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有希的水瓶吧 关注:10,829贴子:119,165

读别人的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处的“别人”指的是图书馆、书店以及各位师友,以图书馆居多。大概出于小市民贪便宜的劣根性,“别人的书”总是读得飞快且津津有味,自己的大多没有开封。所谓“书非借不可读”也,专开一贴来介绍这些别人的书。
本贴多数为短文介绍,兴致来了写长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13 22:34回复
    帮浅酱顶一下,期待O(∩_∩)O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13 23:20
    收起回复
      1.《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
      本书是面向西方人,多方位地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行业。右图左文,大气简洁。
      个别文字带有西方人的特色:图26介绍了一位中国郎中,作者吐槽在中国任何人都能成为医生,但下文转而描写仵作的工作,即检验一个人是暴力致死还是正常死亡,在这一段作者把验尸程序写得特别详细。在西方人眼中,郎中和仵作的工作同属于医学,但在古代中国没有这样的区分,它们完全是不同的行当。
      图36画了日食的敲锣人。原文如下:“这些天文学家运用自己的天体知识准确的预测日食……最重要的仪式即下跪叩头……并伴随着嘈杂的敲鼓、敲锣声直至日食结束。中国人认为可怕的喧嚣可以有效地驱散恐怖,寻常百信认为日食或是因为老天爷生气了……”既然古代的科学家都能准确预测出日食的时间,那对于日食也应该有相当的了解,该知道日食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什么还要这么隆重地举行庆典?这只是统治者玩弄百信的把戏吗?
      图书馆规定:一百以上的书原则上不予借阅。以前不觉得有什么,现在书价层层往上,一百这个界限实在不合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14 17:44
      收起回复
        什么图书馆这么坑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14 17:45
        收起回复
          以前看《马嘎尔尼访华日记》中提到过一个有关医生故事
          有个在澳门为当地英商馆雇用的可怜人,意外从一堵墙上摔下来,脑袋着地。他的同伴发现他在这种情况下生命垂危,把他送往城区,在那里遇上使团的一位医师。医师问他们要怎样处理这个不幸的人,得到的回答十分冷酷:他们将把他埋葬。医生表示惊异,他们怎能把一个还没有断气的人送进坟墓;回答说他们认为他无恢复之望,如把他送回家,那么只要他一直不能自理,就会给他的亲友带来麻烦和花费。不过,此人经过司各特医生(Doctor Scatt)的人道医治,恢复健康重返他的家庭和知道他生命价值的朋友处。然而这位医师不知道他是冒风险行善,因为根据一条我们看来十分古怪的该国的法律,如果有受伤者被交给任何人调护,碰巧死在其手中,最后经手者要处以死刑,除非他能够提供确实证据,说明伤口怎样形成,或者受伤者受伤后活过40天。这条法律的后果是,如有人在打架时受了致命伤,那就让他死在街头,因为害怕(如有人照顾他)承担他生命的责任。


          IP属地:辽宁5楼2017-11-14 18:43
          收起回复
            2.《伦敦的书店》 海豚出版
            读的时候能读出杨小洲的俏皮劲儿。如果说文笔,感觉将就。图片多、开本小,这一本能有几个字呀(文库本大小)。
            书话类的作品进来接触不少,这本书算是个不错的消闲读物。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这本书的装祯,就是在一堆廉价脱页平装书中突然冒出一本这么精致的书,而且这本书还只有巴掌大小,别提有多惊讶了。
            阅书不多,头一次看见西式装祯的图书,烫金的花纹和仿皮封面让人爱不释手。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精致,仿佛一个老派的绅士优雅地站在那里,搞得我借了书都不愿意还了。
            经过很长的思想斗争,还是买了下来,连同那个没用的笔记本。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16 19:41
            回复
              3.《一纸平安》董桥 海豚出版
              这书的装祯乍一看怪的很,浓郁的风格再竖着用软笔书法写题目,我到现在也爱不起来这封面。
              这是我第一次翻董桥的书,他自称旧派文人,用词带着时代气息,又莫名其妙地雅致;喜欢用长句子,读起来又不嫌唠叨沉重,真是奇怪的风格。还有分段,《一纸平安》里头,多数文章只有一段。小学写作文不会分段,老师严厉批评过,以为一篇文章只有一段是绝对不行的。如今看来,还是看人,有人会写,这一段的文章就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本书动过买的念头,最后还是作罢,不是不爱董桥,还是一个钱字压头。这本书因为没买成,在手上好好把玩了一个月,如果是买了,恐怕就束之高阁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1-17 16:53
              收起回复
                《一纸平安》p80
                浮生际会乍看缤纷,再看寥落,哪有多少可说可论可念可忆之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1-17 16:57
                收起回复
                  要是各位看官在这篇帖子中看到了和“杂说”中一样的东西,会不会打我?本贴以图文介绍为主,没什么废话。杂说就比较日常,什么都往里头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17 17:26
                  回复
                    4.《华鸟谱》<日>森之立 绘画:服部雪斋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6开
                    这本书诞生于江户时代末期,明治维新前几年。实在西方博物学的影响下绘制的“食用鸟类”图谱。
                    在中国古代,华花为同一个字,花字出现得很晚,日本也是在最近几十年才使用“花”字。开始看到题目,还以为是介绍中国鸟类的专门书籍。但后记说书名之华,一不是指的中华,二不是花鸟。只因书中介绍了六十一种鸟,“六十一”拼起来正好是一个“華”字。日本文人的文字游戏,让人莞尔,看上去格外亲切。
                    再说图,西方的博物图鉴采用西式画法,图片尽量逼真以达到“博物”的目的。但《华鸟谱》的绘画显然保留了东方的审美风格,采用工笔细细描绘,单独欣赏容易产生移情,仿佛在欣赏传统的中国画作。宋代有位画家,专门画给儿子的一幅“练习画作”和《华鸟谱》相似,但是它只有图没有文字,名叫《写生珍禽图》。我不懂美术,无法深层评论画作,只知道这本书让我赏心悦目。
                    在看的时候尽量忽略文字介绍。好些“珍禽”都成了“食用鸟类”,一本正经地写上性、味,还有那种人适合吃,味道还分了上中下品。当然,我是受了现代教育,才觉得这些鸟类是保护动物,就不能要求幕府时代的人也有同样的思想。何况中国人在食用野生动物这一方面比日本人厉害多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19 17:08
                    回复
                      想起我那个临时了十多年的校区临时课本陈列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19 18:53
                      收起回复
                        图书馆里有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全是线装本。这种不得了的东西一直在展示柜里放着,每每经过只能贪恋地望着它。这是这个1939年建立的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11-21 20:59
                        回复
                          5.《为别人做的序》钟书河 海豚出版社
                          我在阅读时喜欢跳过前言后语之类的东西直奔正文,也就是近二年才开始留意那些序言后记和版权页。今天去百度了一下,序言有内容概要和评价,为别人做序似乎有“推荐”的意思。如今,畅销书的推销方式花样百出,一本书可以有九篇序,当然还有腰封和封底推荐语之类,早就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说起来,腰封和封底推荐都属于短评,越短小越精干越好,比起序言来要直白得多。序言要怎么写,似乎没有什么定式。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从生活小事出发的类型,钟先生的序正好符合我的口味。因为读过一些很讨厌的序文,满篇歌功颂德、讲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在歌颂什么。实际只需要把话说清楚就好,哪有那么多的花架子可以使?
                          按照现代严苛的眼光来看,钟先生的用词习惯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似乎都有一些问题。但文章精髓在其独特的思想,有的话读起来有意思,小瑕疵可以忽略不记。当今,似乎人人都是大师,都可以为自己或者为别人代言,钟先生把书名定为《人之患》,有反行其道之感。我爱极了这本书的装祯,美丽的金边花纹和墨绿十字花心配上朱红的底色,华丽得不得了。另外,花纹的底色是玫红,和封面的底色近似而不能一眼看出来,但又增加了立体感,不得不感叹做书之用心。这样一本冷门的集子,给做出华丽绚烂的封面的,估计只有海豚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1-23 11:08
                          回复
                            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
                            杨德豫“诗苑译林”(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吧友晒)
                            李全安“散文译丛”
                            曹先捷“世界著名学府”
                            四人并称长沙出版界四骑士。80年代湖南人民、文艺、教育出版社,外加一个岳麓出了不少好书。中国出版业复活,当时出书就印两三千册,出了未必赚钱。出版社也不像现在找个名人怪帅,或者搞一个庞大的编委会,充门面。而是让有胆有识的编辑放手干。钟叔河就是那一批人。海豚这本书继承了岳麓书社一部分装帧灵感。能看出来,或者说看封面,就能猜出作者。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1-23 16:07
                            收起回复
                              6.《随身卷子》杨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书很厚,像砖头一样。大部分的内容都像是“微博”。内容很主观,很片面,很无厘头。偶有佳句:最好吃的豆子是豇豆,其次是扁豆、绿豆、荷兰豆和豌豆……但写出来最好看则必须是红豆。
                              但是更多是是因为主观而产生的错误:四川人非虫即鱼,哪有半点兽性?如太白《蜀道难》诗云:“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皇帝亦不过如此,何况草民。
                              古蜀两个王,一个叫蚕从(非虫也),一个叫鱼凫。一些学者提出这两个王代表的是农业和鱼猎两种生活方式。我完全读不懂这作者的意思,他是故作幽默还是不读书?讨厌死了!
                              第二次借出这本书,上次是因为期末没空读就还了,这次看了才知道作者的文史常识不过如此。
                              本楼为主观感受(评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11-23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