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春吧 关注:1,947贴子:18,022

唐朝不用银两做货币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里左一个多少两右一个多少两,笑尿了。虽然是小白文,基本历史知识还是要有的吧


IP属地:湖南1楼2013-12-02 18:06回复
    →_→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2-02 18:09
    收起回复
      笑的是楼主吧,中国 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开始于 汉 代,盛行于 明 清 两代


      3楼2013-12-02 18:13
      收起回复
        哈哈,笑死我了,楼主自以为多懂,谁知道可笑的是自己。


        4楼2013-12-02 18:23
        回复
          接上继续抽:
          现在还应该进一步指出:在这个时期里,布帛谷物之间也是有变化的。变化的特征是,绢帛的货币作用越来越发展,谷物和布则逐渐削弱。
          李剑农先生曾经断言:“自王莽之乱以来,缣帛跻于货币之地位,虽至五铢钱恢复后,缣帛犹时显其货币之职能。”〔20〕我们认为,绢帛在东汉时期确已隐然向着充当货币的方向发展,但若说那时就已“跻于货币之地位”,则未免过早。(按李先生所举史实,尽属支付作用,亦未能证成其说。)它真正成为货币商品的时期,应当是汉魏之际。假如要为它找一个充当货币的绝对年代,那么魏黄初二年(即曹丕废五铢钱之年),才是它的纪元。然而这时和它一齐取得货币地位的还有谷物;并且它的作用也逊于谷物。如前引晋人孔琳之追叙这时情况所说的“钱废谷用,四十年矣”,言谷而不言帛,可见谷的使用是尤为突出的。南北分裂以后,南方:东晋时还多用谷的纪载〔21〕;到了南朝,布帛之用才显著地盛行起来。北方:绢帛在十六国之时已取得优势。《晋书·石季龙载记》说:“季龙下书,令赎刑之家得以钱代财帛,无钱听以谷麦。”这则记载说明:当时钱帛谷物杂用,而以帛最为人所重。北魏前期,“钱货无所周流”,绢帛的货币职能更加发展。这由“调外帛”一事便可看出。所谓的调外帛是户调以外又向每户征帛一匹二丈的附加税。征取以后,“委之州库”,再交给隶官商人,市买以供官用〔22〕。不说自明,这份帛的征取,自然不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把它作为高利贷资本,假商人之手以获利。而在商人手中,又是作为“市买”的流通手段用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府剥削、人民纳税、商贾贸易,都可以使用绢帛。到了太和前后,使用绢帛的实例就更多了。这里不能枚举,仅录其一,《魏书·赵柔传》载: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值数百缣。柔呼主还之。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有从柔买,索缣二十匹。有商人知其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遂与之。缙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这则很有代表性的事例说明:最高贵的金珠和最平常的农具都用绢帛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以之作为交换的手段。赵翼说:“六朝则钱帛兼用,而帛之用较多。”正是指北魏此时而言〔23〕。不过,直到北魏末年,布也同样使用。前引《魏书·食货志》所说:河北“专以单线之缣、疏缕之布。……以济有无”,即是一例。此外,同书又载,孝明帝时(公元516~528年),蒋钦请将华州、河东等地对洛阳的公物运输,由车运改为漕运,说:
            “……略计华州一车,官酬绢八匹三丈九尺;别有私民雇价,布六十匹。河东一车,官酬绢五匹二丈;别有私民雇价,布五十匹。自余州郡,虽未练多少,推之远近,应不减此。今求车取雇绢三匹,市材造船,不劳采斫。计船一艘举十三车,车取三匹,合有三十九匹;雇作手并匠及船上杂具食直,足以成船。计一船剩绢七十八匹,布七百八十匹。又租车一乘,官格四十斛成载,私民雇价:远者五斗布一匹,近者一石布一匹。……”
            这里显然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市场上,布的使用还是相当广泛的,可能并不多逊于绢帛。但是到了隋代,用布的事例就绝少见于记载了。大概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受铜钱和绢帛的排挤,布卸去了它的货币职能,而退处于普通商品的地位。据《隋书·食货志》载,隋开皇年间,曾几度大力整顿币制,更铸新钱,“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铜钱的流通是扩大了。同时绢帛的使用也极普遍。如炀帝课责“天下州县”供给骨角齿牙皮革毛羽可饰器用及堪为氅眊者,百姓不能给,只得买于豪富蓄积之家,其价腾踊,“翟雉尾一直十缣,白鹭鲜半之”。以绢计值,以绢购买;绢在市场上的流通手段职能,似乎比钱还更具优势。
            总起来看,钱帛二者已经是商品交换中无独有偶的宠儿了。综括以上所述可见,唐以前的货币发展大势,尤其显明的是自魏晋以来,是逐步向着钱帛兼行推移的。唐代的钱帛兼行,可以说,是一个势所必至的结果。但是,单单历史的原因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必须更从唐代的社会经济中去寻找条件和根据。现在,就让我们对唐代经济状况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吧。


          IP属地:湖南7楼2013-12-02 18:59
          回复
            继续:
            从自然属性上讲,布帛谷物充当货币均不如铜钱。这一点,古人知之甚审。《宋书·孔琳之传》载:
              “〔东晋安帝元兴中,〕桓玄时议欲废钱用谷帛。琳之议曰:……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运置之苦;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谷帛为宝,本充衣食。今分以为货,则致损甚多;又劳毁于商贩之手,耗充于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著于自曩。……”《魏书·食货志》云:“〔北魏孝明帝〕熙平初,尚书令任城王澄上言:……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负担之难。钱之为用,贯镪相属,不假斗斛之器,不劳秤尺之平;济世之宜,谓为深允。……”
              唐代的宰相张九龄也说:
              “……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杪勺而均,乃为钱以通贸易。……”〔48〕
              应该说,对于这些道理,市场比他们知道得更清楚。其所以长期兼用布帛等物,而不专行铜钱,自然有其不得不然的原因。
              论者多谓:“魏晋南北朝之使用布帛谷物是由于战争、分裂割据、落后社会经济形态的影响……”毫无疑义,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是不能否认的,但难于以之通读唐代的货币史。大家知道,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的百数十年间,阶级矛盾缓和,封建秩序稳定,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战争割据等非经济因素的干扰都排除了,而绢帛的行用却“比两晋南北朝,只有过之无不及”〔49〕。这是什么缘故呢?到了唐代后期,这些因素又闯进了历史,然而货币流通不惟没有回复到魏晋南北朝的状况,而绢帛却反而日益遭受铜钱的排挤。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尽管唐代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社会分工仍不够发展,商品种类仍很有限;在许多场合,交换仍可以直接使用绢帛作为流通手段,而不必借助于铜钱。
            现在就让我们依据当时商品交换状况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先从农村谈起。前引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说:“臣今通计:所在百姓,贫多富少。除城郭外,有见钱籴盐者十无二三,多用杂物及米谷博易。盐商利归于己,无物不取;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用此取济,两得利便。…… “臣以为乡村远处,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比来,商人或自负担斗石,往与百姓博易;所冀平价之上,利得三钱两钱。……”又,韦处厚关于山南兴元一带的描述,还有下面一段话:“……兴元巡管,不用见钱。山谷贫人,随土交易。布帛既少,食物随时。市盐者或一斤麻、或一两丝、或腊或漆、或鱼或鸡。琐细丛杂,皆因所便。……”
              从这两人的话里可以看到几点:(1)农民的交换,虽然也同城市小生产者的交换一样,很细碎,但却不是那么频繁。他们甚至买了食盐到收获时才“填还”。(2)买卖的机会很稀疏。农民不时遇到一二商贩进入农村,既得向他购买,同时也只能向他售卖。反过来,商贩为了回货,在向农民售卖的同时,也必须买。双方既同时同地互为买主或卖主,那么要铜钱作何用呢?假若农民向商贩卖得铜钱,不旋踵又要用那铜钱向那商贩购买,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从商贩这一方来看,情形也完全一样。因此,(3)“不用见钱”的意思就不难理解。在这样的场合,只需要铜钱作为价值尺度在观念上存在;实在不必把它当作流通手段,让它真正地出现。
              农村中常见的还有房屋、田地、牲畜,以至人身的买卖和借贷的支付。这些经济活动多是由于卖者借者缺乏布帛菽粟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为饥寒所迫、不得不接受当地剥削者的兼并而出现的。(商贩由于流动,较少参加这种剥削。)农村剥削者(当然主要是地主)的经济也是自然性质,其所有的剥削手段也是布帛菽粟。假若农民向他卖得或借得铜钱,仍不能不用那铜钱又向他去购买。这当然也是不必要的。因此,这种买卖借贷同样可以直截了当地使用生产物。上文曾指出:《敦煌资料》(第一辑)所辑敦煌契约文书近百件,竟无一例使用铜钱,就是这个道理。兹迻录几件于此。


            IP属地:湖南9楼2013-12-02 19:05
            回复
              以上没兴趣看的,这里是重点了,最后来个姿势,抽完收工:
              一个问题是唐代是否流通金银货币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过去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是否定的,如顾炎武之说;他说:“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货,一皆以钱而已,未尝用银。”〔75〕另一种是肯定的,如加藤繁之说,见所著《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我们的观点是赞同前者而不取后者。因为(1)依照本文以上的论述,金银在唐时不可能充当货币;(2)加藤引录的资料虽多,但细审那些资料,看不到唐代的金银具备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备这两种职能的,不能叫做货币〔76〕。(3)唐代有许多记载,否定金银为货币。如《唐律疏议》卷二六《私铸钱》条说:“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疏议曰:……若私铸金银等钱不通时用者,不坐。”又如元和年间钱荒最甚之时,唐宪宗下诏封闭银矿;令开采银矿的转而开采铜矿。诏书说:“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矿,铜者可资于鼓铸,银者无益于生人。”〔77〕……这类资料有力地说明了金银在唐代时不是货币。
                但是,有一个地区似乎是例外,那就是岭南。顾炎武又说:
                “然考之《通典》谓:‘梁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则全以金银为货。’而韩愈奏状言:‘五岭买卖一以银。’元稹奏状言:‘自岭以南,以金银为货币。’……”
                在自注中,他又引张籍诗“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之句,以证岭南用银。(按:唐人讲到岭南用金银的尚不止此。如杨于陵说:“大历以前,……岭南杂以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泉货,……”〔78〕即其一例。)
                那么,能不能据此认为:唐朝已开启使用金银的序幕了呢?不能。应该指出,顾炎武的这条札记有可议者三:(1)《通典》在顾氏上引一段后接着写道:陈时,“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交易,俱不用钱。”(《隋书·食货志》同)。上引杨於陵说,大历以后才用泉货。可见自梁陈以至大历,岭南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方面用金银;一方面连铜钱都不用,只用盐米。(2)韩愈“五岭买卖一以银”一语,见《昌黎先生集》卷三七《钱重物轻状》。细读全文,可知那不是对岭南情况的描述,而是他的一个建议。意思是说,最好让岭南完全用银交易,使铜钱流回内郡,解决钱荒。(3)据杨於陵所说,则丹砂象齿也同是货币,不独金银。可见金银和丹砂象齿只是几种较常流通的商品;等价形态是否排他地、固定地附着于金或银上面还很难说。
                这样看来,岭南地区的一般交换水平比中原还低,只是广州等少数沿海城市流通金银。这是中外商道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毫不足异。如北周时,河西即曾一度使用“西域金银之钱”〔79〕,但当时既未扩及中原,以后复寂然无闻。直至清末,在边疆地区还可看到:商道上很繁华,商道两侧十数里外便很悬殊(如云南迤西的商道便是)。因此,尽管岭南的部分城市里有流通金银的记载,无法证明唐代已进入使用贵金属货币的阶段。


              IP属地:湖南10楼2013-12-02 19:09
              收起回复
                另:商业贸易等活动在古时应统称之为:食货。经济什么的原意并非如此


                IP属地:湖南11楼2013-12-02 19:37
                回复
                  唐代物价: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 米(斛)80000-90000钱(王世充统治的东都情况)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米(斗)绢一匹(关中、山东情况)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米(斗)3-4钱(此钱为开元通宝)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 粟(斗)2.5钱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米(斗)400钱(关中水、旱、蝗、疫、两京间死人相枕于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米(斗)100钱(关中饥)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米(斗)15钱(关中价);米(斗)5钱(青齐钱)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米(斛)不满200钱(绢每匹价与斛米价相同,此为唐中叶两京一带正常物价)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米(斗)7000钱(关中价) 米(斗)1500钱(江南价,此时史思兵尚在作乱)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米(斗)1000钱(关中缺粮)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米(斗)1000钱(关中旱蝗的情况,江东丰收无此高价)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米(斗)150钱;粟(斗)80钱)(关中价)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 米(斗)150钱(江淮价)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米(斗)2钱(天下大熟)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 米(斗)30000钱(黄巢在长安,被围,缺粮)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 粟(斗)10钱(时中原饥困,北方蔚、代等地粮价独贱)
                  具有代表性的物价:
                  根据胡如雷先生所著《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一书及李鸿宾先生所著《随唐五代诸问题研究》一书及徐连达先生所著《唐朝文化史》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及数据制作。(部分物价资料中的商品细分为上、次、下三个等级,价格稍微不同,这里的价格多为上级品或次级品的价格)
                  多数物价资料所在时间: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盛唐)
                  多数物价资料所在地点:交河郡
                  米一斗:约20文钱
                  白面一斗: 37文
                  生绢一匹: 470文 [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 400文 [常见中高档麻布]
                  细绵绸一匹: 1880文 [高级绵织物]
                  粗棉布一匹: 440文
                  紫熟绵绫一匹: 2640文 [高级丝织品,可能为三品以上官员官服的原料]
                  丝割一匹: 1440文 [中等丝织品]
                  棉鞋一双: 27文
                  细鞋一双: 100文 [估计是丝绵鞋]
                  锄一个: 50文 [铁或钢制的农具]
                  镔铁横刀一口 石铰:2000文 [贵重的镔铁刀器]
                  梓霸刀子一镔剑:200文 [含镔铁甚少的刀器]
                  普通钢或铁质刀:75文左右
                  波斯公骆驼一只:15510文
                  突厥敦马一匹: 9400文
                  普通母马一匹: 4320文
                  细健牛一头: 4200文 [高等公牛]
                  次健牛一头: 3200文 [次等公牛]


                  IP属地:湖南12楼2013-12-02 19:49
                  收起回复
                    唉作者写食货谁看的懂?我们看的是小说不是历史书,谁像你无聊百度装B,再者如果用铜币或什么的代比我们读者看者不舒服,钱币什么的又不重要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12-02 19:56
                    收起回复
                      很早之前的一章里面有过结束!好像就几句话!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2-02 23:44
                      回复
                        我觉得咱们还是都研究历史去吧,看什么小说啊。


                        17楼2013-12-03 08:19
                        回复
                          看个小说,纠结这些。蛋疼的不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2-03 08:57
                          回复
                            我只问一句,海外贸易用铜钱吗?
                            复制怎么多这个砖家说的,那个砖家说的,你去过唐朝吗?全相信砖家说的有P用!历史的不确定性,全是靠猜的,你说的就一定对了?找毛病还复制一堆砖家的东西,谁确认过就一定是对的?


                            19楼2013-12-03 10: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