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re长衣袖吧 关注:849贴子:1,415
  • 5回复贴,共1

【神话】神兽之龙之九子简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9-05 09:57回复
    二子睚眦[yá zì]
    睚眦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二个儿子,龙头豺身,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
    睚眦必报的来源:
    秦昭王时,秦国一位权高势大的宰相范雎,是魏国人,这人极有口才,秦昭王对他十分信任 。
    范雎本是魏国人,在魏国时曾随“中大夫”须贾到齐国去过一次,须贾怀疑他同齐国私通,回国后报告了宰相魏齐。魏齐叫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顿,范雎装死,才得脱险,躲在一个好朋友郑安平家里,改名张禄,慢慢养伤。接着,他又通过秦国派到魏国来的一个使臣王稽的关系,偷偷到了秦国。在秦国,又经王稽的推荐,并且仗着他巧言善辩的一张嘴巴,取得了秦昭王的赏识,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范雎当了宰相不久,就说动秦昭王发兵攻伐魏国。魏国派须贾前往秦国,请求罢兵。范雎知道须贾来到了秦国,便化装成一个游荡他乡的穷汉,到客栈去看他。须贾见是范雎,吃了一惊,说:“啊,你原来还活着!”谈了几句话,须贾觉得他可怜,便顺手取件绨袍送给了他。
    (参看“一寒如此”)后来,当须贾知道范雎就是秦相张禄的时候,想起旧事,不禁惶恐万状,立即光着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请罪。范雎将须贾大骂,列数了他的罪状,又特地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当着各国代表和全体宾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场;还说,姑念他赠送绨袍,总算还不忘旧情,饶了他的命。
    可是,必须告诉魏昭王,迅速把魏齐的头送来,否则就要发兵杀到魏国的国都去。魏齐听得这个消息,吓得逃到赵国,赵国也怕得罪秦国,不敢收留;又想逃往楚国,楚国也不欢迎。这位宰相终于被逼自杀。他保荐救了他性命的好朋友郑安平为秦国的将军,提拔王稽为“河东守”;还把部分家产分散给其他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史记·范雎传》也说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yá zì]之怨必报(睚眦,是瞪眼怒视的意思)。”——纵然只给过一顿饭的小恩,也要报答;纵然只瞪过一眼的小怨,也要报复。这就叫“一饭必偿”、“睚眦必报”。形容小恩,叫做“一饭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眦之怨”;(参看“一饭之恩”)形容心地偏狭,气量狭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让,就叫做“睚眦必报”。


    3楼2014-09-05 10:07
    回复
      五子狻猊(Suān ní)
      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常出现在汉族宫殿建筑,佛教佛像,瓷器香炉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中国汉族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文殊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相关诗词
      前蜀贯休《送颢雅禅师》
      霜锋擗石鸟雀聚,帆冻阴飙吹不举。
      芬陀利香释驎虎,幡幢冒雪争迎取。
      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
      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
      苦却乐,乐却苦,卢至黄金忽如土。
      注释:“芬陀利”是印度国花白莲花的音译,代表着纯洁,善良,健康,美丽。
      幡幢 :汉魏时期,幢出现在车行仪仗和佛教仪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悬挂单层或多层伞盖状丝织物,伞盖四周饰有垂幔、飘带;在幢幔上书写经文就成为经幢。唐代开始有石造经幢。桴,击鼓的槌师子即狮子,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卢至:相传有卢至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


      7楼2014-09-05 10:20
      回复
        九子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而“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这些东西在老百姓眼里如凶神恶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征。因此,狻猊、囚牛、獬豸、凤、狎鱼们流传到民间,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别为: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跟腚帮捣、顺风打旗、坐山观火。


        13楼2014-09-05 10:37
        回复
          传说: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骑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这个“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在檐角的最前端?为什么骑着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至于为什么用仙人骑着凤凰,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
          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


          14楼2014-09-05 10:40
          回复
            ―资料来自百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17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