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吧吧 关注:750,755贴子:18,572,147

【我是歌手】《我是歌手》第七期 歌手表现评鉴(无周笔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笔畅,我已经在另外的帖子讲完,这里不再出现。
我要解释一下。可能有人对这样的评鉴不以为然。排名都定了,你们这样闹,有意思吗?
我管不了别人怎么想。对我来说,我接受排名的同时,还会试图找出观众投票的关注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改进歌手自身的音乐。我看到很多歌迷都在说,做自己的就好,唱给喜欢自己的人听就好。
在不改变歌曲内涵的情况下,多选用更流行因而能够被更多人欣赏到的方式,才是更好的选择。而这个方式并不是从音乐专业出发,只能从观众本身出发,这样它就是普通人也能理解,接受并且参与的音乐。音乐没那么复杂。
以下按出场顺序。


1楼2014-02-23 13:33回复
    以下会补上直播时的第一感觉,并与重听时比较。直播时我主要听歌声本身所表现出的意境,歌词更多的注意发音,不去关注内容。
    1, 满文军 《我需要你》
    刚从直播里看到满文军,真是“胖好多”。背景音乐响起《懂你》,熟悉的唱腔带来了一阵温暖。
    直播时,听完第一段,第一印象就是好像副歌那段不够过瘾。难道是高音不够?第二段开始,从声音听,停留在高音区回荡,不会拔高,但也足够有力。但是整曲结束,还是有不够劲的感觉。整体表现看,中规中矩,没有特意炫技,也不失水准,基本就是平时大家对内地歌手的印象。最后排名第六。
    重听的时候,因为已经有了准备,马上就能发现,确实在副歌那里出现问题。在更注重歌声的时候,当唱到第二个“我需要你”,“你”的音近乎消失了。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这样的问题。
    “我需要”和“我需要你”,只差一个字,可是没有这个字,与把这个字的音唱没了,是两回事。
    没有这个字,最后一个就是“要”的音,这是个强音,气势往上走的,多了这个字,“你”的音太弱,气势就跟着下来了。
    注意这一点后,再从歌曲整体去听,就能听到,第二个“我需要你”的“你”又出现了,只是变得很短。
    “我是歌手”节目中的高音,一直被人诟病。难道这个“你”字只有飙高音,才是好的吗?
    与原版比较的话,感受就会很清楚了。原版的“你”,音并不高,但是会拖长。现场的“你”,却是一放就收。可见,高音并不是增强情绪的唯一方式。
    我说过,演唱前,观众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演唱后,观众会知道歌声里有没有想要的。在这里,观众要的是什么呢?
    副歌可以看成两部分。前两个“我需要你”和后两个分开,每一部分又分成两段。按照歌曲的节奏安排,是“伏”----“起”-----“伏”-----“起”,正好最后在声音的拉高释放出情绪。不是说非得这样错,而是这样表达最自然流畅,因而成为表达类似情绪的主要方式。观众听到这样的歌曲多了,就会留下印象,这样慢慢构成了流行元素。这样做的音乐,会容易被观众接受,成为流行音乐。不这样做的音乐,就是小众音乐,观众接受度自然很低。
    “我需要你”,正好是每段的第一句,它就自然起到引领情绪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又是体现在最后一个字的音上。这个音的高与低,强与弱,长与短,都会自然带给观众不同的情绪。观众不必有什么音乐素养,听多了自然能够感受。改进的办法很简单,第二个“你”字处理好,至于是要用长音,强音还是高音,要看歌手自己的感觉。
    不再多说,只要自己去比较着听原版和现场,希望普通观众,也能发现感觉的不同。


    2楼2014-02-23 13:37
    收起回复
      2,张宇 《不要来找我》
      听到一半,我真的快哭了,那个张宇,再也回不来了。演唱没什么能说的。最后排名第五。
      张宇为普通人做了个很好的范例,那就是在嗓音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怎么去演绎更适合。
      1,我自己就是非专业的普通人,谈不上什么技巧。只能说,针对自己的问题,想办法做点改进。我觉得,唱歌的时候,先吸气收腹,保持肚脐往下的小腹收紧的感觉,对气息的控制会好些。感兴趣的可以试试。
      2,控制嗓音,尽量保持平稳。仔细听张宇唱歌,就会发现,没什么高音,在一个小范围内起起伏伏,却显得很有味道。唱的平,也容易找准音,只要音准了,没有突然的高音低音乱跑,普通人唱起来也一样很好听。
      3,口型放小,把音发短。很多人都喜欢张着嘴吼。那是歌手的唱法,我们要是这样唱,最容易气息不够。用手摸喉咙,能够感受到振动。把这个振动保持在喉咙中段发音。
      4,节奏感。这个大概是最能代表唱歌天赋的。通常,前两句节奏找准了,整首歌曲的节奏都容易把握。练这个没什么好办法。多听歌多跟唱把。
      上面说的几点都很简单,不过都提到了“控制”。现在网上免费软件那么多,随便找个能录音的,自己唱自己听自己改。


      12楼2014-02-23 14:34
      回复
        3,张杰 无情的情书
        直播开始时有点小期待,开口唱了就,不是失望,只是感觉还是那个张杰。第二段第二句突然起了高音,有点小突兀,然后基调开始上扬,始终在高点激荡。最后和着吉他的高音,到达最高点。整首歌符合张杰一贯的表现,稳定。做的很好,可又说不出,除了技巧外的东西来。最后排名第三。
        重听仍然是同样的感觉,就是除了“好”字,好像也说不出什么了。
        我一直强调,观众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当歌手把自己想要给观众的东西呈现出来,就要考虑到,不能只是让观众看到,还要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这段演出来说,最值得拿出来,也是张杰最应该向观众展现的,就是最后那段高音的技巧。为什么得到的评价不是惊艳,而是“炫技”?
        这又要说回到听歌时的感受了。为什么第二段开始感到突兀?因为这意味着歌曲要进入高潮部分。但这是才开始啊。后面要怎么处理?最后的高音能不能上去?张杰确实做的很好,歌词结束的高音非常痛快。但是,但是,但是,怎么还在唱?
        前面铺垫做得非常完整,让观众的情绪随着你的声音慢慢释放,这应该做好。目的是什么?是让观众沿着台阶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风景,享受自己收获的喜悦。现在刚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喘气,导游过来说:“再坚持下,走几步,上面更美。”确实上去以后,看到的更喜欢,可是欢喜就淡了很多。
        相比一路跟随最后收获,观众更喜欢不劳而获。即使前面做的平淡,只要给的惊喜足够,更容易带来强烈的反差,留下更深的印象。很多流行歌曲,其实我们也只是能哼几句副歌。为了流行而流行的歌曲,做到这点就够了,因为它只需要被知道。需要更多了解才能真正喜爱的歌曲,同样要考虑这一点,只有先知道了,才能谈到继续深入了解。
        张杰一直给我的感觉,正如这首歌一样。一个很有技巧的,“唱歌好的歌手”,所有特点都被泯没在这个最普通的评价之下。你要把你的特点突出表现出来。唱得再好,也只是能被人知道。只有“独特”,才能让人铭记。


        13楼2014-02-24 10:47
        收起回复
          4,品冠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
          平淡。这是唯一的感觉。
          平淡不是平庸。
          很多人表示,就喜欢这样平平淡淡,轻轻柔柔的声音,感觉很温暖。确实,这种风格以前早已有之,现在有人喜欢,将来仍然需要。它借此让自己存活于每一个时代,同样的,它也不专属于任何一个时代。
          电视中常见,医院病房里显示心跳的仪器,屏幕上的线,平着滑行后要跳起来。不跳当然完蛋,跳太猛也不行。不同的情况,跳的间隔也不同。
          每个时代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心跳,也就是自己时代特有的节奏。当我们说,一首歌曲过时了,不代表它本身的好坏,只是再没有了心跳的感觉。昔日海誓山盟,今天淡然一笑。人总是这么无情。如同已经离开的韦唯一样,当你仍在坚持自己时代熟悉的风格,从没想到这种风格是不是观众想要的,观众会直接宣示答案。堪称“凄凉”的得票率,表明这样的音乐,完全让观众无感。
          我们不能说“变了就不是我”,因为现在的慢情歌没有死,它也不会死。歌手为歌曲注入了生命,这还不够。濒死的生命可以依赖观众的怜悯而苟活。健康的生命需要注入时代的活力,让观众愿意与之交流。
          不仅如此。时代的烙印可以风靡一时,也会随着时代的逝去而被遗忘。旧有形式死去,其中适应新时代的音乐元素却会被保存下来,因为它还能让新时代为之心动。不断扬弃和吸收的结果,就是音乐本质被发现的过程。这个本质就是音乐的旋律。几个音符按照一定的节拍构成一个小节,几个小节组一个节奏,几个节奏组成旋律。旋律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首完全跑调的歌,仍然能够听出它原本是哪首歌,这就是旋律的功劳。因此,保持旋律不变,只改变其中的音阶以适应不同的时代特色,就成为可能。这才是编曲的意义所在。


          15楼2014-02-24 12:47
          回复
            6,邓紫棋 《如果没有你》
            原唱是一直舒缓的旋律,从头到尾。直播第一段还是平缓为主,第二段听到声音力度开始加强,我知道要来了,就象上面说的,要开始上山了。果然音阶逐渐升高,马上要结束到副歌进入最后高音,嗯?怎么掉了,我判断错了?(直播是闭着眼睛听,没看到发生什么)接着就听到突然的高音爆发。虽然单说的话,这段高音不错,但却跟前面的节奏完全对不上了。最后排名第四。
            重看以后,邓紫棋确实在这里突然压低。我在网上简单搜了一下,只找到邓紫棋类似莫文蔚唱法的版本,无法确定这是不是有意处理成压低音。从整个演出来看,更象是情绪激动,声音锁住上不去,紧急处理下的结果。接着继续高音,这里的情绪就出现了断点。所以应该算是演唱失误。
            观众的情绪随着歌手的演唱被引领。当观众从高到低,正想舒缓一下的时候,突然又被提了起来,情绪来不及转换,只会感到突兀。如果经验更多的话,可以稍微压一下拔高,后面再完全释放。这样现场听起来会更流畅。
            失误也不全是坏事。割裂开只看最后的高音,能够感到情绪的投入和释放。从歌手的角度来说,这种近似即兴发挥的演唱,能够帮助她找到更适合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提高歌曲中所蕴含情感的感染力。演出要追求完美,这也只是种愿望,不能作为衡量的硬性标准。由此联想到前一阵热议的“耳返”,邓紫棋确实应该继续演唱而不是叫停。只是在这之前,韦唯已经因此叫过停,所以邓紫棋以为她也可以。而韦唯却是因为声音完全没有,那么现场观众自然也听不到音乐,所以才会停止。归根结底,是节目组的失误。


            16楼2014-02-25 10:12
            收起回复
              5, 周笔畅 《黑色柳丁》
              见其他


              17楼2014-02-25 10:14
              收起回复
                7,韩磊 《爱的箴言》
                邓丽君的歌都很经典,不知道韩磊会怎么唱。第一段处理类似原唱,声音处理非常细腻,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艺术家”。可第一段马上结束,音突然一变,我就忍不住心里哀叹“完了,又来了”,果然后面就开始变来变去,没什么可说的。声音倒是一直控制的很稳定,算是保住了原曲最后的一丝韵味。最后排名第一。
                这首歌可以作为成功改编的一个范例。前面说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节奏。观众在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节奏之前,要先能听出节奏。所有必须要有层次感。就是利用相邻两个或几个音的高低,长短,轻重来做出对比效果,形成明确的节拍。
                技巧好的歌手,如韩磊,可以把很细微的差别让观众听到,对于保持原曲的韵味就很有帮助。技巧不够,那就只选择调整其中一种,把调整范围放大,只要保持住整体和谐,仍然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层次。而节奏的不断重复,加强观众记忆,在变音时自己去调整感受,却始终停留在歌曲制造的氛围中。整体的流畅和情绪表现完整,才是观众喜欢的原因。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还是不喜欢呢?
                茶里加牛奶,就算再好听再多人喜欢,那也不是茶了。
                歌词唱的是一种“爱的奉献”,而用轻柔舒缓的曲风,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爱无言”,两者的契合,才是歌曲带给人更强烈的感情激荡的结果。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情怀。对于不了解这种传统的人,感受不到这种结合带来的震撼。当歌曲出现变音,“无言”的效果被打破,意境自然就消失了。因此,就形式上来说,这首歌是成功的,但失去了原曲的意境,可以说是改编的本质的失败。


                18楼2014-02-25 11:37
                收起回复
                  8. 茜拉 《想你的夜》
                  直播时,第一段一直都不错,慢慢唱到副歌,忽然“喔”一声,如果你听过唐僧的《ONLY you》,你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后面又开始转音,完全听不出要表达什么情绪。第二段副歌开始,后面的高音听着还是很好,显出功底扎实,毕竟十岁出专辑。最后排名第二。
                  重听了几遍,歌曲本身倒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喔”?这样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不弄清楚这点,情绪到这就中断,感觉上就不顺畅。我找了一个解释,可能是文化差异。他们那里的习惯,在这里就要这么唱。
                  这么想着又开始听,倒听出点感觉。
                  原唱主要表现思念和深情。我简单设想过,根据歌词,可以在前面加个“纠结”的情绪,最后就可以表现出坚定,更有层次感。“喔”和转音,好像也可以表示“纠结”吧?再次重听,果然感觉顺畅多了。最重要的,这样最后的高音也可以理解,那表示了“坚定”。整首歌的情绪就完成了。
                  这里体现出文化差异带来的排斥。类似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喔”,所熟悉的方式多采用轻缓抒柔的方式,以至于我听到更有力量的,竟然反应不过来。当然,我还是觉得,入乡随俗,按照我们熟悉的方法处理,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21楼2014-02-25 12:30
                  回复
                    小结:
                    对于演出,我不会用“精彩”的程度做为标准。精彩与否,其实是很多条件限制的。我的标准是“满意度”。整场下来,总体还是很满意的。即使亮点最少的品冠,仍在努力表现,只是没有找准方式。其他歌手,也都有自己的东西。至于说有的观众看到了,有的观众没看到,这才是正常。任何一首歌曲,事先考虑的再全面,也不表示演出就会完美,最多是成功的机会更大。从成功和失败中寻找出经验,才是音乐不断前进的真正动力。


                    24楼2014-02-25 12:53
                    回复
                      当还未踏上路途的时候,我会考虑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当我已经坐上前往目标的火车,就只需要等待抵达终点。实现我目标的,不是意愿,而是我有足够支付票价的钱,并且能够买到我所需要的车票。也只有到这时,我才要确定,我买的,确实是前往我想去地方的车票。这是“精神”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明确方向。如果它试图做的更多,它就立刻使得事情变成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而结果,只能依靠运气去达到目的。
                      方向一经指明,“精神”也就完成了它唯一的使命。在前进的道路上,精神不再被需要。能够实现目标的各种现实条件相继提出,为实现这些条件,需要付出实际的劳动,而不是依靠“精神”去博得他人的施舍。事实也是如此。除了少数幸运儿,他人不会只因为“精神”去施舍。
                      精神回到它应该待的唯一位置,即认识到它本身不能改变任何现实。“精神”笼罩在社会各个方面的面纱被撕破,社会呈现出的就是冰冷却绝对真实的现实运动。这时才能看清楚现实运动的轨迹。这时才能开始对现实进行具有实效的研究。这时才能分辨自身所在位置。这时才能看到,延伸在自身前面,到达理想彼岸的真实道路。这时才会知道,为了能够继续前行,应该做出什么准备。这时才能保证,面对岔路,自身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也只有这时,才会知道,在这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迷失了自身。
                      必须重新出发。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理解我们早已知道,却从未在意过的人和事。重新修复在时间中消逝的,连接着历史各时期的道路和桥梁。当我们沿着这样的道路寻找到自身,才能知道怎样制造铺垫在堵路下的基石,才能亲手修建通向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哲学仅仅限于告诉人们这个真理。其他一切被以往的“精神”赋予它的使命,将由社会科学对“现实的真实观察和研究”所完成。


                      27楼2014-02-26 13:35
                      回复
                        中国古代音乐
                        古代音乐是什么形式?从哪里来/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幸福,就是可以直接从度娘那里找资料。随便搜了下,找了几个古乐点开听了,立即发现,这对我来说没有用处。现代古乐,显然是经过改良的。在还不知道古乐的内涵之前,我不可能从中听出,古乐曾经存在的真正表现形式,以及它在这种形式背后隐藏的现实。
                        那就只能搜古乐历史了。文字记载和文物研究,都只记载到周代,再早的年代已经无从探寻。在这里,考古资料帮不上忙的地方,还有逻辑思维可以用。
                        --------------------------------
                        既然我们是无神论者,音乐就只能由人类社会自身中产生。
                        第一个疑问就是:古代的音乐,与现在音乐是一样的吗?
                        我以前从未想过,可以对此有异议。我们看到的所有资料都拼命证明,古代的乐器,拿来演奏今天的乐曲也同样动听,由此得出,古代人民就已经跟现代人一样,有同样的音乐素养,虽然那时候,他们还没有使用这样的专用名词。古代的音乐人,也与现在一样,唱着跟我们类似的完整的歌曲,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习惯了把“观念”,也就是“精神”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音乐当然是有历史的。音乐的历史是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它不断完善进化的过程。当这个过程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自然与它在历史前期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当谈论古代音乐的时候,把它看成是现代音乐一样的形式,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既然音乐本身不能从天而降,那么它在发展奥一定形式之前,就必须先以简单方式存在。这个简单方式,又只能从当时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现在新的疑问是,音乐是直接的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被创造出来,还是从别的形式演变而来的呢?更进一步的想,音乐用乐器演奏,那么乐器是创造出来只为了演奏音乐,还是从别的用途演变而来呢?这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相对合理的假设。只要这个假设能够一直成立,就可以看成是历史事实。那就是,乐器为了别的用途使用,在这种用途逐渐消亡后,演变为演奏音乐的工具。音乐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也从别的方式演变而来。
                        注意其中问题的变换。音乐-----乐器---------唱歌---------乐器。按照现代的观点,还应该有专门的词曲作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群众自发创作。现在需要排列的是它们的历史顺序,就是哪个先出现,哪个后出现。如果把“音乐”看成是个观念,而只把探究放到这个观念之中,自然只能是“音乐”先出现。而当把探究放到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放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更合理的知识经验传承中,结果就未必如此了。
                        ------------------------------------------
                        文学作品和电视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夜幕降临,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看年轻男女载歌载舞。这是一种从古代延续下来的,现在还经常在少数民族民俗中看到的一种生活方式。这里表演的音乐形式,只是古代人简单音乐形式的发展和继承。这能不能说明,当人类脱离了兽性的束缚,真正进入原始人类社会生活的时候,音乐就开始存在了呢?
                        我们看不到古猿的生活,不过有很好的参考。大猩猩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即使进化到现代,它们表达情绪的方式仍是嘶吼。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当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仍然还是只能以嘶吼的方式表达情感。这种嘶吼可以看成是音乐的雏形,但总不是音乐。它发展到能够作为一种形式出现的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注意,“嘶吼”这种形式,带来的结果应该是热情风格的音乐。而我们提到古乐,首先不会想到“热情”这个词。只有“民乐”才是热闹的。因此,这还不是上面所提到的音乐,先把它放在一旁。


                        28楼2014-02-27 11:37
                        回复
                          现在,先停下历史考察,重新归纳下资料。
                          1,现代意义的“古乐”,不是泛指古代音乐,而是特指以古代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以下所说的“古乐”,同样是指以古代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
                          2,古代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八音”。演奏古乐时,多为几类乐器的合奏。
                          3,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周朝时期的古乐已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及艺术内涵,成为社会生活新的组成部分。
                          4,周朝及其之前时期的古乐,最早作为举行仪式时的必要辅助方式,后来逐渐进入日常生活,发挥教化和娱乐的功效。
                          5,孔子主张的学说中,“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因此,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中,关于古乐的内容往往与品德精神联系在一起。关于古乐的真正演奏方法和形式,往往需要凭借文字去揣测推断,让“还原古乐的本来面目”这一工作异常艰难,并充满不确定性。
                          -------------------------------------------------
                          这篇文章只是做个概述,所以过程省略,直接说结论。
                          在这之前,还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我现在做的判断是正确的?”
                          “真理”这个词,其实是被滥用了。任何真理,都只能存在于一定条件下。
                          例如,我是个无神论者。当我说“上帝不存在”,我以为我说出了“真理”。其实这是错的。因为上帝必然的存在于思维中,不然我又怎么知道有“上帝”。事实上,这一点也正被某些人拿来来证明“上帝存在”的真实性。所以我真正要表达的是,“创造了各种运动,并且能够随意影响和改变这些运动的存在”,无论它是上帝,又或者是什么“命运”,都是不存在的。运动有它自身的规律。我所做的一切的结果,都只是由我的行为决定,而与我的意愿无关。让我决定作出行为的意识,无论它是来自上帝还是命运,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绝对意志”,都不能改变运动的本质。这些都只能发生在行为影响运动之前,因而它不属于运动的任何一部分。这样我就发现,“意识”的作用,并不是要参与到运动之中,而是要从学习和经历中去掌握运动规律,以便在采取行动之前,选择最能够达到我意愿的运动方向和形式。
                          任何判断,都只是从运动中去分析了解,得出运动发生的条件,考察运动在条件变化时的相应变化,明确运动到达某一个节点时产生的各种不同结果,并在自身经历同样运动时做出相应的选择。
                          如果我可以说,“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意味着,我已经确定了运动的发展方向及其过程中的变化,并初步了解变化产生的各种结果。我还确信,在将来的运动中,所有能够发生的,都没有脱离我已经掌握的规律范畴之外。在这里,我最初的掌握只是一个雏形,是一个理论的基础构成。它观察今后的运动,不断从中发现和完善自身基础上的建筑结构,却不会撼动自身。这样我就知道,我是正确的。
                          当某个新的运动与当初的理论基础发生,就要重新审视。
                          如果只是当初受条件所限的必然的不完善,新的运动可以在增加某种条件后,再次加入到理论之中,并使得理论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
                          如果新的运动无法纳入旧体系,说明促使原来的理论基础得以产生的条件已经改变,需要用新的理论发现去代替旧理论。原本存在于旧理论条件下的运动规律,需要重新经过新理论条件下的分析考察,为新理论的建设提供客观材料。时代更迭和知识的积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做出一个判断,只是一个开始。它要不断的在新接触的各种运动中接受验证。不能只寻找可以验证判断的,也不能看到无法验证的就置之不理。而在我们还没有证明它的错误之前,它就自然是正确的。因此,我就可以宣布。“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
                          结论:
                          1,古代乐器最初是为了增强彼此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配合而发明的,各种能够发出响亮声音的器具。
                          2,这些器具因为它们自身的用途,首先被赋予“指挥”的意义。
                          3,它们发出的声音,自然被认为是人们要进行某种行动的指示讯号,因而最初应用于各种大型的活动和仪式中。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4,这种形式,就现在发现的历史来看,已经非常久远。不能把它看成是音乐的形式。它只是“声音”中蕴含的社会效用的应用。
                          5,新的联系形式取代了旧有器具发挥的作用。这些旧有器具逐渐被只应用于活动与仪式中,慢慢失去了指挥人们行动的直接意义,剩下的只是象征意义。
                          6,象征意义为“声音”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些器具开始按照一定的方式发出声音,由此产生了最初的音乐形式,并使得它们变成了古代乐器。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古代出现那么多的乐器,并且要配合演奏。当“发出声音本身”的这一需求不断增强,原有器具的功效不再被重视,“声音”可以在同一样乐器中体现出来而不影响它的用途,古代乐器中的能够被替代的种类就慢慢消逝,一件乐器中能够发出多种声音的方式被创造并制造出来)
                          7,仪式中的威严感被削弱,声音组合发出的悦耳声响被注意,古代乐器开始被用于平时演奏。
                          (这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王朝的统一)
                          8,出现专门的演奏者,并根据不同声音对于人的影响进行研究,古代音乐由此成型,
                          9,这时的音乐仍具有自身的象征性,并因此需要多种乐器同时演奏,让它成为王公贵族的专属。
                          10,至少在周朝之初,分封诸侯使得古乐在上层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对乐师需求的增多,不仅让古乐自身得到快速发展,也为古乐在民众中传播打下了基础。
                          11,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的诸侯战争,反倒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古乐成为“士人”之间的重要交流工具,并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道德内涵。
                          ----------------------------------------------
                          古乐表现形式的特点:
                          1,对最初“指示用声音”的模仿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抒情”功效。(喜乐,哀乐)
                          2,拟声。古籍中常见古乐演奏时的环境变化和动物反应的描述,以此解释最为合理。而从“知音”的故事来看,“拟声”出现的时间即使很早,也并不是古乐的主流。
                          3,乐音组合后产生的复杂效果。一段连续的乐音,会使人聆听后产生情绪波动。通过不断的比对研究,可以根据人们在听到连续乐音后的反应,主动创作出能够引领听众情绪的音乐。
                          (要做到这一点,只能是古乐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完成)


                          29楼2014-02-28 11:14
                          回复
                            按照学前四年,小学到高中毕业十二年,大学四年计算,人生之初的学习就要经历二十年之久。
                            学习所得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1,记忆式。
                            所有不会因为事件流逝而改变的学习内容都是记忆式。包括各种物品名称,文字文学,数理公式,社会资讯,历史人物事件等等。它主要依靠人自身的记忆能力。
                            2.解析式。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探寻事物的发展及结果。学生的理科学习可看成是典型例证。它与“记忆式”的差别是,除了记忆能力,还要能够自己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一样的方式下,所得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记忆式和解析式,都属于不可改变的内容范畴,容易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对错与否的判断)
                            3,经验模仿式。
                            它与前两者的区别是,更多依靠自身的经历或者行动获得的,与之相关的是自身具有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导致它在不同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
                            4,自思所得式。
                            从上面三种方式中获得的,超出当前自身已知范围的新知识。受环境和自身学习能力限制,所学到的都只能是全部知识的一小部分。从这个小的部分出发,可以自行获得获得其他部分的知识内容。
                            -----------------------------------------------
                            “记忆式”和“解析式”占据了学习时间的大部分,却对实际生活影响很小。其中大多数内容,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它们却是后两种方式“经验模仿式”和“自思所得式”的基础。一个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知识点,可能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引发灵感,带来意想不到的思维启示。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断定,那些看起来根本没用的学习内容,哪些可以抛弃,哪些必须坚持。
                            不能直接作出判断,可以想像举例做出启发。
                            古文读起来有趣吗? 有。
                            学习古文有意义吗? 有。
                            应该继续学习古文吗? 应该。
                            你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古文吗? 正常人都不会。
                            因此。古文学习应该以通俗性和趣味性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对古文有一定的了解。文法结构方面的掌握程度可以降低。这样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学习。


                            32楼2014-03-01 09:33
                            回复
                              人体使用乐器的部位,可以简单分为嘴和手。乐器也可以据此分为两类:嘴吹式和手控式。
                              现代音乐中,唱主角的是手控式。嘴吹式除了用于伴奏,大多只是在表现个人风格的情况下才作为主音乐器。究其原因,嘴吹式乐器更依赖个人自身条件。不同人的气息控制无法做到同步,嘴吹式乐器的演奏表现也就会因人而异,自然不能针对某个发音的方式和效果做出硬性规定,评定通常只能采用“比较”的方式。手控式乐器的制作精细,通过乐器自身的调试,不同人用近似的方式和力量,就能发出同样的乐音。这对评定音乐表现能力来说,就是极为方便了。对学习者来说,手控式乐器的演奏训练,更能清楚表现出自身的演奏缺陷,明确需要加强学习的部分,提高自身技艺更加方便快捷。学习上的方便,也让手控式乐器更加普及,使得手控式乐器的各方面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种种原因作用的结果,就是手控式乐器成为现代音乐主体的原因所在。
                              ---------------------------------------
                              最初的人类依靠嘶吼作为联系方式。嘴吹式发音的器具,很有可能在某种契机下,取代人的嘶吼,成为人类联系的新方式。手控式发音器具,估计是首先敲打树木或者大石头等自然界的天然存在,后来才发展到用较小因而方便携带的,能够在敲打后发出足够响亮声音的器具。两者哪个先出现,已经无法考证,也没有必要,因为这必然是非常久远的事了。
                              特别要指出,现在很流行把当时用来发出声音的器具都看成是“乐器”,认为这些器具最初就是为了演奏音乐而被创造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些能够发音的器具,只会因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当这些需要已经不再依赖发音器具,发音器具才慢慢演变成乐器。
                              从现在的出土文物来看,所发现最早的发音器具都是嘴吹式。被认为是所发现中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已经有多孔的设计,保存最好的甚至可以用来演奏较完整的乐曲。德国还发现了,据说已有三万五千年历史的五孔骨笛。这些发现表明,当时的嘴吹式仍处于强势地位。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用来发音的器具,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发音孔?既然在现代音乐熏陶下的我们,仍然不能保证发音的一致性,当时条件下的人们,也就更难做到了。通过孔的设计,使得气流运行距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距离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差别更容易识别。这大概是多孔发音器具出现的原因。根据测定,贾湖骨笛的孔距设计,已经具有比较精确的音律识别能力。这就为古代音乐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
                              手控式乐器又可分为击打式和拨弦式。
                              击打式的使用方式简便,出现的历史更长。同嘴吹式一样,它在声音控制上的无法把握,让它在古代发音器具中处于从属地位。
                              拨弦式出现的应该较晚。我个人的看法,是箭射出后弓弦颤动引发的声音中,获得了灵感。当拨弦式发展出相对固定的形体,从而能够更好保证发音的精准,学习的难度大幅降低,流行并逐渐取代嘴吹式就成为必然。而从嘴吹式发音器具中吸取的发音特色,在拨弦式发音的重复运用下,形成明确的发音表现形式。由此音乐才正式出现。


                              33楼2014-03-01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