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484贴子:159,223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他有关常州张氏的介绍:
常州张姓女性中多有才女:张琼娘,康熙时人,段玉函妻。善吟咏,常与夫相唱和,安贫知礼,贤惠有声,时人多有赞赏。著有《怜影轩诗集》。《武阳县志》有载。张琦四女荟萃一门,才名满天下:长女英,博览经史,工诗词,其古诗有建安风格,嫁常熟刑部员外郎吴廷珍,著《澹菊轩词》,编《国朝列女诗录》等。次女纟册英,年13学诗,诗词俱工,行间有奇气,而多哀怨之音。嫁江阴章政平,著有《纬青遗稿》、《纬青词》。三女纶英,嫁同邑监生孙。幼与诸姐学诗,不为绮丽语,有晋魏风格。工北朝书法,能作寻丈巨幅大字,刚占沉毅,为诸名家许称,日本、高丽使者常专程购之以归。著有《绿槐书屋诗稿》等。四女纨英,工古文篆法,既擅诗文,复善书画,为世所称。嫁太仓王曦,著《邻云友月之居诗》、《餐枫馆文集》等。而纨英又有四女:采薇、采藻、采芹、采萍,都善诗工画,画以花鸟为长,书法兼精篆、隶、楷,有《棣华馆诗》、《读选楼诗稿》等存世。
陵��)&8�'0c�学于欧阳修。王安石推行新法,张巨认为许多条规于民不利,上谏不纳,即弃官归里,经研考古,潜心著作,隐居教授而终生。著有《易解》10卷、《张巨文集》40卷,欧阳修为之序,有“其为自序尤多所发明”之赞语。张兰皋,武进人,康熙雍正年间在世,终生绝意科举,专攻经史,尤精于《易》。集易学数十百种,细加研讨,著有《周易析义》15卷,经50年余始脱稿。张惠言,嘉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惠言4岁而孤,家贫而勤于学,博学多能,与其弟张琦同辑唐宋《词选》一书,为常州词派奠基之作,影响深远。古文别具一格,与恽敬共创阳湖文派,著有《茗柯全集》等14种。张琦,字翰风,惠言弟,年60始任山东邹平、章丘等知县,所至勤政为民,政绩斐然,卒于馆陶知县任所。他博学多才,于史学、舆地学、文选学、校勘学,及诗词、古文、书法,均卓然成家。嘉庆中,兄惠言中年病逝,子珏孙继夭,深恨回天无力,遂在公务之余,悉心学医,为民治病,终成名家。《清史稿》有传。他与兄张惠言并列,人称“毗陵二张”。著有《战国策释义》、《素问释义》、《宛邻书屋丛书》等12种。
近代常州张姓杰出人士极多:张鹤龄,城区人,教育家,被清廷称为“博大宏深,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世豪杰”。张煊,武进人,出身名门,民国初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撰文痛击时弊,被当局通缉,投奔张学良,被张作霖延为机要秘书长,随奉军入关后任军政府教育总长,创办《东方时报》及英文版。张寿龄,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秘书长,以“善理财政”闻名,1914年调北京任财政部总长、总统府顾问。张志让,张太雷族兄,出生于官宦世家。父张赞宸曾任萍乡煤矿总办、汉阳铁厂总办。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学习法律,曾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等。在“爱国七君子”案件中担任辩护律师。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革命先烈张一阳,系张太雷之子。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敌人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备受酷刑,宁死不屈,牺牲于狱中,年仅18岁。
现代常州张姓知名人士遍及海内外:张彤,红梅乡林庄村人,1934年生,飞机制造专家,我国战术导弹和多型号飞机研制总指挥;张介眉,1936年生于青果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我国著名外国文学专家和俄语翻译家,《辞海》外国文学部主编;张六通,1939年生于武进薛家乡张家村,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西蕾,张太雷女,建国后任化工部设计院副院长、科技司司长等职;张秉培,1934年生于武进崔桥东孟村,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制造厂厂长,是我国重型汽车、红旗轿车、桑塔纳轿车、帕萨特轿车、奥迪轿车的主要设计者和生产领导者;张锡寿,武进鸣凰人,著名造船专家,参加过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第一艘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的设计;张学元,城区人,曾任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是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张昭然,武进三河口人,解放前去台湾读书,留学德国军事学院,曾任台湾省军队高级将领、台湾黄埔同学会会长,解职后曾多次组团回乡考察;张致祥,城区人,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培元,武进崔桥梅巷人,中国地矿部总工程师,著名地质学家,被评为国际地质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者;张柏然,鸣凰池塘村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翻译家,双语词典研究室主任,主编《双语词典研究》、《译学论集》,译著《人生的枷锁》、《金饭碗》等多部;张钰钟,崔桥人,1961年入伍,现任中国人民武警总队副政委,中将军衔;张继馨,横林孟墅人,著名花鸟画家。
与张姓有关的地名典故也较多。椿桂坊,东起元丰桥,西至新坊桥,为我市古老地名,由北宋时居此处的官至太傅的张彦直四子相继中举登科,郡守徐中取五代时窦燕山五子登科的“灵椿丹桂”典故,在巷内建“椿桂坊”志贺。鸣珂巷,在北大街北端,南宋参政知政事张守四兄弟曾居此,在此建有“四老堂”,修凿“故池”,增植莲荷,故名荷花池。青山庄,位于青山门外,原为明代沧州知府吴襄所建。康熙年间为大学士张玉书之子、侍读学士张逸少购得。其子张适增筑园景,大事修葺,占地140亩,成为名极一时的江南园林,并邀请四方文士来园游览咏觞,各方学者不远千里,毕集于此,张乐设宴,彻夜不倦。由于张适挥霍无度,终于遭来横祸,朝廷以“居乡不法”罪名将其捕获,死于狱中,家产籍没,一代名园由此衰废。全市有关张姓的地名有206处。雪堰有张大房村、张山下村、张溪中桥村,三井有张义泰塘村,青龙有张扶塘村,东安有张官坟村,礼嘉有张油车村,焦溪有张海桥(桥和村名),崔桥有张野里村,村前有张弹浜村,孝都有张潘狄村。


IP属地:江苏18楼2019-05-01 21:51
回复
    镇江号称天下第一州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镇江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张玉书。张玉书是明清镇江望族张氏的后代,世居镇江城南。根据《京江张氏家乘》所载,元末至正年间,张姓四一公自中州迁居京口,死后归葬原籍,后被奉为张氏镇江始迁祖。
    张玉书是张家的代表人物,但在张玉书之前和之后,张家还出过不少风流人物。在《孙金振遗稿》里有这么一段叙述:明末镇江大户张柏,生了三个儿子。老二名觐宸,老三名凤仪。这兄弟两人的后人,却有“冷”的“热”的不同。觐宸的子孙,多为高人处士,凤仪却生了一批达官贵人。张觐宸是明末著名收藏家,他在城南八卦巷建造了一座“培风阁”,所藏书法名画和嘉兴项氏天籁阁并称。明亡后,张觐宸隐世避居,并教育儿子张畿、孙子张孝思也不要做清朝的官。张凤仪的儿子张九征是清廷的进士,登朝为官,一家日趋贵盛。张九征次子张玉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长子张玉裁康熙六年榜眼,老四张仕可署理湖南布政使;老五张恕可为杭州知府……这样的家族,在镇江算是罕见的了。
    丹徒张氏
    祖籍四川绵竹。宋张浚之孙张义随叔父出知建康,因金人北据,难归绵竹而定居京口西门。义之孙张椿迁至润东张巷,其后有分迁至邓家缺、唐巷的培山、上隍、烂泥泓、朱家岸(宗张巷)、大港、东石潭、姚衡。


    IP属地:江苏19楼2019-05-01 21:59
    回复
      徐州,汉高祖故里
      彭城张氏家族在徐州的影响力也不小,彭城张氏由始迁祖张棋在明代嘉靖年间从浙江绍兴迁到了徐州,从此开枝散叶,其后代张胆在徐州颇有名望。根据张氏族谱记载,张胆字伯亮,是张良的57世孙,张胆一生持家有道,乐善好施,办医办学,为徐州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为了徐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张胆便出资修建了文庙。而更为重要的是,张胆投入巨资修建了一条南北要道上的巨桥,荆山桥。而这座桥的位置就在现在的经济开发区大黄山镇荆山村。
      而张胆的族人还有两位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名,一位叫张竹坡,他是张胆的侄子,在张氏族谱上,对于张竹坡的描写很生动,说他自幼聪颖好学,6岁即能吟诗作对,颇受长辈喜爱。年仅8岁就入塾攻读,以博闻强记闻名遐迩。15岁参加乡试,然而一直仕途不顺,屡试不第。他以超人的文学才华在徐州家中评点《金瓶梅》,写下了10余万余字的评论,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对《金瓶梅》下了“第一奇书非**”的评语,这一观点破石惊天,从根本上否定了《金瓶梅》为**的观点。
      张竹坡凭借一部金瓶梅名留史册,而另一位则是民国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他是张胆的八世孙,伯英幼承庭训,弱冠时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1902年张伯英与张云生参加科考,叔侄二人同科中举,传为佳话。张伯英一生酷爱书法,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来徐州书法界人才辈出,形成彭城书派。彭城书派素来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蔚为风尚。张伯英于帖学研究有素。早年习书便是从唐颜真卿入手,后上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下至宋元明清,博览群帖,融会贯通,兼写北碑,碑帖交融。将碑意融入其作品之中。后世对其书法评价颇高。


      IP属地:江苏20楼2019-05-02 16:47
      收起回复
        百忍堂铜山张氏家族左洼支族鸿字辈以上族系表

        据《徐州府志》、《铜山县志》记载:铜山百忍堂张氏家族的一世祖张鉴,以“同知”起家,(”同知”是知府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后被赐封为韶武都尉。张鉴是大清正四品官员。二世祖即张鉴的儿子张永成,为河营协防,后被赐封为韶武都尉,也是大清正四品官员。张氏家庭里最传奇的当数三世祖,即张鉴的孙子张重,在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之中,张重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许多故事,至今仍然在徐州地区广泛流传着。《徐州府志》、《铜山县志》这样记载:张重(字惠元),铜山人,官小店汛千总,擢宿南营守备、署淮徐营“游击”(”游击”相当于现代的副师长或是旅长)。嘉庆二十五年(1820),调赴河南马营坝堵闭漫工,功最,赏蓝翎,加都司衔。为大清从三品官员。张重长子张绂亭(字梦麟)即铜山百忍堂张氏家族四世祖,累任河北省永清县、东光县、固安县、平山县知县,因功被保升直隶州“知州”,(知州相当于现代的市委书记)。为大清正五品官员。


        IP属地:江苏22楼2019-05-02 16:50
        收起回复
          连云港
          连云港张氏
          新县“百忍堂”谱系始祖迪公与其子孙(载(戬)、铭、宗、宣、华、荣、敬),“为官八德忠列上、治家百忍孝为先”,八代中连续出了十个进士,成为今古奇观,为后辈树立了光辉榜样。陕西眉县的“三张(迪、载、戬公)墓”和“横渠书院”是国家级AAAA景区。
          一世祖迪公(989—1032),居陕西长安眉县大谷口,宋祥符8年(1016)中进士,在仁宗朝官至宫殿中丞相、通议大夫。
          二世祖载公(1017—1078),号横渠,北宋哲学家、关学学派(理学)创始人。为人博识耿直,宋嘉佑二年(1057)四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为官“亲民善俗、政清如水”。在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时,与王安石论新政不合,称疾归隐,潜心研究儒学、理学,创办“崇寿院”(后名“横渠书院”),热心讲学,著《正蒙》、《易说》、《张子语录》、《张载集》等书,被尊称为“世守百忍之训,家垂两铭之风”的“士人宗师,一代大儒”。“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柄千秋”,载公卒后,被当朝“谥明公、封眉伯、从祀孔子庙庭”,享此殊荣者,历代凤毛麟角。
          五世祖宣公(1086—1161),宋宣和二年(1120)中进士,授西京国子监教授。靖康元年(1126)金人犯京师,朝议割地求和,宣公等九人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时宰怒欲罪之时”,其岳父(开封尉)范正平,教其辞职归隐。为避祸乱,张宣辞官,携阖家老小到故苏,在阊门内置房产田园安家立户,“训子孙读正当书、做正当人”,“置义田恤邻救荒,以供族需”。“百忍堂”迪公一脉,在苏州繁衍生息,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五世祖宣公,是苏州张姓的迁始祖。
          十五世祖,讳得林(1332—1403),“性情忠厚、幼习诗文,清白家传、精通货殖”。元至正十三年(1353),得林公听从父命,为避“三吴叛乱”,接受客寓张家的(东海新县文人)阚鼎指点,知“郁洲深处新县,环山临海、景清物富,不亚于晋之桃花源”,父年老多病,执意留守苏州老家,得林公带兄弟姐妹及近亲,随阚公跋山涉水、展转奔波来到云台山下的新县村。他置田园数顷,娶阚鼎女成家。得林公“大启后贤诗书济世,尊族敬友忍孝传家”,经多代繁衍,百忍堂新县张姓成为海属地区一大望族。
          乾隆二十八年(1763),张氏后代,在得林公“大茔”南的不远处建成“张氏祠堂”,五间主堂“中悬木榜,凡祖宗名讳按谱缮列,某祖某宗某支某派,使子孙一目了然”;其东、西厢各六间是张氏及亲友子孙读书之处,可称得上是云台地区最早的一所“学堂”,院内植红叶树,还将18世孙景公“红叶园”内的“铁石碌碡”移置祠堂院内,作为“耕读传家”的镇祠之宝。
          云台“百忍堂”《张氏宗谱》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由18世祖冕公,创修旧谱;1489年,18世祖景公,创修新谱;1879年,29世祖德三公,完成七修,此次修谱为解决自一世祖,至29世孙的名讳多为单字,难以在名讳上区别辈份的问题,宗谱明确了自30世至45世的辈份“字埒”为“克,正,名,义;永,作,家,传;汝,其,继,保;乃,以,承,先”,这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大进步;1925年,三十世孙学翰(亦名克玠)公,按云台山方位,以迁始祖得林公居住地(新县街“当央巷”)为中门,共分九门二十四支,按门、支续谱,完成了八修;1996年,由三十三世孙张义骞,主持九修成书,同时家谱中又明确了张氏46世至61世的“字埒”为“宏,光,维,广;兆,庆,恒,长;开,怀,同,绍;咸,裕,福,祥”。从创修旧谱,到九修,历时520年,实现了18世孙景公关于“宗谱要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遗训。
          新县百忍堂《张氏宗谱》,较好地记录了从一世祖迪公以来,到20世纪末一千多年“百忍堂”新县张氏一脉的繁衍、成长、发展史。其中一世至十四世为远祖,宗谱中只列名讳和小传;从十五世得林公(新县百忍堂张氏迁始祖)以降,分九门二十四支、一支一列,很方便查核和续修。


          IP属地:江苏23楼2019-05-02 16:52
          收起回复
            灌云张氏
            各位宗亲及路过的朋友,新年好!值此新年在家与父辈或家中老寿星交流之际,张彩留不忘初心(寻根的道路),敬请你提供帮助!特别是江苏省苏北的宗亲,家中有谱的宗亲,在你闲聊时,问一下老人,看一下家谱,有无信息涉及到以下信息的,若有一点点相同或相似的,不妨知一声,感动,感激。听老人口传,本支:
            1.迁徙:迁徙地关键词苏州阊门,山东,张湾;
            2.迁徙时间:到现居住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罘山已有六代人,推算大约民国中期左右或辛亥革命前后;
            3.有三兄弟说法:老人说是三兄弟一起逃荒到伊芦罘山。
            信息更正:
            1.迁徙至现居住地灌云县罘山,推测时间在1800年左右;
            2.兄弟两人过来,可能是原籍地留守一人,外迁两人;
            3.字辈为:世、秉、单字、松、广、应、彩、华,其余为后人续写。
            4.时间节点:松字辈出生时间在1885年;广字辈出生时间在1921年。


            IP属地:江苏24楼2019-05-02 16:53
            收起回复
              南通
              马塘张氏


              IP属地:江苏25楼2019-05-02 16:56
              回复
                淮安,周总理故乡
                河北故城饮马河张族谱前言
                家谱,是一个宗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战乱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四清”、“文革”之后,在宗庙石碣被毁,在各分支家谱多数被焚的境遇下,这本家谱的原谱能够保存下来,实属宗族之幸事,原谱是民国二十一年修的,至今已历经七十八年,而记录的历史,则达到了六百零六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谱被大阜屯支系二十二世金水之母用于夹放鞋样送到其泥庄娘家,后被二十一世之元取回,所幸保存基本完好。原谱有几处损毁缺字,上册尾部和下册首部共缺损三页,按照上下世代的推断,我在抄录本中一一补齐,无法确定的留出空白处。而复印本,完全照旧。原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二十三世玉盛保存。二零零二年,玉盛弟玉茂在东北退休返回郑口居住,家谱邃交玉茂保存。原谱纸张日渐脆弱,为更好的保护原谱,在二十四世书旗于二零零三年抄录了一份之后,二十三世玉茂于二零一零年又将原谱复印一份,以备世代流传。为更广的在宗亲中传播该谱,又将其拍照制成电子版本。谱中所载“张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自永乐二年迁居直隶故城小西高才村”,经查证,“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一九一四年,国民政府整治县名,山阳县易名为淮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归属变更,于二零零二年改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永乐二年为公元一四零四年。现在故城县三郎镇有西高才村和东高才村,东高才村有一部分又叫高西。从家谱记载和现在西高才村几乎没有我张氏同宗的情况看,“小西高才村”应为东高才村之高西。多数支系为从东高才迁出。如今,饮马河村、东高才村张氏同宗仍有不少。谱中所载支系共有四十一村之多。目前,各地宗亲互相攀谈起来都自称为“饮马河张”,这是因为虽然始祖落户于小西高才村,但始祖之坟茔在饮马河村。饮马河村与现在的东高才村相距约二公里。过去,家族一直有公共祖地(茔子地),其土地租赁收入用于家庙、祖坟的修葺和每年春节的宗亲祖坟祭祖。一年一度的祭祖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每年正月初二各村分支宗亲均有代表前往饮马河参加祭祖,吃的是炖菜和馒头,回程还要带着馒头走。后来,聚会不再,但仍有一些村的宗亲在春节祭祖时要朝向饮马河的方向叩首祭拜。自始祖伍陆(五六)迁居故城至今已逾六百年。六百年来,宗族枝叶当何其繁茂,然而从谱中可以看出,自五世开始即有断而不续之支系。时至当今,又有多少支系失散于各地而无从查考。有些离家久远的支系,怕是只知姓张而不知其渊源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各支系所存均为分支谱,全谱则仅此一本。各分支寻根问祖,该谱应是最全面最可靠的依据。愿我宗族世代繁盛。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八日晚大阜屯(后屯)分支二十四世书旗沐手敬录 家谱中所载村庄1、饮马河 2、大澹村(大坛村) 3、烧盆屯4、南岭踪前街 5、南岭踪后街 6、黄官屯7、杨福屯 8、前沙岗 9、大阜屯(秘家院)10、太子茔 11、贾召村 12、朴庄(枣强)13、獐鹿 14、文登 15、崔家庄16、五股河(西河)17、温家庄(温庄) 18、马棚(恩县)19、大堤口(河东) 20、武城(河西街) 21、鞏家庄(巩庄)22、二里庄(故城)23、姜庄 24、乔庄25、故城 26、北岭踪 27、前响沟28、东高才(贾家院) 29、蒋召村30、刘古庄 31、孟庄 32、高庄(武城)33、瓦子庄 34、盛树林 35、李店36、袁庄(饶阳店)37、武官寨 38、张庄39、马军寨 40、武城 41、荏平城南十里铺
                (原谱前言) 張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陽縣。於永樂二年遷居直隸故城縣西高才村,即今小西高才是也,其大西高才原為東場之地建立庒所居。老坟在飲馬河西南。八世九支文庠衡祖為首建立石碣,被下人損壞,當即捉獲,其人賠銀三兩。八世八支鴻臚寺衠祖復立石碣,文庠焰祖為文。萬历三十八年,鳴鶴祖痛憂年久族繁,支派亦悉遂援笔以□□□□□□□□□(原谱缺九字)燦然新矣。至□□□□□(原谱缺五字)當列祖□(原谱缺一字)墓荊棘叢生,狐狸交窟,舉目誠多淒然。幸也,有志信、仕、翰儒等祖,於乾隆十五年同約合族,履畝出錢以贖地,按節上坟以報本。乾隆十九年,演戲立碣,三人之功可謂深且遠也。余復憂之,或居棗強,或居武城,即居本縣且不一處,而住四方離居,少長殊多莫識之,患年所幾更支派難免失出之悲。於是兢兢焉搜世倬族遐齡族兄所筆之譜。一則彰前人為首之功,一則冀後人恪守之誠云爾。 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葭月朔日上浣糓旦二十世縣丞銜鶴洲沐手敬錄
                (原谱前言简化字) 张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于永乐二年迁居直隶故城县西高才村,即今小西高才是也,其大西高才原为东场之地建立庒所居。老坟在饮马河西南。八世九支文庠衡祖为首建立石碣,被下人损坏,当即捉获,其人赔银三两。八世八支鸿胪寺衠祖复立石碣,文庠焰祖为文。万历三十八年,鸣鹤祖痛忧年久族繁,支派亦悉遂援笔以□□□□□□□□□(原谱缺九字)灿然新矣。至□□□□□(原谱缺五字)当列祖□(原谱缺一字)墓荆棘丛生,狐狸交窟,举目诚多凄然。幸也,有志信、仕、翰儒等祖,于乾隆十五年同约合族,履亩出钱以赎地,按节上坟以报本。乾隆十九年,演戏立碣,三人之功可谓深且远也。余复忧之,或居枣强,或居武城,即居本县且不一处,而住四方离居,少长殊多莫识之,患年所几更支派难免失出之悲。于是兢兢焉搜世倬族遐龄族兄所笔之谱。一则彰前人为首之功,一则冀后人恪守之诚云尔。 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葭月朔日上浣糓旦二十世县丞衔鹤洲沐手敬录(公元1932年11月28日)


                IP属地:江苏26楼2019-05-02 16:58
                回复
                  宿迁
                  宿迁张氏
                  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后屯组的张克勇介绍,这个张姓家族的始祖叫张荣,从元朝时在宿迁皂河一带定居,定堂号为“百忍堂”,一家几代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所有的收入全归家长统一管理,农活以及商贸活动全部由家长安排,明万历《宿迁县志》《人物志·忠义》中记载:“张宾,顺德乡人,自元时始祖张荣以来同居,衣食劳逸必均;私蓄偏听必戒;嫁娶有节,祭祀有礼。以致宴饮葬丧凡百甲午,靡不定为约束,悉尊家长所统率,事有条理,悠久谐和,不致乖戾。成化七年,有司上其事,旌表八世同居,今入乡贤祠”。
                    家住宿豫区陆集镇的张用贵指出,一直到光绪《宿迁县志》的《人物志》中依然将张姓家族的张荣、张鹏、张宾、张仑等作为乡贤重点记录,不过已经从八世同堂延长到十四世同堂:文曰:张荣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宾及弟仑守其祖训,八世同居,男女二百余人无闲言,有架上衣,不问主,怀中儿,不分乳之语。宿迁百忍堂黑墩张氏曾经八世同堂、十四世同堂受到明朝成化皇帝和明朝正德皇帝嘉奖,号召全国人民向黑墩张氏家族学习。
                    “当时不仅朝廷出资树立牌坊,所谓旌表是也;还记入地方史书,世代传扬,所谓青史留名。”张用贵介绍,“这在古代可是黎民百姓梦寐以求的幸事,这个张姓家族,就一直被《江南通志》《淮安府志》《徐州府志》等各个朝代不厌其烦地记载歌颂。”
                    张氏后裔为传承族训,成立张氏研究会。继承百忍家风。在他们后代中,就曾有两次拦皇帝轿子要求减轻宿迁税捐的张忭,还有抗战英雄张荫堂等人。清明节即将到来,为祭奠先祖,来自全国各地的张氏后裔当日聚集在保安乡崇河边,祭祀始祖张荣、张兴。
                    此次张氏后裔达成共识,及时摒弃旧俗,不再焚烧纸钱,而是改为敬献鲜花,表达哀悼之情。当日上午9时许,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张氏后裔赶到保安乡崇河边,在先祖墓前,大家集体宣誓,创新祭祖形式。
                  《黑墩“百忍堂”族颂》
                  荣祖抗金写辉煌,
                  兴公业儒著文章。
                  渫庵青史留遗稿,
                  赋辞修志学量堂。
                  出将入仕报家国,
                  代有才俊成栋梁。
                  诗书传家孝诚信,
                  百忍太和族久昌!


                  IP属地:江苏27楼2019-05-02 17:02
                  收起回复
                    扬州,江主席故里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扬州西山“百忍堂”张氏
                    为三百年前迁至此地
                    据张承瑶介绍,扬州西山“百忍堂”张氏一族主要分布在杨庙镇谈庄、大俞巷、小俞巷、庙庄和西湖镇赵庄、张庄等地。“据祖上说,我们扬州西山‘百忍堂’张氏一族以前一直居住在徐州西泗州。三百多年前(1681)年遇到洪灾,泗州城被淹,我们族人分为两支逃难,一支逃往安徽天长、一支逃到了扬州,定居西郊(现如今的西湖镇胡场村张庄)。”
                    “经过300多年的繁衍,我们一族在这里开枝散叶,子孙后代也越来越多。如今祖先从泗州城带来的十一个字的班字排辈已经用完,考虑到现在年轻人起名字不再喜欢用固定的排辈,所以虽然我们家族会新定了十个字的排辈,但是已经不强制要求按字辈起名字了。”张承瑶说,“但是我们家族有一个世系表,后辈的年轻人记录在世系表中时依然要求注明自己的排辈。”
                    张承瑶告诉记者,当今无论身处何处的“百忍堂”张氏族人,家谱中留下的传世家训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百忍歌》。“据记载,《百忍歌》为张公艺所创,流传至今。歌词中体现了祖先张公艺为人公道、乐于助人、修身养性、处事坦荡的作风。《百忍歌》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处理睦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也是个人修身的一种准则,反映了人生的一种境界,引导着张氏后人的性格养成,是张氏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西山“百忍堂”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大夫败了名,只为酒不忍;昏君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IP属地:江苏28楼2019-05-02 17:06
                    回复
                      泰州,胡主席故里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兴化张氏
                      兴化张姓人口达8万多(1990年统计数为78433口),是兴化第3大姓,仅次于王姓、陈姓。
                      兴化张氏家族支派甚为繁杂,主体部分为明洪武初年从苏州阊门迁入,余为明、清和民国时期从泰州、丹徒(今镇江市)、淮安、建湖、湖北等地迁居兴化。
                      在从苏州迁入兴化的张氏家族中,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吴王张士诚及其胞弟张士信、堂弟张士俊(又名士骏)后裔为主。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与张士诚政权决战,张士诚密令堂弟泰州新城兵马元帅张士俊率族人及精锐部队潜返兴化,以便东山再起。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苏州城破前夕,张士诚又将幼子托亲信携往兴化。其后,张氏家族成员潜居兴化西城外仓巷和西水关淘沙巷一带。后来,明朝政权日益巩固,张氏家族成员以做瓦工为业,隐蔽真实身份,被人称为“张瓦匠家”。
                      泰州张氏为明南直隶省左丞张麒(原名张天麒)后裔。张麒祖籍泰州并茶场(今南通如东县并茶镇),后迁居兴化草堰场(今大丰草堰镇),晚年定居兴化城,在原“百岁坊巷”内(今市第三人民医院东侧)建有张氏宗祠和张氏府第。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麒在白驹场随张士诚举兵反元。其后,张士诚委派张麒戍守淮东地区(今苏北、苏中一带)。不久,又被委任为江浙行省左丞,镇守湖州(今浙江湖州),并封为清河郡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围攻湖州。为保湖州全城百姓,张麒开城归附,被朱元璋拜为江西行省参政,并随同南征北战。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提升为南直隶左丞。为此,兴化四牌楼上悬有旌表张麒对明朝开国有功的“第一元勋”匾额。
                      湖北张氏原籍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张家台(今湖北沙市),系明万历初年(1573—1582年)政治改革家、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又号太和居士,谥号文忠)后裔。张居正秉国十年,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方略,使明王朝一度中兴,被誉为“救时宰相”。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因积劳成疾在北京去世。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神宗听信反对派谗言,下诏查抄北京张府,追夺谥号、官爵等。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派员查抄荆州城内张府,登录人口,封锁门户,张家饿死十余人,铸成冤案。其间,张居正第六子张静修避居婺州(今江西婺源)。入清后,子孙迁居苏州阊门。清康熙初年,再迁兴化南乡刘陆西漕垛(今临城镇曹垛村)。不久,入兴化城经商。
                      丹徒张氏系清康熙时翰林院大学士(宰相)张玉书后裔。清末,张玉书子孙辗转高邮界首迁居兴化城,繁衍至今。
                      兴化张氏家族堂名较多,主要有百忍堂、授书堂(源于西汉张良)、余庆堂、务滋堂、思敬堂等。家联则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守祖宗贻谋克勤克俭,传九世门第亦读亦工”。此外,还有门榜(楣)“九世旧第”等。


                      IP属地:江苏30楼2019-05-02 17:08
                      回复
                        浙江
                        张是浙江第四大姓
                        杭州,人间天堂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淳安张氏
                        祖籍清河。唐时从山西太原迁居遂安纯峰(大路口).明时又分派迁入淳安梅峰庄。一支由安徽歙县武阳迁至龙潭(今齐坑乡童家坪)。据《仙居张氏宗谱》、《浪川张氏宗谱》记载.仙屏张姓于明隆庆二年(1568)由泽川迁入;浪川张姓于明崇祯年间由开化徙居。本县张姓近l0000人,散居全县各地。
                        桐庐张氏家族
                        1.北宋哲宗年间,由新安岭南迁居桐邑横栗树(今旧县乡鸿儒村)。
                        2.南宋淳祐二年(1242)从江西贵溪迁居今东溪乡张家山。
                        3.明洪武间,由建德迁居今桐庐镇。明中叶,后裔迁居今洋洲乡岩桥及三合乡徐罗寺。
                        萧山张氏家族
                        自南宋起,先后从外地迁居萧山的张氏主要有4支:
                        一支世居河南开封,随宋室南渡迁居杭州,后析居城厢镇联华村;
                        一支祖籍河南南阳,明宣德年间(1426~1435)迁居长河镇张家村;
                        一支于南宋初从义乌迁居城厢镇大路张、鸭水张村、闻堰镇青山张村;
                        另一支于元末,从诸暨迁居进化镇杜家弄、下畈底村。
                        全市有张姓3.17万人。


                        IP属地:江苏31楼2019-05-02 17:16
                        回复
                          宁波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余姚张氏家族
                          祖籍安徽。南宋时从安徽熙宁迁居姚江支[紫]溪岙,今境内各乡都有张姓,以张姓为村名的有张家、张巷、老张家、东张等28个村。全市有张姓45299人。
                          镇海、北仑张氏家族
                          张 35019人。
                          始迁祖张尚德,元至大间进士,官明州,因战乱,卜居田库陈,后迁到清水湖。河头张家,南宋淳熙间迁自安徽。新堰头张家,南宋时徙自河南洛阳。贵驷西港头张家,明代自河北清河县百忍堂张氏迁入。张鉴碶张家,明晚期由鄞县姜山迁入。俞范庙后张,清初迁自鄞县鄞江桥。衙前张家,祖籍安徽定远县,始迁祖张子忠,元至顺年间授定海盐官,转官清泉盐场司令,秩满定居于此。邬隘后洋张,明成化年间自舟山迁入。自宁波西门外张家埠张家于明、清间陆续迁入有高塘上张家埠、下张家埠、塔峙丁山下、和鸽岙、霞浦朱塘、柴桥楼下张等6处,后又衍支山下张、魁斗桥张家等。从宁波张斌桥张姓迁入有城湾岭湾张、大碶水窝张家。霞浦宝前张家,祖籍河南冀州,后迁历阳坞江,始迁祖张干忠系南宋部将因战败归隐奉化,旋徙五乡碶,之后又迁乌石岙。其裔孙于南宋嘉定三年卜居霞浦大桥跟,衍支分布霞浦、大榭、白峰、峙头、俞范而成族者有30余处。明初筑郭巨城时有奉调而来的张姓指挥使后裔,衍支有郭巨北门百忍堂张和南门张姓等多处。
                          宁海各大张氏家族
                          大蔡乡高畈张氏,隋大业九年为避乱自鄞县茅山迁此。
                          旗门乡山皇岙张氏,唐贞观末年自新昌迁来。
                          深甽张氏,宋雍熙年间,山东青州张质偕次子元哲避隐于此,后裔分居各地。
                          双峰乡张辽张氏,宋至和二年自天台迁此。
                          竹林乡妙山张氏,南宋时安徽和州张侑任宁海典史,后卜居于此。
                          茶院张氏,元至治间自海宁徙此。
                          西店镇张家庄张氏,明时从象山迁入。
                          黄坛乡下张张氏,明弘治间从临海江下街迁来。
                          越溪乡信干张氏,清道光间从鄞县望春桥迁入。
                          象山张氏家族
                          25758人。
                          北宋时,其始迁祖避党祸南迁,居蒙山之麓,今西周、泗洲头较多。
                          另一支始迁祖于南宋绍兴间谪任象山,其后裔繁衍定居于南庄、林海、丹城一带。明、清时,又分别自乐清、宁海、鄞县、慈溪、黄岩、山东迁入,散居黄避岙、东港、贤庠、鹤浦、爵溪等地。


                          IP属地:江苏32楼2019-05-02 17:20
                          回复
                            温州
                            张是当地第四大姓
                            洞头县张氏家族
                            1、宗白公:生顺治已亥年正月十五日戌时卒雍正甲寅年二月初五子时 居大长坑
                            2、日保公:生康熙甲午年十月廿二日子时卒乾隆丙午年三月廿七巳时 居坑仔内葬北岙尾土名豹尾
                            3、日玉公:生康熙戊戌年五月十三日戌时卒康熙庚子年四月十五亥时 居大长坑葬北岙土名大深
                            4、日权公:生雍正癸亥年九月初九日戌时卒乾隆庚戌年九月廿五日未时居北岙尾葬北岙尾土名豹尾
                            5、日琛公:生雍正辛亥年二月十六日未时卒嘉庆丙寅年二月十一日未时居北岙尾葬大长坑祖厝
                            6、日章公:生康熙乙卯年四月廿三日巳时卒乾隆癸丑年十一月十二日寅时居北岙尾葬豹尾山灶内
                            7、光清?公:生卒失考(宗昭子日秦父)派分半岭沙岙
                            8、日麟公:生卒失考福建晋江澄坑迁九厅后转磁头寮
                            9、光孟公:生卒失考派分九厅
                            10、光郡公:生卒失考派分东岙乡**
                            11、光南公:生卒失考派分前坑寮
                            12、光尾公:生卒失考派分前坑寮
                            13、光阵公:生卒失考派分前坑寮
                            14、日祖公:生卒失考派下居大长坑顶
                            15、裔临公:生卒失考原籍兴化府白水乡迁玉邑洞头**
                            16、日?公:生卒失考原籍福建漳州龙溪县未知向世公迁来浙温台玉环三盘庄后埭口
                            17、昌月公:生卒失考原系霓岙石仔岙人因避难双身来居小岙地方后人入赘本地蔡氏
                            18、日用公:生卒失考由闽泉迁来洞头垄头
                            19、耀?公:生卒失考居后寮顶
                            20、耀?公:生卒失考居后坑仔
                            21、日?公: 生卒失考居大石头
                            22、耀茶公:生卒失考福建可茶地方来迁居店仔顶
                            23、耀?公:生卒失考居中仑
                            24、锡?公:生卒失考永嘉场三都迁洞头南策
                            25、日?公:生卒失考迁桐桥
                            26、耀?公:生卒失考泉州同安板桥二十四社虎仔井迁霓屿东岙仔
                            27、光台公:生卒失考泉州同安大西门外西洪塘迁状元岙
                            28、永公:生卒失考福建迁桐桥后转徙状元岙
                            29、永公:生卒失考福建迁状元岙
                            30、光圣公: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十六都增坑迁移竹子园
                            30、日尚公:讳敦良生乾隆已未年三月初三辰时卒乾隆戊申年三月初八巳时迁大长坑始祖
                            31、裔秋公:生乾隆辛巳年十一月廿四亥时卒嘉庆戊午年九月十六巳时福建泉州??县银塘马巷厦窑乡迁后寮
                            32、光祖公:生卒失考福建桐桥古山迁状元岙坑口头


                            IP属地:江苏33楼2019-05-02 17:22
                            回复
                              小门岛张氏家族
                              清咸丰戊午八年(1858)五房 世 公从永强寺前街迁入小门村塗里上横。
                              元明清各朝,闽民迁温人日记载仍不绝于史
                              其中有避王朝更替之乱,避倭寇之乱和清初“迁界”等等:清末开埠后,亦有闽民来温经商占籍。
                                元代,闽民迁温,
                              永嘉仅知三姓:其中有张氏,原籍莆田,元季迁入永嘉场(《瑞志稿》)。
                              瑞安,由闽迁入有九姓其中张氏,与吴氏于元末由福建同来瑞安开垦.
                              乐清,由闽迁入有五姓其中有张氏,其先闽人,元时有名子珍始来乐清,后裔又有迁永嘉
                              永嘉张氏家族
                              张氏,始迁祖张阐,闽省人,官工部尚书,为秦桧所忌,弃职携眷隐于水嘉慈湖。
                              后子孙繁衍永嘉楠溪及乐清等地(永嘉垟头坑)《张氏宗谱》)。
                              明张璁为其后裔。
                              瑞安张氏家族
                              张氏,始迁祖悦庵。
                              宋乾道间由福建赤岸迁瑞安汀董乡。
                              乐清张氏家族
                              张氏,其先闽人。
                              元时有名子珍始来乐清,后裔又有迁永嘉
                              (《_二谷集·鸿胪寺序班石台张公墓表》)。


                              IP属地:江苏34楼2019-05-02 17: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