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473贴子:6,151,170
  • 5回复贴,共1

【穿越千年的智慧】——《道德经》读书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敝人整理的读书笔记,在此共享与备份,才疏学浅,欢迎交流
【转载请告知】谢谢


1楼2017-02-12 17:09回复
    简介: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换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常备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花13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英文版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蒲克明声称:“《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2楼2017-02-12 17:12
    收起回复
      总评
      老子的智慧
      老子道家与当时的各个学派一样,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对待上古三代以来传统的旧文化的态度上,老子明显与孔子不一样。孔子站在继承和发扬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加进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老子则与孔子相反,举起了反对传统礼乐文化的旗帜。
      他激烈地抨击了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认传统文化的作用,他只不过是把礼仪仁爱的思想放到了“道德”思想之下,成为次要的东西加以保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老子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论思想体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新思想,它对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老子这一新思想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4楼2017-02-12 17:34
      回复
        1.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
        老子是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宇宙生成论思想体系的著名哲学家。他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皆是由道而产生的,那么这一宇宙本原“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物呢?
        许抗生先生认为:“老子的‘道’本来就有多重的涵义。老子对‘道’的解释本来就是很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并没有做单一的明确的定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本来就有多重涵义的道作简单化的分析。确实老子有时把道解释为‘无’(绝对的‘无’),有时又把道说成是‘理’,有时又把道当作原始混沌未分的物质实体。”
        老子哲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这是由于老子哲学宇宙生成论体系本身的矛盾所导致的。
        概括来说,他的思想体系是:道产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道的一个大宇宙循环思想。道是“无”,道所产生的一、二、三乃至万物皆应是“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万物也就是从无生有。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所组成(“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形成阴阳和谐之气就能生成万物(“冲气以为和”)。由此可推知,所谓“二生三”就是阴阳二气通过互相作用而形成和谐之气,阴阳和谐之气即能生成万物(“三生万物”)。至于“道生一,一生二”,也就是指道产生出来分化的阴阳统一之气,即“一”,一又分化出阴阳二气即二,在这里,老子显然是把“道”看成是超越于万有之先的东西,是不同于“有”的“无”。他之所以需要这样做,是因为他讲的是宇宙生成论,认为具体存在的“有”总要有一个开头,这个开头的东西就不能再是“有”而只能是“无”。正如庄子所说:“物物者非物。”(《庄子 知北游》)产生物的最终根源绝不是物,而只能是非物。
        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不可克服的问题即事实上万物都是以“有”为生的,有的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转变,决没有从绝对的“无”中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么本来是个绝对的无,又怎么能从中产生出具体的“有”来呢?
        在这里如果没有上帝的运作,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老子又是一位具有无神论思想倾向的人,他反对上帝神学,认为道在“象帝之先”,因此他不愿让上帝来帮他的忙。为了自己来克服这一矛盾,所以有时他又把道说成其中已经包含了物、象和精的一种混沌未分的最初物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既然道中有物有象有精,即已经包含了产生万有的物质种子,那么道也就绝不再是“无”而是“有”了。这样一来,显然又与无中生有说发生了根本的矛盾。老子一说道有物,一说道无物,从而便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


        10楼2017-02-13 16:52
        回复
          2.德论——物性论
          老子讲德,归结起来至少包含有这样几种涵义:(1)宇宙本源“道”的德性,亦称之为“玄德”。(2)体现了“道”的圣人之德性,亦称之为“玄德”。这是因为圣人的德性与“道”的德性完全一致的缘故。(3)天地万物(也包括人在内)的德性,一般称之为“德”。如天之德、地之德、人之德等等。这些具体事物的德性,老子也把它们称之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等等。在这里,天道与天德、人道与人德往往是不加以严格区分的,它们都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德不仅有玄德与一般德性的差别,还有厚薄的不同,上下的不同,有德与无德的不同等等。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3-24 22:29
          回复
            3.无为论——圣王论
            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的原则,就是实行无为而治。最高的统治者圣人既然是体现了道的玄德的,因此就应该按照“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实行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只有在上的统治者自己实行清静无为而治,不扰乱下民,在下的百姓才能自己安定,不出乱子,归于素朴、纯真,从而达到社会的治理,即达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所以,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还提出了治理天下的最好原则莫如一个“啬”字。
            鉴于老子以上对无为政治的认识,他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蒙昧主义愚民思想。首先,他认为在上的统治者要无知无欲,比于赤子、婴儿一样,做到“绝圣弃知”、“塞兑闭门”。其次,统治者对于在下的老百姓,亦应实行愚民政策。
            老子所宣扬的这一回归纯朴的思想,只不过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人的异化现象的一种猛烈的抨击。在这里,他看到了文明进步和随着文明日益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即虚伪狡诈的产生和与日俱增,而没有看到文明进步给予社会发展以极大的推动,从而使自己的立场站到了社会进步的对立面,主张把人类社会重新拉回到“纯朴”的无文化的原始时代去。这显然是老子的一种倒退的、保守的、反历史主义的空想,他所理想的社会就是所谓素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然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否真是要求最高的统治者圣人什么事业不做,整日拱手静默呢?这也不是。首先,他的无为而治,是针对儒、墨、法诸家所提出的“有为”政治而发的。其次,他的无为政治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原则,即要求统治者表示出谦逊的态度,时时处于谦下的地位,坚持与人无争的思想。其三,老子的无为学说中,也包含有“有为”的方面。这个“有为”是指“少为”或“小为”能办成大事,依他看来这个有为不仅不违背无为的原则,而且是无为思想的一个重要补充。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7-03-24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