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072贴子:1,143,065

【论道】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11 09:24回复
    摘自无知老翁道德经说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6-11 09:26
    回复
      第一章:1、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义:道的总述?
      1、我言之道,不是用眼看到的天地恒物。我讲天地万物(我的话,名)也不是用眼看到的恒物之理(我的言语是站在道的纬度、对无和有本源的概述)。
      2、无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无生出有)是万物的母体(无中的实像) 。
      3、故常无(无是孕育天地万物一切的开始)去观察万物内在的细微变化(妙)。以有(有的像体)去观察万物外在的客观运动强弱的规律性(缴)。
      4、无和有皆生于无,而名子分无和有,有无皆是<道>的玄境之体。
      注:在道的纬度,〈无〉她是无形的,〈有〉她也是无形的。虽难以理解,是真言。
      5、无和有皆是道中玄体(物质),二者都不容易理解(又玄)。无有才是了解天地万物属性的门径。
      经义:道是特殊的科学,不是世间的常理。天地万物都是从无而生有,无是天地万物形成的本元,有是更显明的万物属性的象体。喻指道也似天地一样从无而生有,无有皆谓玄冥之境,同出无而分无有而名不同,无称玄、而有也玄(此有出于无中之无),无有是观察了解万物的窗口。站在道的纬度,无和有二者都是无形的,虽难以理解和难言,她才是了解天地万物路径。
      注:1、对<道>的认识高度,思想首要提至物质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二者同为一元,道之高就是站至意识纬度而开始的。2、对道德真经无和有的概述,不可停止于此、执于此,道自古难言往下看。有无二者的深义是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6-11 09:26
      收起回复
        第二章: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义:了解无和有的大理要借助天地、万物、圣人的属性和言语。
        1、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东西时,那丑的、不好的就产生出来了。
        2、有无相互而生成;知道难的问题才知什么是容易的;长短要相互比较才知道;高和低站至上下可辩别;音声的交错产生韵律和语言;有前才知后(这些都是天地万物的永恒道理)。
        3、圣人治理国家没有具体的法规,也不去干涉民众的生活规律、守自然之道为原则。(喻道的生长要效仿圣人之法)。
        4、天地以无私哺育万物,对其生长无过多思虑,不干扰她长生的过程,万物有了果实也不去占有。天地对其丰盛果实也不占有,她什么都不为,但天地功绩最大。(喻道的孕生、生长、壮大、开花、结果要效仿天地之言(理)。
        喻义:1、万物之间相生、相辅、相对、相协、矛盾统一互为根用,是万物之间运动具有的規律属性。2、圣人治理天下不干涉,顺其自然。(要知无和有的真义,也要效仿圣人之言,就知无和有了)。3、天地哺育万物,无亲、无私、无为,而功劳最大。(要知无和有也要效仿天地的言语)。4、圣人和天地什么都没做,而成果最大。(要知无和有是什么?就要效仿圣人和天地的心言,即对万物不可有为,无为方生大果(无有)。如取有为则永不知无和有的真义。
        经义:1、道的大功要借助万物的属性,她是客观自然万物固有的特性。2、道的成長要依圣人治天下之言为准绳。圣人说的话是:不干涉、顺其自然。3、道的成長也要以天地说的话为准绳。天地说的话:无私、无亲、无为。
        注:无和有<道>的成长发展:一取万物之言(心);二取圣人之言(心);三取天地之言(心)。故经书各章所言,是对无和有的纬度、二者所呈现的属性阐释,非世俗之言。
        以上是通道的大法,怎样才知无和有呢?即怎样进入无和有的纬度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6-11 09:27
        回复
          第三章: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为无为,则无不治。
          大义:理解无和有的条件是什么?
          1、不要过分推宠贤能之士,民众就不会去争此显荣。不以稀少贵器的物品为重,民众就不会生偷盗的欲念。民众眼里无贵重的宝器,民众可保恃平常的心态,而无私利之心(修道要坚守平常无私,道才可孕生、生长、壮大……)。2、圣人如何治理民众,让其吃饱饭,弱化他们的心志,让其体格健壮,而减弱他们心智。让众民养成无欲望、无私利,且头脑不复杂。民众能如比,有特殊本领和超强智慧者在做事时也不敢放肆。喻道的生长要遵循简单、平常之态,道才可以生成。3、圣人取无为而治,天下民众则能性情平顺,更易治理。喻道的科学发展、壮大要坚守无为而治。如有法有欲望道停止生长。
          经义:1、不强推有贤能的人和贵重的财宝,民众就不会争名利,不会行偷窃之事(经义:想知无有的真义,要取平凡舍非常;不取所谓的大理,才少出偏差;不取繁荣的外表,才不会舍本求末;无和有多在平谈中生发)。2、圣人治理民众办法是,让民众头脑简单、无私、无欲(知无和有就要效仿圣人之言,以简单、无私、无欲就知无和有了)。3、取无为之治则民众万事得以顺利( 想知无和有的门径就是坚守无为之大法,就知无和有是何物了)。 4、何谓不言之教?天地无私、无言,万物得己很好的长生。喻想知〈道>为何物,就要效仿天地之言,知天的言语,道自孕生、发展、壮大……;不言,道在无思无欲中生成,有法者则不能入〈道〉的纬度。
          注:要入大道?就要似圣人那样治理民众所釆取的方法。圣人治民众取无为大法,道也效仿圣道之言取无为,无为就是入道和道孕生成长的大法。
          无和有她是什么形态? 无和有就是<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11 09:27
          收起回复
            第四章: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2、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义:初述无和有<道>的形体是什么样?
            1、对道开始形成时的感觉,她此时是道开始发展的初态,道还未长成(或不盈);此刻道是那样深远不可触及,她浑浑噩噩象是万物孕育的开端。
            2、化解道中纷乱的物质,与清晰明亮的物质相融合,以光亮的物质为标准与万物融化融通。再进一步发展她是那样清澈大明,感觉她似无似有虽不显明,但又确实存在。
            3、吾(精神世界的感知)也不知她是从何时有的,也许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
            喻义:言道初体的形态多是一类感觉、味道。她似有、似无看不清,但她确实存在。她是什么?用言语说不清楚,怎样去认识她见到她(不是眼看到的,而是用心力才可见她),下一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6-11 09:27
            回复
               第五章: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3、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义:此章是道的孕生的法门。(又称无极生太极)。
              1、天地在说什么?天地没有仁慈或不仁慈之心,对待万物似草狗一样,无言语、无仁爱。
              2、圣人在说什么?圣人也没有仁慈或不仁慈之心,对待百姓似草狗一样,无言语,无仁爱。
              3、天地很象一个大的风箱吗?风箱内看似什么都没有,但似乎又有。拉动风箱的风柄,风源源不断从里吹出。
              风箱内无风而生出风,称无有相生,风虽看不见,抓不住,但实有。道与上义同,她也是无中而生,无中而生有,她也是无形的,看不见,抓不住,但她又真实存在。(无有皆是无,无中生有无。有无虽无形,但她有实像。道之真义,观其像也)
              4、说的再多,道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不如守取天地之虚空(中)。即守取中道无和有(道)就孕生出来了。
              经义:如何弄清道是什么?第一,要学习天地之言,即无思虑、无为。第二,要学习圣人之言,即无思虑、无为。第三,坚守天地间形态,似风箱内之虚空。第四,按以上三点去做,就知什么是真正的道了,道就孕生出来了。
              注:1、道是天人之学,无字天书,首要知天地自然万物之言语,她是入大道的捷径。2、阐明道是有无而生成,每句话都含〈道〉的如何孕生的大真。
              注:1、此章以后进入道的开始。经言多是天地之言、万物之言、圣人之言,故要辩证理解,不是俗理。2、天地、万物、圣人皆指本吾之心所化玄像,此玄机不能参透,入道难了。
              大道己孕成初体,那她依赖什么生长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11 09:28
              回复
                第六章: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大义:道生長的玄理是什么?
                1、谷神,是指天地之虚空,守天之言语,入极静,静中必生动,动即是道。天地之间的虚空称谷神,也称道的母体。守天语入极静自生动,取无为、守静是入玄境的天语,化生成玄境就是道的初体。
                2、守无之中而孕生〈有〉的玄冥之体,道的物质就会生发出来,道能不断生发出来,故也称天地之心是道的母体(互为根用)。
                3、此时道的形态似磁场、似水、似丝、似气、似风能清楚的感知她,而且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经义:守天地之言,由无而生有(道)。天地为万物之根,道是万物的母体,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要执于某一点对错,天地万象一切都是矛盾互为根用,一切要辩证去理解。
                注:如何继续长生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6-11 09:29
                回复
                  第七章: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3、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义:道继续生长的条件?
                  1、天长地久。天所以長且久者,是因为她不自生,故能长生。(道的长生要效仿天地,取不自生是道长生的条件。
                  2、圣人行事,身体动在后而能先到达目的地。身体提前到了目的地身体实际还未动。是何义?
                  <道>字的真义是:1、万事皆有君臣主辅,万物皆有心,心为万物之主。人之主为心,道之首,首为头,头之主为脑为思,思与心是统一的,心也可称思(略),首加辶,辶是飞翔之义。思(心)能飞翔于外物,是道的属性和真言。2、万物万事有思才有行动,有行动才生发明和创新而生新体,故心(思)动才是成就万事的根本。圣人谋事特点是,事情还未开始做(身动后),已知事情发展结果(身先)。而精神(心、思)在外(道成时肉体与心身可以分离,分离为何?用心慧提前洞察判明事物发展的趋势,以达未动而已事情发展的结果),修道何为?就是自己生成有见始知终的实际本领,从而一切赢在未知时,对万物有先知先觉的本领。<而身存>其义是此时自己还未开始行动呢。
                  3、正是圣人没有私欲(无私欲特指天地之心),取天地之心(无私)自己才能生成见始知终的本领(成其私)。
                  经义:1、天的规律:天不自生故能长生。2、圣人的法则:坚守无为,才能成其大功绩、大智慧。3、喻义道的长生要效仿天的言语,圣人的言语。即天不自生,圣人取无为。 坚守以上:道可以继续长生。
                  注:此时已入道体的生长阶段,下章道体形态最像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6-11 09:29
                  回复
                    第八章: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3、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义:连山、归藏开篇就是守大山之言,而生水系。上善若水与易同源。上善若水喻道已长成道的初体。
                    1、此时道体最像水。水柔弱利于与万物触通,她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最低处,故水最像道。喻义,坚守道体之水不与万物争强,道才可继续生长。
                    2、水居住在最洼处,心可至地势低的极限处,与万物皆能和平共处。水的流动以地势条件、以水之常性而至水穴,以其性很容易运用掌控她,利用水之性灵可与更多的事物相融合,从而知更多物质的属性,水与物相互运动时,就会生成相应的动势和做功形态(合于水之性,丝毫不差)。喻义,在玄冥之体中,以顺从水的自然属性而为之,道可正常的发展和壮大。
                    3、因为水不与万物争,故没有忧患。喻义修道之时坚守水之心性,道的发展和壮大则不会出现偏差。
                    经义:水之形体最像道,她具有多类物质运动属性,她不与万物争高下,所以无忧患。道的运动取水之性灵,修炼也不会有危害。在道体中以水的特性与万物融合融通,从而解读水的根本属性。水具有与其它物体沟通的性灵,道有此能。
                    注:道体似水,是修道者最初认识的基础物体,内容大的很。如修的方向正确,需一年左右才可知何谓上善若水。上善者水也是<河图>的初像。
                    道在这一阶段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6-11 09:30
                    回复
                      第九章:1、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3、功遂身退,天之道。
                      大义:在道生长时容易犯的错?
                      1、道的长生过程过于认真、思虑多、太执着,不如道体自己顺其自然生长好。喻在道生长时,不可太执于一点的好与坏,特别是道体的玄美之境,多人丢不开,舍不去。有舍才有得,顺其自然就好。
                      2、金玉满堂不能长期守住,富贵而骄横无理,会引来灾难。喻修道之时不可贪功,要知取和舍。
                      3、特指道体发展至另一阶段时称功成。事逐(被人删除)是对水的特性能全部掌握。身退,自己化无从于道。我化虚无似天体,是天之道之真义。
                      注:1、2是人修道时易犯的问题。上善若水喻道体物质,水的特性全能领悟,道开始进入另一高度。我身化无从于天之道,道开始向天之虚空转化。道至新的阶段什么样?
                      注意:这一版本,是在网上下的,原文有改动、换位、缺失情况,无人有资格这样做。吧友闲时多看几个版本进行比对校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6-11 09:30
                      回复
                        第十章: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4、爱国治民,能无为乎?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大义:道体成长至新阶段的内容,自己要达到的真实状态,此时用心力可以观道体之万象。
                        1、自己的精神内敛守静合一,能与自己的肉身分离吗?
                        2、在入静进入道的玄境时,呼吸轻柔能像婴儿一样呼吸吗?
                        3、道体的物质能纯净如一,无杂质乱道吗?
                        4、在道体对万物融通实践或行使权威时 ,能达无为和顺其自然吗?
                        5、自己天目开时,道之万物能听从我心志力调动吗(道体听令是谓雌)。
                        6、明白1、2、3、4、5道的真义,能知我说的<无>字真义了吗(道有无生)?
                        注:1、此章是无中而生出的象(道),能达以上所言,可知无中生有的真义,即道有无生。道德经称无字真言,非妄语。2、修道能至上面的玄冥之境,所言的<无>中生有的大像一定很清楚了。一般三月至半年至可知此章的真义。
                        下章是再言无的大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6-11 09:31
                        回复
                          第十一章: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义:再言无的大用(无的最初言说,德篇是无的实用)
                          1、车的轱辘三十根辐条共一轴,当其无,有车之用。
                          2、泥土做成的陶器,器之空当其无,有器物之用。
                          3、开凿房室、窗户,当其无,才可入住有室之用。
                          4、因此有了(万物不同特性)方可利用她,无时才可用。
                          经义:有了才能加以利用,无才是用。有无,是万物实虚变化,实是固有的,无变化的。而无之果是实物运动变化的新体,物有实虚才可用。有是条件,无是大用。无中含阴阳含变化之义,是对万物之性的真实实践改造。有是认识万物之性,无是改造后的万物之用。
                          此无有由我精神化生,无生成道象,道可通万物之性(是人思想的另一纬度,也称无的高度)。认识万物有无的运动规律在道中长成,道德长成,我心智长成,故吾心化成道之玄体,是第一任务。
                          道是向自然万物学理,又称天人之学,无的天书,无的大用。她也称规律、 善恶、 因果。果,是多能看见的,因多是看不见。求道就是求天地万物之因(不知道的规律),而不求果,求果则不得果,但知因定知果。
                          道大成之时, 因果又是合一的。知因必知果,知果必知因,因果化一是事物整体运动规律。故道之理皆以整体观而预知万物未来的趋势,一切赢在未知之时,是道的大用。
                          知因必知果,因更显重要(未知)修道重过程,轻结果,是道之法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11 09:31
                          回复
                            第十二章: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2、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3、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义:人在此段容易犯的错误
                            1、五色的美境(欲)使人用眼晴过度而受伤害,五音的悦耳之声会使人耳受到伤害,五味使人贪美食而有害身体。
                            2、经常骑马打猎令人心狂燥不安,稀有珍宝令人挺而走险而犯罪。
                            3、而圣人所行之事,多是心的修悟而不奢求世俗的享乐。故舍欲望才可达心知(为腹),心才是道之本,其它欲望皆是影响入道的妄念。
                            经义:贪欲五味享乐、使身体受到损害。放纵性情、贪图财物,使人心不能安静。圣人修心养性,不贪欲世俗浮华的追求。入大道就要学圣人修心养性,弃奢欲。心通于思,思属于精神,精神是知道的条件。故修心灵的实性而知〈无〉的本元,修道才能通她的本质, 欲望多则不能入大道,故要舍去一切欲念,才可入(无的)大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6-11 09:32
                            回复
                              第十三章: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2、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3、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义:无与本吾的关糸?
                              1、宠辱若惊,宠为下(下,万物之根本,现义是以宠为贵),得之惊动心神,失去也惊动心神。喻心神不静者难以入道。
                              2、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如没有自体的存在,何患之有。喻修道者有自己肉体者则不是真正的道(身体化虚无才是修道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多人败于自体不能入虚空。方法对了,又极简)
                              3、故以无身为天下才可入天下,心力至天下才能托住天地[是道之言语,无身者才可进入天地之心;心志强大(爱,是敢,是积极的心志)才能托动天地,融于天地运动才知天地之理,道有此能。能知、能信的人太少了]。
                              注:身即是心,心也是身(入道后如此)。心身本为一、化无融于道,才可认识天地万物。
                              我是俗体凡身,此章以后要把肉体化掉至身死,身死而不亡者,是谓入道体。肉身同于恒物,不是道的层面,故要舍去化空无,空无才能融合于道。贵大患若身,是众人最常犯的问题,也称有欲、有念、执于物、执于身。智者言:执于己身不是道,肉体不化道不长生。
                              大义:舍肉体以精神力为主,肉体化无自可入天地之间的玄境(道)
                              ,就可运转托动天地万物,从而知<道>的言语,知天地万物的内在规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11 0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