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浓织田家吧 关注:281贴子:21,268

回复:【异次元YY】织田吉信的霸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被伯姬这样一威胁,秦穆公也只好将晋侯暂且拘留在了灵台。秦国的大夫们不满意了,这也可以理解——好不容易把夷吾这大逆不道、恩将仇报的东西给抓住了,怎么不送往国都呢?这毕竟是秦军战士们拼命杀敌的成果,对这种人,即便不拿去祭天,也该关在囚车里游街。秦穆公无奈道:“我们俘虏了晋侯,本来是带回来一件盛大的战利品。可如果因此很快就要举行丧礼,这战利品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们又能得到什么呢?而且当时晋国的大夫们忧伤地恳求我,并且还以天地来约束我,如果我不为晋国考虑,只会增加其愤怒。我自食其言,得罪天地,增加愤怒会使我难以承当,违背上天会不吉利,一定要放晋侯回国。”
公子絷不干:“不如杀了他,不要集聚邪恶。”
公孙枝则说:“还是把他放回去,要晋国派大子来作为人质,才是最有利的处理方式。如果灭不了晋国而杀掉其国君,只会引起晋国上下的愤怒。”
秦穆公于是作出决定——不日将允许与晋国讲和。
伯姬的心愿达成了,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也许会令她确认——顾全夷吾这类人的面子,纯粹是件多余的事。


84楼2013-10-19 20:13
回复
    伯姬被嫁到秦国之前,她的父亲晋献公曾命人为此占筮,得到归妹变成睽卦(这个估计只有世吉看得懂了= =@6文钱

    负责卜筮事务的史苏认为这不吉利,并预测说:“卦辞预示着赢姓会打败姬姓,如果发生战争,车子脱落伏兔,大火烧掉军旗,我们不利于出师,在宗丘打得凄凄惨惨。而且,做侄子的将跟随他的姑姑,六年之后逃回国内,而抛弃自己的爱姝,第二年将死于高梁废墟。”
    如今,被关在灵台的晋惠公也想起了这件旧事,于是发出了感慨:“先君如果听从了史苏的占卜,我怎会到这个地步!”


    85楼2013-10-19 20:24
    收起回复
      不知道先前豁命维护他的伯姬,听到他这番话后会作何想,但很显然,恪守臣道、随侍晋惠公来到秦国的韩简是很对此反感了,不然也不会委婉地作出批评说:“卜筮,是根据事物的表象和数理而推算事物发展的趋势。先君的败坏道德,岂是数理所能改变?就算不把公主嫁到秦国,也于事无补。《诗》上说,下民有邪恶,非降自于天——当面奉承,背后怨恨,都是于人的无状。”
      潜台词——别老想着为自己开脱而怪罪别人了,恶心!


      86楼2013-10-19 20:30
      收起回复
        而秦伯允许和谈的命令传出后,晋惠公派郤乞回晋国,要他命吕甥作为全权代表,来秦国进行谈判。很显然,从相关史籍的记载来推断,晋惠公显然没交代更多的事情,但吕甥很有心眼,他对郤乞说:“你从国君处回来,应该代表国君慰问和赏赐国人。你就召集他们到宫门,这样告诉他们,国君说自己虽然可以回国,但是觉得有辱社稷,深感羞愧,请诸位占卜一下择立嗣君好了。”
        郤乞照办了,效果很显著——“众皆哭”(《左传》)。
        不得不说歹人有歹命——晋惠公贪愎自是、忌刻好胜,而且从当上国君后的表现上看实在是才德俱丧、一无是处,然而流亡在时有人扶他当国君,沦为俘虏时有人给他告饶,鼠目寸光不通人情,却还有人替他收买人心。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份虚假的自责与慰问总算是收到了成绩——晋国人群情振奋,而吕甥则趁火浇油:“国君身陷敌国不担忧自己的生命,反而担忧着群臣,可谓仁惠之至!大伙说,我们该怎么报答他?”
        大家说:“怎么办才行呢?”
        吕甥顺势说道:“征收赋税,修缮甲兵,团结在嗣君的周围,让诸侯们都知道,我晋国虽然丧失了国君,却还有新的国君,群臣和睦,力量更加强大。这样一来,对我们友好的国家就会勉励我们,国际上的反晋势力就会害怕我们,怎样?”
        大家听了很高兴:“行,我们就听你的!”


        87楼2013-10-19 20:55
        回复
          这番动员,通过了两个重要决议——一“作爰田”与 “作州兵”。
          “作爰田”,即将公田赏赐给众人,这导致了晋国的土地改革。春秋前期,各国基本采用历史悠久的“井田制”,田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作爰田”,实际上是将公室土地的使用权直接赏赐给贵族使用,按照实际耕地面积征收赋税。这对于提高种田积极性、增加公室的赋税收入都是有好处的事,而在当时尤能取悦于民。
          “作州兵”则是晋国军事制度的一大改革。春秋前期,各国均延用周朝的“国野制”,将居民分划分为“国人”和“野人”。国人即居住在城市和聚居点的人,野人则是居住在城市和聚居点以外的人。国人享有较大的公民权力,也有披甲作战的义务;而野人基本上没有公民权,也无权当兵。一般认为,“州”即国野制下的野人居住区,晋国“作州兵“就意味着将当兵的权力扩大到野人阶层,这就增加了兵源。
          这两项改革,对于提升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有人根据晋文公在位九年而霸,认为当归功于晋惠公时期积蓄力量的不凡政绩。不过,那时的晋惠公正被囚禁在秦国,两项改革是由晋国的群臣自发实施,尽管是以晋惠公的名义进行、事后可能还得到了他的允可承认。
          不过反过来看,这番归于晋惠公名下、取悦于民的改革,大约也为晋惠公后来被称为“惠”提升了不小的分数值。


          88楼2013-10-19 21:07
          回复
            办完这些事后,同年十月,吕甥来到雍城与秦穆公签订和平协约。秦穆公问吕甥:“贵国国内还和睦么?”
            “不和睦。”
            “哦?”
            “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拥立太子圉继任国君,说:‘宁肯奉事戎狄,也得报这个仇。’君子则爱护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却是为了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宁可牺牲,一定得报答秦国的恩德。’这样,所以不和睦。”
            这又是番绵里藏针的说辞——所谓的君子与小人哪有针锋相对?倒是大有同秦国再干一仗的架势!
            秦穆公也不动声色,又问:“贵国国内对晋侯的命运有何看法?”
            “小人发愁,认为国君不免灾祸;君子宽心,以为国君必定回来。小人说:‘我对秦国太无情了,秦国岂肯还我国君?’君子说:‘我已认罪了,秦国必定还我国君。’他背叛了,就抓起来;他认罪了,就放回来。恩德再没有比这更厚的了,刑罚也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内心臣服的自然感恩怀德,那怀有二心的也会畏惧刑罚。这一仗如此了结,秦国真可成就霸业了。不然的话,当初帮他回国登位,又不让他安于其位;后来废了他的君位,又不让他复位,以致原来施的恩德,反变成仇恨,秦国总不会出此下策吧!”


            89楼2013-10-19 21:13
            回复
              平心而论,这不但是狠话,而且有点怂恿人作死的味道——当年可是鲁僖公十五年,齐侯小白(齐桓公)还在,这时候奉承别人去成就霸业,很是居心不良。
              秦穆公也不点破,顺坡下驴:“大夫说得很好,我也是这么想的。”不但口头这么说,而且马上下令改善晋侯的待遇——,让他住到宾馆里,以七牢之礼招待之。
              所谓“七牢”,简单而言就是馈送了七副牛、羊、猪等使用物品。
              楼主表示,以此对待晋惠公,真的是太浪费了……


              90楼2013-10-19 21:20
              收起回复
                同年十一月,晋惠公被获准释放回国。在他回国之前,蛾析劝庆郑赶快逃跑避难,庆郑回拒道:“使国君陷入失败,失败了不死反而逃亡,又让国君失去了刑罚,这就不是臣下了。臣下而不合于臣道,又能走到哪里去?”
                而晋惠公果然不负众人忖度,于二十九日杀了庆郑,然后才进入国都。
                我不知道人为什么能缺德——不,应该说是蠢——到这个地步。


                91楼2013-10-19 21:30
                收起回复
                  平心而论,庆郑的确难逃一死——韩原之战时,双方国君都陷入了困境,但是,晋惠公似乎程度要轻那么一点,而庆郑当时出于个人意气硬是要让自己的乌鸦嘴灵验一回。非但如此,他还在韩简等人极有可能擒获秦穆公之际召唤他们回车救驾,结果贻误了战机——如果不去救晋惠公,说不定已经将秦穆公俘获了,将来好歹还有可能来个交换。
                  所以,如果按军法将庆郑论处,其实未为难事。
                  但是,晋惠公这一类人的长处之一就在于,他们往往能将世上一切本可以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好的事,用极其龌龊如同过街之鼠的方式去完成。


                  92楼2013-10-19 21:43
                  回复
                    这一年冬天,晋国又闹饥荒,秦穆公说:“我怨恨他们的国君,但怜悯他们的百姓,而且我听说唐叔的后代必然昌大,所以晋国应该还是很有希望的吧,我们姑且树立德行,以等待有能力的人”,于是又给晋国运去了粮食。与此同时,秦国开始征收晋国黄河东部土地的赋税,并在那里设置官员。
                    晋惠公当年开的支票算是兑现了,虽然比较勉强。


                    93楼2013-10-19 21:51
                    回复
                      【东施效颦——关于宋襄公的图霸】
                      韩原之战的第二年春天,即鲁僖公十六年春,在宋国发生了两件奇事——
                      一、从天上坠落石头五块,而且这是坠落的星星。
                      二、有六只鹢鸟倒退着飞过宋国的首都(这是由于风太急的缘故)。
                      当时周朝的内史叔兴正好在宋国进行友好访问,宋襄公缠着他问这两件事的缘故:“这是什么预兆?是凶还是吉?”
                      “嘛……今年鲁国多有大的丧事,明年齐国将会有动乱,而您会得到诸侯拥护,只是……不能保持到最后。”
                      宋襄公似乎还比较满意这个回复,就放他走了。叔兴从宋襄公那里离开后,告诉别人说:“宋公问我这些事实在不恰当,这是有关阴阳的事情,和人事吉凶无关。吉凶由人的行为决定。我之所以那样回答,实在是害怕宋公生气而不得已啊!”
                      然而——
                      当年三月,鲁国重臣公子季友病逝。秋七月,同为鲁卿的公孙兹去世。
                      第二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大乱。


                      94楼2013-10-19 22:05
                      回复
                        葵丘之盟那年,齐桓公的连襟兼侄女婿(我没打错字)、长期追随其鞍前马后的宋桓公去世了。
                        在宋桓公病重去世的前一年,大子兹父曾在他面前请求说:“目夷是我兄长,有仁德,请您立他为储君!”。
                        兹父的母亲,是宋桓公的正室夫人(齐桓公的侄女兼小姨)。公子目夷的母亲则是宋桓公的小妾。按周代嫡长子继承制,目夷年长大(而且从以后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比兹父贤能),但无权继承宋国的君位。
                        宋桓公被兹父诚恳的态度感动了,更加认为其有仁德,便坚持立他为储君。
                        兹父便这样继承了宋桓公的君位,这便是宋襄公,之后,他仍然尊重哥哥目夷,任命目夷为左师执掌政事,宋国也因之得到大治。宋襄公比宋桓公更加紧密地追随在齐桓公身边,表现突出,也最令齐桓公感到满意。葵丘会盟的时候,宋桓公刚去世,还没举行葬礼,但宋襄公仍然戴孝参加了会盟,这令齐桓公十分感动。再加上宋襄公有让位于兄的贤名,和齐桓公又有亲戚关系,所以当齐桓公和管仲考虑托付身后大事时,都不由想到了他。
                        按常规,诸侯托孤,一般是托付给国内卿大夫。而托付给一位外国君主,则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信任。
                        宋襄公大约也以此自豪,将自己视为了齐桓公霸业理所当然的继承人。这种念头,在齐孝公登位后,越加强烈。
                        而且,理论上而言,齐国的霸业明显衰落,平定了奇国内乱的他,似乎也的确是居功至伟可为天下先了。
                        可惜,仅仅是理论上。


                        96楼2013-10-19 22:44
                        收起回复
                          这件事遭到了公子目夷的反对:“按照传统,祭祀的时候,马、牛、羊、猪、狗、鸡六种祭物不可杂乱使用。小规模的祭祀,连大牲口都不能用,何况是用人呢?祭祀就是为了给人祈福,百姓就是神的主宰,如果杀人献祭,什么样的神能够享受?当年齐桓公帮助鲁国稳定局势,去除庆父之乱,帮助卫国、邢国重建家园,君子仍因为他有趁火打劫、吞并鲁国的念头,而批评他品德有问题。今天您开一次会,就虐害两国君主,还想去祭祀什么鬼睢水的土地神,以这种方式建立霸业,这不是很难吗?唉,我不如早点死了,省得看你胡作非为。”
                          这真可谓是忠言逆耳,然而因为逆耳,所以自然也不会被听从。滕宣公行了贿赂托人说好话,逃过一劫,鄫子则倒了霉,真的被拿去给献祭了。
                          宋襄公志得意满,他认为这是在踏着齐桓公当年的道路大步流星地走着星光大道——想当年,齐桓公举行北杏之会后,将不赴会的遂国直接灭了了事,现在自己也算是依循旧例,树立自己的威信。


                          98楼2013-10-19 23:06
                          收起回复
                            同年秋,宋国攻打曹国,理由就是曹国作为东道主居然不顺从。公子目夷再次反对:“当年周文王讨伐崇侯虎之乱,打了三十天还没结果,他马上退兵回去进行反思,修明教化,加强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再一次发兵攻打崇侯虎。结果崇侯虎就在文王过去所筑的营垒里投降了。诗经上说:‘礼乐教化和法制,要从老婆开始抓,然后推广到兄弟,以此推广治理一家一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您内在的德行还有所缺陷,但急着去讨伐曹国,怎么能够取胜?何不退回去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等到没有缺点了,再考虑对外用兵不迟啊。”
                            当然,忠言逆耳,于是宋襄公仍不听。


                            99楼2013-10-19 23:12
                            回复
                              按道理来说,出现这种不寻常的状况,一般的会夹紧尾巴规矩做人,好好反思,哪怕是做个样子。但是宋襄公恐怕不是常人,他痛定思痛,准备重新拿出齐桓公当年的法宝——会盟!(传云:宋襄公欲合诸侯。)
                              楼主表示很难理解:一个连召齐几个小国开会都搞得够呛的人,也敢学着齐桓公的样子,搞会盟“合”诸侯?!


                              101楼2013-10-19 2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