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吧 关注:23,175贴子:886,136

【彝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公布(2987名)之彝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目前只看见四川、贵州和云南有彝族代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2-27 17:01回复


    2楼2013-02-27 17:01
    回复


      4楼2013-02-27 17:02
      回复
        三省总共21个。其中四川7个,贵州2个和云南12个。


        5楼2013-02-27 17:05
        收起回复
            ④指导学生观摩审判3次;
            ⑤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法律专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50余人。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①2005-2008,西昌学院院级课题“民族地区法科学生的素质教育研究”,编号:XB0508,主持人;
            ②2006年,西昌学院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课程负责人。
            4.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①《略论目前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改进》,《社科纵横》2008年1期,独撰;
            ②《浅析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学教育》2008年1期,独撰;
            ③《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专业实习模式及改革初探》,《教育与经济》2005年12期,独撰;
            ④《略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大学时代》2005年12期,独撰。
            5.获得的教学奖励情况
            ①2005.05“民族地区‘四个并举’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四);
            ②2005年获西昌学院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一项;
            ③2008年度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学》,主讲教师;
            ④2006年度院级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课程负责人;
            ⑤2005年度院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学》,主讲教师。
            二、近五年来科研情况
            1.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限主持)
            ①2007—2009,四川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四川中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整合研究”,编号:SC07B019,主持人;
            ②2009-2011,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凉山彝区民间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编号:09SA071,主持人;
            ③2006-2008,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凉山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断裂与整合研究”,编号:SB06003,主持人;
            ④2007-2008,凉山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凉山农村民族法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无编号,主持人;
            ⑤2007-2008,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法治保障研究”, 主持子课题: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研究,编号:07AMZ001;
            ⑥2006-2008,西昌学院社会科学科研课题“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问题研究”,编号:YJSB0621,主持人。
            2.发表的学术论文(限独撰或第一作者)
            ①《凉山彝族习惯法研究》,2008.09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7.5万字,独著;
            ②《论网络隐私权及其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2期,独撰;
            ③《新农村建设中凉山彝族地区的法治问题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8期,独撰;
            ④《彝族习惯法对构建凉山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社科纵横》2008年11期,独撰;
            ⑤《凉山农村法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扬州大学学报》(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6期,独撰;
            ⑥《试析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与特征》,《西昌学院学报》2006年3期,独撰;
            ⑦《试论当前凉山彝族习惯法存在的原因及意义》,《西昌学院学报》2007年4期,独撰;
            ⑧《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世纪桥》2007年7期,独撰;
            ⑨《浅析凉山彝族习惯法的概念与特征》,《法学教育》2007年9期,独撰;
            ⑩《凉山农村彝族习惯法初探》,《甘肃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2期,独撰;
            ⑾《凉山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断裂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08年2期,独撰;
            ⑿《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整合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10期,独撰;
            ⒀《试析网络隐私权立法的必要性》,《决策与信息》2009年10期,独撰;
            ⒁《试析凉山彝族民间调解的优缺点》,《各界?科技与教育》2009年11期,第一作者;
            ⒂《关于我国药害侵权立法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09年12期,第一作者;
            ⒃《确立药害责任追究与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商情》2009年28期,第一作者。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①2008年获凉山州政府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②2006年获凉山州政府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③2008年获西昌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专著三等奖一项;
            ④2008年评为凉山州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⑤2010年评为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


          13楼2013-03-02 21:27
          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张作哈

              张作哈,男,彝族,1950年8月生,四川越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四川省人民政府资政。2003年1月至2011年9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十届人大代表。
              1969.10—1973.08,四川省越西县新民乡插队知青。
              1973.08—1976.08,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学习。
              1976.08—1981.06,四川省越西县体委教练员。
              1981.06—1984.01,四川省越西县文教局副局长(主持工作)。
              1984.01—1986.02,四川省凉山州民族歌舞团团长。1986.02—1992.11四川省凉山州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2.11—1993.06,四川省凉山州教委主任、党组副书记。
              1993.06—1995.11,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其间:1994.09—1995.07,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94.09—1997.02,在中央党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1995.11—1999.03,四川省凉山州委副书记。
              1999.03---2003年1月,四川省凉山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其间:1997.06—1997.12,在国家农业部挂职任副司长)。
              2003年1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11年9月29日,四川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
              2011.11.1~ ,四川省人民政府资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第四届理事大会领导成员,理事。
              工作分工
              2013年2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政府工作通报》(〔2013〕15号),明确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张作哈资政受省长委托负责有关专项工作。参加省扶贫领导小组、省旅游领导小组、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协助分管县域经济、扩权强县工作;协助分管省档案局、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工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3-02 21:31
            收起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罗春梅

                罗春梅,女,彝族,1972年8月生,攀枝花市人。199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攀枝花检察院副检察长。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罗春梅关注检察机关工作也高度关注代表工作。她说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是她作为人大代表和检察官双重身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检察机关过去一年的执法思想更明确,执法活动更规范,基层基础更扎实,工作成效更突出,她对检察事业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和期待。
                公平正义是检察官和人民群众追求的共同目标。今年“两会”,罗春梅将提出三项议案: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范围、介入方式和程序,提高可操作性。二是《刑事诉讼法》修定增加社区矫正制度,明确其职责、对象、程序等基本问题,使其以合法的形式更好地开展工作。
                罗春梅对攀枝花市检察院2010年创新建立检察机关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对制定邀请监督、督促执行、先行调处、跟踪回访制度,对实现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与三个调解有机结合工作的做法表示满意。攀枝花院去年积极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和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展开民事和解工作,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其做法得到高检院和省院的充分肯定。
                去年,攀枝花市适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和解轻刑事案件58件,涉案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办案中检察官面对那些因缺乏对法律的足够认识,冲动犯罪的懵懂少人,本着教育挽救的原则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依法促成其刑事和解的情景时常令罗春梅心生感动。她说,传统概念中无情的法律已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逐步体现出其温情的一面。正是这种人文关怀和检察官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罗春梅表示,在新一年的检察工作中,她将坚持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的思想,竭力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16楼2013-03-02 21:32
              收起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王继超
                传承彝族文化的使者
                ——记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超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铸就辉煌成就
                  在毕节有这么一位精通古汉语,被称为古彝文和现代彝文的“活字典”,被公认为彝文化研究的权威,为抢救、研究和翻译彝文字、保护彝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多次受到国家、省、地表彰的人物。他就是朴实的彝家汉子王继超。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3-03-02 21:49
                收起回复
                  与彝文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57年3月,王继超出生在威宁自治县龙场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生活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纯朴的彝家小村寨,全村人都靠着各自那一亩三分地艰难生活。由于地处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直至小学毕业时,王继超仍只能用彝语交流。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激发了他努力拼搏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197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威宁师范,197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龙场镇中学任教。
                    虽然已手握“铁饭碗”,但这并非王继超人生的最终目标。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得知国家民委为培养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干部,决定在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开办彝文文献干部专修班。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8年的任教生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这次招考,他找到当地一位认识彝文的彝族老先生,仅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足足学会3000多个彝族文字。“当时有些考生把这个机会当成一个跳板,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出路,可我从小生活在彝寨,对彝族文化耳濡目染,我是真的爱这个东西。”王继超激动地说。
                    1985年,恰逢威宁县成立35周年,多位老领导在视察时提出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保护。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威宁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民委古籍办公室,已从中央民族学院学成归来的王继超被分配到此处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1985年底,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现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举办的一次读书会上,王继超展现出了自己对彝文化深邃的认知以及对古彝文和现代彝文翻译的深厚功底,能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会后,彝文翻译组多次邀请他来主持彝文抢救、研究和翻译工作。与此同时,贵州民族学院也开出了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从事彝文文献教学科研工作。由于从小受到彝文化的熏陶,对他而言,彝文化的发掘整理、编译更有意义,更具魅力,更能实现自我价值。他最终选择了彝文翻译组,并于1986年3月任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组长(现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到了彝文翻译组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彝文化给我带来的快乐,这个舞台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王继超说。
                    这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的艰辛验证了王继超平凡的人生创造出的不平凡业绩,20多年的努力也铸就了王继超在彝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弘扬彝族文化 创造辉煌成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3-03-02 21:50
                  回复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起源时代久远,拥有独具特性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即彝文)。流传和遗存于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牍、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肇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在毕节,现存的彝文古籍大多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条件有限,许多书籍正在遭受虫蛀、烟熏火燎和雨淋。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这份古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为了抢救这些书籍和资料,王继超经常扎根在彝族村寨里,由于工作过于劳苦,他还患上了严重的肝病。20多年来,为把毕节地区丰厚的彝文古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王继超几乎是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他以不懈的努力、孜孜的求索,叩开彝文古籍整理、研究、翻译这扇大冷门,最终换回了一卷卷发人深省、博大精深的彝文巨著翻译研究成果。
                      作为学术带头人,王继超独自整理翻译公开出版30余部62卷1260余万字的学术成果,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彝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2006年以来公开出版成果有《布默战史》,中央民大211工程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经籍汇编?彝族毕摩卷》,《彝族原始信仰文献研究》,《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中的第“十七”、“十八”、 “十九” 3卷,《彝族古歌》,贵州省社科课题《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典?彝族卷》等;在国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毕节地区)》2911个条目中,独立完成1000余条,与他人合作撰写300余条,逐字逐句修改或改写1600余条,达120万字;完成毕节地委重大课题《水西简史》,贵州省社科课题《彝族文化遗产“撮泰吉”研究》;完成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二章八节的编写;完成《贵州民族文化大纲?彝族卷》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的编写;启动国家社科课题《彝族诗歌格律研究》等。
                      王继超撰写的《“遑耶”一词的彝语含义及功用考释》、《支嘎阿鲁王传奇》、《英雄支嘎阿鲁对彝族历史与文化的影响》、《贵州赫章可乐出土套头葬的民族属性为彝族先民试析》、《彝族传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奢香夫人对水西地区文化的贡献》、《彝族神器铜铃及其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属性探析》、《彝文文献记载的滇西彝族的源和流》、《彝族“撮泰吉”的文化民俗涵义及多重功用试探析》等优秀作品在《中央民族大学报》、《毕节学院学报》、《贵州民族宗教》、《乌蒙论坛》等刊物上发表。
                    在王继超的领导和主持下整理翻译公开出版成果有《西南彝志》2部4卷、《彝文字释》、《彝文古籍释名集》、《实勺以》、《支嘎阿鲁传》、《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三十卷?乌蒙丧事祭祀经译注》(代译)等。
                      “毕节地区是彝族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布摩文化发展发育最完善的一块宝地,但到了21世纪,由于受到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布摩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王继超忧心地说。为了能够传承彝族文化,王继超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曾多次对民族古籍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为少数民族公务员培训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课程授课;筹办了毕节地区“首届彝族布摩培训班”,并顺利完成了培训课程;为云南省镇雄县举办的“首届彝族东部方言文字培训班”完成一期培训任务。王继超还参加了全国民族古籍定级意见征求会,担任全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对48部彝文古籍按国家标准进行测试定级。
                      


                    22楼2013-03-02 21:51
                    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方连英

                        方连英,女,彝族,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1968年1月出生,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李棋镇卫生院医师。


                      25楼2013-03-02 21:55
                      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白保兴

                          白保兴,男,彝族。1955年5月出生,云南建水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科社、哲学研究生班毕业。
                          曾任云南省建水县南庄区委副书记、岔科区委书记,建水县委副书记、县长,红河州政府秘书长、副州长,国家林业部司长助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
                          2008年1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
                          云南省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


                        26楼2013-03-02 21:56
                        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自贵菊

                            自贵菊,女,彝族,云南楚雄姚安梅葛艺术团成员。
                            “梅葛”为彝语的译音,是楚雄地区马游村一带彝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千百年来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是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整理后的马游彝族《梅葛》创世史诗长达5770余行,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事”,有“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4个类型。在2008年,彝族梅葛被中国政府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介绍,“梅葛”以其独特的想象和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彝族古代历史发展的轮廓,记录了古代彝族先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展示了古代彝族先民的恋爱、婚事、丧葬、怀亲等独特奇异的风俗习惯以及对未来世界的畅想和遐思,被中国史学家称之为“彝族的百科全书”。美国的马克?本德尔、韩国的罗相珍等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曾深入马游一带考察“梅葛”文化,并就这些成果在世界学术界进行了积极研讨和交流,在国际上引起了重大反响。


                          27楼2013-03-02 21:56
                          收起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罗金玲
                              罗金玲,女,彝族。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1979年3月出生,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公路工程与管理方向毕业。


                            31楼2013-03-02 22:01
                            回复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单良鸿
                                单良鸿,男,彝族,云南弥勒人,1975年3月出生,现任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二镇人民政府镇长。


                              33楼2013-03-02 2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