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统西 以东南而窥天下--楚汉期间项羽的战略试论
历代论及项羽总会有一些大而无当,只有结论没有推论的话,比如项羽根本不懂战略,其行为无一不违反战略原则,一切都照好恶来安排而不考虑后果;比如项羽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战略家;项羽从来没有半点统一天下、称王称帝的野心,他的理想仅仅是维持别人表面对其的臣服。这种认识来源已久,现在徐州还有民间流传着项羽立都彭城,放马南山,认为天下太平的传说。或则是史记过于渲染其勇的描写,后世已经认定项羽是李逵似的人物,除了易怒就是大怒,脑子里再没有别的东西。
在这样的认知下,无怪项羽的战略思想上下两千年无人问津。有不少学者在赞叹项羽天下无双的军事才能的时候,总要感叹有军事才能的项羽没有多大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战略。似乎政治、战略成了一个筐,什么解释不了、解释不通的问题都可以装进去,于是乎大家就可以偷懒和心安理得了!
批评项羽战略低能的人,多半指责其鸿门宴不杀刘邦,消灭未来夺取他天下的对手;二指责项羽分封诸侯,没有在当时就君临天下;三指责项羽不都关中,没有在日后的战争中占据地利。在以上章节都一一已经做了分析,以上三者更多的是形势使然不得已,如果项羽反其道而为之,恐怕就犯了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了。假如批评者站到项羽的位置,恐怕不会有人比项羽做得更好。
虽然项羽没犯下明显的低级错误,化解了当时眼前的危机,是否就能认为项羽就战略高明,对以后的局势有大的规划和布局呢?由于项羽作为失败者基本没留下关于其谋划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其作为上来分析之其天下大略的战略。
1、东南形胜——天下四角的战略
地理向来是军事行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孙子说:“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我们在研究古代军事历史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当时的天下地理大势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历史。
学者饶胜文在《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 “棋盘型格局”,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既然是棋盘型格局,那历代逐鹿中原的群雄们可以说在下一场场大型博弈的围棋。那些纵横交织的山河是中国这块大棋盘的经纬。中国的腹地,则因几列东西向与南北向山河的交错分布,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而这些板块可以看作“棋盘”的边角和腹地。在这块军事地理的大棋盘中,围棋里的“金角银边草皮肚”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在谋取天下这个游戏中,必然要先占据角,以四角为基业,再发展边翼,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再图谋中心地带,进而席卷天下。
中国古代因为地理、经济、气候、人文的多种综合因素,形成西部重于东部,北部重于南部,所以天下四角,以西北最佳,东北其次,而东南、西南最差。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处于西北的关中无疑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这点被历史多次证明,也是当时为大家所公认。
但是关中虽然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对项羽来说却是极度不合适(上文已经详细论述),而项羽的基业却在东南之地,处于东南之地的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是其起家龙兴之地,并牢牢的在其掌握之中。也就是说从天下地理大势来看,项羽已经先天占据其中一角之地。
当时东南之地经济条件比较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就是一个富裕的经济区,人烟稠密。西汉初期的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后世以东南为基业的政权的多以南京为重心,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也就是说想保证东南政权的稳定安全,必然要保证长江上游的安全,不至于敌对势力顺长江而下威胁东南政权;但是想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东南政权必须要占领淮泗(淮水泗水流经区域,今河南东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西南交界),只有控制住长江,而没有占领淮泗地区,必然国弱而无力进取中原。
彭城为淮北泗水根本,泗水从彭城附近流过。泗水向西北上溯,开巨野泽可入黄河,南流途中又汇纳汴水、雎水等河流。彭城所在的泗水郡更是众水汇集,大的水系就有雎水、泗水、汴水、颖水、涡水、淮河等,彭城的北面五十里处就有大湖微山湖、巨野泽、梁山泊等相连,直与黄河、济水相通。控制彭城以及彭城所在泗水郡的就等于控制了五大水系,控制整个淮泗地区也就对中原处于进攻状态,随时可席卷中原。
项羽有问鼎天下之心,自然要以彭城为中心,另外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自王东魏的东郡、砀郡不但保证彭城西部的安全性,更是控制住西进中原东部的喉舌。另外楚汉时期东南相对开发较晚,文化落后,没形成大的政治气候。所以项羽以当时楚东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彭城(今徐州)为都城,建立以彭城为重心,以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为战略后方的西楚政权势力。
项羽以东魏和楚东国的九郡为国土的西楚政权,可以说已经占据“棋盘型格局”的东南角。占据边角之地,就占领到一定的先机,从四角之地兴起的势力,上可君临天下,下可足以称雄一时。从中国历史来看大多都是以四角得天下,也略有部分以中原兴起得天下者(典型者如曹操),至于那些割据于四角而称雄一时的枭雄,在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欲据四角之地而窥天下,必先争夺两翼。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四边指山西(河东郡、太原郡)、山东(齐国、薛郡)、湖北(南郡、衡山郡)、汉中(汉中郡)四大区域。此四地居于两角之间,既是衔接两角的枢纽,又是其相争时的焦点。四边之地也具有山河之险,但整体的地理条件逊于四角。汉中、山西之于关中,山西、山东之于河北等,均可视为两翼。无论坚守一角,抑或是攻取天下,居于四角的势力均不可不经营好两翼之地。
东南角的西楚政权的两翼则是齐鲁(山东)和南郡、衡山郡、九江郡三郡(荆襄与淮南,今湖北和安徽南部)。齐鲁(山东)足以屏护淮泗上游,南郡、衡山郡、九江郡(荆襄)足以屏护江汉上游。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
汉元年四月,项羽在关中完成分封后,第一步就是回师彭城驱逐义帝熊心南方就职,而自己则整合西楚势力。随着熊心的重臣陆续投靠西楚,项羽逐渐完成占据东南,坐拥九郡之西楚势力的整合。接着项羽是如何其制定天下战略的呢?
历代论及项羽总会有一些大而无当,只有结论没有推论的话,比如项羽根本不懂战略,其行为无一不违反战略原则,一切都照好恶来安排而不考虑后果;比如项羽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战略家;项羽从来没有半点统一天下、称王称帝的野心,他的理想仅仅是维持别人表面对其的臣服。这种认识来源已久,现在徐州还有民间流传着项羽立都彭城,放马南山,认为天下太平的传说。或则是史记过于渲染其勇的描写,后世已经认定项羽是李逵似的人物,除了易怒就是大怒,脑子里再没有别的东西。
在这样的认知下,无怪项羽的战略思想上下两千年无人问津。有不少学者在赞叹项羽天下无双的军事才能的时候,总要感叹有军事才能的项羽没有多大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战略。似乎政治、战略成了一个筐,什么解释不了、解释不通的问题都可以装进去,于是乎大家就可以偷懒和心安理得了!
批评项羽战略低能的人,多半指责其鸿门宴不杀刘邦,消灭未来夺取他天下的对手;二指责项羽分封诸侯,没有在当时就君临天下;三指责项羽不都关中,没有在日后的战争中占据地利。在以上章节都一一已经做了分析,以上三者更多的是形势使然不得已,如果项羽反其道而为之,恐怕就犯了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了。假如批评者站到项羽的位置,恐怕不会有人比项羽做得更好。
虽然项羽没犯下明显的低级错误,化解了当时眼前的危机,是否就能认为项羽就战略高明,对以后的局势有大的规划和布局呢?由于项羽作为失败者基本没留下关于其谋划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其作为上来分析之其天下大略的战略。
1、东南形胜——天下四角的战略
地理向来是军事行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孙子说:“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我们在研究古代军事历史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当时的天下地理大势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历史。
学者饶胜文在《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 “棋盘型格局”,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既然是棋盘型格局,那历代逐鹿中原的群雄们可以说在下一场场大型博弈的围棋。那些纵横交织的山河是中国这块大棋盘的经纬。中国的腹地,则因几列东西向与南北向山河的交错分布,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而这些板块可以看作“棋盘”的边角和腹地。在这块军事地理的大棋盘中,围棋里的“金角银边草皮肚”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在谋取天下这个游戏中,必然要先占据角,以四角为基业,再发展边翼,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再图谋中心地带,进而席卷天下。
中国古代因为地理、经济、气候、人文的多种综合因素,形成西部重于东部,北部重于南部,所以天下四角,以西北最佳,东北其次,而东南、西南最差。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处于西北的关中无疑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这点被历史多次证明,也是当时为大家所公认。
但是关中虽然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对项羽来说却是极度不合适(上文已经详细论述),而项羽的基业却在东南之地,处于东南之地的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是其起家龙兴之地,并牢牢的在其掌握之中。也就是说从天下地理大势来看,项羽已经先天占据其中一角之地。
当时东南之地经济条件比较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就是一个富裕的经济区,人烟稠密。西汉初期的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后世以东南为基业的政权的多以南京为重心,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也就是说想保证东南政权的稳定安全,必然要保证长江上游的安全,不至于敌对势力顺长江而下威胁东南政权;但是想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东南政权必须要占领淮泗(淮水泗水流经区域,今河南东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西南交界),只有控制住长江,而没有占领淮泗地区,必然国弱而无力进取中原。
彭城为淮北泗水根本,泗水从彭城附近流过。泗水向西北上溯,开巨野泽可入黄河,南流途中又汇纳汴水、雎水等河流。彭城所在的泗水郡更是众水汇集,大的水系就有雎水、泗水、汴水、颖水、涡水、淮河等,彭城的北面五十里处就有大湖微山湖、巨野泽、梁山泊等相连,直与黄河、济水相通。控制彭城以及彭城所在泗水郡的就等于控制了五大水系,控制整个淮泗地区也就对中原处于进攻状态,随时可席卷中原。
项羽有问鼎天下之心,自然要以彭城为中心,另外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自王东魏的东郡、砀郡不但保证彭城西部的安全性,更是控制住西进中原东部的喉舌。另外楚汉时期东南相对开发较晚,文化落后,没形成大的政治气候。所以项羽以当时楚东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彭城(今徐州)为都城,建立以彭城为重心,以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为战略后方的西楚政权势力。
项羽以东魏和楚东国的九郡为国土的西楚政权,可以说已经占据“棋盘型格局”的东南角。占据边角之地,就占领到一定的先机,从四角之地兴起的势力,上可君临天下,下可足以称雄一时。从中国历史来看大多都是以四角得天下,也略有部分以中原兴起得天下者(典型者如曹操),至于那些割据于四角而称雄一时的枭雄,在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欲据四角之地而窥天下,必先争夺两翼。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四边指山西(河东郡、太原郡)、山东(齐国、薛郡)、湖北(南郡、衡山郡)、汉中(汉中郡)四大区域。此四地居于两角之间,既是衔接两角的枢纽,又是其相争时的焦点。四边之地也具有山河之险,但整体的地理条件逊于四角。汉中、山西之于关中,山西、山东之于河北等,均可视为两翼。无论坚守一角,抑或是攻取天下,居于四角的势力均不可不经营好两翼之地。
东南角的西楚政权的两翼则是齐鲁(山东)和南郡、衡山郡、九江郡三郡(荆襄与淮南,今湖北和安徽南部)。齐鲁(山东)足以屏护淮泗上游,南郡、衡山郡、九江郡(荆襄)足以屏护江汉上游。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
汉元年四月,项羽在关中完成分封后,第一步就是回师彭城驱逐义帝熊心南方就职,而自己则整合西楚势力。随着熊心的重臣陆续投靠西楚,项羽逐渐完成占据东南,坐拥九郡之西楚势力的整合。接着项羽是如何其制定天下战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