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吧 关注:3,743贴子:103,339

回复:【合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军有多难打:

原日本关东军士兵、作家五味川纯平在其《虚构的大义》一书中披露:日本在射击训练上对精确性要求极严。初步要求是:对于射程300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至少要有3发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达到这个程度后,就是限秒射击。最初是限在4秒内击中300米外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做到后,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0米再进入限秒射击。按照这个标准训练出来的日本步兵,几乎每个人都是狙击手。
拼刺训练是日军新兵的基本课目之一,日军一贯将步兵的“白刃突击”视为解决战斗的最后手段。通常每个中队都会配备拼刺训练教官,而陆军部队的联队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白刃战训练计划。有人统计,在抗战爆发初期,在白刃战中,我方需要3~5名战士才能对付一名日军士兵。


IP属地:福建38楼2020-09-05 11:29
回复
    日军战斗力的另一重要体现在对掷弹筒的使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步兵装备有两种掷弹筒,一种是早期的十年式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长508毫米,重2.5公斤,最大射程600米;


    IP属地:福建39楼2020-09-05 11:31
    回复
      另一种是后期的89式重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长610毫米,重4.7公斤,发射专用掷榴弹最大射程670米,而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可达1200米,几乎相当于一门炮。


      IP属地:福建40楼2020-09-05 11:32
      回复
        一个可以携带16枚掷榴弹的二人掷弹筒小组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实战中的400米内命中率高达85%到95%。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中国军队的机枪火力点。在淞沪会战中,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中国部队最初是没有掷弹筒的,1940年八路军军工部门开始仿制,1941年4月才仿制成功。


        IP属地:福建41楼2020-09-05 11:32
        回复
          ·前线将领的回忆
          (8年抗战中与日军直接交手的中国军队从将领到士兵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李宗仁的总结
          台儿庄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回忆是这么说的: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陈诚的回忆
          曾分别任第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武汉会战和远征军入缅的陈诚更是对中日两军做了直接对比:优势兵力,不能专就量言,质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抗战动员的兵力,在任何一次会战中,都比敌人多几倍。即如武汉会战,光是九战区指挥的部队,最多时有七十多个师;而敌人使用部队,据先后发现之番号计算,总计不过七个师团。
          其所以能以少击众者,除装备关系外,就是因为素质的优越。反过来看我们自己,部队虽多,但量的优势每为质的劣势所抵消,徒然虚糜饷糈,并无补于败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为至理名言也。武汉会战中,王陵基军团及第三十军团孙渡、张冲两军,均因素质太差,甫经接触即溃不成军;而滇军卢汉所部,未经接触,仅闻敌机之声亦即溃散——以致连累素质较优的部队也无法达成任务,而造成全盘的失败。故素质是部队的命脉,与其多而乌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场上发挥战力。


          IP属地:福建42楼2020-09-05 11:33
          回复
            林彪的战后分析
            中共方面,名将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也专门做过经验总结,他写道: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
            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做疏散队形之作战……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正因为双方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层直接说出这样的总结: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在战场上交过手的中国将军们眼中的日军。


            IP属地:福建43楼2020-09-05 11:34
            回复
              ·前线士兵的记忆
              中美老兵的回忆见证日军士兵军事素质
              如果说这些事指挥大部队的将领,对日军的体会还属于上层角度,那么,在战场上直接和日本士兵厮杀的中国士兵则是对日本兵军事素养的最好评价者。
              对此,多次与日军作战的新四军老战士姚天成做过对比: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训练有素的。
              我参加过的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相互掩护。
              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 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老红军连队与日军作战时,别看日军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经百战动作灵敏的老红军战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方击中。
              对于日军士兵的素质,中国士兵的回忆中普遍反映的是:日本人打仗厉害,不怕死,枪法也好。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谭祖幼就提供了细节:日军的火力依然很猛烈,谭老伏在战壕里,这位姓杨的营长就在他身边。这时,他看到杨营长忽然站了起来,还拿着望远镜观察前方敌情。前面敌人的机枪还吐着长长的火舌,谭老知道日军的枪法非常准,只要被他们盯上基本上就不能活命了。于是谭祖幼连忙对杨营长喊道:“营长营长!快蹲下来,敌人的枪法准得很。”另一位机枪手也在劝:“营长,看不得!”哪知他们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就射入了这位杨营长的胸膛,营长顺势倒下。这个例子毫不夸张的体现了日军射击的精确。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那么,与双方都交过手的第三国士兵的感受无疑拥有更多的说服力。参加过朝鲜战争长津湖之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李•伯奇这样评论两国军队的人员素质:记者问:怎么看中国士兵?他们是好战士吗?
              伯奇:与日本士兵比起来,他们不是。他们试图纯粹靠人多取胜。我个人不认为他们是优秀战士,但他们特别守纪律且能吃苦。
              (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弥补机械化装备的不足。中国轻步兵战术,三三制,至少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虽然很明显这位美国老兵的评价有一定的偏颇,但从第三方角度上肯定了中国在抗战中的对手:日军更有优势。
              可以说从将领到士兵,与日军交手过的中国军人无不承认并感叹对手在军事素质上的强大与优秀:这是无奈的事实——抗日战争中,那些保家卫国的中国士兵们,面对的就是这样强悍与先进的对手。(日军的战术,受毛奇的战法的影响较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1twTQ8q2UF6MRcPxQFA-8hKSzMzNTbr-DZqGM75M25_K3b_Fe0B2Jbj7UFbOvXoerhZk7JehIAyjdX6xLW_yyvILjV6S3yyRlskshQRSM1dvK_ohtuoHO6jV0LfMdhadIWeWrnUxYs1fzVIuXJvw_#1
              http://news.qq.com/a/20150603/036392.htm?qqcom_pgv_from=aio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rjydnd/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42723/5163552.htm?fromtitle=%E5%85%AB%E8%B7%AF%E5%86%9B&fromid=68&type=syn
              http://mil.huanqiu.com/history/2015-07/6852489.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21ce5201011dm6.html
              http://history.sohu.com/20150720/n416989089.shtml


              IP属地:福建44楼2020-09-05 11:35
              回复
                3.3 中日步兵火力的对比:
                可以说,以中国战场的情况来讲,一个日本步兵联队得到一定的加强之后,其重火力水平超过了89师这样的国民政府军最精锐部队。加上训练和指挥的优势,在战斗中基本上可以认为一个日本步兵联队等于甚至超过国民政府军的一个头等主力师。

                (应该是抗战初期的)


                IP属地:福建45楼2020-09-05 11:36
                回复
                  ——步枪
                  先说步枪,在传统的一些认知中,认为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口径小、飞行稳定,所以杀伤力不足,而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是正宗德国产品,威力大杀伤力足。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本身的枪械生产品质上,三八步枪及其前身三十年式步枪,做工考究,工艺控制到位,因此不但受到日军的青睐,就连中国军队长期以来也大量采购,交由精锐部队使用。而中正式步枪,虽然采用了欧洲的先进设计,但是工艺控制较差,尤其是抗战期间缺乏钢料,1941年才勉强生产出普通枪钢,而其他国家常用的含铬枪钢是到抗战即将胜利的1944年才试炼成功。
                  因此,在以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和志愿军经常把日式枪械集中到单个部队,组织纯日械部队,与美械部队一起作为部队的骨干精锐力量使用,而国产枪械一般视为杂械使用。
                  三八式步枪:


                  IP属地:福建46楼2020-09-05 11:38
                  回复
                    ——重机枪:
                    日军: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主要使用的是两种机枪,即九二式重机枪和十一年(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仿制自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使用7.7×58MM子弹,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空气冷却枪管。供弹方式为帆布弹链或30发金属弹板供弹,最大射速45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全重55.3千克,枪管长721毫米,弹丸重175格令(11克),初速800米/秒。
                    早期机枪采用的是帆布弹链,帆布弹链本身强度低,而且容易被勾挂脱线,因此早期重机枪供弹可靠性不佳,而使用金属弹链成为了各国追求的目标。但是金属弹链在早期存在加工复杂、活动部件太多的问题,而哈奇开斯机枪另辟蹊径,采用固定的金属弹板,取代环环相扣的金属弹链。弹板供弹虽然降低了射速,但是兼顾了加工便捷性和供弹可靠性,是机枪发展早期一个相当优秀的设计。而金属弹链技术,直到1930年代才获得突破,最早应用在德国MG34机枪上。


                    IP属地:福建48楼2020-09-05 11:40
                    回复
                      中国军队:

                      (淞沪会战时)
                      实际上中国军队也广泛使用了哈奇开斯/九二式机枪,除从日本引入外,战前国民政府方面还从法国买入了近二千挺哈奇开斯重机枪,占到当时国内重机枪总数超过30%。
                      中国军队较为新式的两种重机枪,是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制德国MG08重机枪的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汉阳兵工厂1921年仿制美国M1917重机枪生产的卅节(1921年10月10日,是民国10周年10月10日国庆日,所以是三个十,简称卅)式重机枪。
                      MG08是德国在一战时期的标准重机枪,属于马克沁机枪家族的一员,为枪管短后座原理,肘节式复进机构,水冷枪管,使用帆布弹链供弹,采用7.92×57MM重尖弹,枪管长721毫米,弹丸重量197.5格令,初速约770米/秒。该枪空重65千克,注满冷却水后重69千克。
                      M1917机枪是枪械设计大师勃朗宁的作品,也采用了枪管短后座原理和水冷枪管,使用美国的7.62×63MM子弹,而卅节式机枪改用了7.92×57MM重尖弹,帆布弹链供弹,初速740米/秒(另有记载的820米/秒是使用较轻的毛瑟尖弹)。枪(含冷却水)全重47公斤,不但小于MG08,甚至小于空气冷却的九二重机枪。
                      M1917设计较好,但是卅节式机枪,是测绘仿制生产,而且还更换了口径弹种,因此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容易出现卡壳和撞针损坏。因此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始引入生产质量较好的MG08机枪生产。但是因为枪械缺乏,所以卅节的生产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停止。
                      卅节机枪20余年间,生产了1万挺上下,而到抗战结束前,二四式机枪生产了18694挺,构成了中国军队重机枪火力的基本盘。而九二式重机枪1932年投产,1941年停产,总产量超过45000挺。日军大部分部队,每个步兵大队(营)配备重机枪12挺,一个步兵联队(团)配备重机枪36挺;而国民政府军除早期的调整师以外,大部分师下属重机枪不超过30挺,且大部分质量堪忧。


                      IP属地:福建49楼2020-09-05 11:41
                      回复
                        ——轻机枪
                        日军:

                        轻机枪方面,日军主要采用俗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大正十一年(1922年)投入使用。其使用的是和三八式步枪一样的6.5×50MM弹药,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全枪重10.2千克,长1100毫米,枪管长443毫米,初速730米/秒。
                        该枪的主要特点是独特的弹斗供弹模式,其枪身左侧有一个敞开的弹斗,可以往里面塞入步枪的标准5发桥夹,理论上只要不间断的塞入桥夹就可以不间断的射击。当然这个只是理论性能,实际上该枪长期以来一直因为其不可靠的供弹水平而被嘲笑。


                        IP属地:福建50楼2020-09-05 11:42
                        回复
                          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最主要的机枪是著名的捷克式机枪,仿制自捷克著名的ZB26机枪。ZB26采用7.92毫米口径,导气式自动原理,20发弹匣供弹,全重10.5千克,长1150毫米,初速744米/秒。
                          国内引入捷克式机枪,是基于其优异的性能,尤其是可靠性。但其可靠性是基于捷克优秀的加工工艺、高档材料和质量上乘的弹药三者的结合,这三个优势在国产捷克式机枪上都很难看到,长期采用劣质枪钢、老式机床和劣等弹药的情况下,反而暴露出了不少的可靠性问题。
                          更为突出的是国内弹药生产水平低,大部分步机枪弹质量较差,因此在使用中经常采取合膛的手段,即人工一发一发的挑选,每一发都装填测试能不能有效上膛,能有效上膛的筛选出来作为机枪使用,不能有效上膛的留给步枪,在以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就长期反映捷克式机枪使用国产子弹供弹极为困难,还不如采用日本原装子弹的"歪把子"机枪。因此,长期困扰"歪把子"机枪的供弹问题,实际上也同样困扰中国军队的捷克式机枪,尤其是日军有相对稳定的弹药供应,其机枪手文化程度较高、训练严格,在轻机枪的使用和维护上水平更高,反而能发挥出更强的火力。
                          所以大正十一年式性能落后,而ZB26虽然设计性能较好,奈何国产捷克式机枪质量堪忧,中日双方在轻机枪质量上实际半斤八两不分上下。
                          在产量上,大正十一年式从1922年到1941年生产了29000挺,1938年都1943年还生产了41000挺九六式机枪。而捷克式机枪,1928年都1939年原装进口了30249挺,抗战期间生产了生产了约8万挺,在数量上中国军队反而还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中国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上难得的具有优势的一个类别。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轻机枪使用上较重机枪简易,维护保养也方便简单。


                          IP属地:福建51楼2020-09-05 11:43
                          回复
                            日军的山炮:

                            而日本陆军方面,对于迫击炮不甚重视,主要配属于师团工兵、化学兵部队,常用于发起毒气战等情况。而步兵支援火器主要是步兵班排下属的50毫米掷弹筒、营属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团属的同种火炮以及四一(明治四十一年)式75毫米山炮、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其中与宁造82毫米迫击炮最为对应的是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火炮,如果从战术特点来说,与其最为近似的甚至是当代中俄军队广泛使用的120毫米迫击榴弹炮。
                            其既具有线膛后装火炮的高精度和远射程,也具有迫击炮的高仰角、灵活弹道,可以有效的执行山炮和迫击炮的任务,既可以平射精确打击火力点,也可以弯曲弹道杀伤反斜面和战壕内敌军。该炮射程达到了2788米,弹丸重量达到了3.8千克。该炮很多时候甚至拿来直接对抗中国军队师、军属炮兵的山炮,与中国军队师一级的迫击炮交战更是处于优势。
                            九二式步兵炮只需要单匹骡马牵引,可以在狭窄的乡间小路行走,拆卸后甚至可以在南方的水稻田依靠骡马驮运甚至是人力搬运,机动性极佳,因此侵华战争中几乎大队以上规模战斗都有参与,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本身机动性就具有优势的日军步兵大队可以轻松的选择中国军队旅、师级部队的薄弱阵地发起攻击,集中火力以压倒当面的中国军队。


                            IP属地:福建53楼2020-09-05 11:45
                            回复
                              ——掷弹筒
                              ba 9 式掷弹筒: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一个优势武器,是其广泛配置至小队的掷弹筒。掷弹筒是一种小型的线膛式迫击炮,ba 9式掷弹筒重量只有2.7千克,带弹药全套重量不超过7千克,机动性超过轻机枪,射程700米。其弹道弯曲,可以布置在中国军队机枪无法射击的死角,将杀伤榴弹轻松的射入无顶盖的野战掩体内部摧毁机枪火力点,有效杀伤战场内步兵。
                              当时的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二七式掷弹筒:
                              掷弹简的仿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早。1934年国民政府汉阳兵工厂就开始仿造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及其弹药,但数量有限,仅供部队少量列装及军事教育机关研究使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防御作战中经常受到日军掷弹筒的猛烈攻击,却无有效的还击手段,国民政府兵工署便命令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日式掷弹简的基础上研制同类武器,已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目的。
                              1938年底,以江元方为主的研究人员试制出一种新式掷弹简。经试射,效果较日式为优,特别是射程比日式稍远,于是定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或称二七式掷弹筒)。所用弹药基本仿照日式,仅在工艺和个别结构上予以改良。


                              IP属地:福建54楼2020-09-05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