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489贴子:159,301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东,张是山东省第二大姓
济南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天桥张氏家
元朝延祐年间,张养浩辞官隐居云庄(今张公坟庄)。
明洪武、成化、崇祯年间,河北枣强、吴桥,山东肥城等地亦有张姓迁徙来此定居。
山东张氏家族有一分支,一百多年前迁徙至河北。
一世祖,永字辈(勇),二世,宝字辈,三世,志字辈,四世,振字辈。
五世族人正在寻根。
山东张氏宗亲是否知道其家族的来历?
联系人,张广富,zhangguangfushua@sina.com


IP属地:江苏73楼2019-05-04 16:24
收起回复
    青岛
    张为当地第二大姓
    胶南漕汶张氏家族
    其先世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直隶清河县迁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清代高凤翰《题张氏元佑书屋》诗云:"元佑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阅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陵谷百变历劫火,宋家垛上常岿然。浮云富贵有时去,此屋不共成飞烟。呜呼,盛德之留别有以,鬼瞰定知无疚愆。只今岁久少经过,风风雨雨门常关。寒松夭矫关不住,苍龙飞入青冥端。茯苓斗大不可见,千尺下抱灵根蟠。墙外行人生叹息,时闻落子松风前。"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据其家谱,漕汶张氏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张若獬、张若麒兄弟双进士,张若麒、张应桂、张洽父、子、孙三进士)、贡生39人、举人14人,另有1人以军功累官至游击。康生为漕汶张氏之二十四世孙。
    张显 字至明,漕汶张氏之八世孙。明正统三年举人,任山西灵石教谕,以善教化迁任代府纪善,改任湖广安化县丞。后历任北直隶钜鹿、江西萍乡知县。为官四十余年,所至皆有政声。
    张勉学 张正学 张勉学,张显之子,由明成化二十二年举人任北直隶枣强、柏乡知县,后迁任南直隶海州知州,俱以循吏著闻。张正学,勉学之弟,字宗鲁,由明成化十六年举人任浙江绍兴府推官,居官廉洁,以报政入都。时王守仁在京师作官,为文赠之。后告休,安贫守正,足迹不入城市。有同年友某携妓过访不遇。正学知道后,锄去其土,时人有"程夫子"之称。
    张若獬 张若麒 兄弟双进士。张若獬,字义生,为漕汶张氏之十四世孙。崇祯七年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弭盗安民,以考核第一迁任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任淮徐道按察司佥事,督漕防河,多著劳绩。明亡后,弃官归隐于州南旃檀庵。嗣子张应建,因与其侄张洽交恶,迁至今胶南大台村定居,十传至张宗可(即康生)。张若麒,若獬弟,字银台,崇祯四年进士,任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知县,迁任永平府卢龙县知县。以考核最优选任刑部主事,升任职方司郎中,加光禄寺少卿。后奉旨监军辽东,因军师失利下狱。不久,李自成义军攻打京师破狱,若麒得以回籍。清朝建立后,于顺治年间被朝廷起用,仕至通政司通政使。据传,当时若獬不屑其两朝为官,为王台附近关帝庙题联曰:"同胞兄弟羞,二心臣子愧",隐讽其事。后若麒告病还乡,多有善举。曾出田千余亩,一为供祭,一为赡族,一为养士,号"张氏三田"。
    张文嵋 张燕翼 张文嵋,字峨江,张若獬、张若麒之族弟。家贫,励志躬耕以养亲。若獬、若麒皆显而富,以负郭之田分给文嵋耕种,文嵋推辞不受。与兄同灶吃饭,文嵋每以劳役自任。由康熙十七年举人除沂水县教谕。康熙四十三年岁饥,尽以俸金赈济诸生。归居乡里,颇具德声。文嵋子张燕翼,字敬堂。性敏慧。究心四子书,好读程朱文集。由康熙四十四年举人任单县训导。善陶成士子。后告归,家居十余年,汲引后学,以经书文章自娱。晚年尤邃于易经。著有《周易会解》、《四书精义》。
    张应甲 张应桂 张应甲,张若麒之子,字先三,清顺治年间贡生。性端方,少时即有文名。为赡养双亲而无意仕途。承父志主持"张氏三田",祭祀尽礼,赡养族人不问亲疏,对有志力学之贫士每年给粟四石。"三田"之制,历时80年不改。张应桂,应甲之弟,字复我,顺治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内翰林宏文院编修。时明代忠臣左懋第子孙久徙海上,应桂上疏乞赦回,以广励忠孝。疏上后,虽被降级调用,但不久懋第子孙即被赦归。后迁任光禄寺丞。以年老告归,居乡以惠济见称。据传,其辞官后,曾至崂山出家,舍庙地百顷,另为王台准提庵舍地三顷六。著有《奏疏》、《脱籜轩偶存草》。子张友臣、张邦臣皆贡生,张廷臣为监生。
    张应运 字景开,为漕汶张氏之十五世孙。年少英迈而有志操。崇祯十四年投身军伍,为山东巡抚马成名的部属。马成名器重他的才能,任命他担任山海关左营中军守备。当时山东战乱,有许多难民被掳掠。张应运率甲士千余人,救难民五百余口,皆资助他们返乡。崇祯十六年,巡抚黎玉田专门上疏推荐张应运迁任抚标左营游击。未几明亡,弃官归里。清朝建立后,当地官员准备推荐他再度为官,以亲老推辞不就,卒于家。弟张应昌、张应象,皆贡生。张应昌子7人,3人为贡生,3人为监生。
    张淳 张应甲之子,字孟朴,为漕汶张氏之十六世孙。年未弱冠即中举,授寿昌令,裁陋规冗费3000余两;赋额不足,代民缴纳1500余两,百姓戴之如父母。后以终养告归。子三:张楷为贡生,张柟为举人,张樾为监生;其孙张炯文、张熠文、张焘文、张燦文皆贡生,张新德为举人,张德懋为监生;其曾孙有2人为贡生、1人为举人、7人为监生;其玄孙有2人为贡生;其六世孙有1人为贡生(张怀澄)、1人为监生,其七世孙有1人为贡生。
    张洽 张淳之弟。字仲和,16岁(康熙十五年)中进士。初授永宁县知县,劝农桑,修学校,教化大行。以治理有方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挠避。当时社会初定,社仓官员不能依诏旨行事。张洽上疏请立制限时出入,不使扰民;又以关税滞留不便商贾,请严禁需索,加强监督,发与印文,以防重税,皆蒙采纳。著有《谏垣草》、《吏隐堂稿》。据传,张应建入嗣张若獬后,张洽对其不敬。张应建亦轻视张洽,遂交恶。后张洽设计陷害,以张应建祭祀冒犯祖先告于官,欲置之死地。其父应甲获悉不允,将应建救出,并护送其到大台居住。途中,张洽派人追杀,因有人护送方罢。弟张友逸,康熙乙酉副贡,授峄县教谕。
    张沅 字起湄,号药山,为漕汶张氏之十六世孙。年十四即为诸生。其父张应昌任金城县知县,张沅帮助父亲督理内外,精明干练,人们对其都非常敬惮。兄弟皆早逝,抚养各位孤侄如同己子。后以援例任青州府训导,勤于教授士子,待贫寒学生以仁爱闻名。其子张存仁、张秉义的受业恩师纪汝奭被诬陷,张沅为言于学使,使诬陷之辞得到了澄清,并将其捐为监生。子7人,除1人早亡外,1人为举人、3人为贡生、2人为监生。
    张存仁 张沅之子,为漕汶张氏之十七世孙。。字虚斋,号伯刚,别号愚亭。康熙五十九年举人,雍正二年副贡,除陵县训导,升鳌山卫教授,因裁卫而改任泰安府学教授。后以终养告归,作《归来吟》以明志。为学官时,勤于课士,以立身制行为最。离开陵县时,顾慎行作《双松居士图》以志其操。鳌山卫学中有耐冬二株,树龄数百年,存仁有诗传诵一时。著有《岱游草序》、《乐轩吟》、《愚亭诗集》三卷。其子张大文为举人,张大亮为监生;孙张寿序为监生;曾孙张殿图为贡生。
    张秉义 张存仁之弟。字忍斋,号质夫,晚年自号余叟,又称半舫主人。由雍正己酉拔贡分发湖南,试用州判,以军功升授桑植县知县。当地为新开辟的苗疆,以难治著称。秉义严无所苛,宽无所纵,士民安定。以考核最优擢升广东琼州府知府。丁父忧,服阙授四川宁远府知府,不久因对下属失察而受牵连,左迁直隶良乡、临榆二县知县。所至有政声,吏民畏怀。因亢直不能献媚上司而被免官。著有《半舫诗钞》诸集。其子张大器为贡生;孙张宁蕴为贡生,张粤荫为监生;曾孙张奎高为举人,张抡彦为贡生。
    张怀澄 字桐源,为漕汶张氏之二十一世孙。以恩贡授直隶州州判。性豁达,好急人之难,尤其乐于奖掖后进。从学者报酬有无,从来不予计较。咸丰辛酉年间,捻军起义,州牧听说捻军将至,急令闭门守御。怀澄抗命建言,认为等难民入城后再关闭城门不迟,因此而得以保全性命的人极多。他七十余岁去世时,路上挤满了穿白衣为他送葬的学生。
    康生(1898~1975) 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张裕先、张耘、赵容等。胶南镇大台村人,为漕汶张氏第二十四世孙。其曾祖父张鸿义系前清贡生,父张发祥,堂号"南树德堂",有地千余亩,是当时胶南境内最大的地主。康生兄弟三人,排行第三。


    IP属地:江苏74楼2019-05-04 16:25
    回复
      松山张氏
      其先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依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而居。自其二世起,族中人才辈出,两朝显赫。根据张氏家谱,先后出进士5人、举人5人、贡生16人。其出类拔萃者,如张铭、张懋熺、张懋煌、张谦宜,皆名闻一时。

      漕汶张氏
       其先世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直隶清河县迁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清代高凤翰《题张氏元佑书屋》诗云:“元佑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阅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陵谷百变历劫火,宋家垛上常岿然。浮云富贵有时去,此屋不共成飞烟。呜呼,盛德之留别有以,鬼瞰定知无疚愆。只今岁久少经过,风风雨雨门常关。寒松夭矫关不住,苍龙飞入青冥端。茯苓斗大不可见,千尺下抱灵根蟠。墙外行人生叹息,时闻落子松风前。” 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据其家谱,漕汶张氏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张若獬、张若麒兄弟双进士,张若麒、张应桂、张洽父、子、孙三进士)、贡生39人、举人14人,另有1人以军功累官至游击。康生为漕汶张氏之二十四世孙。


      IP属地:江苏75楼2019-05-04 16:30
      回复
        淄博
        张为当地第二大姓
        白马张氏
        按《笼水白马张氏族谱》记载,白马张氏世居胡田(今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
        1、族谱中关于白马张氏起源和延续,共有六段记载。第一段内容是,“张赵店张应举家石槽记载,勒石前面:益都县从政乡上胡田庄居人张八公妻赵氏制石槽一面。泰定三年四月上旬造。匠人厚进。后面:八位祖讳,彬、从道、复礼、德瑞、德誉、德隣、玉良、文胜。”
        古时民间重要纪事多采用刻石的方式,这面石槽刻字是白马张氏已知最早的谱系记载,可惜不知八位先祖与白马张氏的辈分关系。张八公应该就是八兄弟的老八张文胜,1326年(元朝泰定三年),张八公和妻子赵氏在石槽上刻下了兄弟八个的名字,白马张氏即以上述八兄弟为先祖。另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在1347年(元朝至正七年)重修武安王庙时,捐助人名单中有下胡田庄的张复礼(见卷二十八金石志“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并阴”一篇),按时间看,很可能就是八兄弟中的老三。1348年爆发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红巾军起义,与元军多次在淄博激战。大概这期间,因战乱和灾荒,张氏八兄弟及其后人离开了淄博祖籍,迁徙各地。距石槽刻谱大约过了135年,八兄弟的后人张忠,回到家乡居住于张赵店,1666年七世张之翰修谱时,石槽存于八世张应举家中,张应举住在上胡田庄的邻村张赵店。
        2、族谱第二段内容是,“《石塔寺碑记》,住持竗亮,父忠,母赵氏、王氏、臧氏,新、迪、玘。碑载三位祖讳,想此时云祖尚未生。”
        这段记载的前一句原刻于石塔寺的碑记里,石塔寺,当时位于益都县城西九十余里的张赵集,遗址在今天的张店区沣水镇张赵村大东门里,现已无存,它最初建于718年(唐朝开元六年),面积约六市亩,寺内立六棱石塔,塔高约十米,塔侧有碑文。碑文早已无存,但查《益都县图志》,正好有这篇碑文及这段历史的记录。1466年(明朝成化二年)重修石塔寺,石塔寺的重修,史书上记载共有三次,这是最后一次,而且声势浩大,捐修者涉及周边二十一个村庄316人,以及附近的六个寺庙,动用石匠13人,铁匠8人,索匠8人。若有意研究张店村庄、姓氏发展与沿革,这是篇难得的史料。《沣水镇志》讲石塔寺香火盛时有僧人三百余众,应该有误,六亩地的寺庙住不下这么多人,大概把修庙时参与人数用错了。
        族谱中的上述记载,来自于《重修石塔寺》这篇碑记的落款,原文是:“本寺住持竗亮,徒弟□□、悟真、悟便、悟云、悟行、悟存,住持父张忠,母赵氏、王氏、藏(臧)氏,男张新、张迪、张玘,本寺维那真能、真得,殷住□兴。野人赵谦书。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十一日立。”张忠就是白马张氏的始祖,其长子竗亮出家任石塔寺住持,并组织重修了石塔寺。这篇碑记中还有这样几点信息,第一,张忠回原籍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张忠1460年左右从河北枣强回到原籍张赵店居住,距石塔寺重修的1466年只有几年的时间,回家不久儿子就任寺庙住持并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重修,必然要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力。第二,这时的张赵村已没有其他张姓居住。捐修名单中,张赵村人数最多,有74人,赵姓、寇姓居多,没有张姓,此时的张赵村只有张忠一家姓张。第三,张忠的第五子张云此时还未出生,上述记载的后一句强调了这一点。
        1907年版的《益都县图志》对石塔寺还有一段记载(见卷二十七金石志石塔寺颂一篇),内容是,719年(唐开元七年),张赵村的张元兴、张广智、张名丘、张良贤、张乹达、石去疑、李嘉庆、李张达、衡怀剑、杨统域、宇文□之、丘以客等一十二人,到寺内还愿捐赠石塔颂等。这段记载有两点很珍贵,一是说明张赵村在唐朝初年即有,系张、赵两姓立村,该村至今仍以赵张两姓为主。二是各个姓氏前都冠以地域来源,例如姓宇文的前面冠以“京兆”,说明他来自于陕西西安附近。可惜文字有残缺,五位张姓前面冠以“□水”,说明五位张姓来自一处,但少了一个字,就不好确定唐朝之前具体来源于何处了。张元兴等五位,有可能就是白马张氏的祖先,当然这还需要确切的资料来印证。
        3、族谱第三段记载的内容是,“《孝乡张氏世系碑记》,曾孙尧封谨识。胡田社张氏先祖彬、从道、复礼、德瑞、德誉、德隣、玉良、文胜八兄弟,远承祖业,世居胡田,庄南有祖茔在焉。佃于栾王庄,德业称隆。远近女童咸以白马张家为呼,盖据当时所畜为称云。时遇东土岁歉,百里罕烟,难以孤立,因计避荒,各适外境,随所在创业为家焉。天顺间,惟曾祖讳忠,心念故土,回籍居于张赵店,即率店人建集设市至于今,享其利佃田于店之侧,建茔于店之东,而基业方新,子孙洪衍,皆祖德之厚所培也。奉念所自,谨识于石,以俟后之蕃衍者再续焉。万历□年□月□日立。右系张赵店祖茔石刻,内载四代世系,因已列入谱中,不具录。”
        孝乡张氏世系碑记,是四世张尧封于清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所立,采用石刻的形式,记录了一至四世名讳,并做了上述文字说明。该族谱碑记原立于张赵村东的祖茔,它讲明如下几点:其一,白马张氏先祖兄弟八人,世居胡田,祖茔在庄南,家业兴隆。其二,白马张氏先祖住在胡田,但土地在栾王庄,即张赵店西王家庄,所以始祖张忠回原籍没有选择胡田,而是住在张赵店也就顺理成章了。胡田和张赵隶属同乡,相距很近,而且张赵村在一条官道上,即从渤海湾羊角沟向颜神镇运盐的交通要道上,因而始祖张忠在此“建集设市”,继续在张赵村购买田地租佃。二世张云徙居颜神镇也是顺着这条官道向南走的,从乡村中心走向城镇。其三,八兄弟在胡田时,就称为“白马张家”,因为家里养有白马。后来也有称“胡田张”的,徙居博山一支还有“笼水张”、“孝乡张”之称。笼水是孝妇河的古称,原为陇水,《水经注》上有记载。此外还有“石槽张”一说,缘于张赵店的张应举家存有石槽,因而有人认为张店张氏称“石槽张”、博山张氏称“白马张”,这是误传。此处明确记载,张氏在胡田时就有“白马张”的称呼,1853年修谱时,张店、博山的张氏都称为“白马张氏”,“石槽张”却没有见到任何记载。
        4、族谱第四段记载的内容是,“按胡田张氏茔古碑,有老祖讳喜,孙生景义等名,至讳聪者,勒名于石,字迹减没,不可考辨。”
        这是七世张之翰1666年(清朝康熙五年)修谱时所记,第一次提到胡田庄南的张氏祖茔古碑,记录了应该是八兄弟之前的张氏祖先,张喜,他的孙子张景义,后代张聪。为何说是八兄弟之前,前文讲过,张八公刻碑之后不久,淄博就遇战乱与灾荒,兄弟各适外境。而张喜到张聪,至少有四代,按时间算,只能在前。另外族谱序中,也把老祖张喜等,列于八兄弟之前。
        5、综上所述,白马张氏有连续谱系记载开始于1460年(明朝天顺年间)左右回到原籍张赵店的始祖张忠,其先祖在淄博胡田生活的最早记录开始于1326年(元朝泰定三年)的八兄弟,在八兄弟之前至少有四代人生活在胡田,张氏先祖在张赵店的最早生活记录开始于719年(唐朝开元七年),但是否白马张氏先祖还有待考证。
        张店南张氏
        始迁祖张讳荣公(或荣山公),配(鞠氏)(赵氏)(卞氏)有子三,宗让,宗礼,宗智。原籍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明初避兵移居山东新城县张店北之辛庄(今淄博市张店区),为南张氏族。


        IP属地:江苏76楼2019-05-04 16:35
        回复
          淄博张氏字辈:守 师 德 允 茂 克 绵 家 毓 衍 承 修 爵 可 培 敦 厚 子 续 远 孝 友 本 先 立 耕 读 训 永 传 廉 明 方 正 在 兴 起 治 安 全


          IP属地:江苏77楼2019-05-04 16:36
          收起回复
            枣庄
            枣庄张氏字辈:有 继 田 成 立 庆 锡 世 泽 长 金 玉 德 启 茂 传 家 永 乃 昌
            甘霖【西关张】张氏
            稽考“西万张”系清河百忍之流脉。原籍为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南十三里冯张村。冯张村张氏百忍堂一世祖延龄公因避安禄山兵祸,由唐郓州寿张县古贤村落居洪洞县。延龄族乃古贤村张氏百忍堂一世祖公艺六世孙,后古贤村改为桥北张庄村。寿张县历史上属山东省,1964年桥北张庄一带划归河南省,现为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庄。西万张百忍堂一世祖顺公于明初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山东,定居滕南微山西万村。我祖顺公乃延龄祖二十九世孙,公艺祖三十四世孙也。
            张姓百忍堂乃中华张姓大堂之一。一世祖公艺生于公元577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朝,寿九十九岁。公艺祖以“忍”修身,礼让齐家,九世同居,三朝旌表;被历代当政者及文人骚客所歌颂,列入《旧唐书》、《资治通鉴》正史。追溯远祖,张公艺乃汉代张良祖二十八世孙。张良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政治家,是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八十世孙。张挥祖乃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第五子也。
            1951年及1957年间,毛泽东两次接见地方干部时皆问及张公艺九世同居之事。张公艺祠及公艺墓分别于1956年、1964年由山东省及河南省划为省级文物保护。
            始迁祖顺公、郁氏在爱国兴邦的理念下,惜别故土,背井离乡,迁入千里迢迢的西万村。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顺公、郁氏与他们的后代们,不畏艰难,立足生根。经明、清,历民国,发展至今二十三世,现有男、女族人二十多万,逾六百年矣。虽无大家巨臂,但风流人物持续不匮,已成为鲁南旺族大族矣。
            我族于明万历年间首建家祠并创修世系碑谱。于清乾隆二年宗祠设家族学校。为解决部分族人的生活出路及困苦孩子的入学,宗祠先后购置近400亩土地,并设立了慈善基金会。
            重视亲情是我族的优良传统,与始迁祖内亲后裔保持600多年的老亲往来,实属罕见。优良的家风使我族人才辈出。族谱记载:清代西万张五品官七人,六品官七人,七品官五人,举人三人,副榜一人,贡生十六人,监生七十五人,秀才八十人。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西万张族人做出了一定贡献。仅微山县民政局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就有十四名族人贡献生命。
            西万张在发展中不断外迁。长房有财公后裔主要迁于薛城区陈郝、甘霖等村。仲房玘公后裔主要迁于薛城区陶庄镇野场子及山亭区冯庄、养子峪等村。季房显宗公后裔均迁于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四房文昇公后裔除部分定居西万,大部分迁至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安徽省等地。
            2011年10月份统计,西万张族人已遍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少数定居台湾、香港、澳门及国外十几个国家。
            自1949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8日,初步统计西万张族人在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及管理干部如下:省、部级二人,军级五人,地、市级二十八人,师级十人,县级八十九人,团级三十七人,省内、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二十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二千一百八十人。
            回首往事,岁月峥嵘,西万张创造了本族历史上的辉煌。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在全国复兴文化走向全球强国的进程中,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与时俱进,续我家风。


            IP属地:江苏78楼2019-05-04 16:39
            回复
              东营
              鄙人尚未对当地张氏家族考证
              烟台
              所城张氏宗祠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奇山所城西北部的时彦街12—14号。始建于明宣德年间,为奇山守御所千户衙门。经清乾隆初年重建后,成为张氏家族祭祖议事之宗祠。
                所城张氏宗祠系结构严谨的殿宇式小型古建筑群,共分前厅、两廊、大殿三个主要部分。大殿后平房七间、东西两厢六间,除仪门牌匾、照壁、石狮,大殿和前厅屋顶脊两头的大吻、鸱吻饰物,屋面垂脊上的神兽等被拆除破坏外,其余部分基本保存完好。现有房屋34间,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大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建筑,前檐为飞檐,粗大的黑漆梁柱,楹联、匾额,整个建筑厅堂轩敞气势雄伟,据称“文革”前,所有木制构件上均有雕刻及彩绘,精美绝伦。有考证说,这里曾是奇山守御所千户衙门,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明代官衙监制和堪舆学说而建,体现了古代官署衙门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其建筑布局与《明史》所记载的建筑规制相符。
                据奇山文化研究会张春钺会长介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批建“奇山守御千户所”,首任千户张升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到任,率千余名军士主建所城,奇山所城、千户所官署衙门及所指挥厅等一应所城设施均始建于此,至明万历四十七年,时任奇山守御千户所军政掌印千户张权进行了加固所城、重修辖境内墩堡、炮台,修缮所衙等一系列工程。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曾两次视察奇山守御所。


              IP属地:江苏79楼2019-05-04 16:42
              回复
                烟台城里的张姓人
                  凡是上了年纪的烟台人,都知道烟台有个所城里,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也都知道“所城里”是烟台市最早的官署所在地,烟台城区是围着它逐渐扩展的。最早在此创业安家的是张姓人。
                  烟台市近20年的大规模发展,并没有把所城里这些老房子拆除掉,这里依然住着张姓人家。这些张姓人的先辈是从哪里又是怎么来到烟台的呢?
                  烟台市养正学校原校长张姓第十五代张永绪:烟台最早的时候,也就是沿海一带几个小渔村。后来烟台为了国防的需要保卫边疆,中央集权统一调配,它的国都在北京,从那个时候派军官来的。我的祖先就是到烟台城来的第一任军事长官,因为这个地方叫千户所,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张千户。是从哪来的呢?从北京来的。
                  明朝时从北京迁到烟台的张姓人,世世代代在富饶美丽,依山傍海的烟台城繁衍生息下来,他们为烟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烟台最早和海外通商的是张姓人,同时,这些张姓人氏中也出了不少的文化和学术人才。
                  烟台市养正学校原校长张氏第15代张永绪:这所房子就是烟台所城里张家的后代(住过的),是很有出息的一个人,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天津大学有名的教授,张春霆的故居。从小他就在这儿长大的,从这儿走出去的。
                  更令张姓人氏自豪的是,古往今来的张姓名人,数不胜数。有人统计,张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对儒家理论的贡献,张天师的道教世家、张衡的地动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骞的交通西域、张居正的万历改革、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理论、张学良的兵谏抗日等等,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人物。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张姓如此多光宗耀祖的人物,那么,他们的祖先是谁呢?相传是出自黄帝,是黄帝第五子挥的后代。张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台湾的张姓也不例外同样是一个大姓,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台湾的第四大姓群。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据台湾史料记载,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台湾的张姓,与大陆的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到处都有张氏族人的存在;三是人才辈出,历代历朝都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IP属地:江苏80楼2019-05-04 16:43
                收起回复
                  潍坊
                  张为当地第二大姓
                  高密张氏家族
                  东汉尚书左丞张逸家族,当属汉安丘侯张说之后。
                  明代高密张氏以张福臻家族最为显赫,张家原籍青州北门处,始祖任高密训导,因家于此,其后裔寒微。明末张福臻,字惕生,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张家由此步入望族。张福臻次子张文明,明末以守城功,署蓟州营参将。清顺治间中武进士,官广东守备。张福臻孙辈中张尔翼、张有嘉、张尔俊皆于清初中举人。
                  清代张氏称望族者有4家,一是自明末显赫的张福臻家族,一是张熙岳家族,一是张善述家族,一是朱郭张氏。张熙岳先世于明初自寿光迁居李仙庄。顺治间张熙岳中进士,始步入宦族。张善述先世于明初自青州西隅迁居高密西隅,虽无显宦,然数世书香。张善述于乾隆间中进士,官高明知县。其子张砺坡,举人,工词。其孙张星炜,举人。朱郭张氏,今属胶州,道光间张柳南以进士官山西左云知县。


                  IP属地:江苏81楼2019-05-04 16:48
                  回复
                    济宁张氏字辈:星,世,玉,积(继),德,兆,广,中,留,瑞


                    IP属地:江苏85楼2019-05-04 17:01
                    回复
                      威海
                      张是当地第四大姓
                      文登张氏家族
                      张姓,分布在初村镇的初村、北山、东马山,张家产镇的张家产、汤村店子、
                      东汤村、车卧岛,埠口镇的张家埠、上埠前,铺集镇的小英,口子乡的山后张家,
                      侯家镇的张家庄,文城镇的八里张家、麦疃后,大水泊镇的六山张家,文登营乡的
                      文登营等村。
                      乳山张氏家族
                      约8000户。
                      主要分布在午极、崖子、乳山寨、夏村、白沙滩、海阳所、徐家等镇。
                      其族系主要有四支:
                      (1)明洪武年间,张霖由江苏省赣榆县哲望村从军落籍宁海城,正德年间,第四代孙张珂迁泽上村,其后裔析居午极、马家夼、南庄、北庄、中庄、张家屯、育黎、帽张家(后迁东驾马沟)、张格庄、张家庄、西北庄等村。
                      (2)明洪武年间,河北省清河县张姓一支迁莱阳县水头沟(今莱西市城区),嘉靖年间以后移居境内楼村、乳山寨、宅口、西圈等村,后裔析居沙沟、庄上、肖家、东家、玉前庄等村。
                      (3)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所后张家庄,后裔析居李家、常家庄、六村屯等村。
                      (4)东井口村张姓系明成化年间由海阳县坛山迁来,后裔析居西井口、东凤凰崖、西涝口等村。
                      此外,东南寨、东南塂张姓系明崇祯年间由烟台初家迁来,黄村张姓系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来,后裔析居二甲等村,张家寨张姓系清雍正年间从莱阳县张家灌迁来。


                      IP属地:江苏87楼2019-05-04 17:07
                      回复
                        日照
                        莒州张家营张氏
                        自明洪武廿五年从顺天府宛平县棋盘街来张家营,一世张胜,字开亭,授都指挥使。二世强;三世宠;四世续儒;五世胤,五世分五支;六世献祯,袭至六世都指挥使,清入关明灭,削籍为民。七世垣。世居张家营村(现属沂南县蒲汪镇)。
                        莒州望族。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晔子:行敏、行正、行义,避元兵,迁海东清河村;七世复回日照太平桥。自一世至六世在金俱有封赠,载金史。明天启间有数支自日照迁莒张家庄(今名张家围子)。始迁祖失讳,无从查考,传系云字辈,即日照谱之十二世。始迁祖以下分三支,长支孟廌居张家庄,次、三失讳无考。居张家庄的又分二支,据1933年日照县太平桥张氏七修族谱载,长支传至三十世。据1993年张家围子谱序载,已续至廿六世。(将太平桥谱中的十二世云字辈为始迁祖,列为一世,可将现谱所列世代减去十一,即是迁莒后的世代)。
                        明清以来,张氏单传到五世祖后才兄弟二人,六世后共五人,祖孙父子一门四进士,两登相位,参知政事。《沂州府志》载:张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进士,仕至朝散大夫熏骑都尉,镇西军节度副使。张暐,字明仲,张莘卿长子,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张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进士。张行,简字敬甫,大定十九年进士。


                        IP属地:江苏88楼2019-05-04 17:10
                        回复
                          张莘卿
                          张莘卿(1111~1179),字商老,金代莒州日照(现东港区日照街道)人。幼时因家贫请不起师傅,不管严寒酷暑,坚持自学。当时战争频仍,盗贼蜂起,民不聊生。莘卿挟书到田间坚持学习,从不间断,终于在1151年(金天德三年)得中甲科第二。中进士后,初任河州(今甘肃临夏北)防御判官。中因父病逝离职,服丧期满后,调任河南防御判官。届满调任单州鲁台令,后又调任莱州胶水令。数月后,被选为国史馆编修官,又入选翰林。后经考试合格,升任镇西军节度副使,兼岚州管内观察副使。莘卿俭朴,为官只带幼子随侍,别无仆人。“出无舆马之饰,居无器玩之好”。但于公务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各州县之间,即使米盐等具体事务,也尽力办好。“断案从宽者多”,史称“济活甚多”。处理公务时,他处在次要地位,为首的官员出现偏差,他从不当面指出,而是等到适当时机与为首官员反复剖析,以理服人。所以,出现的偏差很容易得到纠正,颇受同僚的尊敬。
                          莘卿对枉法者敢于坚持原则进行处理。初在河州任上时,驻军守将“强悍任气”,“黩货无所惮”,在任用“酋长”时,被行贿者得之,而应任之人反被诬拘禁。莘卿不畏强权,大胆地处理了这一冤案。他对案情曲直,依法进行分析,使守将心服口服,冤案得以平反。又有一镇将,依其门阀地位,恣意妄为,对莘卿一文弱书生看不起,常有轻慢之举,而莘卿从不计较。一天,镇将一下属整理了镇将的数十条罪状,去请教莘卿,想利用他与镇将的矛盾,取得莘卿的好感,并得到支持。莘卿看出此人目的不纯,对他进行耐心教育,并说:“隐恶扬善是君子长者之用心,同僚之间更得如此”。从此可以看出莘卿“刚而不挠,宽而容物”的高尚人格。
                          金大定初年,留户部受输军储南京广济仓。时有一官吏送莘卿银百两,被拒绝。第二天此人又送茶一袋,莘卿不得不收,但打开一看,全是钱钞。莘卿对此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将钱退还。
                          莘卿文笔超凡,其文章“温润峻洁,似其为人”,同时善书画,其书法绘画遒丽多姿,时称其“得东坡先生遗法”。参与修《金太祖实录》,并有文集10卷。公元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病逝。长子张■,正隆五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武安军节度使;次子张晔,正隆年进士,官莒县县丞。长孙张行简,大定十九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次孙张行信,1188年(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吏、户、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出为三镇节度使。
                          张行简
                          张行简(?~1215),金代学者。字敬甫,金代莒州日照(现东港区日照街道)人。出身于官宦人家。聪明好学,博通经史。1179年(大定十九年)考中状元。初授应奉翰林文学。1190年(明昌元年)出任太常博士,后任礼部郎中等职。1205年(泰和五年)改任顺天军节度使,他约束公吏,抑制豪强,狱讼之事能根据事实判决,受到章宗的赞赏。次年被召为礼部尚书,兼侍讲、同修国史,使新历得以颁布实行。后任太子太保、翰林学士、尚书等职。著有《敬甫文集》、《礼例纂》等。
                          张行信
                          张行信(1163~1231),金代重臣,字信甫,张行简之弟。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登进士第,任铜山县令。1190年(明昌元年),任监察御史。1203年(泰和三年),任山东西路转运使、河东路按察司。1212年(崇庆二年)任左谏议大夫。他为人刚直不阿。高琪任宰相,专权用事,张行信敢于力抵其非。他体察民情,1193年(明昌四年)4月金章宗召见,他当面提出要“以除民害”和“便民”。1215年(贞祐三年)2月,改任武安军节度使,兼冀州管内观察使。他治理有方,成绩显著。同年8月,召回朝中任吏部尚书,继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兼同修国史。1224年(正大元年),征用他为尚书左丞。不久即辞官家居。1231年(正大八年)2月病故,享年68岁。


                          IP属地:江苏89楼2019-05-04 17:11
                          回复
                            德州
                            德州张氏家族
                            《乐陵张氏族谱》9卷,清顺治戊戌年(1658)修,乾隆甲午年(1774)续,山东乐陵
                              始祖:字号不传,仅知排行八,故称“八老”;二世:彦启 彦亨 彦礼;七世祖张来山始修族舍,议修谱。
                              原籍:直隶玉田县,明初迁来乐陵。
                            《乐陵张氏族谱》9卷,173页,清顺治戊戌年(1658)修,乾隆甲午年(1774)续,山东乐陵
                              始祖:字号不传,仅知排行八,故称“八老”;二世:彦启 彦亨 彦礼;七世祖张来山始修族舍,议修谱。
                              原籍:直隶玉田县,明初迁来乐陵。
                            描述:卷首序,卷一世系,卷二小传,卷三闺淑,卷四家范,卷五藏稿,卷六诰命,卷七赠言,卷八纪事,卷九考疑。
                            《乐陵张氏族谱》9卷,245页,清顺治戊戌年(1658)修,乾隆甲午年(1774)续,清道光11年(1831)续修,山东乐陵
                              始祖:字号不传,仅知排行八,故称“八老”;二世:彦启、彦亨、彦礼;七世祖张来山始修族舍,议修谱。
                              原籍:直隶玉田县,明初迁来乐陵。
                              描述:卷首序,卷一世系,卷二小传,卷三内传,卷四撰著,卷五诰命,卷六赠言,卷七纪事,卷八考疑。
                              名人:张泼 (1583-1638),又名张自悟,字见心,一字横江,一字孝泉,号念山,别号悔庵,山东乐陵东关人。官至河南巡抚。著有《诸臣当和衷疏》《论相内外兼用疏》《冲龄保护疏》《分别录用疏》《详述去国始末疏》等,有3部著述存世:《庚申纪事》1卷、《臆谏草》3卷、《竭力草》1卷。


                            IP属地:江苏93楼2019-05-04 17:23
                            回复
                              聊城
                              聊城张氏字辈:中正诚得厚学


                              IP属地:江苏94楼2019-05-04 1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