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影吧 关注:5,839贴子:611,984

【荷影天下】---- 古代知识讲堂之熟悉古人的行文习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出处】宫斗吧
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p/2469701196


1楼2013-08-02 19:07回复
    (1)用词委婉
    古人说话写文章有很多顾忌。因此,常常不把所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说法,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如不熟悉这些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汉书·萧望之传》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汉元帝时,当上中书令要职的宦官弘恭和石显,诬告元帝的师傅萧望之、周堪等。要求“请谒者召致廷尉”。当时汉元帝刘奭刚即位,不懂“谒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的委婉语。以为只是让掌传达的人把他们喊到司法官那里去问问。【按,廷尉为秦九卿之一,汉多半承秦制,仍以之掌刑狱,迄齐为止,一直为全国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谒者,春秋时国君之侧掌传达事之官已用此称,武帝后为光禄勋(九卿之一)属官。】就批准了弘恭、石显的报告。于是造成误会,把自己所尊敬的师傅关进了监狱。


    3楼2013-08-02 19:08
    回复
      这一类说法,由来已久。西汉初期,贾谊在他的《陈政事疏》里就曾做过介绍。他说:古时候,高级官员有贪污行为的,不说不廉洁,而说“簠簋(音辅轨)不饰”,字面意思是“盛祭品的框子不修饰”。有淫乱腐化行为的,不说污秽,而要说“帷薄不修”,字面意思是“屋里的帘帷不整治”;软弱无能、不堪任事的,不说软弱无能,而要说“下官不职”,字面意思是“下属官吏不称职”。这样一种说委婉语的社会风气,也必然在古人文章中得到反映。试举数例如下:
      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柰何者【原本作[有不可奈何者],今据百度百科范雎蔡泽列传改】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后文为: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於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於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於臣,亦无可奈何。[三个“君虽恨于臣”意为“您即使对我感到遗憾”,意译就是您即使因为没来得及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没有办法了。]】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宫车晏驾”的字面意思是说帝王坐的车子迟出,而实际上是说帝王(这里指秦昭王)的死;“捐馆舍”即“捐弃居住的馆舍”,在这里是称对方(秦相范雎)的死;而“填沟壑”则是王稽谦称自己的死。【何以如此之卑也?盖尊人卑己实为古人言谈作文一大特点,非但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下文将有外交辞令的委婉用法。】。


      4楼2013-08-02 19:09
      回复
        【魏臣须贾曾因故折辱范雎,并谗毁雎于魏国之相魏齐,齐刑雎,复辱其“尸”,范雎受刑时装死,逃出,更名张禄,与秦史王稽俱归秦,不受用期年,后终发迹,为秦相。为相后,王稽去拜见他,希望他能向秦王引荐自己,故而说了上面一番话】
        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以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可为讳”表面意思是“不能为你隐讳”,实则指对方的被处斩。“仆”是奴仆,这里却是谦称自己。“左右”表面上是指对方左右的人,实则是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只能跟对方左右供驱使的人交谈。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下》
        “采薪”即砍柴,是所谓贱者之事,贱者病,则有不能砍柴的忧虑。因此,用“采薪之忧”谦称自己有病。
        【同词迁移:先朝备位,每怀窃食之惭;故里服丧,重困采薪之疾。★宋·王安石《辞参知政事表》】


        5楼2013-08-02 19:10
        回复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犹记楼主初读此文,差点没把书丢了跳起来,见过“贱”人,何曾见过如此“贱”的人!短短三句,句句卑己尊人,可谓至极矣!须知此句语境,是“齐孝公伐我(指鲁)北鄙。公使展喜犒师”!足知古人用词之婉,非吾俦敢想。此文所出典故叫“展喜犒齐师”,有兴趣可去百度。】
          “寡君”本义是寡德之君,这里是谦称本国君主。“鄙邑”是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辱于敝邑”,实指对方(齐孝公)对本国(鲁国)的侵犯。“执事”本是供役使的人,这里却是敬称对方。这段话属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古人更讲究辞令的委婉得体,但在今人看来却未免晦涩难懂。如“不腆敝赋,以犒从者。”(《左传·成公二年》)表面上是说“用我们不丰厚的兵赋,慰劳您的随从”,实际意思却是“我们军队跟你们军队作战。”


          7楼2013-08-02 19:11
          收起回复
            最后,如果想补充自己的词汇量,各种词都能说得典雅委婉,可以参看古代蒙学必读书《幼学琼林》。不要耻笑是蒙学,凡四卷,总括【天文 地舆 岁时 朝廷 文臣 武职 父子祖孙 兄弟 夫妇 师生 朋友宾主 婚姻 妇女 外戚 老幼寿诞 身体 衣饰 人事 饮食 宫室 器用 珍宝 贫富 凶丧 科第 艺术 文事讼狱制作 释道 鸟兽 花木】的各种词各种说法。
            有了《幼学琼林》,妈妈再也不怕我只能用大白话!


            9楼2013-08-02 19:13
            回复
              名词的变文避复,确实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魏晋以后的诗歌,上下文避复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甚至出现为避复不顾事实的现象。如谢灵运《述祖德诗》“弘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郑商人弘高犒师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犒的是秦师,不是晋师。谢诗是为了避下句“秦”字而改的。但这样一改就与史实不符。只有了解古人变文避复的习惯,在遇到类似现象时,才不至于迷惑。
              【这个当做反面教材。演绎的不要学。当引为殷鉴,牢记不要随便编造典故更改史实。】
              结束。


              14楼2013-08-02 19:16
              回复
                名词的变文避复,确实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魏晋以后的诗歌,上下文避复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甚至出现为避复不顾事实的现象。如谢灵运《述祖德诗》“弘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郑商人弘高犒师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犒的是秦师,不是晋师。谢诗是为了避下句“秦”字而改的。但这样一改就与史实不符。只有了解古人变文避复的习惯,在遇到类似现象时,才不至于迷惑。
                【这个当做反面教材。演绎的不要学。当引为殷鉴,牢记不要随便编造典故更改史实。】
                结束。


                15楼2013-08-02 19:16
                收起回复


                  17楼2013-08-02 19:17
                  回复


                    18楼2013-08-02 19:17
                    回复


                      20楼2013-08-02 19:18
                      回复


                        22楼2013-08-02 19:19
                        回复


                          23楼2013-08-02 19:19
                          回复


                            26楼2013-08-02 19:21
                            回复


                              27楼2013-08-02 1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