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21,411贴子:3,421,929
  • 5回复贴,共1

以东统西 以东南而窥天下--楚汉期间项羽的战略试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东统西 以东南而窥天下--楚汉期间项羽的战略试论
历代论及项羽总会有一些大而无当,只有结论没有推论的话,比如项羽根本不懂战略,其行为无一不违反战略原则,一切都照好恶来安排而不考虑后果;比如项羽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战略家;项羽从来没有半点统一天下、称王称帝的野心,他的理想仅仅是维持别人表面对其的臣服。这种认识来源已久,现在徐州还有民间流传着项羽立都彭城,放马南山,认为天下太平的传说。或则是史记过于渲染其勇的描写,后世已经认定项羽是李逵似的人物,除了易怒就是大怒,脑子里再没有别的东西。
在这样的认知下,无怪项羽的战略思想上下两千年无人问津。有不少学者在赞叹项羽天下无双的军事才能的时候,总要感叹有军事才能的项羽没有多大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战略。似乎政治、战略成了一个筐,什么解释不了、解释不通的问题都可以装进去,于是乎大家就可以偷懒和心安理得了!
批评项羽战略低能的人,多半指责其鸿门宴不杀刘邦,消灭未来夺取他天下的对手;二指责项羽分封诸侯,没有在当时就君临天下;三指责项羽不都关中,没有在日后的战争中占据地利。在以上章节都一一已经做了分析,以上三者更多的是形势使然不得已,如果项羽反其道而为之,恐怕就犯了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了。假如批评者站到项羽的位置,恐怕不会有人比项羽做得更好。
虽然项羽没犯下明显的低级错误,化解了当时眼前的危机,是否就能认为项羽就战略高明,对以后的局势有大的规划和布局呢?由于项羽作为失败者基本没留下关于其谋划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其作为上来分析之其天下大略的战略。
1、东南形胜——天下四角的战略
地理向来是军事行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孙子说:“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我们在研究古代军事历史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当时的天下地理大势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历史。
学者饶胜文在《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 “棋盘型格局”,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既然是棋盘型格局,那历代逐鹿中原的群雄们可以说在下一场场大型博弈的围棋。那些纵横交织的山河是中国这块大棋盘的经纬。中国的腹地,则因几列东西向与南北向山河的交错分布,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而这些板块可以看作“棋盘”的边角和腹地。在这块军事地理的大棋盘中,围棋里的“金角银边草皮肚”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在谋取天下这个游戏中,必然要先占据角,以四角为基业,再发展边翼,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再图谋中心地带,进而席卷天下。
中国古代因为地理、经济、气候、人文的多种综合因素,形成西部重于东部,北部重于南部,所以天下四角,以西北最佳,东北其次,而东南、西南最差。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处于西北的关中无疑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这点被历史多次证明,也是当时为大家所公认。
但是关中虽然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对项羽来说却是极度不合适(上文已经详细论述),而项羽的基业却在东南之地,处于东南之地的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是其起家龙兴之地,并牢牢的在其掌握之中。也就是说从天下地理大势来看,项羽已经先天占据其中一角之地。
当时东南之地经济条件比较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就是一个富裕的经济区,人烟稠密。西汉初期的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后世以东南为基业的政权的多以南京为重心,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也就是说想保证东南政权的稳定安全,必然要保证长江上游的安全,不至于敌对势力顺长江而下威胁东南政权;但是想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东南政权必须要占领淮泗(淮水泗水流经区域,今河南东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西南交界),只有控制住长江,而没有占领淮泗地区,必然国弱而无力进取中原。
彭城为淮北泗水根本,泗水从彭城附近流过。泗水向西北上溯,开巨野泽可入黄河,南流途中又汇纳汴水、雎水等河流。彭城所在的泗水郡更是众水汇集,大的水系就有雎水、泗水、汴水、颖水、涡水、淮河等,彭城的北面五十里处就有大湖微山湖、巨野泽、梁山泊等相连,直与黄河、济水相通。控制彭城以及彭城所在泗水郡的就等于控制了五大水系,控制整个淮泗地区也就对中原处于进攻状态,随时可席卷中原。
项羽有问鼎天下之心,自然要以彭城为中心,另外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自王东魏的东郡、砀郡不但保证彭城西部的安全性,更是控制住西进中原东部的喉舌。另外楚汉时期东南相对开发较晚,文化落后,没形成大的政治气候。所以项羽以当时楚东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彭城(今徐州)为都城,建立以彭城为重心,以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为战略后方的西楚政权势力。
项羽以东魏和楚东国的九郡为国土的西楚政权,可以说已经占据“棋盘型格局”的东南角。占据边角之地,就占领到一定的先机,从四角之地兴起的势力,上可君临天下,下可足以称雄一时。从中国历史来看大多都是以四角得天下,也略有部分以中原兴起得天下者(典型者如曹操),至于那些割据于四角而称雄一时的枭雄,在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欲据四角之地而窥天下,必先争夺两翼。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四边指山西(河东郡、太原郡)、山东(齐国、薛郡)、湖北(南郡、衡山郡)、汉中(汉中郡)四大区域。此四地居于两角之间,既是衔接两角的枢纽,又是其相争时的焦点。四边之地也具有山河之险,但整体的地理条件逊于四角。汉中、山西之于关中,山西、山东之于河北等,均可视为两翼。无论坚守一角,抑或是攻取天下,居于四角的势力均不可不经营好两翼之地。
东南角的西楚政权的两翼则是齐鲁(山东)和南郡、衡山郡、九江郡三郡(荆襄与淮南,今湖北和安徽南部)。齐鲁(山东)足以屏护淮泗上游,南郡、衡山郡、九江郡(荆襄)足以屏护江汉上游。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
汉元年四月,项羽在关中完成分封后,第一步就是回师彭城驱逐义帝熊心南方就职,而自己则整合西楚势力。随着熊心的重臣陆续投靠西楚,项羽逐渐完成占据东南,坐拥九郡之西楚势力的整合。接着项羽是如何其制定天下战略的呢?


IP属地:湖北1楼2019-11-29 17:50回复
    2、齐鲁攻略——经营两翼的战略
    历代对项羽经营天下的战略都无从考究,基本上认为是凭喜好做事毫无战略规划。现也有学者重新看待,亦不过认为从楚汉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项羽所采取的战略正是薛公所说的“中计”。
    所谓薛公的中计乃是以东南为根基,出兵中原,占据荥阳、成皋、洛阳,最后通过函谷关直入关中。此计出于汉高帝十一年七月,英布造反于淮南,故楚令尹薛公对刘邦分析,英布有上中下三策战略可行:
    上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大意是: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檄燕国、赵国固守本土,山东地区(关中以东)就不再归汉政府所有了。
    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大意是: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仓,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还很难说。
    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大意是: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下蔡,投奔到越国、长沙郡,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英布造反时期所处地理位置是位于淮河以南的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湖北东部,英布造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东占领吴国(东阳郡、会稽郡,今天淮河以南的江苏以及浙江),也就是占据东南角地,然后向西向北占领东海郡、泗水郡。其势力范围相当于项羽的西楚国。下面薛公所讲的上中下三策,其实就是占据东南角地后战略上是如何选择的?
    上策乃北上占领齐鲁结盟燕赵,也就是经营右翼四边之一的山东,联合河北共抗关中势力的汉政权。如果采用此策,将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关外之地不复为汉政权所有。
    中策乃西进韩魏之地,占据汉政府的粮仓,也就是以东南边角之地,直接逐鹿中原,和关中势力的汉政权拼一高低。如果采用此策,胜负将取决于中原之地的胜负,所以未知胜负。
    但是英布偏偏选择了下策,也就是仅仅自保于东南的政策,无战略进取之意,所以汉政府高枕无忧。
    也就是说在当时东南势力政权,要对抗西北的关中政权上策则是北上占领齐鲁,
    这在当时基本为共识。汉人桓谭对此上中下三策有精彩的评论 “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同样处于东南势力的两翼为何右翼的山东(齐鲁)重于左翼的湖北(荆襄,当时的南郡、衡山郡)?从地形上来看山东(齐鲁)地理位置处于进攻,西可进攻中原,北可以进攻燕赵,清人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评价:“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而湖北(荆襄,当时的南郡、衡山郡)则多处于守势,主要沿江防止汉中势力、襄阳以北势力沿江而下,威胁东南腹地。而且当时水军并不发达,主要战争都取决于车骑和步兵为主,战船仅为辅助。
    在当时不论是经济上、山川形势以及人众兵力,作为东南政权必须要掌握山东(齐鲁),如果能够控制齐地也就掌握了关东最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区域,有足够的实力来和关中的政敌对抗。
    楚汉时期的齐地是当时关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口繁息,物产丰饶。司马迁曾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齐地的工商业相当兴盛,因此是著名的富庶之邦。尤其是大都临淄,如苏秦所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主父偃亦称:“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汉武帝说:“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
    从山川形势和人众兵力来看,齐地也是割据混战当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秦曾对齐宣王说:“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田肯所言:“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另外山东(齐鲁)的地理位置兼以与西楚北部东北部犬牙相错,高屋建甁,虎视彭城,对西楚政权处于极大的威胁。后来汉政权占领齐国后,汉将灌婴率骑兵从齐地南下,深入楚国东海郡、泗水郡、甚至东阳郡,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可以说把西楚政权的后方巢穴摧毁殆尽,无法在得到兵员粮草的补给。而后汉朝的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也是依托于东魏之地,屯大军于薛郡(鲁地),派轻骑深入到东海郡断绝吴楚联军粮道,导致吴楚联军无粮而大败。也就是说失去山东(齐鲁)的屏蔽,处于东南的西楚政权在面对汉政权势力的侵犯,整个北部东北部的侧翼
    完全暴露在敌对势力眼皮之下。不但无力逐鹿中原,而且侧翼漫长的边境线无法进行保障。
    从资料上看,项羽在整合西楚资源后,第二步就是北上齐国。关于此战略后世研究者要么视而不见,不认为项羽有既定战略;要么认为项羽战略严重失误,以为项羽上了张良的大当,应该西进对付刘邦才是上策。
    关于项羽北上齐国的战略,后世皆以为受了张良书信的蒙骗,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使张良徇韩,乃谓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幷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当时的局势是汉元年八月,刘邦刚入主关中,正在平定三秦残余势力;而齐国田荣已经兼并三齐之地,正密谋帮助陈余复兴赵国;此时项羽刚把义帝熊心驱逐江南,正在整合西楚势力,也就是项羽现在无法控制关中势力的恶化。按后世成王败寇的思路,项羽此时应该西进进攻刘邦才是上策,但是后世的研究者对当时的局势却视而不见,项羽如果进攻刘邦是否要通过中原?中间有殷王、韩王、河南王的势力,是否要先击败三王势力?是否要放任自己的侧翼不管,只追求消灭敌人?
    当然项羽不是后世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腐儒,事情缓急轻重是分的清楚的,战略目标也是明确的。如果说项羽受了张良书信的骗,为何又封亲信故吴县令郑昌为韩王,到颍川郡抵抗刘邦西进?另外刘邦借口迎接父母妻子回关中,派一支军队从武关汇合南阳王陵势力西进,也被项羽派军中大将钟离昧堵在阳夏。上文中笔者曾经叙述过,项羽利用分封对齐国进行战略瓦解、分化、搅乱以及驱虎吞狼之种种手段,显然项羽对北上控制齐国的战略是早有计划。当时田荣刚兼并三齐,如果给予田荣时间予以消化,必然增长其实力,最后尾大不掉,而项羽之前的种种谋划也为他人做嫁衣了。这也是项羽不得不尽快北上解决齐国战事。
    由此可见,面对当前形势,项羽对中原采取防守的形势,而把战略首个目标放在北面的齐国。此战略在当时对东南势力可以说是最佳的上策。


    IP属地:湖北2楼2019-11-29 17:53
    回复
      3、山东战守——东南窥天下之局
      由于以东南而窥天下的战略,项羽是历史首创者,历代皆忽略对其战略布局、目标、效果合理性的研究,甚至因为失败者的身份,后世也基本无人去借鉴其战略思路。几年后英布造反,其形势大致略同于西楚政权,但是战略思维欠缺的英布排兵布阵皆学习项羽(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但战略上丝毫无借鉴项羽北上齐鲁的战略布局(上计),以致错失大好机会。导致刘邦得齐鲁之汉军的帮助,从北、西两个方向夹击,英布大败而身死长沙。
      五十年后吴王刘濞带头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虽然有种种战略失误,但是最关键之处无过于齐王的失约反叛,山东(齐鲁)其他叛乱的诸侯王围攻临菑三月不下,导致吴楚联军屯兵于梁地无寸土可进取,以致使得汉将周亚夫从山东绕道东海郡断吴楚联军之粮草,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三个月就风消云散!
      到了三国时期的吴东政权基本都以湖北(荆襄)为战略攻略重心,为统一江南而为之。对逐鹿中原的战略,基本上是以长江上游的襄阳北略南阳盘地;东部却以合肥为突破口北上,沿河而西。除了实力不如占据中原的魏国外,战略方针依然是薛公所说的“中计”。
      从东晋南朝到南宋,南北对峙形势下的东南政权,举行过多次北伐。除了刘裕的北伐成功占领关中长安外, 其他的均告失败。
      如公元320年东晋祖逖北伐、公元349年褚裒北伐、公元353年东晋殷浩北伐、公元384年东晋谢玄北伐、公元505年梁朝萧衍北伐、公元573年陈朝吴明彻北伐、公元1136年南宋张浚北伐基本都是以东南而西略中原,最后不是告之失败,就是徒劳无功。这其中又以刘宋元嘉北伐和南宋端平北伐是为典型,这两次北伐失败最能反映出东南政权逐鹿天下不经营两翼而直攻中原的战略。
      取得一定影响的北伐,基本都是从两翼的经营着手。如恒温北伐自荆襄出兵:先经襄阳、入武关;后又自江陵北进,攻克旧都洛阳;岳飞北伐也是自襄阳北进,攻略中原之地。但是东南政权逐鹿天下者仅经营左翼的荆襄也难以席卷天下,最终自保于东南。
      历史上由东南角最终成就天下者只有朱元璋一人,除了因为政治、地理、经济、气候、人文的多种综合因素外,在制定天下攻略时大多出淮河正面,争于中原四战之地,而缺乏对两翼的经营,造成攻守形势缺乏依托,;对两翼的经营则重湖北而轻山东,过于看重长江流域对东南的威胁,多经营长江上游的荆襄以自保,而少有经营淮泗而至齐鲁(山东)者,以致于进取不足,自保有余。而刘裕的北伐,朱元璋的北伐最终能成功其战略方针基本都和占领山东有莫大的关系。
      公元416年八月,刘裕趁后秦国主姚兴死后诸子内讧出兵进攻关中。其战略布局大致分三个方向:一,左翼大军从荆襄一路北上进攻洛阳,一路西进攻克武关;二,中路大军从寿春(今安徽寿县)进攻中原的腹心许昌,一路沿汴水进攻中原的荥阳;三,右翼刘裕亲率主力从彭城溯泗水,开巨野泽入黄河西进中原,并在山东西部边界镇守大军虎视眈眈监视魏国,掩护主力大军西进。
      几路大军互相配合作战,布局完美,最终一举攻克了关中和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第一次完成了东南政权对关中政权的征伐胜利。但是这次战略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却在七年前刘裕对山东的经营,保证了其侧翼的安全,可以专心西顾而无后路被抄之威胁。另外经营山东不但可威胁到北魏,而且控制了泗淮水系的上游,北可进攻河北,西可进攻中原。而无山东的经营,东南政权侧翼严重受到山东势力的威胁,无法逐鹿中原。果然后来刘宋由于内乱,导致刘宋之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山东沦陷于北魏,刘宋王朝由攻转守,每况愈下。
      朱元璋的北伐方略,更显示山东对东南政权的重要性。朱元璋曾分析:“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由运河北进,进攻山东。占领山东后向西攻取中原,抵达潼关阻止关中元军之东出。最后北上攻略河北,占领元朝大都,从河北进攻山西,最后进军关陇、巴蜀,统一天下。明军北伐的作战过程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既定的北伐方略实施。占领山东的战略无疑是关键所在,甚至徐达进攻山东前,朱元璋还写信指导其山东攻略的方向。
      从历代东南政权经营的成败,我们可以得出只占据东南势力,而无占据东南两翼---湖北(荆襄)与山东(齐鲁)者,顶多只能割据一时,而无法自保其身。
      占据东南势力,同时经营两翼湖北(荆襄)与山东(齐鲁)者,进退自如,进则席卷天下,退者可保半壁江山。
      占据东南势力,经营左翼湖北(荆襄)者,进可北上威胁关中河北势力,退可自保于东南,形成割据江南对峙南北的局面,但是却无能问鼎天下;当其他政权势力主将庞大时,东南政权无法自保,必将被其他势力取代。
      占据东南势力,经营右翼山东(齐鲁)者,虽然会遭受关中,汉中势力顺水南下,直捣黄龙的威胁,但是依托山东北可威胁河北,西可进攻中原,问鼎天下,成就大业。楚汉时期南方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条件皆次于北方,而水军依然无法成为逐鹿天下的主力,这个时候山东就显得对东南政权极为重要,可以说决定东南政权。另外从天下大势上分析,得山东对东南政权来说更多的是主动进取中原,在战略上占据更多的主动。
      在项羽灭秦帝国前,项梁也曾经预演过东南出兵的战略,项梁主力北上东海郡,最后入驻彭城。而项羽为偏师顺着淮水西进中原,虽然有所斩获,但终归无法立足中原。后来项梁和章邯对峙,派刘邦项羽攻略中原,由于齐国拒绝出兵联合作战,导致章邯得到河北秦军支持,一战而忙,可见齐国对东南淮泗政权侧翼保护的重要性。项羽作为定陶战役的亲历者自然深以为鉴,不会轻视齐地的作用。后韩信占领齐国,连天不怕地不怕的项羽都感到惊恐,可见项羽对齐国的重视性。


      IP属地:湖北3楼2019-11-29 17:54
      回复
        5、直捣黄龙——刘邦破项羽的局
        后世之人,皆认为刘邦乃一无赖之徒,除了善于用人,并无什么特长,尤其在军事上毫无建树,百战百败,全赖韩信才打败项羽成就天下。刘邦对项羽的楚汉之争只是流氓对武夫而已。最早这样的认识当为,魏晋时人阮籍大发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基于这样的认识自然也就无从战略可研究了。
        刘邦不但是卓越的政治家,而且是极为高明的战略家。学者朱东润在其《史记考琐》认为楚汉时期真正的战略家有三人:“吾尝以为楚、汉之际,高祖、项羽为两雄,韩信、彭越、英布皆未尝有争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才,其足与刘、项抗衡者独一陈豨,而论者多未之及,遂使英雄埋没而不彰,为尤可惜也。”
        楚汉时期处处显示刘邦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而当时可以与刘邦颦美者唯项羽一人耳,其他皆被刘邦玩弄于手掌之中。
        汉元年四月,刘邦带领大军回汉中就职,在当时诸侯联军未离开关中时,“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到达南郑时“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刘邦在立脚未稳时,就采用韩王信之策(非淮阴侯韩信,汉书此点错误)“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利用将领士卒思乡之情经陈仓故道绕道千里进入陇西,由西向东攻略关中。
        汉书记载刘邦出汉中的时间是汉元年五月,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邦就开始西进陇西,实行大迂回战略,在当时可谓有极大的风险。不但在陈仓被章邯军堵住,差点打道回府;而且在平定三秦时战死两个列侯,可见战争之惨烈,夺关中多么侥幸。刘邦可以顺利平定三秦,除了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外,让章邯来不及调兵遣将,犯了逐次添兵的失误;主因是得到巴渝少数民族之助,关于刘邦汉中巴蜀得到巴渝锐士相助,史有记载: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阆中有渝水,巴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令乐府习之。”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晋朝常璩编辑《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乡侯。”
        晋书乐志记载:“汉高祖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因率贾人以从帝为前锋,号板椐蛮,勇而善斗,……其俗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其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巴渝舞》。”
        得到巴渝锐士相助,应该看是刘邦早有准备,史载汉将郦商汉元年十月平定汉中,到汉元年五月已经超过半年的时间,可以证明刘邦战略眼光高明,高瞻远扬,正如学者朱东润所言“以吾观之,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每每能取远势,此则韩信所不能知,不独以将将之才胜于将兵也。”
        我们来看项羽分封诸侯后的一年内天下形势:
        汉元年四月,诸侯各回自己的领地,刘邦入汉中,项羽回彭城驱逐义帝熊心。
        汉元年五月,东西两端的齐田荣、汉刘邦同时起兵造反。田荣击败齐王田都。
        汉元年六月,齐田荣追杀田市即墨自立为齐王。
        汉元年七月,田荣授权巨野的彭越为将军反梁地击杀济北王安,田荣并王三齐之地。项羽诛杀韩王成。
        汉元年八月,刘邦击败雍王章邯,包围章邯于废丘,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项羽解决掉义帝熊心并驱逐到长沙。项羽立郑昌为韩王,为阻拦刘邦东进做准备。臧荼击韩广于无终,占领整个燕国。
        汉元年九月,刘邦以迎父母妻子为借口,派将军薛欧、王吸从武关汇合南阳王陵兵,向东进攻西楚,项羽派钟离昧在阳夏阻拦住汉军。
        汉二年十月,义帝熊心在长沙被叛军所杀。陈余向田荣借兵赶走张耳,控制赵代之地。
        汉二年十一月,刘邦派兵向西平定陇西,封韩王信为韩王,西击韩王郑昌。河南王申阳投降刘邦。
        汉二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主力北上攻齐国。
        汉二年正月,张耳杀项羽使者,投奔刘邦。项羽在城阳击败田荣,田荣逃之平原被杀。刘邦派军队平定北地郡。
        汉二年二月,项羽立故齐王田假为齐王。刘邦除秦社稷,立汉社稷。项羽派陈平占领河内郡。
        汉二年三月,刘邦出关击楚,魏王豹、殷王投靠刘邦。韩王信定韩地,郑昌降刘邦。田荣弟田横聚集齐兵反项羽城阳,击败田假,田假逃到楚国,项羽杀田假。
        从大事表我们可以看到,从汉元年四月各路枭雄从关中回自己的地盘,已经开始新一轮的角逐。其中关键的一个月是汉元年八月,此月项羽驱逐掉义帝熊心,掌握住西楚政权,占据东南之地;刘邦击败章邯,得到关中,占据西北、西南之地;燕王臧荼得到燕地,占据东北之地;田荣并三齐,占据齐国;另外南方三王占据长江沿线。可以说四角之势已经渐成,但论实力尤以项羽刘邦东西为两雄。此时项羽刘邦均未能稳固好基业,项羽刚得到西楚的统治权,必然要整合西楚各个派系势力以及地方势力;而刘邦也刚进入关中,虽然围困住章邯,塞王欣、翟王翳已经投降,但是关中陇西、北地、上郡还有大量三秦残军,可以说需要大量时间平定。
        五个月后,汉二年正月亦是一个关键时间,项羽在此月大败齐田荣,一直攻占到齐国东边边境直到海边,并另立新齐王,欲控制齐地;而刘邦在此月也平定上郡、陇西郡和北地郡,并且河南王申阳也投降了刘邦,刘邦占据三川郡,控制了豫西通道,此时刘邦仅剩下占据废丘的章邯尚未解决。
        再这样的局势下,虽然刘邦虽然占了先手,但是项羽只要掌握齐地就无后顾之忧,最次也能保住半壁江山和刘邦东西对峙,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亦可反攻关中,一统天下。显然当时的胜负在于项羽是否能掌控齐地,面对刘邦咄咄逼人的状态,项羽带所有的主力北上攻齐。之前利用分封大大消弱了田荣的势力,瓦解了田荣的阵营,对田荣一战显然也经过项羽的精心布局,以致一战就击溃田荣大军。在击溃田荣后,项羽一边安排兵马在中原拦截刘邦东进;一边加快速度平定齐地。
        从关中东出中原,共有三条干线北路为晋南通道;中路为豫西通道;南路为商洛、南阳通道。晋南通道派陈平和后续的项悍军平定河内郡阻拦;豫西通道派韩王郑昌以颍川郡阻拦;南阳通道派钟离昧在阳夏阻拦。除了南阳通道外其他两路均告失败。项羽这个时候急于稳定齐地的局势,采用激烈的手法“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而《史记英布列传》汉使者随何说英布:“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
        从项羽一路毁齐城池,杀田荣降卒的作为可以看出项羽急于破坏齐国战争潜力,稳定齐国局势,然后全力与刘邦中原决战的战略。以致于项羽要亲自背负攻城器材,身先士卒,鼓舞士气。
        此时刘邦的关中也未全部稳定,章邯虽然被包围在废丘,但始终是关中心头上的一根刺。关中各个地区刚刚征服,尚未完全平定。按正常策略刘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稳定关中,另外出兵河东郡,拿下整个山西(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保护自己的侧翼,再逐鹿中原,最后与项羽的东方政权决一高下。秦帝国统一天下基本就是走的这个战略,先拿下汉中巴蜀,占领南郡,再攻克河东郡,拿下整个山西。战国时就有人叙述过秦国的战略“故曰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方三千里,则秦未可得独招而夜射也。”
        但是刘邦是极其富有战略眼光,极其有胆略的军事家,此时已经完全洞彻项羽的战略。按照既定战略走下去,刘邦不但无法战胜项羽,让项羽解决好后顾之忧,凭借项羽的军事实力刘邦将会长期处于不利的局面。所以刘邦不能按常理出牌,在后方未稳,根基未深的情况下大胆出击中原,并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典型的围魏救赵,攻之必救,一下子就打破了项羽的如意算盘,面对刘邦的战略冒进,项羽进退两难,救彭城则再难平齐;接着平定齐国却后路被断。不论是进是退,皆落入刘邦掌握中,难逃前后被夹击身死的下场。
        面对刘邦张开的大网,项羽该如何反破其局,冲出重围呢?


        IP属地:湖北5楼2019-11-29 17:57
        回复
          附录项羽分封之后到发生彭城之战前后间的大事表
          时间 项羽大事记 刘邦大事记 齐国大事记 其他诸侯大事记
          汉元年四月 项羽回彭城驱逐义帝熊心 刘邦入汉中 各回其领地 各回其领地
          汉元年五月 刘邦造反,出汉中 田荣造反进攻田都
          汉元年六月 田荣追杀田市于即墨自立为齐王
          汉元年七月 项羽诛杀韩王成 田荣并王三齐之地 ,田荣授权巨野的 彭越为将军反梁地,击杀济北王田安
          汉元年八月 驱逐义帝熊心到长沙 包围雍王章邯于废丘, 臧荼击广无终,占领全燕。 立郑昌为韩王,阻拦刘邦东进 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汉元年九月 项羽派钟离昧在阳夏阻拦住汉军。 刘邦以迎父母妻子为借口,派将军薛欧、王吸从武关汇合南阳王陵兵,向东进攻西楚
          汉二年十月 义帝熊心在长沙被叛军所杀。 陈余向田荣借兵赶走张耳,控制赵代之地。
          汉二年十一月 刘邦派兵向西平定陇西,封韩王信为韩王,西击韩王郑昌。 河南王申阳投降刘邦。
          汉二年十二月 项羽率领主力北上攻齐田荣
          汉二年正月 项羽在城阳击败田荣 刘邦派军队平定北地郡 田荣逃之平原被杀 张耳杀楚使,奔刘邦
          汉二年二月 项羽派陈平占领河内郡 刘邦除秦社稷,立汉社稷。 项羽立故齐王田假为齐王。
          汉二年三月 楚杀齐王田假 刘邦出关击楚 田荣弟横反城阳 魏王豹、殷王投靠刘邦 韩王信定韩地,郑昌降刘邦。 击田假,田假逃亡到楚国


          IP属地:湖北6楼2019-11-29 19:02
          收起回复
            早在彭城战败后,刘邦听从张良下邑画策制定楚汉军事战略,其战略核心是通过持久战联合天下诸侯来逐渐耗死项羽,并获得胜利,其战略实施是分三步骤来规划执行的。
            第一个步骤以防御为主,阻止项羽西进的攻势,并形成对峙局面。为汉政权的缓上一口气来,并消灭腹心坚守废丘的章邯。
            第二个步骤是,做好中原层层布防,正面拒敌,牵制项羽。使西楚大军不得从豫西通道、晋南通道杀进关中,蹂躏自己的平原区域,破坏其战争潜力。
            第三个步骤是,从关中经营右翼,开辟北方第二战场。
            我们来分析刘邦的战略计划,虽然以持久战为核心。但是对天下大势地理位置的运用还是典型的以“棋盘型格局”边角战略。
            项羽又面临一次战略选择,从时机上来看,已经失去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而西楚却面临着内有彭越盘踞在西楚的心脏之地,外有韩信张耳在赵国居高临下。想通过彭越的骚扰顺利消灭刘邦是个相当困难的事情。项羽面临两种选择:前一种是求稳,先解决居于东郡的彭越。但是这种战略必然会让刘邦缓过劲来,并和赵国的韩信一起东进,占领中原再压缩西楚的战略空间,把西楚压制在东南一角;后一种则是冒险倾尽全力,西进中原,进行中央突破,对刘邦实施斩首行动,力求在韩信、彭越援救之前杀死刘邦或进入关中毁掉刘邦的根基。
            和刘邦一样身具有战略冒险精神的项羽选择了后者,不成功便成仁,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去争取。骨子里项羽和刘邦都是同一类人,极为不甘心据人之下,宁要轰轰烈烈的死也不要苟延残喘的活着。
            关于项羽战略冒险实行的斩首行动,后世评论依然是无谋,血气方刚,毫无具体战略规划,全凭一己喜怒作战,基本对项羽的行为都打零分。对比五十年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遇到的形势大致雷同于项羽。汉政府坐守关中,派大将军窦婴屯荥阳;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太尉周亚夫带大军击吴楚。周亚夫听从邓都尉的计策:“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正义遣正反。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饟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彊制其罢极,破吴必矣。”也就是建议周亚夫屯兵于昌邑(当年彭越盘踞的大致位置),用梁地抵抗吴国,吴国必然使尽精锐进攻。而周军则深沟高垒拒绝作战,并派骑兵绕过梁地,彭城从东海郡骚扰吴楚联军的粮道,等到吴国进攻梁地粮食用尽,自然就可以大败吴楚联军。周亚夫听从之。果然战争走势就像邓都尉分析的那样,三个月即消灭吴楚联军。
            而在当时吴少将桓将军却提出一战略冒险方案“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原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基本就是师承项羽的斩首战略,放弃进攻梁地,直接西入洛阳,得到敖仓粮库,占领成皋荥阳这样的战略要地,以为荥阳而号令诸侯。但是吴王的老将们都抱着谨慎稳妥的态度,放弃了这个冒险战略。
            后世的评论家又一致认为吴王刘濞毫无魄力,自恃拒谏。


            IP属地:湖北22楼2019-12-09 11: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