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有希的水瓶吧 关注:10,830贴子:119,206
此处的“别人”指的是图书馆、书店以及各位师友,以图书馆居多。大概出于小市民贪便宜的劣根性,“别人的书”总是读得飞快且津津有味,自己的大多没有开封。所谓“书非借不可读”也,专开一贴来介绍这些别人的书。
本贴多数为短文介绍,兴致来了写长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13 22:34回复
    1.《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
    本书是面向西方人,多方位地介绍了中国的各种行业。右图左文,大气简洁。
    个别文字带有西方人的特色:图26介绍了一位中国郎中,作者吐槽在中国任何人都能成为医生,但下文转而描写仵作的工作,即检验一个人是暴力致死还是正常死亡,在这一段作者把验尸程序写得特别详细。在西方人眼中,郎中和仵作的工作同属于医学,但在古代中国没有这样的区分,它们完全是不同的行当。
    图36画了日食的敲锣人。原文如下:“这些天文学家运用自己的天体知识准确的预测日食……最重要的仪式即下跪叩头……并伴随着嘈杂的敲鼓、敲锣声直至日食结束。中国人认为可怕的喧嚣可以有效地驱散恐怖,寻常百信认为日食或是因为老天爷生气了……”既然古代的科学家都能准确预测出日食的时间,那对于日食也应该有相当的了解,该知道日食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什么还要这么隆重地举行庆典?这只是统治者玩弄百信的把戏吗?
    图书馆规定:一百以上的书原则上不予借阅。以前不觉得有什么,现在书价层层往上,一百这个界限实在不合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14 17:44
    收起回复
      2.《伦敦的书店》 海豚出版
      读的时候能读出杨小洲的俏皮劲儿。如果说文笔,感觉将就。图片多、开本小,这一本能有几个字呀(文库本大小)。
      书话类的作品进来接触不少,这本书算是个不错的消闲读物。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这本书的装祯,就是在一堆廉价脱页平装书中突然冒出一本这么精致的书,而且这本书还只有巴掌大小,别提有多惊讶了。
      阅书不多,头一次看见西式装祯的图书,烫金的花纹和仿皮封面让人爱不释手。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精致,仿佛一个老派的绅士优雅地站在那里,搞得我借了书都不愿意还了。
      经过很长的思想斗争,还是买了下来,连同那个没用的笔记本。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16 19:41
      回复
        3.《一纸平安》董桥 海豚出版
        这书的装祯乍一看怪的很,浓郁的风格再竖着用软笔书法写题目,我到现在也爱不起来这封面。
        这是我第一次翻董桥的书,他自称旧派文人,用词带着时代气息,又莫名其妙地雅致;喜欢用长句子,读起来又不嫌唠叨沉重,真是奇怪的风格。还有分段,《一纸平安》里头,多数文章只有一段。小学写作文不会分段,老师严厉批评过,以为一篇文章只有一段是绝对不行的。如今看来,还是看人,有人会写,这一段的文章就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本书动过买的念头,最后还是作罢,不是不爱董桥,还是一个钱字压头。这本书因为没买成,在手上好好把玩了一个月,如果是买了,恐怕就束之高阁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1-17 16:53
        收起回复
          《一纸平安》p80
          浮生际会乍看缤纷,再看寥落,哪有多少可说可论可念可忆之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1-17 16:57
          收起回复
            要是各位看官在这篇帖子中看到了和“杂说”中一样的东西,会不会打我?本贴以图文介绍为主,没什么废话。杂说就比较日常,什么都往里头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17 17:26
            回复
              4.《华鸟谱》<日>森之立 绘画:服部雪斋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6开
              这本书诞生于江户时代末期,明治维新前几年。实在西方博物学的影响下绘制的“食用鸟类”图谱。
              在中国古代,华花为同一个字,花字出现得很晚,日本也是在最近几十年才使用“花”字。开始看到题目,还以为是介绍中国鸟类的专门书籍。但后记说书名之华,一不是指的中华,二不是花鸟。只因书中介绍了六十一种鸟,“六十一”拼起来正好是一个“華”字。日本文人的文字游戏,让人莞尔,看上去格外亲切。
              再说图,西方的博物图鉴采用西式画法,图片尽量逼真以达到“博物”的目的。但《华鸟谱》的绘画显然保留了东方的审美风格,采用工笔细细描绘,单独欣赏容易产生移情,仿佛在欣赏传统的中国画作。宋代有位画家,专门画给儿子的一幅“练习画作”和《华鸟谱》相似,但是它只有图没有文字,名叫《写生珍禽图》。我不懂美术,无法深层评论画作,只知道这本书让我赏心悦目。
              在看的时候尽量忽略文字介绍。好些“珍禽”都成了“食用鸟类”,一本正经地写上性、味,还有那种人适合吃,味道还分了上中下品。当然,我是受了现代教育,才觉得这些鸟类是保护动物,就不能要求幕府时代的人也有同样的思想。何况中国人在食用野生动物这一方面比日本人厉害多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19 17:08
              回复
                图书馆里有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全是线装本。这种不得了的东西一直在展示柜里放着,每每经过只能贪恋地望着它。这是这个1939年建立的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11-21 20:59
                回复
                  5.《为别人做的序》钟书河 海豚出版社
                  我在阅读时喜欢跳过前言后语之类的东西直奔正文,也就是近二年才开始留意那些序言后记和版权页。今天去百度了一下,序言有内容概要和评价,为别人做序似乎有“推荐”的意思。如今,畅销书的推销方式花样百出,一本书可以有九篇序,当然还有腰封和封底推荐语之类,早就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说起来,腰封和封底推荐都属于短评,越短小越精干越好,比起序言来要直白得多。序言要怎么写,似乎没有什么定式。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从生活小事出发的类型,钟先生的序正好符合我的口味。因为读过一些很讨厌的序文,满篇歌功颂德、讲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在歌颂什么。实际只需要把话说清楚就好,哪有那么多的花架子可以使?
                  按照现代严苛的眼光来看,钟先生的用词习惯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似乎都有一些问题。但文章精髓在其独特的思想,有的话读起来有意思,小瑕疵可以忽略不记。当今,似乎人人都是大师,都可以为自己或者为别人代言,钟先生把书名定为《人之患》,有反行其道之感。我爱极了这本书的装祯,美丽的金边花纹和墨绿十字花心配上朱红的底色,华丽得不得了。另外,花纹的底色是玫红,和封面的底色近似而不能一眼看出来,但又增加了立体感,不得不感叹做书之用心。这样一本冷门的集子,给做出华丽绚烂的封面的,估计只有海豚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1-23 11:08
                  回复
                    6.《随身卷子》杨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书很厚,像砖头一样。大部分的内容都像是“微博”。内容很主观,很片面,很无厘头。偶有佳句:最好吃的豆子是豇豆,其次是扁豆、绿豆、荷兰豆和豌豆……但写出来最好看则必须是红豆。
                    但是更多是是因为主观而产生的错误:四川人非虫即鱼,哪有半点兽性?如太白《蜀道难》诗云:“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皇帝亦不过如此,何况草民。
                    古蜀两个王,一个叫蚕从(非虫也),一个叫鱼凫。一些学者提出这两个王代表的是农业和鱼猎两种生活方式。我完全读不懂这作者的意思,他是故作幽默还是不读书?讨厌死了!
                    第二次借出这本书,上次是因为期末没空读就还了,这次看了才知道作者的文史常识不过如此。
                    本楼为主观感受(评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11-23 21:51
                    回复
                      7.《剑桥流水》刘兵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两天匆匆读完。封面上标的“学术游记”,读起来确实精彩。
                      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所以看世界的方式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目光,他写的游记,游的是图书馆、书店、教堂甚至是墓地。注重人文和科学史相关内容,比如去书店是为了听与科学相关的讲座;去博物馆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代科学仪器以及其他收藏,这种爱好即工作的感觉真是让人嫉妒。我以为本书难得的地方还在于学人的眼光,在阅读中,常常想起钟芳玲,两种书似乎有什么共通支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11-24 12:19
                      收起回复
                        8.《手绘恋物小旅行——京都》林凡瑜 中国青年出版社
                        封面很台湾,又很日式,总觉得不想我大陆画家的风格似得。最近偏爱游记,期末复习比较紧张,找本游记抽空读一读,正好符合一张一弛的原则。下午翻完了关于书、面包、集市的几个章节。难得作者写京都没有加进任何日本古文化,也没有描写神社、酒馆、艺妓等,她写的是更生活化、人性化的京都,正式这个原因,我觉得更与众不同。整本书都是很简单的文字加上手绘的图,清新又干净。中国人喜欢京都,其实也是京都更能让国人产生移情,在京都奈良“梦回大唐”,似乎日本的唐风才是故乡的味道,中国本土的中国风已经被满清折腾得不成样子……不可否认,日本的和式建筑确实保留了很多唐风(相比之下中国只有川西民居和一些少数民族民居还有),但是日式建筑在吸收汉唐风格的时候也做了很多调整,我们看到的是“本土化”的风格,而不是汉唐本身。汉唐建筑多是高大雄伟的类型,京都的建筑实在是小了些。恐怕这些“梦回大唐”的游客们也知道眼前的景物和大唐没什么关系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1-25 16:55
                        收起回复
                          未读代理的企鹅手绣经典系列,图书馆有两种:柳林风声、艾玛。其他的说不定还有,到我还没发现。这个系列的装祯真好看,对于男性读者来讲太少女了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12-02 17:31
                          收起回复
                            9.《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徐晋如,长春出版社。
                            序言印象
                            词初名曲子词,发源与隋唐,起初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文辞,故名曲子。到宋代乃极流行,近人焦循、王国维至以一代文学尊之。但在传统文学史概念中,在较长时间内,一直被称作“诗馀”(浅:不认识这个字,如果有认识的请告诉我一声~),不能有很高的地位。对于这一境遇之形成,必须于中国文化精神有一真确之体认,然后始能有同情之了解。
                            以上为这本书序言的第一段。我先表明,这种半文不白的文风我是相当讨厌的,这种文体已经不单单是我们当下流行的“古风”了,分明是在现代汉语中间插古语倒装句。这种风气不知道是谁起的头!
                            须知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套用今天的语序又刻意地仿古,叫我看着头大。我以为写文章给别人看,固然有“我手写我口”的权利,但也应该把读者的感受考虑进去。这段话的最后一句,真是让人又累有难受。
                            撇开语序不谈,当下流行的“古风”到底是什么?流行作家在散文中安插古风的词语,小说家去创作带有“古意”的作品,妹子们穿上汉服头戴日式的簪花……这些是真的古风吗,我们所迷恋的到底是古风还是属于古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不可否认,文言文是带有特殊美感的,试举一例:“晚归,稚儿在前,自负棉徐步随之,任意问答。遥见桑枣下夕阳满扉,老母倚门而望矣。”(《西青散记》)寥寥数语,颇具“如画美”的效果,古文简洁、又或者是先入为主,我觉得它不适合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之前读上海某出版社的《阅微草堂笔记今译本》,感觉一般。后来找出中华书局出的原文对照着看,才发现纪昀的智慧和俏皮只有在原文中才有。古人写字,或刻在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有或者写在竹子上、画在丝帛上。在纸发明以前,无论那种,都是有限的书写材料,因此古人习惯用很少的字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赋予汉字深远的意义和内涵。一个字,可以代表一个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但我们看到的古文只是冰山一角,不是所有古文都像诗词和笔记小说那么好理解。所以现代人走出了一条捷径,用古风的词汇把文章“装饰成”古风的文章。
                            这种“捷径”不见得有错,可能只是一种大众审美。有人写得好,流畅有古色古香;有人写得不好,用词拖沓,文风浮夸,让人难以理解作者的本意。我讨厌这种“现代骈文”:满篇形容词堆砌、看似华丽实际空洞的文章。作者徐晋如,原本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写东西,却非要套用古风,让文章变得做作、不自然。当代流行作家,似乎总喜欢沉浸在某种特定的风格中,或阴郁凄美,或悲剧消沉……实际语言功力不够,浮夸的文风只能流行一时而已。文章本来没有特殊设定,真情流露就好,即便是生活琐事也好看。看看一些前辈的作品,他们从来不需要刻意营造某种风格,短短几句话,让人回味无穷。
                            大师的风格也许不易模仿,但简洁的文风必须大力提倡。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12-08 00:00
                            收起回复
                              P8
                              飞卿才华横绝一时,然任何一位才华横绝者,在本质上都是孩子。他们永远按照快乐原则而不是现实原则去生活,去处事。
                              浅:才华横绝的人有很多种,有些人就不像孩子。我倒觉得有些人本质上就是孩子,然后又是一位有才华的人。才华和他们是不是孩子有什么特殊的关联呢?不谙事故就会处处碰壁,有没有才华都一样。光有才华,却不会处事,怎么能打好政治牌呢。作者认为飞卿官场失意某某人要负很大责任……又或者时代本来就是成就庸才,扼杀天才云云,都显得不够成熟。人物评传方面,马马虎虎吧,我的观点有很多和作者不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12-08 00: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