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时间序列:
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建议,这个建议其实标题是后加的,准确来说根本不能叫淮海战役建议,因为,共提出了下一步行动的4个方案,所以,在我看来标题还不如改为“济南战役后下一步行动建议”更为恰当。
9月25日午时刘陈邓电告军委和粟裕,建议采取粟裕建议第一案,即攻占两淮吸打援敌的淮海战役方案,同日19时,军委复电,同意进行淮海战役,兵明确提出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黄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确定进行淮海战役是刘陈邓的明确主张,军委采纳,并改变了首战目标。
为配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目标,刘帅率领两个纵队分别吸引3兵团和12兵团到伏牛山和豫西,使其远离淮海核心战场,这是淮海战役第二个重要步骤。
陈邓方向的使用则一直没有定论,10月22、23日给陈邓两电,要求攻取宿县、蚌埠,孤立徐州。但25日就改变了决定,要求攻取蚌埠,并渡淮南进。同日,陈邓复电反对“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这是第三个重要的决策步骤,这为之后两大野战军直接的战役配合,形成大淮海局势打下了伏笔。
11月1日,军委命令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11月2日,陈邓提出了“钳制邱孙两兵团新的作战方案”,共提出三个方案,并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有人理解为这是放弃指挥,是完全错误的,电文很清楚“当负责指挥”,只是请军委“多”直接指挥而已)
刘伯承当时虽然远在豫西,但却是洞若观火,一眼就看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全局形势,11月3日直接向军委建议并告陈邓,截断徐宿路,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只此一案,别无他选,第一次提示会攻徐州)。11月7、8日,粟裕见敌军有总退却迹象,向军委和陈邓建议抑留敌军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实际上敌军并未退却,而是集中徐州与我军决战,不需要“抑留”,而且粟裕的手段是“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去实施,显然也打得太远)。11月9日军委决定攻占宿县与敌决战,这是第四个重要步骤。显然刘帅更加料敌机先更加准确。如果军委在刘帅提出建议后,就采纳的话,孙元良兵团都有可能被直接干掉,而成为淮海战役第一个覆灭的兵团。由于军委决策迟了,11日我军只斩了孙元良的尾巴7000余,并包围宿县。
11月14日,刘陈邓向军委建议”歼击黄维为上策“
11月16日,我军攻克宿县,军委电令成立总前委,统筹淮海一切事宜。
在粟裕围攻黄伯韬的同时,准备下一步歼击邱李,并在18日进行了部署,得到军委的认同并要刘陈邓照顾南线之敌。但刘陈邓19日复电指出,华野歼击黄伯韬刀锋已钝,继续打依托徐州的邱李,诚非易事,容易形成僵局,同时,中野单独阻击南线三个兵团,也不容易,所以,计划乘南线三个兵团还没抱团,先拿南线的黄维和李延年下手,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不等军委指示,粟裕于20日复电刘陈邓“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并按刘陈邓的计划做了部署。军委接到刘陈邓报告后,也进行了战略调整,要求粟裕歼击李延年。
21日 中央再次指示华野歼击李延年。粟裕按中央指令进行部署。
23日,中央同意粟裕歼击李延年部署,但刘陈邓见李刘缓进,而黄维突出,反对中央计划和粟裕部署,决心以华野对徐州和李刘防御,先歼黄维,不等军委指示,已开始调兵遣将,指令粟裕对徐州和李刘防御。24日11时粟裕复电刘陈邓,完全“遵命”执行。15时军委复电,同意刘陈邓23日计划,并再次赋予刘陈邓“不用请示”的临机处置一切权限。确定第二阶段打黄维,对徐州和李刘防御,这是第5个重要步骤。
26日,军委指示粟裕在阻击李刘的同时,如有机会歼灭李延年一个军。
完成对黄维的合围后,因对速歼黄维比较乐观,27日,刘陈邓临机决断,做出了“包歼李刘”的决定,并命令和授权粟裕负责执行。李刘惧怕被歼,迅速后撤。
围歼黄维比预想困难,12月1日,由陈老总直接和粟裕通话,指示粟裕“北边把杜聿明抓住,南边把李刘看好”(必须是代表总前委常委的一致意见),这个策略即为刘伯承“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这是第6个重要步骤。
粟裕指挥华野于12月4日拂晓完成对脱离徐州的杜聿明合围。
至此,整个淮海战役被完全定格!包围黄维后总前委开会的议题已经变成了渡江战役。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歼灭。淮海战役共歼灭国军55.5万人。
刘帅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
1、总前委首席军事指挥官。总前委中3人是军事主官,但华野的司令员都是刘帅的副手,代司令连常委都不是,显然刘帅才是首席军事主官。
2、在布局阶段,刘帅以中野两个纵队调动了敌军两个主力兵团去大洪山和伏牛山,为淮海战场粟裕集中兵力先歼7兵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开战前,刘帅根据敌我态势,首先敏锐地发现小淮海转化为大淮海的态势。11月3日刘帅给中央和陈邓的电报明确提出了斩断敌军中枢,形成汇攻徐州形势的战法。刘帅对此战法形象地称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战局的发展和刘帅的预见是一致的。
4、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帅和陈邓一道,提出了先打南线黄维的战法。而中央和华野则是计划先打北线邱李,后又想打南线李延年,在努力落空后,也不得不接受先打黄的战法。黄维被围,宣告了敌军打通津浦路计划的破产,使我军完成了对徐州集团的战略包围,小淮海成功转化为大淮海。黄维被围,使得敌军欲罢不能,最终直接导致了杜聿明集团在撤退途中,回救黄维而又被华野合围。刘帅在战后总结中称,双堆集之战是淮海战役承上启下的一战。
5、“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在围住黄维兵团后,刘伯承对下一个阶段作战提出了“吃一个(黄维),看一个(李刘兵团),夹一个(杜集团)”策略,淮海战役完美定格。
对淮海战役把握最为准确的就是刘伯承,可以说整个局势的发展,完全在刘伯承的预料之中。可谓料敌机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建议,这个建议其实标题是后加的,准确来说根本不能叫淮海战役建议,因为,共提出了下一步行动的4个方案,所以,在我看来标题还不如改为“济南战役后下一步行动建议”更为恰当。
9月25日午时刘陈邓电告军委和粟裕,建议采取粟裕建议第一案,即攻占两淮吸打援敌的淮海战役方案,同日19时,军委复电,同意进行淮海战役,兵明确提出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黄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确定进行淮海战役是刘陈邓的明确主张,军委采纳,并改变了首战目标。
为配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目标,刘帅率领两个纵队分别吸引3兵团和12兵团到伏牛山和豫西,使其远离淮海核心战场,这是淮海战役第二个重要步骤。
陈邓方向的使用则一直没有定论,10月22、23日给陈邓两电,要求攻取宿县、蚌埠,孤立徐州。但25日就改变了决定,要求攻取蚌埠,并渡淮南进。同日,陈邓复电反对“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这是第三个重要的决策步骤,这为之后两大野战军直接的战役配合,形成大淮海局势打下了伏笔。
11月1日,军委命令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11月2日,陈邓提出了“钳制邱孙两兵团新的作战方案”,共提出三个方案,并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有人理解为这是放弃指挥,是完全错误的,电文很清楚“当负责指挥”,只是请军委“多”直接指挥而已)
刘伯承当时虽然远在豫西,但却是洞若观火,一眼就看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全局形势,11月3日直接向军委建议并告陈邓,截断徐宿路,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只此一案,别无他选,第一次提示会攻徐州)。11月7、8日,粟裕见敌军有总退却迹象,向军委和陈邓建议抑留敌军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实际上敌军并未退却,而是集中徐州与我军决战,不需要“抑留”,而且粟裕的手段是“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去实施,显然也打得太远)。11月9日军委决定攻占宿县与敌决战,这是第四个重要步骤。显然刘帅更加料敌机先更加准确。如果军委在刘帅提出建议后,就采纳的话,孙元良兵团都有可能被直接干掉,而成为淮海战役第一个覆灭的兵团。由于军委决策迟了,11日我军只斩了孙元良的尾巴7000余,并包围宿县。
11月14日,刘陈邓向军委建议”歼击黄维为上策“
11月16日,我军攻克宿县,军委电令成立总前委,统筹淮海一切事宜。
在粟裕围攻黄伯韬的同时,准备下一步歼击邱李,并在18日进行了部署,得到军委的认同并要刘陈邓照顾南线之敌。但刘陈邓19日复电指出,华野歼击黄伯韬刀锋已钝,继续打依托徐州的邱李,诚非易事,容易形成僵局,同时,中野单独阻击南线三个兵团,也不容易,所以,计划乘南线三个兵团还没抱团,先拿南线的黄维和李延年下手,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不等军委指示,粟裕于20日复电刘陈邓“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并按刘陈邓的计划做了部署。军委接到刘陈邓报告后,也进行了战略调整,要求粟裕歼击李延年。
21日 中央再次指示华野歼击李延年。粟裕按中央指令进行部署。
23日,中央同意粟裕歼击李延年部署,但刘陈邓见李刘缓进,而黄维突出,反对中央计划和粟裕部署,决心以华野对徐州和李刘防御,先歼黄维,不等军委指示,已开始调兵遣将,指令粟裕对徐州和李刘防御。24日11时粟裕复电刘陈邓,完全“遵命”执行。15时军委复电,同意刘陈邓23日计划,并再次赋予刘陈邓“不用请示”的临机处置一切权限。确定第二阶段打黄维,对徐州和李刘防御,这是第5个重要步骤。
26日,军委指示粟裕在阻击李刘的同时,如有机会歼灭李延年一个军。
完成对黄维的合围后,因对速歼黄维比较乐观,27日,刘陈邓临机决断,做出了“包歼李刘”的决定,并命令和授权粟裕负责执行。李刘惧怕被歼,迅速后撤。
围歼黄维比预想困难,12月1日,由陈老总直接和粟裕通话,指示粟裕“北边把杜聿明抓住,南边把李刘看好”(必须是代表总前委常委的一致意见),这个策略即为刘伯承“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这是第6个重要步骤。
粟裕指挥华野于12月4日拂晓完成对脱离徐州的杜聿明合围。
至此,整个淮海战役被完全定格!包围黄维后总前委开会的议题已经变成了渡江战役。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歼灭。淮海战役共歼灭国军55.5万人。
刘帅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
1、总前委首席军事指挥官。总前委中3人是军事主官,但华野的司令员都是刘帅的副手,代司令连常委都不是,显然刘帅才是首席军事主官。
2、在布局阶段,刘帅以中野两个纵队调动了敌军两个主力兵团去大洪山和伏牛山,为淮海战场粟裕集中兵力先歼7兵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开战前,刘帅根据敌我态势,首先敏锐地发现小淮海转化为大淮海的态势。11月3日刘帅给中央和陈邓的电报明确提出了斩断敌军中枢,形成汇攻徐州形势的战法。刘帅对此战法形象地称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战局的发展和刘帅的预见是一致的。
4、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帅和陈邓一道,提出了先打南线黄维的战法。而中央和华野则是计划先打北线邱李,后又想打南线李延年,在努力落空后,也不得不接受先打黄的战法。黄维被围,宣告了敌军打通津浦路计划的破产,使我军完成了对徐州集团的战略包围,小淮海成功转化为大淮海。黄维被围,使得敌军欲罢不能,最终直接导致了杜聿明集团在撤退途中,回救黄维而又被华野合围。刘帅在战后总结中称,双堆集之战是淮海战役承上启下的一战。
5、“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在围住黄维兵团后,刘伯承对下一个阶段作战提出了“吃一个(黄维),看一个(李刘兵团),夹一个(杜集团)”策略,淮海战役完美定格。
对淮海战役把握最为准确的就是刘伯承,可以说整个局势的发展,完全在刘伯承的预料之中。可谓料敌机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