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录吧 关注:0贴子:19
  • 5回复贴,共1

【请放下你的无效社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爱到春潮滚滚来 - 付笛声,任静

摘要:出身和运气是无法选择的,但“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是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如果你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就会有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这种像市场交换的“等价原则”,听起来残酷,却是人脉的本质所在。


1楼2015-03-25 20:24回复
    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
    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间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15岁的沈南鹏和同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3楼2015-03-25 20:33
    回复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诌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


      4楼2015-03-25 20:34
      回复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 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5楼2015-03-25 20:35
        回复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己。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2、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3、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4、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5、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
            6、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7、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记住,一个营销人的成就,往往在于他个人能力的高低与人脉的宽窄;想提高个人能力,就一定要学习,与精英人群在一起。


          6楼2015-03-25 20:36
          回复
            米塞斯在自由主义的时候曾经把社会定以为分工合作的组织,换言,社会的存在方式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交换为基础的。这样看来,把人脉定以为交换关系聪社会形成概念上来说也是正确的。当然,我们暂且不讨论关于血缘,以及情感寄托等。把这些也定以为交换关系也不无不可。若是以经济为基础划分利益群体,解析人脉的有无这一看法楼主也是正确的。然而楼主的分析却在人脉这一词中夹杂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要知道,人脉毕竟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主观与否只是对其中一个人而言,对于另外的人则是客观的。这就意味着,你可能会被动的成为别人的人脉,不管这是否意味着你有无能力。在中国血缘关系导致的这一现象很普遍。


            7楼2015-03-25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