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道教吧 关注:470贴子:6,121
  • 8回复贴,共1

【中国道教神谱】科普目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8-04 11:47回复
    道教拼音:dào jiào
    英文:Taoism
    道教,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斗争中,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旗帜与纽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IP属地:福建2楼2015-08-04 11:50
    回复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闪米特诸教的天国。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道德经》)、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但讲“道通为一”),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IP属地:福建3楼2015-08-04 11:50
      回复
        道教的历史“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 接着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IP属地:福建4楼2015-08-04 11:50
        回复
          初创:
           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同时吸收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因后世道教徒尊张陵为天师(一说陵自称天师),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汉灵帝时,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教徒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于中平元年(184)发动起义;因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为标志,故人称“黄巾”。它和五斗米道相呼应,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旗帜。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被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逐渐衰微。张陵之孙张鲁割据汉中20余年,传播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政局稳定,得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建安二十年(215),张鲁归降曹操,拜将封侯,五斗米道遂得合法传播,影响日增。


          IP属地:福建5楼2015-08-04 11:51
          回复
            思想渊源: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教派,教义基本一致,其思想和道术源于:
              1.古代鬼神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等崇拜活动,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天神、地只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这种鬼神思想,并不断将许多神灵纳入道教。
              2.巫术和神仙方术。古代殷周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能交通鬼神。这种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方式遂为道教所吸收。战国以后神仙方术渐盛,神仙思想在《庄子》和《楚辞》里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被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方术士亦逐渐演化为道士。
              3.谶纬之学。阴阳五行思想起于先秦。汉代从董仲舒起,开始以这种思想解经,逐步形成谶纬之学。西汉末至东汉初,谶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合流,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道教融合了谶纬思想,并汲取其作为方术之内容。
              4.黄老思想。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治黄老之学者蜂起。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治黄老之学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而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入的影响,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IP属地:福建6楼2015-08-04 11:51
            回复
              式微
              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乾隆时,正一真人官阶由二品降至五品。禁止差遣法员传度,限天师率本山道众。道光时,停止朝觐。道教在上层的地位日趋衰落,而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跃。以各种宗教互相融合为特点的民间宗教,虽然派系繁多,思想渊源复杂,但其中有些教派在思想上乃至组织上同道教仍有一定联系。
              向外传播
              唐代以后,道教曾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教经籍,远播欧美。近年来,国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和学术团体日益增多,国际道教研究的学术活动,也渐见活跃。


              IP属地:福建9楼2015-08-04 11:52
              回复
                道术
                道教中的平安符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后世因而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高洁静,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饮酒、不食肉,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墨笔、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也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IP属地:福建13楼2015-08-04 11:53
                回复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先生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闻一多全集》,第143页)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IP属地:福建14楼2015-08-04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