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室吧 关注:4贴子:66
  • 5回复贴,共1
本期,我们来了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价值内化。


IP属地:浙江1楼2019-05-17 17:17回复
    此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代价
    主体失去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代价。主体只有在预期到可以获得更大的价值时才会去主动付出代价。其它时候代价都是被动性付出的。


    IP属地:浙江2楼2019-05-17 17:1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然后我们再增加两个概念:社会价值和生物属性
      价值参考体系将价值信息带入了意识,但其带入意识中的部分,只是价值的一小部分信息,即可被衡量和计算的部分,这部分只属于冰山一脚。另一大部分还未浮出水面,如需求指数、行为特性以及一些基本的生物特性等等。由于可被衡量的部分只有主体处于社会之中时才具有效力,因此我们将可衡量的部分定义为社会价值(价值参考的价值)。而将不可衡量部分定义为生物属性。
      而自我价值便由社会价值组成。


      IP属地:浙江3楼2019-05-17 17:18
      回复
        社会价值的特性
        社会价值并非单独对应于任何一种价值(生存价值、性价值等),它可以被理解为所有价值可量化部分的综合。因此,这就为其本身赋予了一个很厉害的性质--可叠加性。
        首先,社会价值可以自我叠加,
        1元存款具有的社会价值很小,但是它可以通过叠加变为1万元、1亿元这种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财富,这么高的价值在自然界中是及其罕见的,它出现的时间应该只有数千年,人类没有进化出对得到和失去这种价值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或失去,甚至只是可能得到或失去超出心理承受能力的价值,也会让主体变得极度兴奋,甚至猝死,并在一定概率上诱发后天性抑郁、焦虑、失眠等身心问题。
        第二,社会价值自我叠加后,可以加强原价值。
        比如对主体而言,社会价值更高的异性的性价值也更高。


        IP属地:浙江4楼2019-05-17 17:19
        回复
          价值内化
          主体对价值的获取便是对价值的内化。
          由于我们将价值拆分为了社会价值和生物属性两个部分,
          因此价值的内化也就包含了社会性内化和生物性内化两部分。
          价值体系和自我价值诞生以前,人类对价值的内化只包括对生物性内化。
          生物性内化包括两个形式,第一是直接满足,吃饭、喝水、**等等。
          第二是习惯化,
          如果你遇到一个充满着未知性的事物时,
          你大部分注意力会被它所占据,
          你会不断地与它互动,并且仔细地分析着互动行为中获得信息反馈。
          当你认为熟悉后,该事物逐渐被排除在意识之外,
          即使它进入了你的视线范围内,你也留意不到它,
          你们的互动行为也开始单一化,你也不在留意反馈信息。
          这就是习惯化。
          生物性内化带来的只有外部价值的降低和驱力的消失以及习惯化,
          不会产生内部价值。
          在价值体系和自我价值诞生后,人类对价值的内化,
          除了生物性化,又包括了社会性内化。
          社会性内化即主体对客体事物社会价值的内化过程(即将未拥有转化为拥有),
          内化的结果为外部价值的降低和内部价值的升高,
          这等效于将事物的社会价值转化为自身的社会价值。
          当主体将事物的价值内化之后,
          主体的内部价值中包含了事物的价值,也就说“拥有”,
          因此在不和他人比较的情况下,该事物对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的,
          主体不会对没有价值的事物付出代价。
          举个例子,假设你买了个新手机,
          在购机几天内,你会为自己获得高价值物品而感到非常兴奋,
          你会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对手机外观的审视和功能的探索中。
          这个过程中,某些未预料到的价值的发现会让你雀跃不已。
          你会加倍呵护手机,以免失去新到手的价值。
          一段时间后,价值内化完成,手机的价值成功被转化为了内部价值,
          你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这部手机的全部功能,获得了其全部价值,
          而每次呵护和探索都需要消耗精力,即付出代价。
          因此如果你仅仅将手机当做私人用的工具,你就不会去再为之付出代价,
          到了后期还有各种摔,
          因为你觉得将手机放到床上和扔到床上相比所付出的代价更高。


          IP属地:浙江5楼2019-05-17 17:19
          回复
            而同样的情况对人也如此。
            异性被你吸引的起因,除了生物上的性吸引,
            还有相对出众的学识、地位、相貌、特长、品质等社会价值,
            对方希望将你的价值进行内化。
            根据叠加性,你的社会价值越高,那么你的性价值也越高。
            价值差距的生物性影响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在你身上施加一层美颜效果,并自动屏蔽了其他细节和缺点。
            之后美妙的恋爱过程也是价值内化的过程,再之后价值内化完成,
            对方将自己的自在价值提升到你的社会价值水平(甚至更高),
            生物性吸引也在长期性爱经验中逐渐较低。
            光环效应消失,原来朦胧的感觉被具体的细节所代替,
            某些细节是负面的,如暴躁的脾气、不讲卫生、懒
            以及身体上的细节:痣、痘痘、毛孔、皱纹、味道、赘肉等。
            这使得你非但没给对方带来价值提升,
            反而在对方眼中呈现出某种负面的价值,
            对方不再愿意对你付出精力(除非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另外习惯化行为不算代价),
            还会对你产生某种抗拒心理(当然这种抗拒心理也会在二次习惯化中消失)。
            让我们回到恋爱最初,
            对方可以内化的除了你自身价值,还包括你所付出的代价,
            比如无条件为对方提供开销、专车接送、洗衣做饭等等,
            有求必应的那种。
            如果对方将你所付出的代价也内化了,
            那么就有意思了。
            在价值内化完成后,如果你停止了代价的付出,
            那么对方建立在你的代价的基础上的内部价值就会降低,
            内部价值降低带来的不适感可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那时你在对方眼里成了内在价值的侵害方,
            做好准备承受对方的滔天怒意吧。
            更有意思的是,
            对方在意识中通过理性思考还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因为当今社会道德体系认为没有人有义务为另一个人无条件付出一切。
            但是理性思考结果却没有对最终行为构成多大影响。
            因为价值内化于前意识中,而理性思考发生在意识中,
            只有前意识才产生驱力。
            价值变化越大,产生的驱力越强,
            驱力越强,其对行为和意识的掌控能力越强(对!,还能掌控意识)。
            因此对方在和你争吵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并且会下意识去搜寻一切可以证明自己正确的证据。
            直到驱力消失,对方才会在意识中发现自己的“错误”。


            IP属地:浙江6楼2019-05-17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