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讲记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轮:(一)此是「苦」的事实;苦果定有其苦因,名为「集」;此是灭苦之「道」;此是苦「灭」的涅槃。(二)苦宜灭,集宜断,道宜修,灭宜证。(三)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 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 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当他讲到苦已灭了,苦的原因已断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实际上已经进入涅槃;到了第三个层次时,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得阿罗汉果了。
佛法的基础
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
(一)依戒而住
戒律,包括在家众的五戒、八戒及十善,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律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
(二)依法为师
依「三法印」为依归。「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南传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脱为目的
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佛法所讲的正法,就是对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过程,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从十二因缘来观照;观成之后,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便可从执着的烦恼之苦,而得解脱。
(四)以四圣谛为总纲
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指导原则。一切大小乘佛法,无非围绕着众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源。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称为正法律,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
为何说是「四圣谛」?
(一)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道理,故名为圣谛。
(二)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觉,故为圣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所讲的就是四圣谛。
(三)四圣谛的四种道理,是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的,故名为圣谛。在佛的观察和体验,苦和苦灭,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人类要想离苦,必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须修行灭苦之道。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因此称之为四圣谛。
(四)「圣」有「正」义,能发无漏智,证涅槃之正理者,即成为悟道的圣者。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轮:(一)此是「苦」的事实;苦果定有其苦因,名为「集」;此是灭苦之「道」;此是苦「灭」的涅槃。(二)苦宜灭,集宜断,道宜修,灭宜证。(三)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 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 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当他讲到苦已灭了,苦的原因已断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实际上已经进入涅槃;到了第三个层次时,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得阿罗汉果了。
佛法的基础
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
(一)依戒而住
戒律,包括在家众的五戒、八戒及十善,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律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
(二)依法为师
依「三法印」为依归。「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南传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脱为目的
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佛法所讲的正法,就是对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过程,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从十二因缘来观照;观成之后,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便可从执着的烦恼之苦,而得解脱。
(四)以四圣谛为总纲
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指导原则。一切大小乘佛法,无非围绕着众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源。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称为正法律,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
为何说是「四圣谛」?
(一)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道理,故名为圣谛。
(二)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觉,故为圣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所讲的就是四圣谛。
(三)四圣谛的四种道理,是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的,故名为圣谛。在佛的观察和体验,苦和苦灭,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人类要想离苦,必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须修行灭苦之道。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因此称之为四圣谛。
(四)「圣」有「正」义,能发无漏智,证涅槃之正理者,即成为悟道的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