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吧 关注:62,729贴子:1,024,956

致那些认为阿加莎比奎因更会刻画人性的读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从喜欢上推理以后,我就常常在各种相关的贴吧与论坛潜水,也见到不少比较这两位作家的言论。于是我发现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阿加莎的人性刻画强于奎因,即使多数奎因迷都承认这一点,此现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今天,我打算冒泡了。
也许在很多资深推理迷面前,我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我只是个入门者,两位的书都才各自看了不到10本。不过我的阅读量并不小,除了推理之外,各类小说我都多有涉猎,所以并非完全没有经验的菜鸟,所说的话或许有一定道理。
说到人性刻画,就不能不说文学功底。而奎因的文学功底更强,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清晰流畅的文笔,我们知道奎因兄弟中的执笔者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在小说中随处都有显现,诸如悲剧系列对莎翁戏剧精髓的精确阐释,诸如埃及十字对埃及文化风俗的广博涉猎,无一不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积淀。而阿加莎,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会编好故事,也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小说我也只读过最有名的几本,但着实未曾体会到多少文化底蕴。
文学功底与刻画人性的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关联的。而刻画人性优秀与否,既不能以是否夸张奇异来判断,也不能以是否给人温暖希望来判断。一部擅写人性的小说,必须有一条独立于情节的逻辑路线,直指主题。这种路线在本格派中是极为罕见的,毕竟本格派追求的是解谜的快感,而非社会性与现实性。在阿加莎的小说和奎因的国名系列中,我就从未见过这条逻辑线,其实我也本来也没有期望见到。然而对于奎因,当我扔掉看了不到一半的国名去看悲剧时,忽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悲剧系列四部,在推理情节之外,仍有其他的东西一脉相承连贯而终。上豆瓣看书评,发现有网友说是从神到人的坠落,眼光之犀利让我不由钦佩。试问本格派除了奎因之外,还有哪个作家会在侦探的一生上如此做文章,将悲剧的种子深深扎进其灵魂之中?侦探最终的死亡不只是一个案子的答案,它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一则那是他个人的悲剧:他涉足犯罪领域,本是为了在真实的生命中实现他对戏剧的演绎,是为了经历,为了美,于是超越了道德的界限,融入了个人主义的自由与唯美主义的辉煌。然而他的侦探生涯也并非完全如他自己所料,现实曾带给他许多困扰和郁结(如Y的结尾),这一点反应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发生的自我交战,发人深思。他始终信奉他的原则,最终如同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一样成为爱与美的殉道者,这样的结局把他的人生哲学演绎到极致,无人知晓其对与错,幸与不幸,只有感慨。二则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悲剧系列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对古典的眷恋,对正在衰落消亡的古典精神的眷恋与哀悼。作者懂得时代的趋势,所以不编造无谓的美好结局,甚至不发表观点或者抒情,而只是将现实本身所必然造成的写了出来,采用不带感情色彩的上帝视角,才越发深刻悲哀。我想问一下,阿加莎有哪一本或哪几本书,能写到悲剧系列这种深度?二者水平之别,难道还需要其他佐证?
这么一想,读者说奎因冷,硬,没人性,或许跟上帝视角的写法有关。他只会将故事本来的样子告诉你,不去同情,不去评判,也不去作任何温情的润色修改。个中因由,越深思越有味道,而若浮光掠影只读推理的话,或许反而会觉得牵强。人性是什么?现实中人性常常原本就是冷的,硬的,残酷的,让你先看到表象的突兀行为后来才知晓动机的。因此,奎因把嫌疑人当成XY等未知数来解,直至最后才让读者豁然明了罪犯的心理历程,我非但不觉不妥,反而更易为之震撼。再说人性刻画的极致,恰是反人性与人的物化,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悲剧——于是我想问,写悲剧化的人性,难道就是没人性吗?
奎因的书我尚未读莱特镇系列,也许读过之后我能对他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很可能会给他更高的评价。另外此篇短论只涉及人性刻画方面,旨在驳斥不少读者“奎因的逻辑虽然强,然而……”的论调,因此对两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不作评述。
附:在下读过的两位的书
奎因:希腊、法国、埃及、悲剧系列
阿加莎:罗杰、东快、无人、尼罗河、ABC、死亡约会、沉睡的谋杀案、怪屋、帷幕
不管怎么说,看的还是太少了,冒昧发言,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1楼2010-11-06 03:22回复
    LZ是个有想法的人,支持。
    关于阿婆的“人性”,豆瓣上有一篇《从<悬崖山庄奇案>看阿婆流水线》,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是非常赞同的,也是我远离阿婆的原因:
    “...不需要具体事实,仅凭推理,人的本性就可以这样变来变去。既然对人的判断这样不稳定,又如何能借此破了那么多案子呢?这种逻辑悖论在阿婆的作品中不可解释...阿婆笔下的人物从来不会遇到道德困境,又因为阿婆在刻画人物时有千人一面的特点,这几点保证了阿婆笔下的人物可以在几种本性之间自由转换....”
    不过,凭LZ文中的这几句话,来砸场子的人是少不了的。小心一点,做好准备!


    IP属地:北京2楼2010-11-06 18:02
    回复
      哪几句话啊……


      3楼2010-11-06 22:24
      回复
        回复:4楼
        尼罗河我的确不是很喜欢,这不是因为它不好,只是能让我很喜欢的小说太少。其实奎因的希腊棺材,我都不是很喜欢。
        好吧不说废话了,尼罗河在我看来也就是个好故事而已,没有什么优于其他众多好故事的地方。人物鲜明的小说有的是,我看重的是另一些不仅仅好看、而更具有启发性的东西。
        刻画人性不是刻画人物,你可以说奎因小说人物描写不出彩,然而他常常能赋予人物某种超越其本来形象的意义。Y里的杰奇,作者着墨显然不及怪屋里的约瑟芬,但正是因为仅有寥寥数笔的刻画,杰奇如一个晦暗不清的影子,成为一个丧失了自性的象征符号,真正让我们看到那个混乱年代的可悲之处。而怪屋中的约瑟芬,阿加莎对其畸形心理的描写很多,在读者心中造成的印象太浓重,更为突出的是这个人本身,却降低了小说的社会意义。就算不提结局的处理,单看这一点也可知阿加莎运笔不如奎因高明。有时候我觉得奎因人性刻画最高明的地方,恰在人物刻画的留白之上。


        5楼2010-11-07 01:17
        回复
          这种丧失了自性用以衬托时代背景的象征符号一本书中最多只有一个即可,但是本本充满了这种符号在硬要说是衬托时代背景的这个理由就太难以服人,几近于胡说八道了,阿婆作品中这种人物安排的比较合理,比如说《空幻之屋》里的戴维,《校园疑云》里的优素福夫人,等等等等……但是一本中一般最多只有一个。


          IP属地:北京6楼2010-11-07 10:49
          回复
            回复:2楼
            其实我也很有想法,我的想法就是奎因的逻辑是一种伪逻辑,他的推理中存在着N多逻辑的跳跃,说白了很多地方糊弄人,通过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真正让我信服的很少,反倒阿婆的推理是一种跳跃的逻辑,很多人抱怨阿婆思维过于跳跃,虽然你能感到跳跃,但深入这种跳跃你会发现这背后有逻辑可循,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思维本身具备逻辑性,阿婆跳跃的逻辑则是符合人类的思维规律的,当然,就看你是不是用心去看了,而奎因的逻辑的跳跃往往不符合思维,所以看着说得通,但回去一想特别拧巴。当然我知道你肯定不会赞同,而之所以没人提出呢,还得感谢奎因顶着逻辑之王的这大帽子,重逻辑的人都爱思考,爱思考的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不聪明,所以为了避免被人说不聪明智商低之类的话,他们就选择沉默和视而不见,宁愿相信是自己搞错了而不敢提出。


            IP属地:北京7楼2010-11-07 10:49
            回复
              回复:9楼
              笑,先说说号的问题吧。你可以去看看注册日期,貌似这个号才比较早吧,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用不了,当可以重新用的时候我是有用它的权利的。你说1W的发帖数和几百的发帖数,究竟哪个才是主哪个才是辅?
              您读书实在太多,我都感觉没什么好辩驳的了,因为你读过的我多数没读过。
              如果引经据典就是吊书袋的话,那十分遗憾《天使望故乡》也是一部吊书袋的小说了。奎因作为两个美国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显然都是从书中得来的,他们没有机会去切身感受,但这不妨碍其已经可以证明自己的博览群书。至于京极夏彦,他的书我也不喜欢并且很难读下去,但我一个朋友是他的狂热书迷,也请您评判时考虑一下其他读者的感受。浅薄的炫耀是你自己的评判?有什么根据吗?若是要有独特诠释,那他写的就不是推理小说,而是在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吧?还有我真的很无语老乡与否就能成为了解多少的证据了。(忽然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波德莱尔传》的中文译者去法国拜访其故居,途中找人问路,结果当地人说:你能拼一下这个名字吗?)虽然阿加莎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不少我也赞成(帷幕的遗书里有一段),但还是忍不住指出你荒唐的逻辑。
              很遗憾我不属于阿婆的读者群,她熟悉的事熟悉的人我看几本就够了,实在没有耐心去把那些千篇一律又缺乏想象的小说依次读完。在我看来她多数书还不如国名系列写得好,逻辑推理更是很没说服力(比如东快那个很像臆想症的结尾)。不过我也说了,不谈逻辑推理。刻画人性就必须要写熟悉的部分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首先您就让莎士比亚情何以堪?歌德更是没有资格写浮士德了,因为他没去过什么天堂,也没见过什么海伦。乔治奥威尔写什么1984,他了解社hui主义吗?马里奥普佐写什么教父,他见过黑手党吗?抱歉,也许您认为我吊书袋了。
              我要谈的不是雷恩,是奎因,OK?夜莺也好,道连格雷也好,(相较而言我还更喜欢后者呢)甚至你要说成莎乐美也好,都是个人不同的价值观产生的看法,我也不会反对。再说这三者间难道没有共性吗?都是一个唯美主义的问题,奎因通过推理情节的将其融合其中,这种创造力阿加莎应该是没有的。她擅长的是什么呢,把短篇的构思扩充成长篇,为了谋生批量生产小说,多数都不是真正想写的,我相信你应该记得怪屋的前言吧。这样写出的小说,无疑有大量水分,作为她的书迷你也应该记得钱德勒的评价吧。很遗憾,对于这种二流想象(帷幕里的密室甚至是密室讲义中最低级的手段之一,无人里的假死想想就很不靠谱),臆想式推理,罗嗦文笔,缺乏思想性(英国小说似乎大都如此),内容单调贫乏的小说(这你自己也承认),我实在很难提起什么兴趣。


              10楼2010-11-07 13:44
              回复
                似乎我们已经开始彼此攻击了呢,这样有违贴吧和谐,因为这两位还是有不少共同书迷的。如果你不介意,希望我们可以私聊讨论。


                11楼2010-11-07 13:50
                回复
                  请教七楼,能否举一些例子呢?谢谢


                  IP属地:北京12楼2010-11-07 19:58
                  回复
                    回复:12楼
                    还有Z的悲剧,从最后结果来看凶手是临时起义的杀机,可他杀完人以后一点不慌,不说赶快逃离现场吧,还偏偏要烧壶开水打开信封,这种人也是够有闲心的,这就是牺牲逻辑合理性为人物服务,还有最后雷恩先生推理排除死刑执行官是因为他是左手按电钮所以肯定是左撇子,这更荒谬了,谁告诉你的?


                    14楼2010-11-07 20:15
                    回复
                      回复:12楼
                      还有最后探案,佩欣思的推理是最后用斧子劈开木板找东西是因为凶手是聋子,所以敲的时候听不到声音,这也是很荒谬的一处推理,手敲木板判断是否为空并不是因为声音,而是手指通过木板震动的频率完全可以判断是空是实,所以这处推理其实也是个BUG


                      15楼2010-11-07 20:19
                      回复
                        说完了悲剧等我想想国名的
                        PS:谢谢12楼,我其实一直盼着有人说这话


                        16楼2010-11-07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