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783贴子:611,838

【正本清源】什么是国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些人说对我们对国学心存狂妄,我想恰恰不懂国学概念和范畴的是那种把国学当成宗教、当成偶像崇拜、当成万用灵药和生财之道的人。试传一文,以正视听。
如果有不同意见请正面应对,以理服人,以事实论证,乱扣帽子不是君子之道。


1楼2013-04-27 21:45回复
    【何谓国学?】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2楼2013-04-27 21:46
    回复

      今人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觉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国学,对于朴学之类几无任何概念。举例来说,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经,古称六经或六艺,后世经历秦火,几经辗转,乃最终定为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周易》以占筮之书,历秦火而独存,没有被焚禁过,六经之中其他经书及六国史书之类都在焚书坑儒中被焚,后在汉初由官方整理寻找,从故秦博士伏生这些人那里按他们的背诵记述重新补足,与原书多不一致,同时又有鲁恭王坏孔子家壁发现壁中书,及后世刘歆于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经”,虽有经学家的今古文之争,古文家又因伪造部分经书而被诟病,后东汉郑玄调和今古文,又经王弼、王肃诸人,今古文之争渐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风气解经,西汉尚灾异,故董仲舒等人讲公羊学言灾变,京房易学讲卦气;东汉流行谶纬,郑玄乃兼注纬书;魏晋尚玄,乃有调和儒道之努力,论四本、崇有、贵无以至有将无同之论,说《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袭并整理,孔颖达笺注群经,为当时经学南北融合作出贡献。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3楼2013-04-27 21:47
      回复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当时章太炎、刘师培诸人,遂争演愈烈。通经学史,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至有“王马共天下”之说。
        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总而言之,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而只有治经学后,才能遍及群书,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经学,不会《尔雅》、《说文解字》训诂音韵之类,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不懂《周易》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也读不懂《史记》中《秦楚之际月表》之类,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论体系;不懂易学,不读《春秋》、《诗经》、《礼记》之类,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庄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


        4楼2013-04-27 21:47
        回复
            史部的体系大致三种,一者纪传,承袭《史记》体制,如《汉书》、《明史》者;一者纪年,承袭《春秋》体制,如《资治通鉴》者;又者纪事,承袭《通鉴纪事本末》,如《宋史纪事本末》等。而在章诚斋眼中,六经皆史(《周易》和史之关系可参考胡朴安《周易古史观》),故史部实际也是继承经学传统,史笔即用春秋笔法,并采用经学中通三统、尊王攘夷、大一统、母以子贵等观念,这是史部概况。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将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来源,多归于子部杂学之属,以备与儒家参合互用,而兵农医术等应用内容在子部则列为较下之学,易学中部分阴阳五行术数之类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会》、《李虚中命书》等。
            集部有楚辞、总集、别集等分类,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音韵训诂等)多有关联,如《佩文诗韵》等,要之,不同小学,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更显语言能力单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华处。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


          5楼2013-04-27 21:48
          收起回复
            在国内就能学到的知识简称“国学”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4-27 22:11
            收起回复


              7楼2013-04-27 23:11
              回复
                很散,都是在讲儒家。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4-28 01:59
                收起回复
                  可以这么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根。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4-28 08:47
                  收起回复
                    血洗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4-28 09:50
                    收起回复
                      对于中国文化,我想是不能够简单地用一两个名词,如“国故”“国学”“汉学”“国粹”来统括的,所谓定义,只是一个人为的假定。
                      而且,即使把“国学”的概念搞得清楚了,不知道怎样去学习了解,也是不能有所获益的。


                      12楼2013-04-29 16:42
                      收起回复
                        洋洋洒洒,的是不刊之论,欲整理国故,必先正其名,此言非虚。然念及曩者之事,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者,关于国故之研究,其术有二:
                        夫国故者,一国固有之学问也;学问二字,盖总统国故研究之方法。所谓学者,斅学之意也;所谓问者,知行而已已。古之学者,博闻、慎思、笃习、行善以为宗。故孔门言明明德以治天下,释迦演思惟修以息诸恶,老君假天地人以绝是非。三教之纲明矣。
                        既有三教,则中国乃成其为中国也。是故可知,国故之精魂,非此三教,实义全无。
                        今之学者,欲整饬国故,当通治群经。经也者,宗教之典范、圣贤之遗教。未有不依经论而能治学者,亦不闻其先通释传而后攻诗书之理。以是可知,治国学之良术,必由上通下达方可。云何上通?曰:上通于诸经纲目、圣贤法要,继之博览众家,自一而二而三,终于化有为无、目无全牛也。云何下达?明达于人事物理,重在格物。夫宇宙万有,森然难穷,意欲究其往来生灭之轨则,独格物而能知。大道之妙,老君不传耳。吾人云何知之?是以传著五车,学兼二酉,但不晓事、不能起而行之,其可以乎?!
                        今吾人之治学,可专修此术。如一以贯之,将事半功倍,其于立身敦品、养气正心,是上善之道也。斯为国故研究之一术。
                        其二者,不必杂治群书,亦无需通达诸教。只一门深入,积日月之功,心无旁骛,自能悟入。然此法尚有流弊。盖人皆能知之,故不赘言。
                        吾人当知,国故之学,实为于吾人民甚深不可参之教。虽赖当代教育之力、民智之开,犹未可不审慎进之。彼如阳春大雅之乐,和之者寡,若以巴人里巷之曲,循循而善诱,导之以入窥堂室,其功德何如于独善?圣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大哉圣贤!其言何其明也?奈何后人常怀世衰文没之短见,徒添烦恼乎!


                        13楼2013-04-29 18:02
                        回复
                          刘君掉了不少书袋,用了很多典故,拽了不少生僻词,估计能懂和愿意读的人很少,但行文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是要与人交流的,没必要设置什么辞藻上的阻碍,所以我帮刘君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了下,错误处肯定不少,但求解释作者意思的大方向没错。
                          ---------------------------------------------------------
                          (楼主)说了半天,一点都没错,楼主的文章上的观点我认为都是正确的,不用修改的。想整理作为传统文化的国学,必须得先辨正名分,此话不假。可想起过去的事情,我就嗓子又痒又疼有刺挠,想说道说道。
                          首先说,研究国学有两个方法:
                          国故是一个国家本来就有的学问;“学、问”两个字,大概就是研究国故方法。啥叫“学”呢,就是教学的意思;啥叫“问”呢,就是知而行的意思。古代的学者都是以广博求知、谨慎思考、辛勤实践、行好事为宗旨。所以儒家靠提倡光明正大的道德用来治理天下,佛家用修禅来平息各种恶性,老君利用天地人的规矩来处理风波-----这三个教派的关键理论不就是这回事吗?呵呵。
                          有了这三个宗教,咱们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所以大家应该知道,国故的精华,除了这三家的东西就没什么东西了。
                          现在的学者,要是想整理国故,就该研究各种经书。“经”是啥,是宗教的典范、圣人留下的说法。没有不依靠经书就能学好(国学)的人,也没听说先明白解释这些经书的文字的东西然后专门学诗书的道理。这就能知道,研习国学的好办法,必须要“上通下达”才行。啥叫上通?要我说呢,就是向上对各个经文的大概意思、古代圣贤思想的精华都弄明白,然后多了解阅读各家的学术,从一到二再到三,最后达到化有为无、目无全牛的境界。啥叫下达?要明白人情世故和自然的道理,关键要明白事务的道理。啊~~~宇宙那么大,奥妙那么多根本没有办法穷尽,想要探讨古往今来存亡兴衰的道理,独有探索事物的道理才行。大道的妙处,老子可没说,我们咋能知道呢?所以就算你写了再多的论著,你的知识覆盖的范围就像二酉山那么深广,可你不懂事、不能起来实践,这能算对的吗?!
                          现在我们这帮人研究学问,可以专门研究(实践)这个方法。如果能持之以恒,将事半功倍,这对于立身敦品、养气正心,也是上善的道。----以上算是研究国故的一个方法。
                          第二呢,不用读各种类型的书,也没必要通晓各种思想流派。只要选择一门学问细细的研究,专心致志,一年年的读,肯定能很有进步。当然这个办法有显而易见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要知道,国学这门学问,确实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太深奥没办法没办法探究的学习过程。纵然靠当代教育的力量、人民智慧的开启,还不能不不谨慎的进行。彼如高雅音乐,能应和的人少,如果用通俗音乐的形式,慢慢的把他引导进来,教导他能领略国学的魅力,这种功德比只顾自己研究咋样呢?圣人说了:自己爽了不如大家一起爽。圣贤就是牛!这话说得多明白啊!怎么后代人却总是抱着让世道衰败文化没落的短见,没必要给自己添堵吧。


                          14楼2013-04-29 22: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