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81,132贴子:12,579,362
  • 7回复贴,共1

南明这段历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不断地读史过程中,愈发觉得自己的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只具有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但实事求是对待自己,对待问题,这是原则。而面对观点以及言论,我则遵循言论自由的原则。不求别人认同我,却也不想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这便是我开此贴之总体看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5-20 20:33回复
    开贴之前,不知度娘会不会吞贴,心有余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20 20:34
    回复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或言亡于东林党争,或言亡于万历三大征以后得帝国黄昏,或言亡于小冰河时期到来的自然灾害加之帝国财政崩溃后的苛捐杂税,导致的各地接连不断最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又或言是封建王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导致的重新洗牌。
      这么多的原因中,却是并不太在意于关外清廷的崛起。毕竟实质上是李自成灭亡了明朝,而非清王朝杀死了崇祯。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5-20 20:42
      回复
        然而思宗默默死于煤山,随之守节而亡的大臣士大夫百姓不过二十余人。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当天,绝大多数的官绅士大夫们已然争先恐后地“降贼”去了。在“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士大夫们早已将他们赖以维护统治地位的“孔曰成仁,盟曰起义”的儒家思想抛到了九霄云外。或许,所为的政治正确不过是利益使然而已。此刻李自成的大顺再不是贼,而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而已。对于官绅们来说只是换个老板,大顺大明不过一个国号反正统治这片大地还是需要士大夫,需要他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5-20 21:07
        回复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获得更多的利益,北京的以及整个大顺占领区内的官绅士大夫们,无论是因见大势已去,而政治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或是有心存疑惧,迫于形势,但皆争先投靠新兴的大顺政权,希冀晋身于新朝定鼎功臣之列,以期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当时,汉族官绅中大批文官武将都将投靠大顺政权当做了唯一出路。
          北京的官员们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府报名请求录用,有如少詹事项煜“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之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20 21:23
          回复
            又如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时,大顺丞相牛金星说“公老矣,须白了。”刘连忙分辨说:“太师用我则须变黑,未老也。”然后刘勉强被录用。首席大学时魏藻德被关押在小黑屋里,还急着从窗户中对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罢了,锁闭做何解?”
            由此可见,当时的政治生态其实几乎都是倾向于李自成的大顺的,即便李起于流贼,曾于这些来投的官绅们“势不两立”,可一旦形势比人强,气节名声也不再重要。明有这样的官吏,不亡亦是不可能之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5-20 21:32
            回复
              李自成势如破竹,似乎大顺席卷天下亦不是问题。而这个时候,北方唯一的明朝武装力量,辽东关宁军奉命撤入关内勤王,在平西伯吴三桂和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于三月十三日全部入关,驻扎于昌黎,开平一带,当他们得知李自成已破北京,明廷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同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四川节度使,奉李自成之命与明投降总兵马科领军西行收取四川。,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军全部被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全部被大顺接管,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似乎大顺带大明只是时间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5-20 21:43
              回复
                李自成以及他所属的大顺政权,依然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要目的,对官僚士绅追贼助饷,不完饷则被抓被杀,使得乡里怨声载道,整个统治阶层的中坚官绅们完全被大顺打到了对立面。在饱尝铁拳之后,官绅们敢怒不敢言,从而这便为清入关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
                在军事上,大顺也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李自成似乎从未将关外新兴的满洲贵族军事力量作为主要对手。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等地,在进占山西,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5-20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