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月吧 关注:96,574贴子:2,708,762

【拾光纪】冒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嗯,看到有人提到我,于是不甘寂寞地冒泡。另外,看楼下。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6-06-16 19:14回复
    你们说,侠是什么?杨长青忠于大宋,惩恶扬善,征战沙场,为国为民。有何用?百姓听信谣言,竟给他冠以卖国奸贼之名。到头来英雄迟暮,受尽唾弃,郁郁而终。他,不甘!再来!燕云荒凉,重生荒村,十八年后,少年提剑归来,为辽王器重,生死相托。率铁骑破雁门关,挥长戈败大宋师。然而,王所不义,夫如何怒?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朔气金柝,寒光照甲,众士肝脑涂地,国不能回,家不能归,葬身沙场,问君能否无愧?他,痛恨。再来!改名换姓,改头换面,举魔剑,灭十国。千古霸王,百代魔君,杀戮永不停歇,声振四方,诸王畏服,神所不惧,鬼亦无畏。那一天,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蓦然回首。发现,她还在。世间还有情,英雄还有泪。杨长青放下屠刀,为爱埋锋,极北封魔,保神州安宁。-----《杨长青异传》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6-06-16 19:15
    收起回复
      关于杨长青,只是我看到有一个人发帖问,侠是什么。我就啪啦啪啦打了这么一个故事,基本没过脑子。而且最近看青云志宣传片有点上瘾,迷上了“再来!”这两个字。不过发现这个梗还不错哈。要不要写成一个真正的故事。可是手头不方便啊!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6-06-19 18:40
      回复
        杨长青听着府外的喧哗,面无表情。他的头发一根根的白了,像是燃烧的丝线化为了灰烬。辱骂的声音传递到耳边十分模糊,可是他的心台一片空明,听得清清楚楚。那些愚昧的百姓,仅凭道听途说便可以将一个人的价值与存在定义为邪恶,他们认为自己永远正义,而一切扰乱他们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皆为罪孽。于是讨伐开始了,在杨长青八十老龄时,诘难铺天盖地而来。不知道是谁揭发,说他通敌叛国,怂恿执掌兵权的子侄造反。虽是子虚乌有,但宋帝疑心甚重,听信谗言,在今早朝上宣旨,要拿他入狱。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6-06-20 00:00
        收起回复
          他的好友蔡权同朝为官,冒死前来劝他速速离开汴京,以保全身。杨长青拒绝了,生死为轻,名节为重。逃亡代表默认,而他无罪可认。更何况他已八十有余,又有几年可活?他放弃了逃命的机会,静静等待圣旨。没想到圣旨未到,府外已经想起一片骂声。杨长青明白了什么,外面的那些人并非全是百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散布谣言的。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诡计,这是那个人向他挥出的三剑。第一剑使民心沸腾,第二剑使奸臣当道,第三剑是帝王的猜忌之心。最后一剑,已将他置之死地。他不愧是出身剑道世家,知道最强的剑道绝非三尺青锋的变化,而是人心的变化。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6-06-20 00:10
          收起回复
            手机打字,非常不容易啊!这个不算正文,算是草稿。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6-06-20 00:10
            回复
              好无聊啊!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6-06-20 00:14
              回复
                杨长青知道他输在哪里。第一,他功高盖主。这件事只有当朝几个大人物知道,杨长青二十岁辅佐太祖皇帝,一直是太祖的心腹幕僚。他从来不亲自出面,而是指导别人。他推动了陈桥兵变,结束太祖统一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那些开国功臣,多半受过他的指导。太祖驾崩后,知道内情的他悄然隐退,可是他的影响还在。如今他的侄子执掌天下兵马,他的老友身居高位,他的学生布满朝野,可以说其成就举世无双。他只要有一天在汴京,大宋永远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哪怕他已经到了迟暮之年。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6-06-20 00:27
                回复
                  通敌卖国,罪当株连九族。他并无子嗣,更无高堂父母。只身一人,倒也干脆。只是可惜了他的侄子。杨长青坐在案前,他的对面是一张人高的青铜镜。铜镜高有八尺,四个角柱皆雕有九龙,龙首须发宛然,栩栩如生,仔细看会发现那更像是一张张人脸,每只龙首的眼睛都盯着正前方。刘长青知道它们在盯着自己,他也在盯着自己,通过那张古意盎然的铜镜,他看到一个容貌清癯的老人,头发雪白,皮肤干枯。十年一弹指,百岁一过隙,原来不知不觉,他已经那么老,那么沧桑!陈长青从案头取出帛纸,笔墨具备,挥笔酣畅淋漓,一蹴而就。从取纸,磨墨,到书写,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宛如剑士长剑出鞘一般锋芒毕露。而且他的手白净整洁,腕骨伶仃,仿若少年,跟他的容貌十分的不相称。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6-06-20 00:57
                  回复
                    他写的这封书信很重要,往小的说,关乎上百人的身家姓名。往大的说,关乎天下之安危。这封信绝对会到宋帝手中,不会被敌人扣留,因为他相信“影子”。影子就是影子,是他自己的影子。影子脱离了陈长青的身体,将那封信恭恭敬敬地捧了,融入内室的阴影里。身后事皆系一信之中,陈长青笑了笑。这封信是一招绝代剑法,哪怕他死了,大宋江山依然坚不可摧。因为信上的内容,是第二个陈长青!那个人畏惧的,永远是陈长青。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6-06-20 01:03
                    回复
                      不过,他该走了。处理了最后的事情,陈长青的目光再次投入到身前的铜镜里。那铜镜生了些老锈,不知是何年月之物。镜面并不清晰,泛着灰暗的光泽。陈长青对它也是一知半解。这铜镜是陈抟老祖送给他的,老祖说他是知命之人,该当有一劫,嘱他大限之时,要回镜一观。哪有人死前还要照镜子的?当时他不以为然,但老祖不会开玩笑,于是他今日奉命做了。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6-06-20 01:09
                      回复
                        嗯,我是直接输入到贴吧文框里,不会做任何修改,就是一气呵成。不过云歌写东西容易有错别字啊!那个,就要发挥大家的阅读能力了!哈哈哈哈。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6-06-20 01:13
                        回复
                          镜子还是那面镜子,陈长青盯着镜子的自己,忽然产生了一个错觉。镜子里的人是他吗?到底他是陈长青,还是镜子里的那位是陈长青?到底他的世界是“因”才有了镜面里的“果”。还是因为有镜面内的“果”,才有了现实里的“因”?陈长青向来自负能看穿一切,俯仰天地。但这一次他却有些不相信自己。恍然中,镜子里的他动了一下。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6-06-20 01:27
                          回复
                            镜子还是那面镜子,镜框上的斑驳痕迹,青铜边缘的红锈,都在诉说着这面镜子的古老与神秘。事实上,这面镜子并不清晰。陈长青盯着镜中的自己,突然想起一个问题。究竟是他是陈长青,还是镜子里的那个人是陈长青?究竟是镜外的世界是真,还是镜内的世界是真?凡事都有因果,那么,镜子外的他和镜子内的他谁是因?谁是果。恍惚中,镜子内的他动了一下。


                            来自手机贴吧23楼2016-06-20 01:34
                            回复
                              我类个去,刚才我以为上一段弄没了,又重写了一段。结果一回头它走出现了?罢了罢了,既然是写了两段,那大家说说哪一段好些。


                              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6-06-20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