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马桥吧 关注:288贴子:2,030

乡情——马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0-1-26
如题所示,我写的就是马桥。我父母在这里,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而且目前也还依然生活在这里(虽然在外工作,但依然是我的家)至于以后还在不在这里,那是以后的事,我不能预见。虽然马桥在有些人眼中,贫穷落后,盛产烂仔。。。。马桥人在某些人眼中好吃懒做,是非不分。。。。但是,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就是爱它,即使它有千般不好,我们说起来,也只是恨铁不成钢,可是,每个在外的人只要有时间都还是乐颠颠的跑回家。
所以现在开始,我要用文字慢慢的写出我的家乡,写出我在这个小镇上生活长大的记忆。
   



1楼2010-09-26 14:27回复
    妈妈说,我三岁以前,她差不多快把地区医院和195医院的门槛踩平了。这点我深信不移,因为一直到十岁,我家里还依然有那些治皮肤病的药瓶子,就是那种像石膏水一样的药。想想,这样磨人的孩子,有几个长辈会喜欢的。也不怪我奶奶不待见我。一岁半了,我还不会讲话,走路也是摇摇摆摆,经常摔跤,只能摸着墙根走。整个单位的人都说,这孩子怕是养不大的,纷纷劝我妈,赶紧在三十岁前再生一个。因为我爸爸妈妈都是晚婚,生我的时候已经26岁了。所以,经过单位领导同意,单位开了个证明,说我是残疾人,在我一岁零七个月的时候,特批妈妈又生了一个,这次,是个男孩。而我的那位奶奶,不用我爸爸去请,在消息传到老家的时候,奶奶就自己颤着她的小脚,带着鸡蛋,颠颠的跑来了。我的弟弟,出生的时候,粉红粉红的,皮肤光滑,没有褶皱,瓜子脸,眼睛又圆又大,哭声震天,半个月后,退去黄疸,整个人儿白里透红,小小的脸蛋皮肤嫩的似乎吹一口气就会破皮,而我大伯母的双胞胎男孩,那个时候已经十岁了,正是调皮捣蛋让人头痛的时候,而我大伯母又相继生两个女孩,奶奶整天被吵的不行,还要做农活做家务。相比之下,我家的生活条件不管是吃穿用,都比农村好,而且家里也没有田地,并且早在七几年的时候,我们镇上这里就有自来水和电了,做饭烧水都是用煤球炉,所以在我爸爸也有儿子以后,她更愿意在街上我们家这里,带我这个刚出生的弟弟,奶奶整天“心肝、宝贝、小祖人、我的命根啊”的喊着哄着抱着不放手,就连睡觉,也要抱在胳膊弯里轻轻的闪着睡。


    5楼2010-09-26 14:32
    回复
      我妈妈说我三岁多的时候就知道怕死了,生病的时候就吵着要去医院,还会在妈妈没有功夫的时候自己带着药摸着墙角根去医院打针,打针的时候,我从来都不哭,经常被那老医生表扬并且给我糖吃,吃药的时候,仰起脖子喝口水,咕咚一下就吞下去了。惹得很多带孩子打针的家长(记忆里似乎大部分都是妈妈)老是以我为表率,教育她们的孩子。那个时候,马桥镇老街的这条公路,相比今天的严洲那边的新公路,车流量似乎还要多,而且都是客车、拖拉机、东风车一类的,那个时候农业学大寨,很多农村都建水坝、水库、开荒、修路、架桥,所以,拖建筑材料的车子真是多啊,爸爸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都要嘱咐妈妈,一定要把我看好,而妈妈每天也都要对我说,不要靠近公路,要小心车子撞死了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一类的话,并且长期托付周围的同事,看到我靠近公路就一定要把我拉到路边或者把我送回去。所以,当我摸着医院的墙根出医院门口下坡到公路的时候,经常会被这个叔叔或者那个阿姨再或者某个伯父伯母送回我家。现在,这些曾经送过我回家的阿姨叔叔伯父伯母,在几个月或者年把才见到我一次的时候就打趣的说;“娘哪,这就是当年那个怕死的小丫头哦,不到四岁就自己拿着针药去医院,哪个会想得到今日长得这样人高马大的,跟她爸爸一样高了。”就这样,在没有奶奶带我但是有很多人的关照中,我傻乎乎的过了四岁。
      


      7楼2010-09-26 14:32
      回复
        有事,等下继续从咸宁吧转移过来。。。。


        8楼2010-09-26 14:33
        回复
          2010-1-30
          我的爷爷,很早就过世了,那个时候我妈妈好像还没有过门。所以没有和我们说过关于我爷爷的话题。而我的奶奶,那个总是把我弟弟跨在肩膀上的小脚老人,在我四岁的时候,检查出得了食道癌,晚期,没有半年,就过世了。说起来,那个时候,她的孙子孙女加上外孙总共有9个,有四个孙子,但是所有的晚辈中,她最疼爱的,还是我弟弟。。即使去山上锄地,也把我弟弟背着一起去,吃饭时,我弟弟要吃什么没有的话就马上把桌子一掀,(乡下很小的那种小桌子)或者把面前的碗啊菜啊都一袖子挥到地上,即便如此,奶奶还是一口一个“祖宗啊、祖人啊、乖孙啊。。。”这样的话来哄的,奶奶跨着他去玩,他说去哪就必须得去哪,不然就拉扯奶奶的头发,奶奶也不生气,兄弟姐妹们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我弟弟看到了,只要是他想要的,奶奶二话不说,就拿给他,在去世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把我妈妈爸爸叔叔伯伯以及村里人送来的吃的东西,都嘱咐我妈妈,把没开封的拿给我弟弟吃。就连我爸爸蒸给她吃汽水肉,她每次都非得分一半给弟弟。。。。。当然,我的弟弟除了长的乖巧可爱和我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外,也是有能让我奶奶如此溺爱他的理由的。他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一岁半就会走路,两岁时就会数数,爸爸带回去的东西都会给奶奶留,奶奶做事回去时,他就能给奶奶拿水喝,而且特别听话,叫他在门口坐着他就绝不会走一步,别人开玩笑说要拿家里的东西,他就把家门口晒的东西全部都搬回家里,然后搬着凳子在门口堵着。。。。。三岁左右的孩子,能让一个村的人对奶奶羡慕不已。据说曾经有个卖香蕉的人做生意时路过,看到我弟弟和奶奶,当然,肯定是奶奶他们逗弟弟玩,结果弟弟的聪明可爱和模样俊秀,使那个人愿意出五千块钱买我的弟弟,在86年的时候,五千块钱不啻于天文数字!奶奶一把抱住弟弟往肩膀上一坐,说,我这个孙子,你就是拿金山银山来,我也不换!这件事在我奶奶去世很多你很多年,村里人看到我弟弟时,都会被一次又一次的提起。。。。。
          


          10楼2010-09-26 23:14
          收起回复
            2010-1-30
            我真正开始有记忆的场面,一个是我自己去医院打针,总是喜欢贴着墙根走,我说过,供销社所有的房子都做得很直,门面都是一大排连着,相隔不会很远,我总是喜欢一边走一边摸墙根,摸着那红色的砖缝,过马路时似乎并没有注意看车辆,就那样摇摇晃晃的过去了(想来还真是命大)。过马路要上一段斜坡再走一百米左右才到医院,因为没有墙根扶,那个坡也不是平坦的,所以那段坡老是让我摔跤,第一次打针不记得,唯一记得有一次打吊针时睡着了(那时候的吊针瓶可真是大),手上拿的打屁股针的药盒掉在地上,把青霉素摔碎了一支,就一直在那里哭,怎么回去的也不记得了,却一直记得少打了一支针怎么办,经常把抽屉打开数着那还剩的三支青霉素,又找抽屉里有没有药是和青霉素的瓶子是一样的,又怕被妈妈知道,这一段在记忆里很深刻。
            


            11楼2010-09-26 23:17
            回复
              看着像马桥回忆录哦``  挺能记事的,是个有心人啊!


              14楼2010-09-29 08:46
              回复
                回复:19楼
                这个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那个爆吧的可能早就忘了。也不会再来了,
                算了。


                20楼2011-03-16 13:24
                回复
                  在通往麻塘去的路上,吴家岭和金桥镇附近,有一个小村庄,叫潘陆(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到底是潘陆还是潘绿)我妈妈就是那里的人。
                  话说我外祖父,是村里的老先生,教私塾的,(好像听我妈妈提起过)我外公呢,曾经是马桥区的区委秘书长(马桥镇曾经是马桥区哦),一手毛笔字远近闻名,每逢过年时,来家里求对联的人不在少数,就是平常回来的时候,碰上红白喜事,主人家也是来请我外公写字。我外婆的娘家也是地方上的一个大家族,外婆家地位甚高,而我外婆是村里是妇女主任,算盘可以反着打,账本不管什么时候看都是清清楚楚、条理分明的,所以呢,我妈妈是非常有可能成为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的,只是啊,妈妈命薄,三岁的时候,我外婆就去世了,没隔几年,外公又娶了后外婆,后外婆还带着个比我妈妈大几岁的女儿,十三岁的时候,我外公又去世了,外公在世的时候,我妈妈读过小学,后来我后外婆来了,后外婆经常在我外公不在家的时候不准我妈妈去读书,要我妈妈去干活,每天都是上午在家做饭洗衣砍柴打猪草煮猪食,还要给后妈的女儿送饭去,什么事都做好的以后已经是下午了,才能去学校。所以,我妈妈经常说她虽然读了个小学毕业,但是总共算起来也只读了两年。而且,后外婆经常虐待我妈妈,村里老一辈的人长期在我面前耳提面命的说:你妈妈啊,真是造业哦,本来你潘爹是要找个人来心疼你妈妈和你舅舅的,哪个晓得哦,后娘的心,真是狠啊。。。。。(省略号代表后外婆虐待我妈妈的事迹)你这伢是做娘的小棉袄,长大后要晓得心疼你娘啊。
                  我妈妈家是个大家族,我外祖父究竟有多少个孩子我妈妈没讲过,我估计她也不清楚,我外公外婆有多少兄弟姐妹我更不知道,外婆去世的早,有了后外婆后,妈妈和外婆娘家那边就不怎么来往了。所以,我长这么大,我妈妈也没有带我们去过几次她的外婆家,我妈妈只有一个哥哥,我们地方上的风俗;是妈妈的哥哥就喊舅爷,是妈妈的弟弟的就喊舅舅,但是我妈妈的堂兄弟可多了,十岁以前我曾经有十三个堂舅爷或者堂舅舅!哈哈,我根本就分不清,不知道小时候是怎么认的,反正那个村里,一半人都是我们家亲戚。
                  


                  23楼2011-05-17 23:10
                  收起回复
                    那个小村子,人们都很勤劳。在我的记忆里,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有络绎不绝的人挑着水桶,吱呀吱呀的从我舅爷门口经过,去村口的井挑水,女人们一般在家里烧火煮饭,农村里没有过早一说的,一日三餐都是吃饭,吃面条都算是改善生活了,毕竟米是不要钱买的,面条是要钱买的,早上一般就是米饭加咸菜,男人们吧水缸挑满后,饭也差不多熟了。女人在家里把饭煮好了,另一边的猪食也煮好了。农村的灶是两个连在一起的,甚至三个四个一起,共一个或者两个烟囱。一个煮饭,一个煮猪食。中间还有一个圆形的铁漏,两个锅之间,灶壁的热气可以把水烧的很烫。用那个水洗脸洗口。吃过早饭,男人们就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出门到温泉去做工去了,潘陆的男人大部分在八九十年代都是泥瓦匠,农忙的时候就在家里种田收谷种油菜,闲的时候就去市区做工。女人们吃完早饭后在家里收拾小孩上学,(不论多大的孩子,都没有人送的,村里的孩子一个带一个,一群带一群,就这样村头的学校了)喂猪食,然后打扫家里的卫生,再洗衣服,洗完衣服后拿到池塘清洗,在村里打谷场上支起竹竿晾晒,都没有衣架的,直接晾在竹竿上,还要拉的整整齐齐,夏天太阳西下的时候,那笔挺的衣服硬的像浆过一样,床单被套都会用米汤浆洗,角对角的拉直用巴掌抚平褶皱,等收的时候就会硬邦邦的,泛着米香味,有的穷人家只有一床被絮,下面铺着晒得很干的稻草,垫上这种被浆洗过的被单,晚上睡在上面,会闻到稻草的青味和床单上的米香,还有翻身时稻草挤压的窸窸窣窣声,感觉得到太阳的照耀过的温暖,真的睡的很舒服。那时候洗衣时看洗不洗的干净、晾衣时看衣服晾的整不整齐、被子浆的笔挺不笔挺,是评价一个女人会不会做家务的标准之一。冬天里,难得有一日太阳很大的时候,不大的打谷场上,到处都是用棍子直起来的晒衣杆,风一吹,晾晒的被单全部都片片翻飞,有时候,我就坐在舅爷家门口的石头墙台阶上,给那些舅妈表姐家看这些花花绿绿的被单,看有没有被风吹掉落的,赶紧捡起来,再送到她们家里去。
                    


                    24楼2011-05-17 23:10
                    回复
                      洗完衣服后,女人们就会在打谷场唠一下家常,很快就到了该烧中午饭的时候,于是去菜园里摘菜的摘菜,淘米的淘米,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时候,饭菜也好了,偶尔,会在米饭里丢一两个鸡蛋,给 孩子吃,也会在灶膛的灰堆里丢进两个红薯,在孩子回来的时候,给他们吃着好玩,在吃了午饭后,孩子们又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去学校了,懂事些的,会自己洗碗,扫地,有些还会把没喝的米汤洗碗的潲水拌上上午煮的猪食,歪着身子提到厕所的猪圈去喂猪。女人们这个时候就会抗着锄头走向村尾的山地,路过和自家相邻地的人家,还会约那家的女人一起去除草、打农药、种菜,掐猪草,直到三四点才回来,或者约上几个妇女一起拿着菜刀和担子上山砍柴。基本上是春天去山上采茶叶和摘野菜和抽笋,夏天就收苎麻和除花生草、秋天就是砍柴挖红薯、冬天只有两三种菜种,然后就是栽油菜,到了农历冬月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了。下午四五点就开始准备晚饭,剁猪草,天快黑的时候,在外面做工的男人骑着自行车也三五成群的回来了,小小的土路上一直都回响着自行车铃声,还有早不同工地男人们问工作情况的声音,还有女人们在路上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会端着碗,跑到村里一个池塘边的高低不等的石板上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说着从城里听来的或者看来的所见所闻,哪家菜好些些,那家的男人就会说,走,去我家喝两杯,哪个菜先吃完了,饭还有也会有人说来来来,不嫌脏的话,拣点你。不然就去我家夹点!女人们则一边呵斥孩子吃饭慢一边不断的把菜夹到男人的碗里,又跑回去夹菜,那时候是没有小碗的,都是大碗。男人们在家里是绝对有地位的,饭吃完了,朝女人或者孩子手里一递,去,给我加点饭来,不要几多,搞点米汤,要是旁边是孩子就对孩子就说,给老子添点饭来,你这狗日崽,听得懂什么,吃得这么慢,再不吃快点把这碗饭吃完,老子磕死你。于是孩子或者女人屁颠屁颠的拿着碗跑回去给男人们盛饭去了。
                      


                      25楼2011-05-17 23:12
                      回复
                        在那个小村里,生活了两年,其实那时候我那么小,根本就没有去过多少地方,整个村庄我到现在都没有走全过。因为我一直很胆小,在马桥,很早就通电了,晚上一条街都很热闹都是灯火通明的,而且孩子都睡得比较早,对黑暗没有什么恐惧。所以来到小山村以后,这里天黑了就是天黑了,家家都是煤油灯,蜡烛都是很稀罕的。并且煤油是很贵的,那个时候更别谈晚上有什么活动了。所以在乡下,几乎都是很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对我这个小孩而言,乡下的夜晚是恨恐惧的。我怕黑,怕舅爷家后门的山,也许在黑暗里随时会跑来一只妖怪,怕那村头的水库,听说那里有水鬼、、、、、、
                        所以天黑后我几乎都不离开舅爷表姐或者表哥的身边,更不会离开屋子,就算是睡觉,也非要熬到和表姐一起睡。每次表姐举着煤油灯把我送到睡房去看到我睡了就把灯拿走,我就会掀开被子跳下床跑到厨房去。他们都在厨房,吃完饭后,就在厨房说话,烧水洗脚,坐一下,就睡觉。这样过了很久,我才习惯,没有灯但是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不会还怕。
                        


                        26楼2011-05-17 23:13
                        回复
                          本人很佩服你 ,是真的敬佩


                          28楼2011-06-10 03:33
                          回复
                            这都只是写了一小半呢


                            29楼2011-06-10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