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2,792贴子:603,939

历史的宿命与现实的追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19 22:50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2-19 22:52
    回复
      王晓明先生曾将鲁迅小说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灵魂,从而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的小说;另一类则是如同《孤独者》《伤逝》等清晰地展现鲁迅通过自我描述和自我解剖来把握自己的艰难的内心历程的小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2-19 22:52
      回复
        循着王晓明先生对鲁迅小说第二种把握的思路,对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自我灵魂的袒露,特别是与主人公魏连殳的精神契合作了具体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2-19 22:53
        回复
          鲁迅大多数小说都是自我个体灵魂审问和民族集体灵魂审问的统一,启蒙呐喊的小说中有自我灵魂的清晰投影,表达自我心灵历程的小说中也自有对民族灵魂审问的鲜明印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2-19 22:54
          回复
            鲁迅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文人,他介于作家和思想家之间。从表面上看,鲁迅无意于突进到抽象的超越性思想范畴,但正如钱理群、王乾坤两位先生所指出的:“鲁迅是一位将现实关怀与超现实的形而上关怀统一起来的思想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鲁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于所有思想家都不能回避的世界本质问题,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作为一篇最具鲁迅精神自况性质的小说,《孤独者》呈现的是作者的自我灵魂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2-19 22:58
            回复
              还没完,明天再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2-19 22:59
              回复
                同感。鲁迅既不是顶尖的文学家,也不是顶尖的思想家,但却是两者顶尖的融合,在近代无出其右者。


                9楼2015-12-20 09:34
                收起回复
                  最让我直接感受到《孤独者》对自我的超越性蕴含的是主人公魏连殳的生命结局:一个在欧风美雨东渐和中华民族强烈的现代化需求中首先觉醒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敢于蔑视封建传统的礼法人情、高擎着现代思想的火把,执著地要把广大社会群众引出沉闷窒息的“庸众”生存圈的精神战士,他竟然前功尽弃地做了杜师长的顾问,独立的精神战士成了屈从的功利奴仆。“我已经躬行了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2-20 11:17
                  回复
                    这是何等让人困惑的生命怪圈和生存悖论啊!然而这又哪里只是魏连殳和作者鲁迅这两个生命个体所遭逢的生存困境呢?只要联系小说从“送敛”始到“送敛”终的叙事结构模式,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到,鲁迅在对魏连殳从精神觉醒到生存末路作形而下的精细描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对生死意蕴作形而上的哲学叩问,而这种叩问则超越了小说所设定的叙事界域,进入对人类命运诸多问题普遍沉思的广阔空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2-20 11:19
                    回复
                      我认为,鲁迅和魏连殳所面临的无法超越的困惑也是中国近现代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困惑,即现代性的精神追求难以与历史的宿命抗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2-20 11:20
                      收起回复
                        下午还有事,晚上在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2-20 11:22
                        回复
                          小说《孤独者》让我们把魏连殳的生命遭际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直接沟通的,就在于他终于作了杜师长的顾问。主人厚待知识者,知识者效命主人,这几乎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情感范式,“士为知己者死”也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体认。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2-21 22:12
                          回复
                            当儒家文化走向中国思想舞台的霸主地位之后,中国社会就逐步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序的等级结构,等级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无所不在,并被强调到不容置疑的地步。这样,尊卑问题就成了全部人际关系的聚焦点,因此,知识者总是把能否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社会地位的尊卑联系起来,读书求进几乎是他们由卑达尊的惟一途径,而由卑达尊则是他们读书求进的终极人生指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2-21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