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吧 关注:6,784贴子:54,282

印度,你意欲何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印度要打什么样的算盘?
昨天在防空洞里纳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走进洞里就问其他的人:“这两天看新闻,感觉中国是不是想再教训印度一下呢?”
哈哈,一开口就是教训 可见呀,民众对于印度,存在很大的心理优势
大家知道,在中印东段争议地区,中国方面在地理位置上视生处阳,居高临下,占有很强的地利优势。如果中国在这样的地区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设施,那么,中国就可以在这里站稳脚跟,慢慢的对争议地区在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进行蚕食,最终达到控制这些区域之目的。
印度方面当然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要站出来干涉,跳出来阻挡。
那么,印度怎样才能达到既能占有争议地区,又能达到阻止中国蚕食争议地区之目的呢?
我觉得呀,印度阻止中国去蚕食争议地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中印边境建立一个炮击模式。
这个炮击模式就是,你中国在边境地区建设什么设施,我印度就炮击你什么设施。并且把你已经建成的和将要建成的基础设施也一并炸掉。
这样呢,你中国只要不能在边境地区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你就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你就无法蚕食争议地区。相反,印度倒是有比中国好得多的条件控制这些地区。
其实,在中印边境建立一个炮击模式,对印度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不可接受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到,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是经常发生冲突吗?在中印边境再搞个冲突模式有什么不可以呢?
那你可能要说:”不行的话,我就再教训你一下!”
怎么教训?打它的纵深吗?还是趁机占领争议地区?
对于打纵深:
一、用导弹打?
现在的印度,已经不是62年的印度了。现在你打它的纵深,他就打你的纵深。这样不但不能起到教训它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它的嚣张气焰,还让国际社会笑话。
二、出动地面部队,一直打到新德里?
那可是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呀。
况且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的战争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说,即使边境地区出现炮击模式,中国并不会攻击印度的纵深。
对于趁机占领争议地区:
你可能会说,一旦炮击开始,中国就趁机把争议地区收回来!
能受回来吗?你中国要武力收回有争议地区,印度可高兴了。印度就可以像苏联人保卫斯大林格勒一样,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在不必担心有大的损失的情况下,大显身手的与你中国干一场了。(——其实呀,这也不过是规模大一点的炮战而已。)
综上所述,印度可以毫不担心的与中国开启一场意义重大的边境持久炮击战。
而且,印度完全可以先开第一枪,先打第一炮,以开启中印边境的炮击模式。
下一步,要中国如何化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14 13:59回复
    另外,印度政府与中国政府对待人民的态度不同。中国政府是保护人民的,而印度政府呢,早就有通过战争的途径,把国内民众消灭一半的想法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15 16:57
    收起回复
      其实呀,在62年中印冲突之前,印度那个尼赫鲁认为印度在边境地区抢点地盘,搞点冲突,中国军队根本就不会大动干戈,更不会因此发动什大规模的战争。但它们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军队从抗美援朝战争中刚刚歇脚没多久,一是斗志正旺呢,二是根本没把这个小小的进攻看成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以教训一下的定位就开打了。
      如果那个62年,我佛能够看准门道,不急不躁,将计就计,与印度在争议地区搞摩擦扛膀子,他们到我们的控制区抢地盘,我们呢,也趁势到他们控制的地区抢地盘,它们不升级冲突,我们也不升级冲突,那么,挣来斗去,抢来抢去,可能的结果就是,各有所获,我们最起码也可以收回一大半藏南地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17 16:34
      回复
        我们目前处理洞朗地区的方式,无外乎有四种。
        一是按照印度方面说的,我们先中方停止施工,来结束争执;
        二是坚持我们中方的提议,等印方士兵撤出中国领土再对话;
        三呢,就是中方要主动制造一个机会,让中国士兵进入到中印边界的印度那边去,给印度制造一点麻烦。这样才能在不废除施工计划的情况下与印度进行对等的对话;
        四是你印度再不撤出中国领土,中国直接开打。
        我觉得第三种情况是比较合适的。
        那么,第三种情况怎样制造呢?
        我们可以发布声明说:“某某时间,我们两名巡逻人员在中印边界某某段丢失。有可能被印度方面的不明组装组织劫所持。”
        然后就派士兵过境搜寻。这样的话,如果找不到人,就在边界那边打起帐篷常驻,找到人为止。
        就目前印方的态度看,即使中国士兵进入印度一方去,印度也不过派出人员阻止而已,开枪是不应该的。
        如果它印度敢开第一枪,东朗这边可没它们的好果子吃。
        这样的话,只要有中国士兵也赖在印度那边不走,东朗问题就能很好的得到和平解决。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17 17:40
        收起回复
          如果62年咱解放军从印度撤退的时候,对印度放话说:“中国不要印度一寸土地,但中国的土地,你印度也不得侵占一寸。从现在起,就废除殖民侵占,以习惯线为界,你印度胆敢越线半步,就把新德里变成废墟一片!”
          这样的话,印度不管怎么喊叫,他敢越过习惯线吗?它肯定不敢。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一句不夸张的话:在中国军队的铁蹄面前,麦克马洪线算什么?它已经成了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笑话。
          如果当时我们没有能力开发藏南,那就先荒着。。等后代有实力了,就把藏南好好的开发一下,岂不是美事一件?
          总之,在当时来说,小小的一仗便可解决藏南问题。
          可是,仗我们打了,但当时没有及时收复藏南,极好的机会,我们错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19 08:42
          收起回复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呢,我们在对待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思维逻,辑是相当矛盾和混乱的。
            一方面,中国在1959年,不再坚持以习惯线为边界。周总理为保证边境地区安宁,确保邻帮友好关系,不让帝国主义笑话,于1959年11月7日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这就实际上承认了麦克马洪线的边界地位。这既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大度,把大片的领土送给了印度。
            另一方面,中国军队对于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的侵扰盘踞、小打小闹又“忍无可忍”,悍然决定教训印度。
            哈,既然你有这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么通情达理,这么有风度,把整个藏南都让出去了,那么,当印度方面只是越境进行小小的侵占和骚扰时,你又何必忘了国际主义的大义,丧失了老大哥的风度,撕破脸皮,大打出手呢?这就不怕帝国主义笑话了?这就不怕伤害友好邻邦关系了?
            这样混乱的思维逻辑,就必然产生了混乱的行动和后果。在大的利益上软弱忍让,在小的利益上争强斗狠,聊了芝麻,丢了西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19 11:00
            回复
              话接上楼。
              书上说,是我们的周总理亲自写信给尼赫鲁,承认麦克马洪线的边界地位的。但我觉得吧,写个信肯定是假的。
              你想想看,周总理是个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战士,他和毛主席一样,从来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的。然而,怎么突然之间就给印度总理写信,承认了麦克马洪线的边界地位了呢?
              这中间呀,肯定是四人帮搞的鬼。
              可以想像,当时呀,四人帮趁着周总理和毛主席身体不好,就背着毛主席,冒充周总理给印度总理写信,出卖祖国领土,以达到让印度政府支持他们篡夺中国领导权的目的。
              大家看看吧,四人帮的行为多么可耻吧。
              而且,在中国打垮印度军队之后,四人帮又帮着印度说话,蛊惑毛主席,不让中国收复藏南。
              大家看看,四人帮的危害有多大吧。
              不但祸国殃民,而且还里通外国,出卖国家领土,以换取印度帮助他们夺取中国最高领导权。 ——就像美国人所说的“川普借助普京夺取大选”一样。
              看来呀,四人帮陡然之间又多了一条罪,这条罪就是卖国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19 21:42
              回复
                东朗啊东朗。如果中印不发生武装冲突,印军就会以非武力的形式,阻止中国在东朗地区的建设。
                如果发生局部的小规模的武装冲突,那么,中印边境就会进入冲突炮击模式,中国想在东朗地区继续建设,就更不可能。
                如果中国军队对中印边境地区印的18万印军实施大规模”屠杀”,那么,中国在印度洋马六甲的运输线就会被严重阻断。
                可见,用非武力方式解决东朗问题,对中国来说,应该是最好的选项。
                对印军实施武力威慑,那是为了防止印度铤而走险。正所谓能战方能止战。
                而印军好像并没有把武力冲突当做第一选项。
                所以呀,现在需要在中印之间出现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调停者。
                中国可以出面寻求一个调停者,印度也可以出面寻求一个调停者。
                如果大家都不愿为中印作调停者,那就是要看中印的笑话,这世界就很险恶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7-22 19:02
                回复
                  中国可以承诺,在东朗地区的任何建,都不以威胁印度安全为目的。
                  试想: 加拿大把美国拦腰截为两段,但加拿大也没有对美国构成威胁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7-23 10:00
                  收起回复
                    下午闲聊时,常老师说,其实呀,就事件的本身来说可能并不难解决,关键是中国认为印度太放肆了,在边界问题上太不严肃了。
                    这难道是农村两户墙靠墙的邻居?对方在门口挖下水道,你一不高兴,出门就拦住了?
                    两国之间的边界,可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就跨越,夸过去了,就是侵略行为。。
                    我认为常老师的看法太精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7-23 18:47
                    回复
                      中国已经发出了和平的信息,由战略威慑下的对峙状态,主动转入和平态度下的对峙状态。
                      不过呢,印度的态度怎样,还有待观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7-24 14:47
                      回复
                        感觉印度在一步步试探,在中国慢慢适应印度的动作之后,印度可能会得寸进尺,最终迫使中国取消在东朗地区的建设项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7-24 15:04
                        回复
                          东朗的问题,不是领土纠纷,不是主权之争。如果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把小问题闹成大问题了,那才叫后悔莫及呢
                          东朗问题虽小,但如果大家都要上纲上线,为了尊严和面子,那么,和印度打一场核战争都是值得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7-26 16:28
                          回复
                            现在有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是否打算在东朗地区继续施工呢?
                            如果不打算继续施工,那么现在所要争取的是尊严和面子问题。在金砖国家会议时候,让俄罗斯作个调解人,达成“印度首先撤出中国领土,中国停止修路”这样一个协议,中印对峙立即结束。
                            如果中国打算继续施工,那就复杂一些,就要看印度方面答不答应了。——现在是印度说了算
                            刚才看到新闻,解放军一队一队的正向边界地区运动,毫无疑问,这是在展示决心,给印度安全顾问看的。不过,印度顾问买不买账,那就到时候看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7-26 17:56
                            回复
                              刚才又弄懂一个问题。
                              在东朗这个施工地区,中印之间虽然没有边界和领土纠纷,但却存在着不丹和中国的领土纠纷。印度出兵的名义,是要保护不丹的利益,替不丹与中国争夺领土权利的。
                              这样,在东朗地区,印度与中国的对峙,实际上就是不丹与中国的对峙
                              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如果这样的话,也需要不丹出来说话。而不丹出来说话,就一定对我们不利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7-26 1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