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llus吧 关注:150贴子:2,420

二梵辩证法——大梵的不一致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21 17:51回复
    婆罗门教认为有两种境界:下梵境界与上梵境界。前者是相对的,是有相的,是经验的,是此岸世界的。而后者是绝对的,是无相的,是超验的,是彼岸世界的。乔荼波陀譬喻说,个我好比瓶里的虚空,最高的我好比瓶外无限的大虚空,当瓶被击破时,最高我和个我就融合为一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21 19:07
    回复
      黑格尔把绝对知识作为哲学的开端,这并不是说有个无前提的知识。绝对知识的合理性在于,它把每一次矛盾都作为相同的条件接受下来。绝对知识正是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21 21:51
      收起回复
        梵是什么呢?如果你这么追问的话,那么你就是想把梵划分为什么。因此奥义书哲人们选定了一种新的背景和新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否定的认识方式来认识梵。 “不是这个,不是那个”。 “这个不灭者不粗、不细、不短、不长、不红、不湿、非影、非暗、非风、非空、无粘着、无味、无嗅、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光、无气、无口、无量、无内、无外。” ——《大森林奥义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21 22:00
        回复
          在二梵论的肯定表述那里,上梵无规定性,不可言说,不可思辨。而下梵则反之。在一真一假中,圆融同一。上梵通过幻术产生了幻象,从而构成了经验世界。幻术与幻象皆非实有,终将消亡。佛教也认可了这一点,由此诞生了因缘说。偈曰:“彼法从缘生,彼法从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21 22:24
          回复
            在佛教那里,这一切都是空的。这并不是说物不存在,而是说这个“存在”是暂时的,意识必然回归到超感性的世界。这个存在被称为“假”。假不离空,空不绝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21 22:42
            回复
              商羯罗继承了佛教的观点后,提出了“无差别不二论”。下梵终将在“幻”的支配下走向消亡,并回归到超验世界中,这就是“幻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21 22:53
              回复
                在黑格尔看来:“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的意义,它既意味着保存、保持,也意味着停止、终结。”现在,是对二梵论扬弃的时候了,我们需要的是新的二梵辩证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2-21 23:16
                回复
                  我认为,古印度的哲人们显然是意识到了,“真理”的权威总是在受到挑战,总是有新的哲人用更高级的理论对旧的“真理”实行降维打击。但黑格尔揭示了思想的本质。思想本质上既是思想,它就是自在自为和永恒的 。 凡是真的 ,只包含在思想里面 ,它并不仅今天或明天为真 , 而乃是超出一切时间之外 ,即就它在时间之内来说 ,它也是永远真 , 无时不真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2-21 23:52
                  回复
                    古印度的哲人们用的是形成上学相对主义论述。在我看来,是主体认同菲勒斯能指,进入了大他者的“领域”才产生了“符号化主体”。因而漂浮能指只有被某个主人能指缝合后才能有具体的意思,故不存在一个中立的漂浮能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12-22 00:00
                    回复
                      婆罗门教是一个出世的宗教。在那里,人的自我是有情欲的。正是由于情欲断绝了人与梵空的一致。因此,要摆脱痛苦就要戒除自我。也正是如此,商羯罗才会追求“幻灭”的彼岸世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12-24 18:21
                      回复
                        但是,人的生命不就在于语言吗?那至梵是无量的,因此只能用“梵”这个词才能形容他。但“梵”这个存又无法完全概括他。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所以,当我们说出“梵”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至梵。能指,是具有浮动性的,它通过其在符号链的位置与其他的能指关系来确定。在能指之间的间隙里,存在着诸不可表征之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12-25 18:29
                        回复
                          我在批判婆罗门教的超验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二梵观。对我来说,“自我”并非我的本质。人的中心体是原梵。而“自我”并非原梵的中心。原梵是对立的整体,他同时囊括了意识和无意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12-26 13:31
                          回复
                            荣格认为,自我是不断分裂的,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被固定在外部世界。而人生命历程的后半段就是“回归”并重新发现“自性”,人会走向“个体化”。于是“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或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12-26 18:25
                            回复
                              超验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背后存在着“超灵”,他们认为人应该以“直觉”触入世界,理由无疑就是这个世界有太多非理性的存在,他们认为在事物背后一定有个非理性力量(如意志)在支配一切。一些艺术家,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可能并非先有灵感才进行创作,他们可能只是套上了流行的作品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做些修改,他们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做什么,一件旷世绝作却即将出世了。一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可以连结理性和非理性的东西,但荣格却说:“我认为理性事实和非理性事实的结合与其说可以在艺术上看到,不如说是在象征本身上看到,因为象征的本质就是同时包含理性和非理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12-27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