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从一开始就结束的故事。这本书从头到尾是男女主角纯洁温暖的爱情,也是一个精神病态的爱情。”
这是小说最后作者的话。她说的没错,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爱情的花落谁家,男女主的感情来得迅速炽热,中途也没有任何悬念。到最后,她只讲述了一个S,一个精神病态,一个高智商罪犯的故事。S这个人物之复杂、矛盾,令这个作品与众不同,故事由他而起,也由他的死亡而终。他的形象正是作者对于“救赎人心”这一命题的集中展现。他的悲剧也是错误的信仰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他的地位完全应该是男主人公。但这绝不是说要褒扬这个人物,事实上这是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但塑造典型的反派也可以起到引导大众的效果嘛。况且,这个反面人物又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反面”,他很复杂。他曾经有向往光明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人们注视,同情,最终得以反省内心和社会:这便是悲剧的力量。
我不主张将徐司白和S等量齐观,可他们的确是一个人。这极端的两面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物,并且不露痕迹地相互影响。原本要照顾到这复杂性格的两面是一件非常考验创作功底的事情,但是丁墨用了失忆重生这个方式,人为地将它们割开,形成两种人格下的两个人后来写。事实证明这种尝试非常成功,但小说中欠缺了对S的描写,不失为遗憾。而于正的编剧确实有他的一套,从而填补了这个空白。细细照他的“描写”看下来,愈发觉得他塑造得成功、鲜活,又令人怵目惊心。
很简单,小说里徐司白的出场是来给白锦曦送饭,周围同事八卦。后来到尸检所看尸体,中间零散穿插人物的背景性格描写,有些先天不足。后天塑造中,徐司白时而性格待人平易,温暖如春,时而冷漠木然,显现出精神病态独有的交际困难,显然作者在到底该不该把徐司白也写成精神病态上有过挣扎。而于正,仅是利用他为学生上课这一原创情节,正面侧面兼用,立刻把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角色推到观众面前,又与原著完美契合:这样的徐司白,外形气质不说,学识渊博,专业精湛,对同行倨傲不屑,对旁人礼貌疏离,对苏眠温柔体贴,心属一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和苏眠吃饭时,他们还有很多亲密的肢体接触,他的面部表情也更加丰富起来,与小说中安静吃饭的描写不同。而且最后,白锦曦的独白做了非常好的概括:“他就是那种看不见,却在发光的存在。”是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却该死的有魅力、“在发光”。在之后的一系列剧情中,这个形象稳定中带有变化,却绝无矛盾之处,更重要的是:与S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徐司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正常人,有着正常的情绪波动和肢体语言,而S却是年轻的黑暗之王,心理已经扭曲。而这一点,原著作者并没有很明确地将他们区分开来。
另一原创情节即辛佳要求徐司白送一程最直接体现了电视剧中此二者的天壤之别。首先,换做是S,对辛佳这种初次见面的陌生女人是根本不会理睬的,更别说什么载她一程了,而徐司白就不会拒绝。后来辛佳在车上刻意套近乎,问题可以说是非常的八卦隐秘,不知道的还以为辛佳要追徐司白呢。徐司白虽然心里不悦,但还是很耐心地、诚实地回答了所有问题,可见徐司白虽然看上去高冷其实挺单纯的,对人基本不设防(当然韩沉除外啦)。想想换作是S呢?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爱情截然相反的理解。辛佳暗示徐司白要不顾一切地追求白锦曦,要让所爱的人知道自己的爱。而徐司白完全反对这点,并说出了一段非常浪漫的表白:要把爱一个人的过程变成结果,只要在乎爱的人是否开心就好,否则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这简直是对S当年种种行为的打脸。身为同样是以精神病态的身份去爱的辛佳也隐晦地指出这点,甚至以“他会为了得到,不惜以全世界为敌”来形容,徐司白坦然反问“那他最后怎么样了?”
显然,从他们的爱情观可以一窥他们的世界观。S从小的教育令他只知道人性的黑暗一面,他连爱人都是自私的,虽然也“浪漫得要死”,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徐司白这样几乎是毫无所求地去奉献。他走到的是另一个极端。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善恶的拷问。小说里有S的画像,还有一些零星的回忆,但展现的力度仍然不够,这也是作者最后的遗憾。而电视剧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让S提前恢复记忆,把对S的这面描写放大并有了多层次体现。
这是小说最后作者的话。她说的没错,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爱情的花落谁家,男女主的感情来得迅速炽热,中途也没有任何悬念。到最后,她只讲述了一个S,一个精神病态,一个高智商罪犯的故事。S这个人物之复杂、矛盾,令这个作品与众不同,故事由他而起,也由他的死亡而终。他的形象正是作者对于“救赎人心”这一命题的集中展现。他的悲剧也是错误的信仰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他的地位完全应该是男主人公。但这绝不是说要褒扬这个人物,事实上这是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但塑造典型的反派也可以起到引导大众的效果嘛。况且,这个反面人物又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反面”,他很复杂。他曾经有向往光明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人们注视,同情,最终得以反省内心和社会:这便是悲剧的力量。
我不主张将徐司白和S等量齐观,可他们的确是一个人。这极端的两面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物,并且不露痕迹地相互影响。原本要照顾到这复杂性格的两面是一件非常考验创作功底的事情,但是丁墨用了失忆重生这个方式,人为地将它们割开,形成两种人格下的两个人后来写。事实证明这种尝试非常成功,但小说中欠缺了对S的描写,不失为遗憾。而于正的编剧确实有他的一套,从而填补了这个空白。细细照他的“描写”看下来,愈发觉得他塑造得成功、鲜活,又令人怵目惊心。
很简单,小说里徐司白的出场是来给白锦曦送饭,周围同事八卦。后来到尸检所看尸体,中间零散穿插人物的背景性格描写,有些先天不足。后天塑造中,徐司白时而性格待人平易,温暖如春,时而冷漠木然,显现出精神病态独有的交际困难,显然作者在到底该不该把徐司白也写成精神病态上有过挣扎。而于正,仅是利用他为学生上课这一原创情节,正面侧面兼用,立刻把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角色推到观众面前,又与原著完美契合:这样的徐司白,外形气质不说,学识渊博,专业精湛,对同行倨傲不屑,对旁人礼貌疏离,对苏眠温柔体贴,心属一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和苏眠吃饭时,他们还有很多亲密的肢体接触,他的面部表情也更加丰富起来,与小说中安静吃饭的描写不同。而且最后,白锦曦的独白做了非常好的概括:“他就是那种看不见,却在发光的存在。”是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却该死的有魅力、“在发光”。在之后的一系列剧情中,这个形象稳定中带有变化,却绝无矛盾之处,更重要的是:与S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徐司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正常人,有着正常的情绪波动和肢体语言,而S却是年轻的黑暗之王,心理已经扭曲。而这一点,原著作者并没有很明确地将他们区分开来。
另一原创情节即辛佳要求徐司白送一程最直接体现了电视剧中此二者的天壤之别。首先,换做是S,对辛佳这种初次见面的陌生女人是根本不会理睬的,更别说什么载她一程了,而徐司白就不会拒绝。后来辛佳在车上刻意套近乎,问题可以说是非常的八卦隐秘,不知道的还以为辛佳要追徐司白呢。徐司白虽然心里不悦,但还是很耐心地、诚实地回答了所有问题,可见徐司白虽然看上去高冷其实挺单纯的,对人基本不设防(当然韩沉除外啦)。想想换作是S呢?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爱情截然相反的理解。辛佳暗示徐司白要不顾一切地追求白锦曦,要让所爱的人知道自己的爱。而徐司白完全反对这点,并说出了一段非常浪漫的表白:要把爱一个人的过程变成结果,只要在乎爱的人是否开心就好,否则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这简直是对S当年种种行为的打脸。身为同样是以精神病态的身份去爱的辛佳也隐晦地指出这点,甚至以“他会为了得到,不惜以全世界为敌”来形容,徐司白坦然反问“那他最后怎么样了?”
显然,从他们的爱情观可以一窥他们的世界观。S从小的教育令他只知道人性的黑暗一面,他连爱人都是自私的,虽然也“浪漫得要死”,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徐司白这样几乎是毫无所求地去奉献。他走到的是另一个极端。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善恶的拷问。小说里有S的画像,还有一些零星的回忆,但展现的力度仍然不够,这也是作者最后的遗憾。而电视剧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让S提前恢复记忆,把对S的这面描写放大并有了多层次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