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吧 关注:7,541贴子:60,984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官方咨询讨论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我是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在此专门开贴,代表中心接受咨询,愿与大家共同交流。大家有什么问题和看法,欢迎跟贴提出!


1楼2017-09-28 20:57回复
    @赫瑟战士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正在大力推进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甲医院在各方面的程序自然是更严格的,但大力发展中医师承教育,在广东中医业界和学界已经获得广泛认可,中医师承“广东模式”要行全国之先,成为中医师承之标杆。政治正确,三甲医院当然也会支持。
    已经完成评审的中医师承实践教学基地——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目前是二甲医院,正在积极申报成为三甲医院,预估明年将正式完成“升级”。
    今年10月份即将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基地评审工作的云浮市中医院,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更多关于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可在中心官网进行了解。
    相关链接:概念释义—什么是中医师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http://www.zyscedu.com/show/content?ispreview=true&id=487


    5楼2017-09-30 10:28
    回复(1)
      @GOU20101226 目前《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仍没有最终制定,而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敲定以后,各省具体的实施标准是由各省相关主管部门或立法机关制定的。一方面,各省的实施标准出台的日期可长可短,目前落地时间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各省可以按照本省的实际,制定实施标准。具体到广东省的标准,以后可能会继续定为四年,也可能改为五年,但至少未来几年内,四年的学制会继续执行;而制定未来标准所参照的实际情况,则主要看中心所实践的师承教育模式,能否有效完成省中医药局预期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指标;未来可能的调整,中心会按照省中医药局的指示执行。


      7楼2017-09-30 12:51
      回复
        @山吧观光团政委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一个大医院的医生可能非常忙,坐诊一天可能要看几十个上百个就诊者,状态就可能不太好。而就诊者身体不舒服,情绪也不佳,一排队就是一两个小时。结果医生可能比较疲惫、冷淡,看个五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时候就诊者的情绪可能一下子就爆发了。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倡导大力发展中医师承教育,大量培养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又具有突出的临床能力的基层中医人才,让师承人员成为未来基层中医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充实到所有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去,使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完成常见病的诊治,这样,就能大大减轻三甲医院的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足、中医人才不足所导致的医患矛盾。
        您也可以关注一下深圳的医改情况,目前算是国内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比较成功的改革试验了,但也是建立深圳的中医人才相对充足的基础上的,而师承中心的历史使命,则是通过推动基层中医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医事业的振兴。


        12楼2017-10-02 17:56
        回复
          .@ 光头熊罴 已有的外省学员,有的是完全脱产,来到广东,在跟师的医院附近租房住下,专心自学理论,定期跟师学习。也有的学员与导师沟通好了以后,与导师同吃同住,就像许多古代的师徒一样。还有一些学员则是在广东找到了另一份工作,这种情况在养生保健从业者中尤其多见,他们本就有丰富从业经验,或者技术也已经很老练,想通过师承方式系统学习中医并考取医师资格证书,在广东的养生馆、推拿馆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平时安排好自学、跟师、工作的时间就可以了。一些药师、西医师,师承学中医也是在附近找到了原来所从事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跟师学习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10-04 08:42
          收起回复
            @可靠的hu传奇 如今无论是中医西医,这样的着装都是主流的了。我们认为,中医师承不是单纯的传统文化学习,其定位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师。即使我们的学员是作为单纯的中医文化爱好者来拜师学习,我们也仍然是以培养中医师的标准去培养。自古以来,师承就是中医传承的根本之道,而师承的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临床跟诊。在临床上、在实践中实实在在地去领悟,才是学习、传承中医智慧的最佳途径。


            16楼2017-10-05 14:07
            回复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的爷爷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也请转达我们对您爷爷的敬意,老人家的热忱与担当,对我们有很大的鼓舞。
              以下是对您爷爷的意见和问题的回应:
              首先,说到医院中医师与民间行医者的水平的情况,我们认为,合法的医师不可能每一位都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一些在民间行医的“郎中”或“土医生”中,也可能传承着相当高明的医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就诊者对两者的期待值并不相同,一些就诊者或是旁观者对于两者的评价就可能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具体而言,由于对正规医院医生的期待值更高,所以在医院将病治好了,就诊者可能会觉得这是应该的,而常常不会广加传扬;如果没治好,反倒会大失所望,直言正规医院医生没有水平,浪得虚名;相反,许多就诊者在民间寻找“土医生”或者“土方”的时候,常常都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期待值并不高,一旦疗效确切,就诊者很可能会喜出望外,赞赏有加;如果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见得会非常不忿,而往往只是就此作罢而已,毕竟再去骂、去闹,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因此,事实上,在以上所举的四种情况中,“贬医院”与“赞民间”的两种故事,相对而言是人们更可能去传播的,但广为传播的并不都是真相,而很可能是扭曲了的事实。现行的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期待,而这种期待又主导了事实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扭曲。
              我们相信,在国家现代化、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中医的管理会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有效和恰当。尽管在早些年,可能一方面参照了现有的西医的管理制度,而另一方面中医本身的特点并不那么适用于已有的管理制度,《中医药法》的起草和颁布也经历了漫长和艰辛的过程,但是以后对于中医药事业、行业的规范与管理,定能更加符合中医药本身的特点,更加能保证中医人才队伍的质量,为歧黄之术的振兴保驾护航。
              至于您说的许多中医师缺乏中医思维,或者内在是个不伦不类的西医,我想,这个问题其实很大,也需要更全面地看待。
              一方面,可能原来的管理制度会导致一些中医师不好发挥;甚至由于中医和西医长期在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一些中医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走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我们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的健康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医和西医并非水火不容,绝对的中西医划分也不尽恰当。西医长期以来更多的是现代医学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西医也有传统医学,只是发展程度较低,多数都已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现代医学崛起的同时被摒弃了。由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强大的话语权,中国的传统医学,作为世界上传统医学最为成熟、最为强盛的一支,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制。但是,中医同样也可以现代化,中医同样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在深厚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现代科技为我所用,中医的现代化,必有广阔的前景。
              而师承作为中医传承的千年古法,是几十年来中医学界、业界都在呼吁和探索的传承方式。我们相信,能认可师承的中医师,一定也是懂得中医传承的真谛,认同中医的核心理念的中医师;能加入中医师承导师队伍的中医师,一定也是热爱中医,愿为中医的保护和传承无私奉献的中医师。我们对中医师承导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很有信心,对他们的担当也充满敬意。
              师承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导师库,且导师库也还在迅速地扩大。师承导师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涵盖所有专科和方向。学员在选导师时,像高考志愿填报一样,选择三个志愿导师,一般还要双方见面进行了面试,再最后作出选择,所以学员是有充足的选择空间的。另外,师承中心还有群师带群徒的制度,即使签订师徒关系合同确定了自己的导师,学员也还有许多的机会选择别的医生跟师学习,可以做到博采众长,避免门户之见的狭隘性。
              您说的民间的许多行医者,在过去乃至现在,都只能“非法行医”,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为了规范医疗人才队伍的管理,有效减少医疗卫生隐患,特别是《执业医师法》于1999年正式实施后,中医院校生逐渐成为执业医师队伍的主体。院校教育为中医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与中医本身的特点不尽适应,也为中医的传承带来了一些问题;同时,由于中医院校教育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培养规模有限、重科研而轻临床,培养的中医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基层中医师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民众对于优质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而在这十多年间,许许多多民间的行医者,一边自发通过师承、自学、家传的方式,传承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也为许许多多的就医者祛除了病痛,一边承受着法律、制度上可能的不公,他们的付出和坚守,也一定会得到历史和人民应有的肯定!
              对于传统医学的民间行医者的这种情况,国家早在2006年就颁布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原卫生部52号令),实际上就为民间行医者的转正提供了出路——即出师考核与确有专长考核两种。其中,出师考核的办法由于涉及到多个部门,管理体系庞杂,所以在办法颁布十年间,全国中医师承工作进展寥寥。师承中心所承载的师承工作,正是在52号令的指导下,结合广东省对于52号令的执行办法进行规划的。52号令开辟的另一条路径是确有专长考核,意在通过考核选拔出已有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民间行医者来,但是这个考核办法在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省份出现了浑水摸鱼、暗箱操作的现象,许多真正有专长的人没能通过考核,不少水平一般、并无专长的人却通过一些投机行为通过了考核。以后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还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此外,广东省中医药局还直接支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央电视台等联合主办了“杏林寻宝”活动,到民间去挖掘传统医学医术的宝藏,给许多有真正有专长的民间行医者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还安排医学专业研究生拜他们为师,传承他们的医术,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广受群众的欢迎。


              20楼2017-10-10 12:02
              收起回复
                @山吧观光团政委 您好。按照您说的情况,这位老医生有可能是由乡村医生或者医士转的执业助理医师。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基层(乡镇一级)是可以独立行医的,我们中心所招收的学员经过几年跟师学习以后,最终考的也是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而这个证老人家是不需要了。至于要由执业助理医师升为执业医师,都是要执业年限满了以后才能去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免不了背书考试的过程,具体对于这位老人家可能也是比较难了。
                老人家现在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他本人在村里或附近行医都是没有问题的,不是非得考执业医师。他问起这个问题,我推测很可能是跟他的儿子、孙女有关。因为他们这种医术的家传算是中医师承的一种传统的自发的形式,但是目前法律是无法认定的。按照相关的法规,师徒关系确定需要签订专门的合同并进行公证,而签合同的一个前提是这位老医生具备法定的带徒资格——副高级以上或从业15年以上的执业医师,而且还必须是中医类别才可以。老人家没考到执业医师,现有的资格证可能也不是中医类别,所以就不可能具备法定的带徒资格。换言之,在这个情况下,他的儿子、孙女也就无法通过他出师并获得行医资格。
                不知道您说的这位老先生是不是在广东,如果是的话,推荐他的儿子和孙女到中心来报名是比较合适的,中心可以安排他们到当地的医院去跟师学中医,四年以后就可以有合法行医资格,以后的前途也有一个基本的保障了。或者让他的儿子来进行师承学习,然后考了执业、满了年限,再让孙女来与她父亲签合同进行跟师,这样也是能走得通的。


                23楼2017-10-11 12:50
                回复
                  @医怡漪毅 中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将中医师承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推进师承教育与高等教育并举的医学教育改革,具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投入也是巨大的。
                  至于导师队伍的质量,中心的导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所有导师均为副主任以上。


                  31楼2017-10-12 20:15
                  回复
                    @医怡漪毅 副主任以上中医师即具备国家认可的带徒资质。对于省级名中医,本就有相关政策支持他们成立名中医工作室,向年轻医师传授医术和经验。
                    许多省级名中医,甚至全国名老中医,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师承教育的号召,收民间行医者、中医爱好者为徒,为基层中医师的培养无私奉献。这是师承学员之幸,更是基层百姓之福。
                    但是,以省级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的标准,反过来指其他副主任医师不够资格,我想,这是不合适。


                    32楼2017-10-12 20:22
                    收起回复
                      @医怡漪毅 因为执业年限短,就认为水平不足,恐怕也有失公允。如一些医师正式执业前,就拥有博士学历,按照相关管理规定,他们晋升一般也会更快。另外,晋升考核还需要综合患者评价、工作成绩、同事评价等多项指标。


                      34楼2017-10-12 20:30
                      收起回复
                        @医怡漪毅 此外,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许多名医的师傅成就不高,许多名医的弟子也只是默默无闻,自古不乏其例。
                        况且,对于师傅的选择,中医自有中医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西医西药的思路,一种药,有充足的实验数据证明有效,就大量生产,向千千万万患者推广使用;相通的道理,一位教授有水平,就认为他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良师。
                        而中医中药并非如此,一味药,一个方子,可以很便宜、很简单、很古老、很普通,但是辨证准了,配伍、剂量恰到好处,这就是最好的药;师徒关系规律相通,中医师承,是师傅因材施教,口传心授,徒弟侍诊左右,耳濡目染,岐黄之术传于举手投足间。秉性之契合,交流之顺畅,才是教学相长,传道授业的关键。


                        35楼2017-10-12 20:48
                        收起回复
                          @山吧观光团政委 @pangying0928
                          二位所言极是,这个情况我们确有考虑。推动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动中医药事业大发展惠及全民、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都是国家大计、民族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阶段,中心也只有脚踏实地,将现代中医师承教育制度设计好、建设好,才能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多配套政策出台,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支持。比如,下一阶段,中心还将吸引企业、慈善家捐赠,从退转军人中选拔师承人员,进行定向委培,向基层乡村输送中医师并建立相应基层中医诊所,三位一体,综合解决基层民众就医、退转军人安置、企业回报社会的问题,但是这也必须在现阶段的制度建设任务完成好的基础上才可以稳步推进。


                          38楼2017-10-13 00:00
                          回复
                            @白日放坡须纵酒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并非泾渭分明,更非水火不容。事实上,在中医院校教育发展的过去数十年间,已经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师承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多进展,积累了很多经验,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师承教育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认为,在过去的探索阶段,即使在中医药院校或专业中开展师承教育,师承教育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之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只是院校教育的注脚,院校教育的考评方式并无根本改变,师承教育的作用也必然有限。
                            我们今天倡导的师承教育与高等教育并举,就是要使师承教育在地位上不再从属于高等教育,而具有独立的地位和完整的体系,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赋予师承教育这样的地位,才能充分激发出中医师承教育的活力,完善好现代中医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基层中医药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必须大力弘扬中医师承这一几千年来中医传承的根本之道,建设完善现代中医师承教育。要使师承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注脚,才能使中医不再是西医的注脚。弘扬师承,振兴岐黄,造福桑梓,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中医院校教育在吸纳中医师承教育上有过很多的实践,现代中医师承教育则同样是在充分吸收了院校教育的种种优点的基础上建设的。我们组织所有的师承学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而所用的教材都是多年来经过院校教育反复检验的经典。我们设计跟师学习制度的时候,充分参考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住院医师规培制度。我们还会定期、不定期举办、承办各种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师承人员、一线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推动中医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所设想的中医药教育未来的蓝图,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之间,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替代,而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的共进。中医师承教育在基层临床中医师培养上发挥主要作用,而院校教育则充分发挥其优势,继续充实高质量中医药科研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金字塔”得以形成,师承人员为主体的基层中医师队伍成为“金字塔”牢固的根基;有效促进“金字塔”各级之间的交流,高端科研为基层医师提供学术引领,基层的病案为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病案支撑,检验科研成果的效用。
                            在未来,随着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素质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合理,中医也必能与国家各项医改、民生保障工程实现良好的配套,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进而实现岐黄之振兴,民族之振兴。


                            41楼2017-10-17 15:04
                            回复
                              视频来自:爱奇艺

                              中医师承导师马常青谈“西学中”师承


                              58楼2018-01-09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