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吧 关注:58,489贴子:407,670
  • 9回复贴,共1

试论汉代长柄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 楚浩(八萬)
前言
自春秋时代起,佩剑风气开始形成,在中原佩剑文化的影响下,边陲秦、蛮夷楚,也都 受到了极深的影响。到了战国中晚期,秦、楚各自成为超级大国,冶铁技术以及两国剑的形制分别向周边地区延伸。直至汉代,秦楚剑形的风格遗留依旧清晰可见。


IP属地:广东1楼2021-05-19 10:30回复
    前言
    自春秋时代起,佩剑风气开始形成,在中原佩剑文化的影响下,边陲秦、蛮夷楚,也都 受到了极深的影响。到了战国中晚期,秦、楚各自成为超级大国,冶铁技术以及两国剑的形制分别向周边地区延伸。直至汉代,秦楚剑形的风格遗留依旧清晰可见。
    第一章:楚式铁剑的形态
    一:战国中晚期楚式剑的形态
    春秋时期,楚和吴越地区就以青铜短剑而闻名天下,备受上层人士喜爱,并加以传世收藏。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便出土于楚国高级将领墓葬(生前战利品并作为收藏、死后作为陪葬)。

    到了战国中晚期,冶铁技术更加成熟,楚地陆续出现了不同形态的铁剑,但大体的形态框架依然承袭、延续了此前青铜剑的特征。
    类别一:呈短体、宽刃、短柄形态的战国楚式剑。

    类别二:呈长体、宽刃、短柄形态的战国楚式剑。


    总结:
    战国中晚期,楚国铁剑闻名天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秦昭王曾经向秦相范睢 表示过如下忧虑:“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 士,恐楚之图秦也。”赞扬楚国铁剑之精良,甚至可能成为“楚之图秦”的威胁。
    楚剑的制作优良是与冶炼技术分不开的,战国时期楚地冶铁技术独树一帜,并且通过对楚地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铁质兵器,证实了已经在军队之中广泛运用(楚国铁兵器量大是相对于当时的其他六国做比较)。
    结合上文,如图所示可以得出结论:战国中晚期的楚国剑体,线条依然承袭了青铜剑,其中类别一更接近青铜剑线条以及形态。而类别二线条沿袭铜剑、形态则有所加长(加长的效果是楚国冶炼技术的直接体现)。


    IP属地:广东2楼2021-05-19 10:33
    回复
      二:汉代楚式剑的形态
      刘邦建立汉王朝之后,在文化上承楚制,像服饰、歌舞、文学、哲学等,都是从楚国人这里继承的。可以说楚文化就如同水一样,表面柔弱,实际持久,它的灵魂就如同九头鸟一样很快的死而复生。

      这是一张在相同比例下的战国早期至西汉楚式剑对比图。可以看到楚式剑的形态在汉代有一个自然而然的承袭。它们有长有短、大多线条渐变较缓,整体依然延续楚国遗风,不同 的是汉代楚式剑的长度在整体上有所加长。楚式剑就这样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作为一种“文化 遗产”在汉代得以继续沿用并多元化其形态。


      IP属地:广东3楼2021-05-19 10:34
      回复
        第二章:秦、燕铁剑的形态
        在对战国中晚期的秦、燕墓地考古发现中,特点是窄体、且长度接近一米甚至一米以上 的铜剑及铁剑开始出现,如著名的燕下都铁剑,以及秦代墓葬、兵马俑铜剑等。
        本章,笔者规整形态体系,尝试让框架更加清晰:战国中期的秦、燕铁剑相对于同时期 的楚国铁剑,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

        总结:
        战国中晚期秦、燕地区出土铁剑形态在整体框架上大致属于长柄、长刃,特点是剑身修 长,宽度大体在 3.2 厘米左右,剑刃线条收缩较明显。笔者把此剑型归类于“长柄长刃剑”。
        “长柄长刃剑”范畴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出土青铜长剑,此剑为秦式剑的一个标准器物。而如果纵观整个秦代墓葬考古发现来看,长柄长刃形态的铁质剑早在秦兵马俑铜剑之前就已经诞生(关于秦国铜剑与铁剑长期并存的原因于此文不做赘述)


        IP属地:广东4楼2021-05-19 10:35
        回复
          第三章:秦、汉长柄剑的关系
          秦的佩剑制度一直没有较为清晰的文献佐证,留下来的只有史记里的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或如《盐铁 论》云:“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惮于不意,列断贲育者,介七尺之利也”。若长剑果真七尺(秦国的一尺约为现在的 23.1 厘米),就是 161 厘米。《古今注》记载:“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金剑”。这里的“理应”意指秦法中按照你的 地位等级就应当佩三尺剑,而后面的“当得七尺”,这个七尺指的是汉代的七尺(汉代一尺约为现在的 21.35 至 23.75 厘米),相应剑的尺寸就是 164.5 厘米。从中可见汉代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在礼仪制度上也要盖过前朝。
          汉代文化是包容性的,它融合了自秦、楚等战国各国的诸多遗风。就像秦文化如火、秦 文化如骨,同时也像楚文化如水、楚文化如肉。汉朝在政治体制上承秦制,也就是说像法律、规章制度、国家体制等都沿承自秦朝。
          汉代的礼仪、朝堂、祭拜和等级制度均延续了秦朝,这得益于秦朝博士叔孙通。汉王刘 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
          由此,秦代的佩剑等级制度也纳入了仪法而制礼的里面。七尺剑足有 164.5 厘米长,原 型的选择自然就落到了秦式剑长柄长刃的形态上。汉代在冶铁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籍此便可以通过进一步加长剑身、加长剑茎来做到尺寸上的要求和形态上的完善

          这是一张在相同比例下秦、燕、汉的长柄长刃剑对比图。可以直观的看到,战国时期的 长柄长刃剑在整体形态、线条上虽然已经是窄体、长柄,但尺寸大多在 120 以下。由于时代限制导致的冶炼技术相对落后,使得战国时期长柄长刃剑的尺寸整体不如汉代长柄长刃剑。汉代长柄长刃剑在整体上保留秦式的形态特点,但剑体明显长于战国时期。造成这一点 的直接原因就是汉代冶炼技术的突飞猛进,这导致汉代长剑在形态、长度以及其他各方面均超越了前者。


          IP属地:广东5楼2021-05-19 10:35
          回复
            第四章:汉代的长柄剑等级制度
            汉代长剑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根据 秦汉考古来看,长剑增多、尤其是长柄长茎剑大量使用,是秦汉铁剑的重要发展。事实上长柄长刃剑在作战中的作用也十分凸显,充分的证明了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汉代的冶金锻造技术,使得铁剑的坚韧度与长度超越前者。
            汉朝时期,南越国不算是中原的政权,南越这片土地最早算是百越的一部分;赵佗是南 越诸侯国的开创者,河北石家庄人。从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这个政权反复无常,多次反叛中央政权。那么这么反复无常的政权,对待中原王朝的政权是一个什么态度呢?赵眜是赵佗的孙子,记载中号称文帝,是西汉南越国的第二任诸侯王。从 1983 年开始展开了对南越王墓的发掘。该墓葬出土器物源流之广,涵盖了越、汉、楚、秦、匈奴、瓯骆乃至域外等地文化。随葬的众多文物里又以玉质物件尤为罕见,其中包括 58 件玉剑饰,墓主身边 15 件,其余 43 件藏于西耳室。同时随葬兵器若干把,尤其长剑令人赞叹。


            南越王墓长剑的出现,引来了许多古兵器研究者的思考。剑柄、剑身如此之长,装具怪 异、硕大而与以往出土的同时期形制截然不同,它是否是一种异型剑类呢?这种想法结合所处地域已经偏离中原,剑的怪异也是理所当然了。但是笔者认为,南越王墓长剑实际上属于汉朝中原形制,甚至它还继承了战国中晚期秦剑体系,以及其剑饰的特点(大剑饰)。经过笔者的整理,一套清晰的制度便摆在了眼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严格的等级礼制。
            1973 年 9 月马王堆一号汉墓正式发掘,马王堆二号、三号墓于 1973 年 11 月 19 日正式 发掘,至 1974 年 1 月 13 日发掘结束历时 56 天。出土文物众多、也填充了历史的一些空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早于南越王汉墓 10 年,但是对于兵器研究大家忽略了它的存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角质长剑 3 把,最长者 139 厘米,是当时楚汉墓葬出土剑中最长的。该剑看似形制怪异,硕大的装具、长柄,鞘十分纤细且剑刃为角制。

            有人认为这也是不常见的所谓非中原风格的异形剑,而就笔者来看,它也属于中原剑
            式,只是有机物材质的剑具不易保存而不如出土的玉剑具多,因而大众对其缺乏了解。此剑 应是模仿墓主生前佩剑制作,甚至可能就是生前所佩戴原物。
            第三章有提到《古今注》记载:“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金剑”。将 记载结合考古实例,可以发现大多数汉代诸侯王墓葬出土的长剑均在六尺甚至六尺以下,由此看来七尺剑或许属于皇帝礼制。南越王墓长剑中有一把残剑:D143 残剑 146 厘米。

            按照汉的礼制:诸侯六尺剑(汉代一尺是 23.75 厘米)就是 140 左右,可是这把残剑显 然已经超过了这个尺寸,根据推算整剑完整尺寸在 160 左右!按照礼制南越王的佩剑已经僭 越了汉制,这就是南越国对中央政权的藐视,也是南越国对当时汉朝的一种态度。
            反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角质长剑,这位长沙太守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通过这把角质剑,也隐约的看出了太守作为西汉初年的战将(跟随刘邦打天下),战功累累、立功封侯的心态,可能他生前也想拥有一把长剑,但是受到礼的约束。直到死也不敢僭越礼制的他,采用角质替代的长剑,带着它以及自己立功封侯的理想一 起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1971 年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铁质玉饰剑一把。剑长 129 厘米,玉饰精美绝伦,
            雕刻有:虎、云纹、蟠螭纹。雕刻手法精湛:采用平雕、浮雕、透雕等工艺相结合。剑柄处 木质部分已腐蚀,清晰可见缠绳,底绳较细捆于木柄之上,在细绳索之上缠较粗的绳索,再用金丝线贯穿起来。

            2015 年南昌海昏侯汉墓出土若干把铁剑,其中一把剑引来笔者的注意。该剑的基本构成 形式与南越王汉墓长柄剑及马王堆角质剑差异不大,长剑身、长柄、柄部缠有细、粗绳索。

            笔者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对比发现巨野红土山汉墓剑与海昏侯剑的结构相当吻合,都是 长柄剑、都采用金丝贯穿,不同的是海昏侯剑尺寸更长。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诸侯王,一个废帝。两者的待遇截然不同。
            以海昏侯汉墓之奢侈对比相对寒酸的红土山汉墓(虽已被盗掘),事实充分的应证了汉代 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礼制在另一个世界延续。
            河北的汉墓也出土有长柄剑一把。剑格呈一字即一字格,上有错金流云纹,帽形铜首, 剑身残断,残长 1.12 米。剑柄处木质部分腐蚀严重,一端残存绳绕痕迹、底细上宽。剑身表 面有漆鞘残留。

            如前文所述,早期有种观点认为这类长柄剑可能属于非中原形制。笔者却认为这类剑恰 恰是汉继承了秦式剑并广泛传播的结果,在汉代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佩剑。这支剑想必是 墓主人生前喜爱之剑,不凡的装具做工、超长的尺寸,都彰显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身份。


            IP属地:广东6楼2021-05-19 10:38
            回复
              第五章:秦楚的审美延续——汉
              高等级的汉代剑常常拥有超长的尺寸、华丽的外装。玉、玛瑙、琉璃、玳瑁、犀角、牛 角、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卓越的玉工、驳犀的斑斓,以及奢华的金银搭配,这些物质工艺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上层社会的等级地位。
              在这里笔者要特别提一下大剑首、大剑格、大剑璏、大剑珌的装具类型。这种大号装具 曾一度被认为诞生于偏远地区而迥异于中原的形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已经可以确定此类大型装具是典型中原形制的一种。
              一:南越王墓玉具
              元素:兽面、凤、螭虎、斑(斑亦称虎、在楚文化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熊等,典型
              的楚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二:巨野红土山汉墓玉具
              元素:云气、蟠螭、斑等,也是典型楚汉融合体,而非异形


              IP属地:广东7楼2021-05-19 10:40
              回复
                三:满城汉墓玉具
                元素:五只神兽(或为螭虎)追逐嬉戏。

                四:马王堆汉墓玳瑁具
                马王堆汉墓长柄剑的装具硕大,与诸多汉墓出土剑具形态相仿。而这支剑的剑具材质比 较特殊,以木质外贴玳瑁(因时间久远,玳瑁已不复当年光彩),笔者猜测这可能就是所谓 “驳犀具”的一种。

                驳:可释为色彩斑斓
                犀:即犀牛,或可指代包括犀角在内的各类骨角类材质
                驳字好做理解,无论是犀角还是同样类属于骨角质类的玳瑁、牛角等,都可以做到斑驳 的效果。关键字在于犀,这个字在这里是独指犀牛角还是广泛的概括各类骨角质呢?


                IP属地:广东8楼2021-05-19 10:41
                回复
                  拓展阅读:南越王墓与满城汉墓华丽的杖式剑
                  南越王墓和满城汉墓分别出土的两支超长杖式剑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汉代惊人的美学造 诣。做工精湛、工艺复杂,可以看出其等级之高。

                  南越王墓杖式剑:茎鞘用金丝嵌出图案,贴象牙薄片。整剑套有四节圆形铜箍。表面先
                  用金丝嵌出山型图案,后将象牙贴于表面。

                  总结:
                  1:通过目前发现的玉剑饰来看,其硕大、形状多样如 L 型 T 型等的特点,都符合战国
                  至汉代的沿袭过程。
                  2:战国至汉代玉剑饰的雕刻手法多样,形态、纹路之间的关系比较繁杂。根据整套剑饰 来看,通常搭配比较自由,如在云纹、谷纹、雷纹、异兽、兽面上融合有螭虎,或者螭虎、 螭龙作主导,兼施异兽为辅助。这样的组合在汉代比较常见,也是自战国时期至汉代的一种 延续以及发展。
                  3:由于早期考古年代久远,文物样本相对偏少,因而对早期发掘的南越王、马王堆、巨 野红土山等汉墓中出土的硕大剑饰以及长柄超长剑型,定为“异形”而非中原形制,笔者呼吁 对此进行纠正。随着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更多剑饰,结合民间收藏,通过规范整理以及各学者的研究,战汉时期的剑饰以及剑型已逐渐清晰起来,足以推翻过去广泛认知的“异形”观点。
                  补充内容
                  主要是因为对长柄长刃剑进行的复制复原工作,才促使笔者去规整此类剑型的框架,并 着手撰写本文。在规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细节:
                  目前发掘的汉代高规格墓葬,墓主大体多为诸侯王、高级将领,甚至还有废帝,在他们 的墓葬规格里有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就是剑的出土位置。
                  南越王墓:主椁室内棺贴身出土长柄长刃剑,楚式剑则在外侧位置。
                  巨野红土山汉墓:由于被盗掘过,所留器物不多,相对较为寒酸,但是主椁室仍出土有 一支长柄长刃剑。
                  海昏侯汉墓:主椁室内棺贴身出土有金丝长柄长刃剑(此剑没有详细资料,应该在仓库 保存,并未展出)和玉剑饰,另有两把玉具剑则在外侧。其余一些铜剑和铁剑则出土于独立的武器库。
                  罗泊湾汉墓:主椁室出土一把长柄长刃剑(此剑并未展出)。主椁室结构模拟生前情形,墓主人在前,其后的陪葬人物中有一位手执长剑与拐杖的 13 岁少年。替主人捧执拐杖和护身兵器的人,必然是主人生前最信任的近亲或侍从,此或为剑童文化可考的最早出处之一,该文化确切始于何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据猜测这种文化应当来自中原,后带入两广地区。
                  满城汉墓:主椁室内棺贴身出土一刀一剑,佩刀采用错金工艺,仗式剑则有雷云纹、鎏 金、鎏银等复杂工艺,由此来看刀与剑等级相当。《春秋繁露》记载“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 ,但满城汉墓刀左剑右的摆放位置与记载相悖。这一现象应是印证了墓主刘胜生前的个人喜好,亦或只是下葬时的偶然,可能刘胜无意间开辟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的诸侯佩错金刀之先河。
                  以上长剑的出土位置,根据汉代墓葬考古学可以判断其等级之高,也能看出墓主人生前对此剑的重视程度之高。值得注意的是,其余汉墓均仅出土一支长柄长刃剑,唯独南越王墓僭越了礼制。
                  根据墓主人的生前履历,可以总结出长柄长刃剑应是参加一些特殊场合所佩戴。这些出土有长柄长刃剑的墓葬,是其主人生前地位让其有此待遇。反观其余没有出土长柄长刃剑的汉代墓葬,说明主人不具备这种资格。


                  IP属地:广东9楼2021-05-19 10:42
                  回复
                    结束语
                    进入战国时期,铁剑大体分为三个区域:楚、秦、燕,其中楚国铁剑出土最多。楚国铁剑在早期继承春秋铜剑特点,我认为楚国铁剑起源是一个中心,由于突破了材质的限制,各形制的铁剑开始向周边扩散演变,所以本篇文章论述以战国中期的楚国剑开始。
                    本文中,笔者围绕自战国中晚期到汉代的五种剑型展开,但实际上除此五种外,汉代还有很多其他剑形,这里不再进行专门叙述。
                    最后,感谢不见道、罗斯基等友人为本文的校对、整理和图片编辑作出了辛苦劳动。
                    注:
                    此篇文章仅为笔者个人观点,只是对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的部分出土铁剑进行简单的规
                    整并着重论述汉代长柄长刃剑的一种发展演变(只涉及两种长柄长刃剑形的初步整理)。
                    战国至汉代铁剑的形制繁杂,本文只参考部分考古报告规整框架,尝试简单的论述长柄长刃剑,不涉及民间的相关收藏。如果涉及民间收藏结合考古,那么战汉时期铁剑形制的演变将更加繁杂,涉及的客观原因也更多。比如长柄长刃剑在南方一带也有民间收藏、楚式剑体在北方也有民间收藏,当时某种原因使得楚剑进入秦国或秦剑进入楚国,甚至两国交战的战场遗留。这些过多的客观因素给现代人规整战汉剑体系造成很大的阻碍。但不管怎样,此篇论述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没有开始就不会有更进一步的成果。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5-19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