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分类
因此与主体的驱力相对应,客体价值可分为
生存价值、安全价值、性价值、幼价值、扩张价值。
这五类价值是先天存在的,我们又称其为生物价值。
而客体的价值还应包括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生物个体与生物群体之间矛盾的产物。
生存价值
满足主体生存需求的客体具有生存价值。
具有生存价值的客体如食物、水、舒适的环境等。
安全价值
满足主体对安全的需求的客体具有安全价值。
围栏、城墙等客体的安全价值为正值,
而野兽、侵略者、火灾等客体的安全价值为负值。
性价值
如果生物个体被某个异性所吸引,
那么该异性对于该个体而言就有性价值。
性驱力会驱使个体去追求有性价值的异性,
直到和异性完成交配。
幼价值
幼价值会随着幼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相对弱小的幼体和相对优秀的幼体具有较高的幼价值。
扩张价值
具有扩张价值的事物包括两种,
一种是未知的事物,另一种是不属于个体的已知事物。
因此我们将扩张价值也对应地分为未知价值、竞争价值。
人类的探险、科研、极限运动等都是对于未知价值的探索。
生活中的攀比现象、商人的逐利行为、官场的争权夺利等属于对竞争价值的索取。
我们知道生存价值、安全价值对应于防守型驱力,
当主体满足了生存、安全要求之后,驱力就会消失,
生存价值和安全价值也就跟着消失了。
例如当人类吃饱后,所有的食物价值都会降低。
而扩张价值对应于进攻型驱力,
理论上主体对于扩张价值的索取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如赌徒效应(竞争价值)和科学家对于未知的探索欲(未知价值)。
精神价值
人类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接触和联系频率,
要远远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由于人类文明诞生距今不过数万年,
基因并没有进化出专门处理这种关系的驱力,
相反个体对生存资源和异性的需求往往会触及族群中其他个体的利益。
这个矛盾就导致了法律、道德、爱情、友情、宗教、
忠诚、诚实、勇敢、公正等精神事物的出现,
精神事物不存在于自然界,它们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利己性,
并且需要个体付出一定的代价,以保证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利益,
或者有利于维持群体内部关系的稳定性。
精神事物是意识的产物,由学习得到,最后内化在前意识之中。
精神事物具有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量取决于社会给予的反馈(赞誉和关注度),
而在未获得社会反馈之前,主体根据自身所付出的代价来测量精神价值量。
主体对于生存价值、安全价值、性价值、幼价值、扩张价值的追寻
都是由内在驱力所驱使,
但精神价值没有对应的驱力,
它是其它驱力和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人类试图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后天产物。
精神价值的出现,造就了现代社会中人类极其复杂的情感,
如:荣誉感、虚无感、压抑感、混乱感、罪恶感、羞耻感等等,
也让人类拥有了动物所没有的精神上的痛苦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