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吧 关注:1,850贴子:177,269

回复:【谈邓羌】邓羌军事战绩全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 屠各之叛
屠各匈奴在关中由来以久, 即使在汉赵时代, 也未必服从于刘氏的统治。在前秦时代, 屠各匈奴仍然是关西一支重要力量。
【屠各】路松多起兵于新平、扶风以附晋王保,保使其将杨曼、王连据陈仓,张顗、周庸据阴密,路松多据草壁,秦陇氐、羌多应之。赵主曜遣诸将攻之,不克;曜自将击之。 《通鉴》
(姚)苌自安定引兵会硕德攻统,【天水屠各】、略阳羌胡应之者一万余户,秦略阳太守王皮降之。 《通鉴》
于是卢水胡彭沛谷、【屠各董成】、张龙世、新平羌雷恶地等皆附于篡,有众十余万。 《通鉴》
只是, 屠各人此时并不是关西舞台的主宰。这次张罔起兵, 不过聚众数千就被邓羌撃平。邓羌在数年文官生涯后, 由御史中丞升为尚书, 这次是他再次挂帅亲征, 只是他由建节将军调为骁骑将军后, 再次外调为建节将军。
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单于,寇掠郡县。坚以其尚书邓羌为建节将军,率众七千讨平之。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IP属地:中国香港48楼2020-11-07 18:15
回复
    朔方匈奴
    由朔方至三辅的广大地域上, 地广人稀。汉末放弃了朔方诸郡以后, 一直由羌胡杂处, 直至后赵石勒平定朔方, 设立朔州, 因此张平辖区地跨黄河, 据有上郡之地。然而赵末大乱后, 朔方再次陷入混乱状态。直至苻坚时期, 才派梁平老镇守朔方, 又设立云中护军控制朔方。但是朔方实际上仍然未完全服从于前秦, 铁弗和贰城两支匈奴势力叛服不定。
    勒平朔方,又置朔州《晋书地理志上》
    以左仆射李威领护军,右仆射梁平老为使持节、都督北垂诸军事、镇北大将军,戍朔方之西;丞相司马贾雍为云中护军,戍云中之南《资治通鉴.卷一百》
    先说铁弗匈奴, 这支匈奴一直被很多史家以为在十六国时代一直控制朔方地带, 事实不然, 铁弗匈奴一直是处于一种游牧的状态, 春去秋来。而且后赵和前秦都设立了州郡控制朔方, 铁弗到刘卫辰时代才成功崛起。
    《晋书 苻坚载记上》:"时匈奴左贤王卫辰遣使降于坚,遂请田内地,坚许之。"
    《宋书.索虏列传》:"赫连氏有名卫臣者,种落在朔方塞外,部落千余户。朔方以西,西至上郡,东西千余里,汉世徙谪民居之,土地良沃。苻坚时,卫臣入塞寄田,春来秋去。"
    另一支匈奴, 就是盘据在贰城的曹氏匈奴, 又称为贰城胡, 其领袖曹毂和刘卫辰并称为匈奴右贤王、左贤王。这支匈奴史料比较缺乏, 不便多谈。匈奴部落盘据在朔方一带, 其中刘卫辰的儿子更设此建立了胡夏帝国。由于朔方地广人疏, 以三辅长安为首都的关中政权很难捉着匈奴主力, 后来的后秦军队, 就屡次在朔方岭北被铁弗部撃败。
    铁弗匈奴先是附于代, 然后附于秦, 然后又背秦附代, 最后又招至代国的讨伐。其实无论刘卫辰还是他儿子刘勃勃如出一辙, 只是一成一败, 令人以为这只是刘勃勃天性使然。
    刘卫辰掠秦边民五十余口为奴婢以献于秦;秦王坚责之,使归所掠。卫辰由是叛秦,专附于代。 《通鉴》
    刘卫辰复叛代,代王什翼犍东渡河,击走之。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49楼2020-11-07 18:17
    收起回复
      邓羌此战最大亮点是独领一军追袭刘卫辰, 由马兰山至于木根山近千里而成功捕捉到刘卫辰的部队。
      此战难度在于行军距离, 后勤补给, 而不在于敌人本身。这次匈奴叛乱声势比刘勃勃叛秦更大, 而最终轻易成功失败, 固然由于刘卫辰远不如其子刘勃勃, 他一生人几乎没有怎样打过胜仗。也由于前秦此时和后秦的军队无论将才或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什翼犍打败过他:
      代王什翼犍击刘卫辰,河冰未合,什翼犍命以苇糸亘约流澌。俄而冰合,然犹未坚,乃散苇于其上,冰草相结,有如浮梁,代兵乘之以渡。卫辰不意兵猝至,与宗族西走,什翼犍收其部落什六七而还。 《通鉴》
      拓跋珪也同样大破他:
      辛卯,(魏王)珪直抵其所居悦跋城,卫辰父子出走。壬辰,分遣诸将轻骑追之。将军伊谓禽直力珪于木根山,卫辰为其部下所杀。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51楼2020-11-08 11:20
      回复
        总结
        这个是邓羌前期战绩的一个小总结, 在分析过的几场战役之中, 都相当缺乏细节上的描写, 可能只有三原和铜壁两战较能看出双方战术。
        在前期大小战役之中, 邓羌面对着不同类型的对手, 由敌国偏师的慕容长卿, 英雄气概的姚襄, 雄据一方的张平和勇力绝人的张蚝, 到退败无耻的刘卫辰。
        无疑, 对比起日后中期五公之乱到征服前燕的大小战役, 这些对手并不算强大, 但也说明了邓羌面对不同类型的对手, 皆能取胜


        IP属地:中国香港53楼2020-11-08 14:01
        收起回复
          第五部 五公之乱
          前情提要
          五公之乱是紧接着匈奴叛乱后, 前秦镇守各地的宗室, 联合反抗苻坚的大叛乱, 也是前秦第三次亡国的危机。五公之乱是前秦苻坚篡位后, 大小矛盾结合的结果, 以苻柳为首的五公出自苻健一系, 理应比苻雄一系的苻坚优先登上宝座, 因此, 苻氏宗室一有机会就密谋叛变。
          我认为由于之前姚襄和张平的入侵, 大大损耗了苻柳的实力, 因而忍而不发。另一方面, 王猛对五公也相当猜忌, 先前就劝说苻坚除掉五公。
          秦汝南公腾谋反,伏诛。腾,秦主生之弟也。是时,生弟晋公柳等犹有五人,王猛言于坚日:「不去五公,终必为患。」坚不从。 《通鉴》
          事实上, 就在苻坚北上征伐匈奴的时候, 五公之一的苻幼就急不及待举兵进袭长安, 只是被李威撃斩。事后来看, 五公不乘苻坚北征时同时举兵, 也可谓失策。
          九月,坚如朔方,巡抚诸胡。冬,十月,征北将军、淮南公幼帅杏城之众乘虚袭长安,李威击斩之。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54楼2020-11-08 14:21
          回复
            在先前的匈奴叛乱之中, 匈奴两大势力虽然同时起兵, 但参考《通鉴》的记载, 匈奴两部和鲜卑并没有协同作战, 反而各自为战, 给了前秦逐个撃破的机会。当然, 如果这次匈奴叛乱背后和苻幼有联系, 双方预先定下协定, 匈奴、鲜卑负责吸引苻坚主力, 而苻幼可以乘机南下, 也不无可能, 只是没有史料证明这个猜想。
            五公之一的苻幼, 在四公起事两年前已经率先被处斩。为何四公仍然迟迟不举兵, 甚至等到慕容恪死后才举兵? 这点, 史家一直没有任何解释。


            IP属地:中国香港55楼2020-11-14 15:05
            回复
              慕容恪南征
              在这里, 楼主大胆提出一个假设, 苻坚征召四公, 以及四公起事, 是刻意等到慕容恪逝世, 前燕不再成为一个威胁, 才放心发动内战。
              因为慕容恪执政的前燕, 无论秦晋双方, 都不敢有非分之想, 桓温听到慕容恪执政, 忧心忡忡:
              朝廷初闻燕主俊卒,皆以为中原可图。桓温曰:「慕容恪尚在,忧方大耳。」《通鉴》
              而就在匈奴起事的几个月之前, 慕容恪才大举南征, 夺取河洛一带:
              燕太宰恪、吴王垂共攻洛阳。恪谓诸将曰:「卿等常患吾不攻,今洛阳城高而兵弱,易克也,勿更畏懦而怠惰!」遂攻之。三月,克之,执扬武将军沉劲。劲神气自若,恪将宥之。中军将军慕舆虔曰:「劲虽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赦之,必为后患。」遂杀之。
              恪略地至【崤、渑】,关中大震,秦王坚自将屯陕城以备之。 《通鉴》
              洛阳是东晋的领土, 而【崤、渑】则是前秦的领土, 慕容恪西取【崤、渑】, 无疑给了前秦巨大的压力
              苻坚和各位宗室恐怕以为, 慕容恪很大机会借宗室起事的良机西进灭秦, 之前就有桓温乘关中内乱北伐的先例, 因此四公等慕容恪死后, 才向前燕求援, 不过希望前燕提供一支偏师支援, 并不是想前燕举国西征


              IP属地:中国香港58楼2020-11-14 19:41
              收起回复
                不少论者都以为前燕慕容恪在世, 前秦出现五公之乱的大规模内战, 很大机会进取关西, 然而苻坚等人何尝没有想到这点, 双方一直坚忍不发, 就是等待这个时机。
                当年五月, 慕容恪逝世, 同年九月, 阴有图燕之志的苻坚征四公入朝, 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九月......秦淮南公幼之反也,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柳、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赵公双,皆与之通谋。秦王坚以双、母弟至亲。柳,健之爱子,隐而不问。柳、双复与镇东将军、洛州刺史魏公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燕公武谋作乱,镇东主簿南安姚眺谏曰:「明公以周、郡之亲,受方面之任,国家有难,当竭力除之,况自为难乎!」廋不听。 【坚闻之】,征柳等诣长安。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59楼2020-11-14 20:55
                回复
                  太和二年十月(367年), 四公齐叛。而苻坚表面上还作出最后一次的游说, 希望四公中止他们的谋反行动。我们可以看到, 苻坚每次对宗室的叛乱, 都是先派使节承诺作乱者一切不变, 然后再出兵讨伐, 这点在日后的苻洛举事还可以再见到。
                  苻坚没有在叛变同年立即出兵讨伐, 而是准备充足, 在明年正月才同时分四路进军。之前在《慕容垂小传》中, 作者曾指出东线皆是一时名将, 而西线只是无名之辈, 是因为前凉虚弱, 难以支援叛军, 而前燕随时可能支援叛军。
                  这点我是存疑的, 因为按照前秦的官制, 苻坚出动对付西线的将领, 品级上和东线不相上下, 甚至更胜一筹, 杨成世和毛嵩两位的战功, 可能只是史料不详。但苻坚将重兵聚集在东线, 又的确是事实。为了应付东线的叛军, 他每个战场都分派了两名将领去应付, 而且还相当谨慎地坚壁不战, 等待西线战场分出胜负, 才全力攻城。
                  冬,十月,柳据蒲阪,双据上邽,廋据陕城,武据安定,皆举兵反。坚遣使谕之曰:「吾待卿等,恩亦至矣,何苦而反!今止不征,卿宜罢兵,各安其位,一切如故。」各啮梨以为信。皆不从。
                  春,正月,秦王坚遣后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分讨上邽、安定,辅国将军王猛、建节将军邓羌攻蒲阪、前将军杨安、广武将军张蚝攻陕城。坚命蒲、陕之军皆距城三十里,坚壁勿战,俟秦、雍已平,然后并力取之。 《通鉴》
                  是岁,苻双据上邽、苻柳据蒲阪叛于坚,苻庾据陕城、苻武据安定并应之,将共伐长安。坚遣使谕之,各啮梨以为信,皆不受坚命,阻兵自守。坚遣后禁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等讨双、武,王猛、邓羌攻蒲阪,杨安、张蚝攻陕城。 《晋书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IP属地:中国香港60楼2020-11-14 21:29
                  收起回复
                    在苻坚头脑清醒的时候, 他的处理是十分出色的, 他的战略相当明显:
                    【东守西攻, 并保留预备队随时支援战场】
                    光是在十六国时期, 就有两则事例和五公之乱相仿:
                    一次是淝水之战后, 西燕慕容冲在东线压迫长安, 而后秦姚苌在西线骚扰前秦的后方, 并乘机略地。这个事例同样由苻坚亲自应付, 但成败不同, 这个事例相当经典, 下面会跟五公之乱来一次对比
                    另一次是后秦末年的内外离叛, 毛雍据赵氏坞, 姚宣据邢望, 姚懿据河东, 姚恢据安定, 而夏军由北面进迫郿城, 晋军由南面数路取河洛, 这个基本上是死局, 姚绍凭个人努力解决了大部份敌人, 最后倒在前线


                    IP属地:中国香港61楼2020-11-14 21:51
                    收起回复
                      事实上, 慕容评式的人物, 代代皆有:
                      例如【曹参】, 晚年堕落成为醉酒老翁, 也是第一个开创【今朝大臣不如前朝大臣】来做不管事籍口的功臣。
                      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65楼2020-11-21 21:35
                      收起回复
                        例如辛毗, 直接劝曹丕不要出征, 要待十年后才出师:
                        秋,七月,帝东巡,如许昌。帝欲大兴军伐吴,侍中【辛毗】谏曰:「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于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计,莫若养民屯田,【十年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对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惟知时也。」


                        IP属地:中国香港66楼2020-11-21 21:38
                        回复
                          事实上, 慕容评说这番话的时候, 搞不好真的拿曹参的先例来参考, 认为自己到了曹参的阶段。
                          话说回来, 日后慕容德到了慕容评的年龄, 他的想法居然和慕容评一样, 大臣上疏劝告他伐楚, 他搞了一大轮讲武, 最后决定不打了:
                          高雅之表南燕主备德请伐桓玄曰:「纵未能廓清吴、会,亦可收江北之地。」中书侍郎韩范亦上疏曰:「今晋室衰乱,江、淮南北,户口无几,戎马单弱。重以桓玄悖逆,上下离心;以陛下神武,发步骑一万临之,彼必土崩瓦解,兵不留行矣。得而有之,秦、魏不足敌也。拓地定功,正在今日。失时不取,彼之豪杰诛灭桓玄,更修德政,岂惟建康不可得,江北亦无望矣。」备德曰:「朕以旧邦覆没,欲先定中原,乃平荡荆、扬,故未南征耳。其驻公卿议之。」因讲武城西,步卒三十七万人,骑五万三千匹,车万七千乘。公卿皆以为玄新得志,【未可图,乃止。 】《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67楼2020-11-21 21:43
                          回复
                            虽然前燕没有介入四公作乱, 但是苻坚仍然陷入困境, 西线战局连受惨败,苻坚被迫派出手上的预备队投入作战。
                            这支预备兵力庞大, 高达三万七千大军, 军中包括了吕光、王鉴、苻雅、窦冲等后来的前秦名将:
                            成世、毛嵩为双、武所败,坚又遣其武卫王鉴、宁朔吕光等率中外精锐以讨之,左卫苻雅、左禁窦冲率羽林骑七千继发。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三月】秦杨成世为赵公双将苟兴所败,毛嵩亦为燕公武所败,奔还。秦王坚复遣武卫将军王鉴、宁朔将军吕光、将军冯翊郭将、翟傉等帅众三万讨之。 《资治通鉴》


                            IP属地:中国香港69楼2020-11-21 22:11
                            回复
                              我们现在可以拿五公之乱的前期和前秦末年作一对比:
                              姚苌在西线的存在, 跟西线二公一样, 屡次撃败前秦军, 骚扰后方。
                              但东线, 苻坚却受惠于谨慎的战略, 以及前燕不介入战局, 于是双方一直相持到五月。但前秦末年, 西燕的威胁远比东线苻柳更强, 而且苻坚还不断派大军急于讨伐, 最夸张的是, 他在一个月内将八万大军葬送, 从而令前秦处境跌落谷底:
                              秦王坚闻慕容冲去长安浸近,乃引兵归,遣抚军大将军高阳公方戍骊山,拜平原公晖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配兵【五万】以拒冲。冲与晖战于郑西,大破之。坚又遣前将军姜宇与少子河间公琳帅众【三万】拒冲于灞上;琳、宇皆败死,冲遂据阿房城。 《通鉴》
                              同时, 姚苌也一次性俘获了了前秦的大批将帅:
                              后秦王苌帅众七万击秦,秦王坚遣杨璧等拒之,为苌所败;获杨璧及右将军徐成、镇军将军毛盛等将吏数十人,苌皆礼而遣之。 《通鉴》
                              苻坚在末年缺乏清晰的方向, 一时西征, 一时东讨, 手下又没有独当一面的将材就急于决战, 任用为主帅的, 又全都是宗室近亲, 因此, 他表面上手牌比四公之乱更好, 却打输了


                              IP属地:中国香港70楼2020-11-21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