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转换吧 关注:1,405贴子:43,041

回复:请问这种情况下,怎么记录入夏入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像09-10这种情况,无冬区正常就应该是在春节那波大寒潮秋春转换,但是赣州徐闻陵水这种情况是不是也要按这去分割春秋组就是个问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24-02-12 19:09
回复
    @贴吧用户_JQDJEGe @百日天YH 如图,我把2010年徐闻的例子编得更极端一些(但我感觉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现在夏组13:11领先,但你还会判定1.25入夏有效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24-02-12 20:39
    收起回复
      陵水县2009年入秋和2010年入夏,也可以成为教科书式入夏入秋。先说一下新国标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如果常年入秋日在1月15日或之前,则12月17日入秋有效,否则12月17日入秋无效。两种情况都是3月10日入春,3月12日入夏。这个破纪录的秋天长达近4个月,而且均温还>22℃。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4-02-13 08:15
      收起回复
        新国标看拐点是全冬气温最低的一天,肯定不合适,受极端值影响太大。我是看滑标最低点,能好一些,但还是无法解决拐点附近四组痒的问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4-02-13 08:34
        回复
          东方重演19/20了,这下你怎么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4-02-13 14:29
          收起回复
            给你们看一个更极端例子,虽然是不可能出现。这是某地上一年12月27日-这一年12月26日日均温图。你们能猜出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时间吗?(注明:2月15日-7月3日全是夏组,8月6日-12月26日全是冬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24-02-13 23:43
            收起回复
              气候中心的设定为什么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多段夏秋冬问题,就是因为存在着一个问题:只是考虑了冬→夏,夏→冬之间出现的返季现象,却把各个当年气候的最高和最低点都太理想化了(如图1)。实际上,各年冬季的特点各不相同,并不像常年平均那样,冬→夏单调递增,夏→冬单调递减,而是多峰性大量存在。就好像一座山脉一样,既有平缓的高地,也有险峻陡峭的山峰(如图2)。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24-02-14 12:45
              收起回复
                比如说15/16,17/18,20/21这种比较简单,就是一波大冷的主寒潮作为全冬最低点,显然这之前的都是秋,之后的都是春。但21/22,2月上旬下旬各一波寒潮,如果中间春组太长,比如福州,就会遇到多段冬比较的问题。而09/10、19/20、23/24这种一波一波实力相近寒潮的情况中,因为每波寒潮的性质千差万别,冷的那波往往较短,而没那么冷的可能又比较长,而且每波降温最大的地区也不同,多峰性问题大量存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24-02-14 12:54
                回复
                  比如说曲靖楚雄,2023年确实四季都有,但既经历了二段夏又经历了二段冬,玉溪要暖一些,夏是一整段两个半月(5.3入夏7.19入秋,中间返春失败,6月中间刷了五个春秋组但也是无效的),但冬一段6天一段5天。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24-02-14 13:41
                  回复
                    所以说,对于四季分明区这个词,我觉得还有待商榷。国标只要四季皆有即四季分明,但实际上华南云南不少地方,虽然四季俱全,但是每年冬季的最冷点千差万别,不像北方的夏季最热点基本每年都在那个时候。云南不少地方夏季最热点也不固定。所以我觉得只分常年有夏/秋/冬和常年无夏/秋/冬太过于粗糙,还应该考虑是否稳定的问题。我再细致地分出了以下几类:
                    I类:常年有稳定冬
                    II类:常年有不稳定冬,即常年有冬,但冬季不稳定
                    III类:常年不稳定冬,即常年不能稳定入冬
                    IV类:不稳定无冬
                    V类:较稳定无冬
                    VI类:无冬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24-02-18 14:13
                    回复
                      I类:常年有冬,而且在没有寒潮的时候,能够稳住冬季,不易发生二段冬。代表城市:长沙、南昌、杭州、成都、贵阳
                      II类:入冬率>90%,但需要有寒潮才能入冬,在没有寒潮的大暖阶段,冬季容易维持不住而产生二段冬。代表城市:重庆、昆明、赣州、温州、南平、桂林、韶关
                      III类:50%<入冬率<90%,代表城市:南宁
                      IV类:25%<入冬率<50%,代表城市:广州
                      V类:5%<入冬率<25%,代表城市:百色、攀枝花、深圳、汕头、漳州
                      VI类:入冬率<5%,代表城市:海口、香港、台北
                      其中II、III、IV类区是二段冬的高发区,而V、VI类区,比如百色,倒不易发生二段冬,因为他入一次冬就已经很难了,好几年才一遇,想一个冬季入两次冬那基本不可能。二段夏和二段秋也是一样,比如昆明易发二段夏而丽江就不会。
                      因为我没有充足的数据,没办法对这些地区的多年气候进行大量研究,所以具体的阈值还有待商榷,但这六类区的分类我是基本有确定性结论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24-02-18 14:48
                      回复
                        陵水的例子用加权法算的结果:
                        最低日均温是3月10日的15.7,但那轮只有三个秋日,四个秋组,不能算一段秋。故这轮直接淘汰。
                        三段秋中第一段组数与第二段相同,但长度和极端低温都不如第二轮,故直接淘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24-03-02 22:38
                        回复
                          剩下两段,1月中旬段8:7胜2月中旬段,判定1.8入秋,1.13秋春转换,1.19入夏。而且当年陵水1月均温22.5,2月均温23.5,1月13的17.8也没比2.19的17.0低很多,怎么说都还是算秋在1月更合适。不像徐闻,2月入深秋了,而且刷了两个冬日,而1月最低点1.13均温15.4,一个深秋组都没有,只能算2.17秋春转换,2.24入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24-03-02 22:49
                          回复
                            @蓉量瓶 把六盘水、保山、曲靖2023年入夏入秋再发到这里,我要做个汇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24-03-11 18:17
                            收起回复
                              六盘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24-03-11 19: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