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50,095贴子:16,715,614
  • 11回复贴,共1

哲学的本质其实是逻辑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群人被缚在一个山洞里,洞中生着一把火。人们通过火光看到了洞外事物的影子,于是就误认为事物的影子便是事物的本来面目。直到某一天,有一个人挣脱绳索走出了山洞,看到外面的世界。于是他又折回来告诉那些可怜的同伴说洞里的影子是虚假的,外面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没有人相信他——这些可怜人因为缺乏走出洞穴的自由和勇气,从而无法认识真正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才是真实的世界,理念是共相、是最普遍的东西。对于人来说,要想认识理念,就得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智、思维。思维之于哲学就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一样,是最基本的工具。只有懂得运用思维,才能进行哲学思考。从柏拉图开始,大部分哲学家都认为只有通过思维,我们才能够超越经验的束缚,透过现象去发现世界的本质内核,认识到有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存在着。就像通过显微镜我们才能看见细胞一样,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引领我们走出洞穴。
但是,从历史来看,思维把哲学引入谬误的歧途丝毫不比经验少,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用三段论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宇宙的起源、灵魂的不灭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法在生活中得到检验,孰是孰非,难以分辨,最后全都流入清谈。哲学史上充斥着太多这类问题,因此在20世纪初开始流行一种“分析哲学”理论,试图对哲学的内容进行一次“清理”,证明所谓的“本体世界”只是旧思维方式的弊端而已。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
“这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条界线,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维的表达划定一条界线。”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19 19:16回复
    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就说:“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古代哲学家对“体系”都有一种迷恋,希望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形而上本体世界。自从黑格尔的体系瓦解之后,人们越来越发觉“体系”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了,因为科学逐渐占领了神秘的领地,形而上学的地盘在不断收缩。
    古代自然哲学就是一种形而上体系,但是自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诞生后,它的内容就全部被自然科学所瓜分;随着越来越多具体科学的兴起,心理学取代了灵魂学、天文学取代了本体论、法哲学变成法理学等等,各门科学各司其责又彼此交叉联系,这使得哲学所特有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在新时期,哲学家们需要做的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为人们提供新的逻辑范畴和思维方式,而不是走在科学的后面,只是进行归纳与概括。因此,哲学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上来,哲学的成果就是思维的革新,而不能只是对古人哲学思想的研究。
    恩格斯的远见在当时没有引起响应,人们依然在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各种折中主义的残羹剩汁玩弄思辨。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分析哲学”的思潮才开始出现。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19 19:21
    收起回复
      哲学理应仿效数学。这样的说法,我们给出了一个清晰明白【apodictic】的起点。【apodictic】汉译过来就是【严格】的意思。凡意识的前提必是判断力的自明,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意识结构具有悬置心理状态的先验范畴的有效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21 11:19
      回复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楚,哲学活动就是推理活动。推理是训练判断能力的一种行为、过程或者艺术;推理是在论证中使用理性判断的一种能力或者行为;推理是论证和推论的结合体;推理代表理性的力量;推理是论证、讨论和辩论。推理这个词语,远不止它的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在日常的普遍的谈话中,凭借推理能力,我们能从错误中寻找到真理,明辨是非,同时还可以总结出完成特定目标、取得伟大成就的好方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4-21 11:24
        收起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4-21 12:16
          回复
            人类因为拥有理性,就成为万物之灵长,成为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什么?理性就是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能力,就是认识真理的能力。宇宙间存在着客观规律,被认识了就是真理,动物不能认识真理,唯有人才能认识真理,所以,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主人地位是理性赋予的。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到认识真理就为止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恩格斯说过,对一事物有了认识,并不说明已经能完全把握此事物了,只有能复制此事物,才说明完全把握了此事物。因此,理性,不仅是认识能力,更是实践能力,也就是制造能力。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4-21 13:10
            收起回复
              逻辑需要融贯四大能力:
              ❶一、抽象,是从一个物体、人或者事情中,提取和归类出它的特性或者属性,并把它看成是一个有明显思想内容的物体的过程。例如说,我一旦认识到一头狮子具有力量这样一个特性,就能单独地运用抽象思维,把力量理解成动物特性中的一个——如果力量这个术语对于我来说是代表一种实际精神含义的话——然后我会抽象地、单独地思考这个特性;思考其实是一种抽象艺术;深思熟虑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❷概括,是指形成概念或者基本想法的过程。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人们理解所有客观实体,人和事物的共同特性,并把它们整合之后再转换成一个包含它们所有含义的单独见解或者概念。一个具体的想法或者概念区别于一个特别的想法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包含了自身的某个特性和其他特性,还相应地适用于任一特称,也就是所说的通用类。举例来说,一个人会对一匹特定的马形成特定的想法,但是这个特定的想法仅适用于这匹马。同时他也会借助于自己的具体感觉或者类别感觉,对马形成一种具体想法,这种想法不仅适用于这匹马,同时也适用于属于同一类当中的所有马。对具象或者观念的表达,可以称之为概念。
              ❸判断,是指把两个物体、两个人或者两个东西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对马和动物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然后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共同之处,从而得出一个判断:“一匹马是一种动物。”或者我们拿马和奶牛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非共同之处,然后得出判定:“一匹马不是一头奶牛。”对一个判断的表达,可以称之为命题。
              ❹推理,是指把两个客观实体、两个人或者两件事物进行类比、对比的分析得出它们同第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1)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动物;(2)马是哺乳类动物;(3)因此,马是动物。推理的结果可以表述为:“马是动物。”所以,推理的最根本的原理,是指思考两个物体,然后进行类比、对比的分析得出它们同第三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对这个推理过程的最佳表达形式,可以称为三段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04-21 13:26
              回复
                三段论:
                大脑首先用一个人为定义的内容极为明确的、囊括的范围比较大的总的原则,这样我们把它看成“命题【A】”——(大前提)
                再通过实验、实践、亲知的方案寻找另外一个概念,它的全部内涵一定是被包含在大前提之内,并且它与大前提的内容不能一样,这就是“命题【B】”——(小前提)
                最后按照断定的方案去了解小前提被大前提的范围所涵盖,由此得出小前提的内容和大前提的内容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可靠、有效的论证“答案【C】”——(结论)
                例如:
                (大前提)所有的金属是导体【A】,
                (小前提)铜是金属【B】,
                (结论)铜是导体【C】。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04-21 13:31
                收起回复
                  四格三段论:
                  按照语言描述的顺序决定的大项、中项、小项在三段论中不同的位置分布,三段论可分为以下四个格:
                  第一格:M——P(大前提),S——M(小前提)→S——M(结论)
                  第二格:P——M(大前提),S——M(小前提)→S——M(结论)
                  第三格:M——P(大前提),M——S(小前提)→S——P(结论)
                  第四格:P——M(大前提),M——S(小前提)→S——P(结论)
                  三段论的式:
                  格的三段论是有一定差异的,即它们的前提和结论中所涉及的直言命题的量词(全称、特称)和质(肯定、否定)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式”是不同的。所有的三段论都是【直言命题】,而它有四种类型,用字母缩写表示分别是(注意:在三段论中所有的【单称】或者【专名】都是用特称来表示的):
                  A(全称肯定命题)
                  E(全称否定命题)
                  I(特称肯定命题)
                  O(特称否定命题)
                  三段论的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可以是A、E、I、O四种不同方式的组合,把这种不同的组合就是“三段论的式”。
                  传统逻辑中,三段论的256个式中有如下24个有效式,其它的式都是无效的。
                  第一格:AAA,EAE,AII,EIO;AAI,EAO。
                  第二格:AEE,EAE,AOO,EIO;AEO,EAO。
                  第三格:AII,IAI,OAO,EIO;AAI,EAO。
                  第四格:AEE,IAI,EIO;AEO,EAO,AAI。
                  例子:
                  (第一格):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都是脊椎动物。
                  (这是个【AAA式】:大前提【所有的偶蹄目动物全称肯定A“周延”到脊椎动物】,小前提【牛全称肯定A“周延”到偶蹄目动物】,结论【牛全称肯定A“周延”到脊椎动物】)
                  (第二格):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所有封建地租都不是用来交换的;所以所有封建地租都不是商品。
                  (这个是【AEE式】:大前提【所有商品全称肯定A“周延”到用来交换】,小前提【所有封建地租全称否定E“周延”到用来交换】,结论【所有封建地租全称否定E“周延”到商品】)
                  (第三格):鸵鸟不会飞,鸵鸟是鸟;所以一些鸟不会飞。
                  (这个是【AAI式】:大前提【鸵鸟全称肯定A“周延”到不会飞】,小前提【鸵鸟全称肯定A“周延”到鸟】,结论【一些鸟特称肯定I“周延”到不会飞】)
                  (第四格):有的水生动物是海豚,所有海豚是哺乳动物,所以,有的哺乳动物是水生动物。
                  (这个是【IAI式】:大前提【有的水生动物特称肯定I“周延”到海豚】,小前提【所有海豚全称肯定A“周延”到哺乳动物】,结论【有的哺乳动物特称肯定I“周延”到水生动物】)
                  备注:什么叫周延呢?
                  周延是指判断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表述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1-04-21 14:53
                  收起回复
                    其实解释学的特性来源于逻辑。要记住,凡形成解释的动向是需要分析和综合这两个过程。分析是把一个需要进行思考的物体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特性或者关系。综合是把一个有思想的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特性或者关系融合成一个综合性整体。二者就是推理的基础。抽象是一种理论分析;概括或者观念注重综合;判断是分析和综合的一方或双方;推理是“一种细节感应的综合过程,或者一种从个体到整体的演绎过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1-04-21 16:36
                    回复
                      推理有两项十分重要的分类:
                      ❶归纳推理(包括溯因推理):是从各种个体事实中推论出普遍真理。
                      举例来说,从“每个人都会死亡”这个事实中,我们发现了一条普遍真理——“所有人都会死亡”,或者通过大家都看到的“冰在一定温度下会融化”这一事实,我们推断出“在一定的温度下,所有的冰都会融化”。从已知到未知,这就是归纳推理所要做的。归纳推理重在综合过程。它的目的就是从个别中探索出普遍规律。
                      ❷演绎推理:是从普遍真理中演绎出各种个体事实。
                      我们推论出,如果所有人都要死亡,那么柳艺城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肯定也会死亡;或者如果所有冰在一定温度下都会融化,那么接下来我们把一块选定好的冰块放置在特定的温度下,这块冰也将融化。因此,演绎推理重在一个分析过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1-04-23 10:37
                      回复
                        但凡一个真理,我们都是以事实来看的。归纳法的意义在于:“所有在我们认知范围内适用于各式例子的可靠命题,都具有事实的所有特点。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事实在一种或者多种特称情况中成立,那么它也必会在前面类似的所有情况中成立。换言之,所谓的【归纳法】是指适用于一个层面上个体事物的真理,同样适用于整个层面上的个体事物;或者说,在某段时间内成立的真理,只要外在环境条件相同,在其他任何时间内,这个真理也绝对成立。”
                        对于逻辑学同一性的结论【x】来说,因为有个别方式所认识建构的归纳性前提命题分别是【f1、f2、 f3、f4……fn】;反映成为“复合式命题”【∃(f1∨f2∨ f3∨f4……fn)∧x】,人们通过实验性的证明,亦是加入了仪器设备法的作用——类似的说法是这样的: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而将【∃(f1)∨x)】证伪,而得到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f2)∨x】;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又将【∃(f2)∨x】证伪,而得到原子集合【∃(f3)∨x】;再后来因为放大显微镜功能的再进一步增强,而又将【∃(f3)∨x】证伪,而得到基本粒子集合【∃(f4)∨x】;又因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而最终将逻辑学同一性的结论【x】反映成为随机的、非线形的量子态的集合【∃(fn)∧x】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对于逻辑学同一性的结论【x】,人们不能认识到它的内容,但是,所认识的【∃(f1)∨x)】、【∃(f2)∨x)】、【∃(f3)∨x)】、【∃(f4)∨x)】的【析取关系的复合命题】与所认识的【∃(fn)∧x)】这个【合取关系的复合命题】之间有着确定性范式集群的对应关系,亦是说明,【∃(fn)∧x)】体现为对于逻辑学的同一性结论【x】是“集合映射”(蕴涵、或是周延)的反映,这就是所谓的【客观】。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1-04-23 12: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