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王朝吧 关注:15贴子:497
  • 7回复贴,共1

【转载】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说说楚汉战争中韩信或许的失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猪


1楼2017-05-07 23:54回复
    楚汉战争的实质是黄河流域的攻防.
    关中对东方黄河流域的攻防,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西河.就是楚汉战争中的临晋,蒲坂等地,这个地方直接威胁的关中腹地,要东进则是侧翼受严重威胁.
    吴起成名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夺取西河,秦国从此顾不上其他地方,全力争夺.可以说是秦魏两国盛衰的要害.
    楚汉战争中绝河反汉的魏豹,历史上是落花流水的货色,实际上一度可以说是天下的关键.汉在彭城大败,不顾东方的巨大压力,立即出兵攻打.战略上属于背水一战,因为如果没有迅速拿下,后面的演变几乎是必然汉失败.
    从划分上说,伐魏不属于韩信北伐的内容.其实是属于消除正面战场的侧翼威胁.


    2楼2017-05-07 23:54
    回复
      侧翼威胁消除后,焦点转移到黄河南岸,黄河南岸分布着三个重要的地域。就是洛阳,荥阳,郑州,三个地域。
      黄河中游南岸高山峻岭,渡口有两个,一个洛阳的孟津,一个就是古代的官渡,在今天河南中牟,属于郑州这一带,楚汉后期相持的广武,也在这个区域。
      洛阳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地处中央,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要地,但是洛阳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腹地太小,所以争夺都在洛阳周边,一旦外围失守,一般都要主动放弃洛阳。
      荥阳成皋在三国时候大大有名,就是虎牢关,虎牢关失守以后,董卓放弃洛阳,烧毁洛阳,军事上其实一点都没错,但是内战中用这样的焦土政策,政治上的伤害更大而已。


      3楼2017-05-07 23:54
      回复
        洛阳四面环山,大军不能通行,要走只能从荥阳过,荥阳也是唯一能屯军的地方。
        荥阳,成皋,京索其实都在一个地方,就是这个荥阳小盆地,后世的虎牢关。
        楚汉战争,正面战场,有三个地方,代表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个是荥阳成皋,说明双方在相持。
        一个是洛阳的巩县,实际上汉军已经陷入危机了,荥阳成皋的大门已经被突破,是在门口勉强堵住,实际上不能持久的,如果不是这个时候,汉军恰好反扑成功,洛阳必然要放弃的,楚汉实际上有点像围棋的拼气,看谁在战略上先被调动,楚军差一气。如果攻破洛阳,就是项羽主动的局面。
        另一个就是广武。对于西楚来说,也是荥阳成皋失守后一个葫芦口,否则汉军可以四面出击了,而能够相持于这个据点,钟离昧有大功劳的。


        4楼2017-05-07 23:54
        回复
          我说的失误,就是一种猜测,原因就是正面战场上,西楚一度差点取得大成功。而这种大成功,被刘邦夺韩信军反扑后消除。刘邦夺军之后,分兵刘贾走黄河下游,渡白马,也就是后世斩颜良的地方,属于正面官渡相持的侧翼,调动项羽后,立即回合巩县反扑成功。
          但是之前造成危机的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韩信和正面战场沟通出了问题。
          双方相持于成皋的时候,韩信军修武,威胁项羽侧翼。
          军修武很有味道,原因就在于修武这个地方。
          修武是大别山南麓。如果把大别山算一座城墙的话,修武堵在城门口。
          但是修武离黄河有一段距离,黄河南岸是高山,北岸是一片平原。韩信根本不去控制渡口,整个黄河北岸平原全部放开,军队团成一团,堵住太行山。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挑衅项羽不敢过黄河,因为当时项羽可以有两个攻击方向,荥阳成皋是一个,另外一个是赵国,
          韩信没有封锁黄河,就是希望项羽过去,几十万大军不能一口气过河,要过河等于主动分兵,过去一点就吃掉一点。
          另一方面,韩信还是在主要照顾赵国。


          5楼2017-05-07 23:55
          回复
            项羽虽然勇猛,但是毕竟不是无脑龙且,没有过河。
            但是他不死心,数使奇兵渡河,全部被韩信一口口吃掉。
            但是代价是,正面战场出现了危机的时候,韩信一点都不知道。
            否则他应该援救的,毕竟荥阳成皋失守,前面说过,关系太大。
            这里面我猜测。
            韩信的思路和刘邦出现了不一致。
            灭魏的时候,韩信就有个总体思路,就是灭燕赵齐,抓住李左车的时候,开口就问,问的也是怎么灭燕齐,屯兵修武,守住边境,同时分兵平定赵国的时候,估计还是想爆兵灭齐。
            但是他没想到正面战场出事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韩信以己度人,他的防线兵力更少,战线更宽,一点事都没有,依托要塞的几十万大军,居然被硬生生的攻破。
            赵国肯定支援过荥阳兵力物质,因为史书上明确说发兵诣汉。
            但是主力军没分担过压力,至少刘邦肯定是有想法的。
            从夺军之后让韩信攻齐就可以看出。
            韩信自己就很想攻齐,但是一直在爆兵,却没有主动要求过,说明力量还不足。刘邦夺军之后却让他攻齐。
            要说这个决定,刘邦的心态是很奇怪的,他估计很想让韩信输一场,或者说有惩罚性质的,所以他派过说客过去,估计自己也不看好攻击齐国的效果。
            但是结果很出乎意料,说客反而成全了韩信,龙且援齐之后,刘邦才给韩信援兵。
            能肯定的就两点.
            一个是,韩信经营的北方防线还是很稳固的.项羽试探过了之后,宁可去啃正面大军,也不理会北方了.
            另一个是,韩信的心思估计还是在北面,军修武离荥阳确实有点远。


            6楼2017-05-07 23:57
            回复
              我强调下,
              伐魏和伐赵是不同的.
              伐魏是无条件的,没有西河就没有荥阳成皋前线。韩信这个功劳怎么高估都不过分,如果伐魏失败,或者陷入僵持,都会导致整个战争的必然滑向失败。
              伐赵是可选择的,是韩信本人建议和主导的。
              所以我说,韩信北伐应该只能从伐赵开始算。这个战略有巨大的魄力,也有巨大风险。等于是相持的双方,较弱的一方,主动开辟新战线,
              举个类比,比如中美相持于西太平洋,中国派一个集团军,攻击俄罗斯,欧洲,威胁中东,最后东西同时夹击美国。
              这种建议,光靠战略思考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建立在操作性的基础上,韩信必然是觉察到了某种机会和可能,才这样建议。
              伐赵在间谍传来具体情报后,韩信“乃敢下井陉”,也就是说李左车的意见根本没用,韩信没把握之前没有进入井陉,怕被阻断后路。
              显然,伐赵也是属于走着看看的事情,取得惊人成功之后,就面临怎么利用这个胜利果实的问题。
              韩信显然想继续北伐,李左车建议巩固基地,刘邦的前线则出现了问题。
              实际上,李左车的建议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有时效性,如果楚军深入赵国腹地,和赵国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北方就大乱,后来的渡白马,攻齐国,诣汉,都要靠赵国这个支点。
              但是巩固基地不能让荥阳成皋一线出问题啊。
              当然,刘邦要成器点,也至于这样,荥阳成皋正常的话,没两倍兵力根本打不下。但是韩信当时已经是汉军军事上地位最高的了,应该注意到老板能力的问题,对此要负点责,特别是在他有余力的情况下。


              7楼2017-05-07 23:57
              回复
                我个人的看法是,纯猜测,韩信和刘邦这时候确实出现了分歧.
                韩信的心思在憋大招,憋出足够的力量,一波带走齐国.他对荥阳一线显然关注少了,实际他更当心赵国的稳定。估计心想,荥阳成皋有充足的士兵,有足够的粮食,战略也对头,就是专心防御,我这边局面更糟都能防御住,荥阳肯定更没问题。
                修武一线,是后方不稳,战线广阔,兵力不足,确实有理由比荥阳更当心。
                但是刘邦就是出了问题,足兵,足食,还依托坚固阵地,就是被项羽直线攻击打爆了,可见,韩信判断失误了。这个时候焦点还是在荥阳成皋一线,不是在齐国。
                刘邦剥夺了韩信兵力后,让他去攻齐,已经有点在撒气了。


                8楼2017-05-07 2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