古代一直叫做,琴。古琴这个称呼大约是唐朝的时候开始出现,为什么开始出现了呢,因为在唐朝时期,西域的乐器大量进入中原。为了和古筝区分,所以大家就叫古琴了。古琴的形制,大家自己去百度图片。琴身是木质音箱,琴面是桐木,琴背是梓木。就是桑梓的那个梓。然后上漆。一共七根弦。定弦最低,内弦最高。十三个琴徽,用东西镶出来的。就是跟吉他一样是来标音的。调弦是琴头地下七个轴,叫轸。琴腰底下俩系弦的,叫雁足。两个出气孔,右面龙池,左面凤沼。结束。
    这个乐器在古代是什么地位呢,在唐朝以前,西域乐器没有传入中原的时候,琴瑟箜篌大约就是类似于钢琴提琴竖琴的角色。可以百度一下箜篌的图片,你就会发现,它的长相和竖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古琴只有七根弦,但是不代表它的音域小。
    不同于五线谱,古琴的谱子是减字谱,只记徽位弹法不记音。。说简单就是用减字笔画吧左手在古琴上的音位和两个手的技巧拼成一个字。也就是所谓的打谱。
    打谱是很操蛋一个事情,由于这种神奇的记法导致了许多曲子的失传。。比如有名的那个酒狂。那个就是后来一个很牛逼的老师打谱弄出来的,否则一定失传。
    来,继续说流水这个曲子。流水这个曲子很有名是因为伯牙子期。故事大家都听过我懒得说。这个谱子是明代一个什么皇子编印的神奇秘谱里最早。据说原来高山 流水这两个曲子是一段,后来变成了两个曲,后来变成了十几段。目前流水的谱子多数用的是九段的。这个曲子讲的什么我也懒得说了。说简单就是说流水的,有的是那种溪流跃过石块儿响起的丁丁冬冬的声音,有的是大水拍打着石块而溅起水花有泡沫,有的很平静,有的很奔流。
    以上。
    我在想下一首说什么。舒曼的童组曲还是老施的蓝色多瑙河。


    2楼2013-01-13 14:49
    收起回复
      我倒是很想写李云迪弹过的曲子赏析。。。就是有关曲子的赏析,无关乎是谁弹,大概介绍一下背景和方法,比如那个有名的对位法,以及又一次有人问我李云迪波罗柰梓弹得如何我内心的忧桑。
      对位法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复调音乐对应着主调音乐。说简单就是多声部。很多旋律同时进行然后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横向的关系是旋律不同。纵向上各声部彼此协调。
      复调音乐分为对位,卡农,支声复调。
      对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用对比法写的复调音乐,比如什么牧童短笛。
      卡农就是用模仿法写的。保卫黄河听过么?就是黄河大合唱四部轮唱那个部分,那个就是传说中的卡农,可以叫轮唱或者轮奏。所以说下次不要问我卡农弹得如何,我怎么知道你说的哪个。
      支声复调就是用衬托的方法写的音乐。这个我说了你们可能没听过。赵元任有个合唱曲叫海韵,那个的第四段,什么海浪吞我之类的就是衬托法。
      当然复调音乐大家都记得一个对位。。。的确对位是很重要,而且是大部分用的。


      3楼2013-01-13 14:56
      收起回复
        说一下博罗纳兹。这个就是个翻译名字,法文是polonaise。说简单就是波兰舞曲。这种曲子一般是三拍的舞曲,庄重缓慢,贵族气息浓重。据说是亨利三世的加冕仪式中用来做列队行进的舞曲。之后就开始在宫廷里流行了。光是肖邦就有十六首这种曲子,整整一本。
        于是以下部分是给能看懂的人普及的。
        博罗纳兹由强拍开始,第一拍后半为同音反复,伴奏音型一般是,X xx XX XX 对不起我实在是没法划线,能看懂的人看懂就好。结构一般是复三部。收束第三拍。
        所以说!!!下次不要问我李云迪的博罗纳兹弹得样???我怎么回答你?降a还是e啊到底???还有一群别的呢?


        5楼2013-01-13 15:05
        回复


          开始说小施的蓝色多瑙河。
          为什么叫小施,因为他叫约翰施特劳斯,但是他爹也叫约翰施特劳斯….说起来我真烦外国人起名字跟爹一样,不难受么。。。。
          这人人称圆舞曲之王。
          蓝色多瑙河比较有名,还有维也纳森林,维也纳糖果等等,于是看出来了吧,这人奥地利的。
          蓝色多瑙河的背景是当初奥地利和普鲁士战争失败了,然后整个奥地利人民都很忧桑。之后,小施就给维也纳男声合唱团写了这个曲子,词是之后某个人填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是谁反正没什么名气就是了。
          之后出名是在巴黎,去掉了合唱,只用管弦乐队。这是一首圆舞曲。人称没有歌词的马赛曲。
          于是现在开始普及奥地利圆舞曲。
          这种圆舞曲风格就是华丽,非常华丽明快活泼灵动,一般是小快板。三拍子,第二拍第三拍会稍微拖长一点。结构一般是四五首小的圆舞曲联缀。前面序奏,后面尾声。篇幅比较大。然后每个单个的小圆舞曲两个主旋律,单二部或者单三部。
          之所以叫圆舞曲,是因为刚开始时伴舞用的,所以三拍子适合跳舞。
          维也纳华尔兹。有名的转圈圈。我当年跳的时候转死了,理论来说两个舞者的距离是不能变的,而且为了好看,女性必须头微微扬起。。意味着,你的舞伴如果个字不够拽不住你,你就出去了啊哈哈哈~~~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管弦乐作品!!!强调一下。
          想听的人自己去下载。
          序曲,一二三四五,结束部。这样一个构成。
          结束部如果是合唱的话,立刻就结束了,如果是管弦乐,那么会再现原来的部分,一般是三二四一,最后停在D大调上,再现主题之后结束。


          6楼2013-01-13 15:24
          回复
            楼主。学化学的。
            学化学的。
            学化学的。
            化学学的还不错。。。。真的。。。
            ·················分割线······················
            于是现在开始光明行和病中吟。
            都是二胡的。
            这两个曲子都是刘天华先生的。
            刘天华生平有兴趣的自己百度。这人死的略早。似乎是三十过点,四十不到就去世了。
            病中吟不是得病了在那里呻吟。
            本质来讲跟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个背景。
            国民的面前没有出路。
            所以忧伤啊崩溃啊不知道哪里走啊,就出了这首曲子。
            光明行是跟它情绪完全相对的,特别积极向上的一个曲子。
            嗯,技术层面我不懂,反正就是几句随口的话。
            大家听听得了。
            回到本行
            来我们说舒曼
            舒曼这人很苦逼啊。首先他本质来讲是个作曲家,评论家。为什么没有成为钢琴家呢?因为据说是练习的时候手指头受伤了于是悲剧了。。。。。。
            所以说,大家,劳逸结合啊。。。
            这个人本质是一个类似于抽抽的状态,动不动精神病就发作了,最后还是死在了精神病院,艺术啊,果然是疯子和艺术家只有一线之隔啊。
            舒曼的童年一共十三首,翻译各不一样,可以去百度。第七首是有名的梦幻曲。整个音乐素材非常非常简洁,但是变化很多。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比如他在梦幻曲中断,用了一个调性不确定的手法,也就是说,他将旋律在B大调和d小调之间游离,很飘忽,然后和声织体又全是d小调,结果就是很朦胧让你抓不住的纱帘一样的感觉。
            整个童年情景曲集,结束都是很平稳的没有什么波动的。
            感情色彩也是很平稳很活泼但是不冲动的那种。
            所以其实我很喜欢舒曼的童年而不是蝴蝶。。。


            19楼2013-01-14 00:36
            收起回复

              有人说起来赵元任先生。于是不得不说这个曲子,叫我如何不想他
              这个曲子的词是刘半农先生做的。
              赵元任呢,这个人在美国留过学,哪个学校我不知道。但是后期一直居住在美国,回来过几次,后来也是在美国去世的。
              这个曲子是独唱。
              然后理论来说是个情歌,当然你可以可以说是思乡的。反正我觉得现在思乡和情歌什么的,已经完全混为一谈。For emaple,落叶归根。无法直视啊。。。= =#
              这个曲子很简单,但是据专业的人说,唱起来很忧伤,因为它不停地在转调。
              官方数据是这样的。
              E-B-E-e-G-e-E
              这个曲子里面用了一点西皮的原伴过门调,就是西皮二黄,皮黄的那个西皮。就是叫我如何不想他这一句,连续四次,收束在不同的调子上。
              然后当然这个曲子就用了很多对位或者说是复调。包括将旋律建立在和声小调上,然后由小调直接转调为同名的大调上,情绪自然就由悲凉转为欢快。
              比较直观比较通俗比较简单的来说,小调上的旋律会带有哀伤的色彩,大调上的旋律更加明朗一些。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不符合规律的例子不胜枚举。。。。


              21楼2013-01-14 01:15
              收起回复
                继续说。
                费加罗的婚礼。
                说个题外话。
                昨天有人给我说,现在的柳琴已经不是我原来概念里面的三根弦了,据说已经完全都是四根了,曲子什么的也都是为了四根写的。我还是很旧的观念,还记得是三根呢。
                然后=阮的分类也不仅仅是大中小了,现在还有高音低音。这些我完全不知道。
                所以其实本质来讲我写的东西有很多的,细节上的问题。
                不仅仅是我记错了这个问题,还有时代在进步,我这些知识还是从原来积累到现在,早都不是现在的情形。
                二次元高手非常多,而且是这种钢琴家的贴吧,指不定随便拉出来一个人都是作曲系指挥系民乐系钢琴系博士毕业,学过几十年钢琴小提琴琵琶二胡这种。我还真的认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学指挥的,钢琴小提琴拉出去都是专业级别秒杀一群不成问题。。。跟交响情人梦里面千秋真一一样,就是没那么牛逼而已。
                我不是专业的,甚至于我的专业离音乐,离艺术基本上是所有专业里离得最远的那种理工科。
                而且我没法边查边说,我实话说就是嫌麻烦,手边的参考书是一本1987年第一版的中外名曲浅析,是个普及性的小册子,用来做提醒我说曲子的查找目录。
                这本书有多浅呢,这么说吧,里面摘录的谱子,全部都是,简谱的,包括交响乐,都是简谱的。大约一个曲子有那么一张多一点纸吧,这样。
                所以说,我完全是凭记忆和书上的些许提醒来随手写的。
                很没有调理。
                而且分类也很模糊。
                我其实想说的是,我的错误,直接说出来就行了。
                我会改正。
                然后最后缀一句,我讨厌别人跟我秀优越感,真的。


                24楼2013-01-14 11:44
                回复

                  于是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费加罗的婚礼。
                  很有名的曲子。但是我会告诉你其实这是一个歌剧么,大家听过的那个“费加罗费加罗费加罗费~~加~~~~罗~~~”其实是这个歌剧的序曲。
                  说莫扎特。
                  这人是天才。神童,天才中的天才!所有的体现一个人天赋异禀的词语放在他的身上都不足以呈现他的才华的十分之一。请原谅我是他戏剧的脑残粉。
                  大家只知道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其实他还有很多有名的歌剧,比如唐璜,魔笛,伊多美妞,假傻姑娘等等。唐璜就是大家熟知的堂吉诃德,那个和风车pk的二货。
                  为什么说天才呢,这货就活了35岁啊!!!连皮带毛也就是36啊!!!尼玛五岁就能作曲啊!!作曲啊!!!!五岁啊!!!这是人么是人么???六七岁的时候做巡回啊!!巡回啊!!!就算上他再怎样,三岁之前怎么都不可能学习钢琴吧,那手都没张开呢能按几个键啊,三岁开始学,四年啊,四年就是演奏家了啊。。。。。。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于是继续说他的歌剧。
                  他的歌剧基本是在25-35这个年纪出来的,高产的一塌糊涂。重点是质量还特别好。。。
                  费加罗的婚礼剧情请去百度。说一下序曲,这个序曲就是类似于写小说的背景设定。副部是讲了一下费加罗和苏珊娜的性格。一个用小提琴一个用小提琴加大管长笛。明朗活泼美少年和温柔美丽美少女的形象立刻就出来了。
                  强烈推荐大家去听。
                  绝对要去啊!!!


                  25楼2013-01-14 11:45
                  收起回复

                    前两天说起对位法的时候就有人说巴赫。
                    于是,今天我们巴个赫。
                    巴赫这人一辈子过得略苦逼,说简单就是标准版的卡诺式的人物,活着的时候在作曲这个圈子身份地位着实一般,其实写了好多曲子牛逼的不得了,但是当时大家不喜欢,结果过了很久等到了门德尔松那个年代,大家才发现了这个人真的很厉害很厉害。
                    不仅仅是复调音乐的问题,他把德国民族传统音乐中的复调手法和和声手法外加当时法国意大利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整体得到了一个非常符合古典主义美学原理的德国音乐。
                    不过说起来这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有个大家都知道名声在外的闪光点就是管风琴。要知道管风琴才是真正的乐器之王,能够表演出世间万物的声音。他是风靡一时的管风琴演奏家。
                    至于专业学的人大约知道,这位先生在音乐理论教材编写上有着极大的贡献,比如有名的十二平均律。顺便这人的书《赋格的艺术》,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我只是翻了翻,很难。
                    说个笑话,巴赫这个名字在德语里翻译过来时小溪流的意思,贝多芬说巴赫不应该叫小溪流,而应该叫大海。
                    巴赫有很多康塔塔很有名,这里就不说了,说一组协奏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一共六首。
                    布兰登协奏曲很多人认为是个小提琴协奏曲,其实这么说也没错,但是更加完善更加客观的说,不仅仅是小提琴,独奏乐器还有另外的一样乐器,也就是说,它的独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组几种乐器,这也就是和其他协奏曲不太一样的地方。伴奏是弦乐组外加一个低音钢琴。
                    这种叫大协奏。独奏组叫小协奏,伴奏叫补奏。
                    很绕的名字。
                    我比较喜欢第四首。独奏组是小提琴和长笛,虽然长笛经常被无视。。。。伴奏就是弦乐组外加一个低音钢琴。
                    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两个插部中间有着很明显的两只长笛演奏的卡农的部分,就是相互模进,就是差不多合唱里的二部轮唱那种感觉。第二插部刚开始就是非常华丽的小提琴,一水的三十二分音符,然后长笛依旧还是在演奏复调部分,或者说,长笛一直是在运用复调的手法来进行背衬。
                    第二乐章从一开始就是小提琴和长笛一直利用卡农的手法来进行演奏,有一种所谓的回声效果。这个乐章很舒缓优雅梦幻,略巴洛克。
                    最后一个乐章很是积极,是一首赋格曲。等会我说赋格。整个乐曲主题在各个乐器上来回转变,刚开始时中提琴,后来是小提琴,再后来是独奏小提琴用主调给捞出来了主题,然后整个低音弦乐外加钢琴,最后是长笛收尾在D上。
                    话说我边听边写的这半截,要是哪里没听出来大家指正。
                    整个主题从头到尾由独奏小提琴贯穿着,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混乱感,就像是有一根绳子提拉着从头到尾的一丝一毫。
                    结尾是长笛收束。


                    27楼2013-01-15 21:04
                    回复

                      然后我来说一下赋格。
                      首先这是一种体裁和曲式。整个曲式包括三个部分,呈现,展开,再现。一般意义上的三大段。在这种曲式中运用模仿对位法,将主题在所有声部轮一次。。。啊不。。轮流呈现一次啊哈哈哈。。就是呈现部,然后进入插段,然后主题和插段在图通的新调上出现,就是展开部,最后在将主题回复至原调,就是再现部。有些会加一个尾声。
                      一个主题的叫单重赋格,两个的叫二重赋格,三个的叫三重赋格,四个的。我没见过。。。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合唱,有用到,然后第五交响曲,命运,在中间圆舞曲的部分有用到卡农,不过算不上是赋格曲。


                      28楼2013-01-15 21:22
                      回复

                        莫扎特的钢协。
                        莫扎特27首钢协,前面几个都是改编原来钢琴奏鸣曲。11-27是之后写的。这些曲子有个共同特点,情绪转变比较快,前一秒平静后一秒激烈,前一秒叙述后一秒沉思,反正就是反应速度非常快,这也是当时即兴演奏的一种时尚,如今看来真的是精华部分。
                        第二十号,基本是演奏最多的吧,贝多芬都演奏过,然后还写过华彩。
                        说一个背景知识,谈过钢琴的人应该知道,音乐因为作曲家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色彩一般是由调性表现出来的。而莫扎特,就是非常严格的遵从这个规律。他的钢协,庄严有力的全部是C大调,表现辉煌场景的全部都是D大调,bE大调一般也是类似于很宏伟很富丽堂皇的那种感觉,F大调一般是清新活泼充满生机的,G大调一般是刚劲有力的。A大调一般是抒情性的诗篇,bB一般是很质朴的东西。于是在莫扎特想要表现戏剧性的构想的时候,他会用dc小调。
                        十五号是很有名的技巧性的东西。非常难演奏。整个谱子跳跃大,还有很多八度的乐曲,外加结构复杂,所以说,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说莫扎特简单也不太对。。。只是大部分比较容易,不那么纠结罢了,终归还是有那么一些相当纠结的。
                        莫扎特的钢协一般都是三段式,,第一段戏剧化,第二段忧郁而浪漫,第三段就是回旋曲。
                        一般来说第一段是用奏鸣曲的方式写成,两个呈现部,先是由乐队奏出来全部主题,包括第一个主题和第二个主题之间的连接部分和第二个主题之后的小结尾,都是保持在一个基本的调性之中,这个是跟交响乐不同的地方。第二个呈现部就是独奏钢琴,一般会在曲调节奏上有些变化然后反复呈现第一呈现部的素材,有的时候加点新的主题和动机。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就是主题变化,移调,表现技巧的大舞台,再现部分一般就是综合了乐章所有的主题,然后再一个基本调性之内。再现部结束之前就是一段即兴演奏的东西,俗称炫技的东西,就是华彩乐段,然后再结束。
                        第二乐章就是忧郁而浪漫媚情的歌曲体。
                        第三乐章又是一个发回即兴演奏技巧的场所,一般是活跃欢快,然后动不动还要弄几个田园诗的插段或者忧郁的插段,当然这种情绪迅速变化也是莫扎特的习惯。。。


                        30楼2013-01-16 13:34
                        回复
                          先说萌的耳松这个人。
                          这个人大胖君说的异常经典,就是典型的不愁吃喝的高富帅,每天写个曲子玩玩自娱自乐一下,偏偏才华吧还不错,所以写出来大家都觉得不错。
                          他有个妹子,亲妹子,叫方妮吧还是别的什么万泥什么的。这个妹子呢,也是个白富美,醉心艺术那种。他爸妈大胖君说的也很清楚,一个是银行家,另一个,就是他妈当时非常有名,有名就在她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才能。这人家里面周天来的客人都是些谁猜猜?什么黑格尔啊,海涅啊,韦伯啊,墨舍利啊,都是这种。。。。。就可想而知这人家境有多好,接触的都是多高端的人。
                          他写仲夏夜之梦的时候是十七岁。十七岁哦~写这个序曲是因为当时莎翁的小说仲夏夜之梦,他和他妹都超级喜欢这个,于是就写了这么个曲子,刚开始是钢琴的四手联弹,我怀疑这绝壁是他和他妹俩人边弹边写边试着改的结果,后来才改成了管械乐曲。要知道仲夏夜之梦这个小说不仅仅是他写了哦,韦伯,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个,也写了一部歌剧,不过叫奥布朗。
                          后来过了好多年,门德尔松又重新写了有关仲夏夜之梦的剧本的配乐,但是他没有改,是直接照搬了这首曲子作为序曲,然后又写了十二首。
                          仲夏夜之梦的故事请大家自行百度。就是某个妹子要逃婚然后和情人跑到森林里去了见到精灵了。然后碰到了大boss,大boss肯定了他俩的婚姻的这么一个he的故事。
                          重点是这个序曲的背景是仙王仙后的幻想王国。全是什么精灵啊,魔法啊,树林间漏下的点点阳光如同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啊,朦胧月色中微风吹起的叶子落在了沉睡的小鸟的身上啊,这种类型。所以别指望它有什么深度。
                          真以为是那种家境中产阶级的少年为了自己的理想创建了新的社会秩序然后进行了改革同时结交了一群好的同伴一起作为了新时代的开端?咦?你说我说的是毛先生?胡说,我明明说的是少年派。
                          这首序曲的开场就是木管乐器。非常的安祥同时也是飘渺而梦幻的。先是四个和弦,然后就是小提琴的跳弓,细细碎碎的感觉,然后就是所谓的仙王仙后的出场,整体式非常庄重朴素明朗的。结尾就是舞蹈性的音乐,大跳跃,各种旋律的大跳跃,谐谑风趣。
                          总的来说非常梦幻,虽然有现实,但是现实统一在梦幻里。
                          中间有一段在呈现部的中间,是小提琴的低音区,就是所谓的宣叙性的音调。但是一会就没了,立刻又是序曲的那个和弦。
                          所以说,仲夏夜之梦序曲这首曲子,非常的,梦幻轻盈。
                          推荐用作胎教音乐。
                          以上。
                          掰扯几句门德尔松啊。
                          这个人吧,虽然活着的时期是欧洲两次**中间,但是,家境实在太好,从来不用担心生计,从来都不用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有钱有才的温柔贵公子。结果就是和同时期的人相比,他没有舒曼的抽抽和热情,没有柏辽兹的激昂慷慨,没有舒伯特的深刻,也没有肖邦那种爱国但是回不去的苦逼忧伤,这人一直是冷静的,文雅的,抒情的,欢快的。因为很简单,他的世界很美好,非常美好。
                          他自己说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绝望,对着世界上一切都不能投入的去爱,blabla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懒得百度了。所以说,他的创作动不动就是仙女仙子女巫森林奇怪。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人写奇幻的,不是武侠,也不是现言,更不是纪实文学。
                          他的交响曲不错。苏格兰和意大利。
                          最后,萌的耳松其实不叫门德尔松。
                          这人姓氏其实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前面是他爹的,后面是他妈的。就跟梅赛德斯奔驰一样。。。其实不叫奔驰。


                          33楼2013-01-19 02:32
                          回复

                            于是我本身想写凶狂的。额,就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但是因为一点奇怪的原因我突然决定写勃拉姆斯。
                            首先,勃拉姆斯这个人吧,很有意思。他这人痴情。痴情的是谁呢?他的师母。就是他老师的妻子。
                            于是他的老师是谁呢。
                            舒曼
                            于是他师母是谁呢
                            克拉拉舒曼。
                            克拉拉的父亲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演奏家,佛列奥维克。她母亲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钢琴演奏家。
                            在基因的决定下,克拉拉绝对是天赋异禀。于是克拉拉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出名了,天才钢琴少女。
                            和李云迪差不多,类似于一战成名型的人才。刚出道的时候大家都叫神童。
                            于是继续说勃拉姆斯。勃拉姆斯这个人属于放养型的钢琴家,不同于门德尔松的家养性的钢琴家,他从小苦逼,写曲子就是为了生存,因为很穷啊,也不算是科班出身,更多的是考天赋自学成才。后来在德国汉堡认识了一群很有名的艺术文学大能。
                            说一个背景知识,在当时,欧洲的工业中心在伦敦,但是欧洲的文化中心是在德国的汉堡。德国的许多经典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么说起来我还是没搞清楚李云迪的那个德式浪漫到底是咩意思。。。算了不重要。今天主要不说李云迪,说勃拉姆斯。
                            这人在德国汉堡认识了李斯特和舒曼,舒曼用非常精分的文字和能够表达的极限来夸赞他的才华,要知道舒曼正经是个非常非常牛逼非常非常专业非常非常刻薄非常非常犀利的音评论家。于是勃拉姆斯就出名了,然后成了舒曼的学生,然后就看到了克拉拉了。偏偏这人金牛座的,执拗的很,然后就苦恋了克拉拉一辈子。。。。。。虽然最后没娶到,哦这听上去真令人遗憾。。。。
                            勃拉姆斯有一个很有名的曲子叫做德意志安魂曲。这个暂时不说。
                            说一下他的第三交响乐。为什么要说第三交响乐呢。勃拉姆斯一共就四部交响乐。差不多都是在四十岁左右的十年内陆续写成的,整个的气质是类似于自由而即兴的,如果仔细分析他的曲子,会发现,他学习了贝多芬的戏剧性,学习了舒伯特的有关民间舞曲部分的引入,学习了舒曼的叙述音调。他的交响乐继承了贝多芬。更多的是从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出发来进行表达。
                            说他的第三交响乐。
                            首先这部交响乐有很多非常悲壮的东西,以至于当时有人评价为“英雄”交响曲,对,没错,就是贝多芬的那个英雄,和悲怆一样有名的英雄。但其实这部曲子不能称之为英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手法更多的是浪漫乐派,于是这个就会导致不同的人对这首曲子评价不同。就和悲怆一样,不同的人评价不同。当然我们要说一下他师母也就是克拉拉女士的评价,她的评价是“森林的牧歌”。。。森林的牧歌哦。。。果然爱情绝壁能够让人迷茫。乐曲能够体现心境啊。
                            这部交响曲的乐队还是双管编制,就是补了一个低音大管。
                            第一章是奏鸣曲,三个和弦作为牵引,同时在整部交响乐中起到了主导动机的地位。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紧凑,第二主题典雅同时加了一点的维也纳舞曲进去。然后整个主题从田园诗的氛围变成了焦躁不安,然后又突然趋于缓和。就是暴风雨结束了月亮升起来了,最后再现部又重复了整个音乐的调性,重新变成了阳光明媚的状态。于是第一主题又出现了,第二主题转到D上,最后一个扩展的尾音肯定了第一主题,结尾与于很安静的状态。
                            第二乐章,还是顺延上个乐章的安静,祥和略带忧郁的状态,然后还是用自由变奏的方法发展,然后整个乐章还是经历了平静到激烈再回复于平静的情绪。
                            重点说第三乐章。调性从大调转到小调,然后整个都是古典谐谑曲的章节排布,当然他不同于贝多芬的那种幽默感,而是更加平淡一些。整个乐章都是用木管的乐器来营造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在最后面用一个强的力度进行了一声非常有力的长叹,结果又重新变得若有若无起来。
                            于是说冲突的最后一个乐章,这个乐章篇幅很大,大约三分之一还多,第一主题的呈现是弦乐和大管,就是让人又兴奋又不知道是不是哪里会有惊喜或者恶兆的感觉,这种情绪上的感觉我不好形容,就像你干了一件很冲动的事情,然后你觉得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但是又有可能会有坏的结果,这种淡淡的期待加忐忑的感觉。然后第二乐章神奇的乱入,当然是改编了,改编的有一点点像命运的葬礼进行曲的那种步调。然后一个小高潮,然后第二主题出现,演奏乐器是小提琴和法国号,由于这两个乐器很柔和鲜明,然后就变得比较明朗起来。呈现部的结尾又是一个c小调。。。c小调你妹啊。。。整个发展就是一种淡淡的要悲剧了的预感和叹息,然后一波一波的高潮冲过来了,biu一下,结束了。
                            亲,不用怀疑哦~结束了哦~~不是你的耳机坏了不是电源线掉了,就是结束了哦~~
                            这就是传说中的意犹未尽。
                            反正它在大风暴的时候biu结束了,当然作者有可能意思是就此悲剧掉了,也可能是黑暗终于过去了光明终于来了。
                            其实我是骗你的啦~~没有结束啦~~只是刚才的冲突结束了啦~~~这个戛然而止之后,小提琴的额十六分音符背景之下,双簧管又演奏了第一主题,然后那个四个和弦又来了,于是在一个光辉明亮的F调上结束。
                            啊哈哈哈~~~逗你玩好开心~~~我就喜欢tx别人咩哈哈哈。其实最后喜剧了哦~~喜剧了哦~~不用怀疑哦~~~
                            严肃脸解释一下:
                            这个就是为什么被称为英雄的原因,一般来说,比如贝多芬,表达命运抗争的时候会把戏剧性冲突的重点放在第一章,比如英雄,命运,合唱,但是勃拉姆斯不一样,他把这种冲突放在了最后,包括后来的第四交响乐也是这样,都是在最后表达一种冲突的高潮。
                            他也算是学贝多芬,当然改了很多,然后的当然,后期的马勒也是学他的,比如大地之歌。。。
                            所以说这玩意没有什么抄袭不抄袭。
                            你要是用得好,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以上。


                            38楼2013-01-21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