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484贴子:159,227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辽南张氏家族人口及分布
家族人口数量:
出关第一代:“文”字辈共十二人,即“十二房”;
第二代单字,无字辈,家谱共记载二十六人,其中张守仁之后七人,张守义之后十九人
第三代“世”字辈,家谱有记载共三十六人,其中有三位名字不详;
第四代“廷”字辈,家谱有记载共二十四人,均为张守义之后,其中有一位名字不详。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有记载族大支繁共一百九十二口,数据详情不清楚。
另,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复县志略》载,张家崴子共有6户人家,男24人,女22口,男丁应当均为本族之人;五福店共有22户,男72人,女61口,不清楚当时是否有其他姓氏家族。
从始迁祖至今,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已传十几代,三百七十年。清朝,顺治朝至嘉庆朝前期,国泰民安,人口增长迅速,乾隆年间达1.485%。清末、民国年间,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但本支张氏生活的主要区域复县,盖平县并未大规模遭受战乱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各地方人口增长迅速,至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该政策在辽南地区严格实习,几乎每家每户都为独生子女。结合这些从出关第二代二十六人起,推算至兆字辈,得出现今(公元2014年)本支人口数为17000余人(仅包括“崇、得、国、兆”四代人)(男丁),数据会有出处,但推算方式大致无误(推算方式极为复杂,不赘述)。
今以“崇,德,国”三辈人数最多;
最大辈分已知有“为”字辈人在世,是否有“学”字辈乃至更高辈分的老人在世尚不清楚;
已知最小的辈分已传至“宏”字辈,是否有“运”字辈乃至更小的辈分尚不清楚。
始祖张胤龙公,因为没有同辈人名讳参照,其辈分可能为“胤”或是“龙”。
而后“万、守、文”三代人辈分应为河北乐亭张家庄的“老张家老字辈”。
出关第二代名字均为单字,无字辈。
出关第三代为“世”字辈。
从出关第四代起十四字辈派语为:
“廷、中、好、学、为、崇、德;国、兆、鸿、儒、乃、希、天”。
(廷中好学为崇德,国兆宏运乃新天)
此十四字字辈为张世琏笔记所载,不知何人所定,但家里口传的十四字派语后七字为“国、兆、宏、运、乃、新、天”,其中有三字并不相同,“宏”与“鸿”同音不同义,“运”与“儒”,“新”与“希”音义皆不相同,但读音相近,不清楚究竟以哪种字辈为准。另,有人疑惑“为”字辈究竟是“为”还是“维”,亦不清楚。
近年来,又有修支谱的本支张氏,也不知何人何时又定下十六字派语:
“善为至宝,心作良田,族支繁盛,宗古永传”。
其中“为”字与老辈派语中的“为”重复,捉摸不透,难道老字辈中的“为”应当是“维?此十六字派语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知之者甚少。
族人分布情况:
历史上族人主要分布北至盖州市熊岳城,南至瓦房店市区这一区域内。有记载“清同治十一年,族大支繁,七世同堂,分布于北至熊岳城,南至回道河。(回道河源于瓦房店市区,向北流入松树水库)
嘉庆十二、三年,复州地区屡遭凶荒,族中之人,又有散而四方者,大都逃荒至东北各地。
民国年间(1900年左右),因饥荒有族人“闯边外”至辽北,吉林,黑龙江一带。
近代,新中国成立后,有族人离乡进城,亦有迁至“老家”周边农村。
现今其中集中分布的地区有:
盖州市(营口)九寨镇三道河村,东房身村(包括九寨镇其他村屯);
瓦房店市(大连)松树镇张崴子屯,及周边村落(如郭屯,东沟)(包括松树镇其他村屯);
散户主要集中九寨镇,松树镇的周边乡镇。其中普兰店市北部的同益乡,乐甲乡,四平镇,安波镇等地有大量散户。
另有散户分布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大连市,金州区,营口市,盖州市,鲅鱼圈区等地的市区内(建国后进城)
至于东北其他地方的族人分布并不清楚。
有传言辽宁昌图县(铁岭)八面城镇有族人,情况不明;辽宁台安县(鞍山)亦有族人,情况不明;吉林蛟河市有族人分布,情况不明。
祖兴之地:
一方风水宝地养育家族千秋万世。
张家庄:乐亭老家,遥远的地方,遥远到她如今的具体位置,是否存在都尚且不清楚,但是她却永远存在于本支张氏族人的记忆里。
张家崴子:即现在松树镇张崴子屯,应为张守义公最早在此安居建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山村,或者作为唯一一个以本家族姓氏(张)来命名的地方。张守义之后人大都从此分居各处,从此迁往东北各地,而这里亦成为除乐亭张家庄外,族人公认的“老家”。
朝阳堡,羊倌州,五福店:均为复县老地名,不是很了解。
黄哨,新寨子,三道河:盖平县地名,不是很了解,应为现今的九寨镇黄哨村,新寨子村,三道河村。
祖籍
参考家谱笔记条目:【余闻先父传云,祖居永平府潦亭县张家庄,域田盛况,距城里数乃失其真唉】
明清两朝至民国年间,永平府辖区大致位置并无大幅变化,明朝时,永平府归山东省管理,称山东省永平府,当时的山东省辖区主要包括今山东省大部及河北省东北部,两部分并不相连;清朝时,永平府归直隶省管理,称直隶省永平府,当时的直隶省辖区主要位于今河北省,直隶省于民国年间更名河北省,辖区大致未变。
清雍正年间以前乐亭县属永平府滦州,乾隆年间后方直属永平府。结合家谱记载的迁徙时间清顺治元年,祖籍名称应为直隶省永平府滦州乐亭县张家庄。尽管乐亭县属滦州,但在清康熙50年所修的地方志《永平府志》中已把乐亭县单独析出记载来看,可以直接称作永平府乐亭县,永平府乐亭县当为约定俗称,流行叫法。如今的乐亭县辖区比之当时大出许多,若记载属实,历史上的张家庄就在现在现今的乐亭县境内。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与乐亭相邻的曹妃甸,滦南,昌黎等地。
根据清光绪年间的《乐亭县志》记载,当时乐亭县内并无“张家庄”这个地名,但是以张姓命名的村庄却有二十六个之多,其中叫张庄的有15个,张各庄2个,张家2个,张庄子1个,张卜庄1个,张沙子1个,张美崖1个,张庵1个,张家楼1个,张滩1个。
另外根据各个地方对于以姓氏为村庄命名的方式区别,大连地区习惯称X家,如孙家,于家,张家,而河北乐亭地区习惯称X庄或者X各庄,如张庄,李庄,闫各庄(“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家”的意思,即闫各庄等同于闫家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记忆逐渐模糊,文中的“张家庄”应该就是当时的一个张姓村庄。
另,将《乐亭县志》结合现今乐亭县行政区划,得出当时的以张姓命名的村庄的现今位置,附在文章后面。
另,如今的乐亭县辖区内与张姓有关的地名达到数百个,但以上根据历史记载得出的村庄是为本支张氏祖籍的可能性较大。


IP属地:江苏114楼2019-05-05 16:43
回复
    迁徙时间:
    参考条目【至清顺治初年,永平府省皇天不佑,而饥蒹致臻莫过于此,八口之家去五六,十室之邑去二三,契友至亲死亡者不可胜数,同宗共组离散者更为难。】
    据古代皇帝年号命名规则,顺治初年并不是具体指哪一年,而是指顺治帝登基后的前几年,也就是说可能是顺治元年(1644),也可能是顺治二年(1645),三年(1646)乃至其他。但总体可以确定是在清顺治年间当没错误,也可取整算作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毕竟顺治初年与顺治元年一字之差,或许先人亦认为两者相同,不必钻牛角尖。
    假设按顺治元年算,即公元1644年,距今(公元2014年)已有370年整。另,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末年,笔记成书于清朝,所以采用清朝纪年。
    迁徙原因:
    参考条目【至清顺治初年,永平府省皇天不佑,而饥蒹致臻莫过于此,八口之家去五六,十室之邑去二三,契友至亲死亡者不可胜数,同宗共组离散者更为难。】
    【顺治初年,永平一省,皇天不佑,而饥荒蕨臻,惟潦亭为甚,八户之庄去五六;十室之邑留二三,饥寒交迫,凡亡者不可胜数,死里逃生,更诉之难终。】
    两个版本的描述并不一致,但是可以统一为“逃荒”,就是张家庄发生了大的灾荒,已经生存不了,只能迁徙他处。
    如果咬文嚼字来看,两个版本的描写略有出入,版本二只说了逃荒的原因就是因为“饥荒”;而版本一似乎还写出了饥荒的原因,“饥蒹致臻莫过于此”,意思就是,就算是发生了巨大灾荒,连吃的草根树皮都没有了也比不过如此。可见当时是发生了严重的灾祸,使得“八口之家去五六,十室之邑去二三”。为了生存,先祖不得不“弃先人之传统,向外者以逃生”。字里行间透露出饥荒原因可能并不是自然灾害。
    公元1644年,对于中国是灾难的一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山海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另,清军入关后,曾于乐亭地区大肆“圈地”。
    据史料载,顺治初年乐亭地区并无水,雹,风,旱,虫,地震等自然灾害。但,《乐亭县志》载:“顺治十年,春旱,六月大雨,滦河水溢,水至城下淹没村舍,冬饥荒,翌年春大饥荒,男女逃荒者占全县之半”。另,顺治十四年,亦有水灾。可时间上尚不符合“顺治初年”,由此可见,迁徙原因应为避灾祸,最大的可能是由于清兵入关时的战乱而引发,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笔记成书时尚处清朝,不能直白的说出,也就委婉的说了“饥蒹致臻莫过于此”。
    另,如今亦有人说,先祖为“拨民”“,早年间受朝廷令,迁至关内。诚然,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间(公元1644至1667年),清政府颁发《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二十三年间,冀鲁豫三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河北以及河南的百姓大多迁至鞍山,辽阳和营口,而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大连和丹东。这个说法和历史记载也吻合,但笔记对迁徙原由有明确记载,可见此说并不准确,应为后人误传。另,据互联网信息所查,东北地区各姓氏集中在顺治八年左右从河北,山东等地迁徙至东北.
    迁徙路线:
    先祖从乐亭老家“负荷登程”,迁徙线路并无明确记载,只是提到了“山海关”。迁徙线路大致为,从乐亭张家庄始,向东北方向过昌黎、抚宁两县,至山海关,进入关东,沿辽西走廊,过绥中,宁远(今兴城)等地至锦州,过大凌河至盘锦境内,过辽河至营口境内,向南到达熊岳城南的黄哨地区,后又至三道河,而后张守仁定居于三道河,张守义向南至松树镇张崴子,繁衍至今。


    IP属地:江苏115楼2019-05-05 16:44
    回复
      鞍山
      张为当地第二大姓
      鞍山张氏族谱:讲述汪家峪村百年过往
        “等我们这一代人去了,谁还会记得汪家峪村的历史?”1994年,鞍山市汪家峪村农民张甲龄拥有了一个门牌号:鞍山市高新区汪峪街道新峪社区64栋,并同时拥有了一个城镇户口。
        1993年11月,汪家峪村撤村,作为当时汪家峪村张氏家族“比较有文化的人”,张甲龄耐心历数各家祖辈,从此开始了历时二十年的家谱收集整理工作。
        至今,昔日的汪家峪村已变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不知道,被自己称为“绿色智慧城”“鼎祥花园”“紫云山庄”“山水家园”的这块土地,有过一个村庄叫“汪家峪”,曾经有过重要的考古发现。
        2006年,在汪家峪村土生土长的张甲龄,62岁了,由他整理的《汪家峪村张氏族谱》完稿。他说:“我想做些能留下点来东西的事情,让下一代年轻人还能找到、想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祖祖辈辈。”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编修家谱,以看清自己从何而来。张甲龄,只是当下鞍山民间修谱者的一员。他重新编修的《汪家峪村张氏族谱》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城市变迁的独特视角。
        乡关
        张甲龄编修的《汪家峪村张氏族谱》中记载:1972年在汪家峪村北发现汉代墓群,1972年在上汪家峪发现辽墓,1990年在汪家峪前山南面羊耳峪发现一座辽代石墓,2000年原汪家峪村(现紫云山庄处)发掘出古猛犸象门齿化石,2002年高新区原汪家峪村建筑工地发现清代夫妻合葬墓,2004年汪家峪发现新石器晚期的古墓葬,2005年汪家峪地区发现“岩画”石龟……
        但是,他土生土长的汪家峪村已不复存在。
        据《鞍山市千山区志》记载,1993年11月26日,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征用汪家峪村土地1672.5亩,并撤消该村建制。
        这是一条城市化发展道路:征农田、拆旧屋、盖高楼……20多年过去了,往日的汪家峪村,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包括科研、教育、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行政管理等区域化、多功能化、现代化的综合性新城区。
        1994年,张甲龄所在的下汪家峪村动迁,全村居民陆续搬迁到原上汪家峪北山南坡上新建的居民楼区内(新峪社区),就在如今的绿色智慧城后面。下汪家峪村迈入了城市化进程,占全村人口90%张氏族人实现了当“城里人”的梦想。
        据张甲龄描述,当年汪家峪村东边有一条河——村里人叫它“东河”,其名实为南沙河(如今改称万水河),昔有“白沙滩”之称,为太子河左侧支流之一。还是幼童的他夏天常常与村里的小伙伴在河里摸鱼戏水,太阳下山才想起归家。张甲龄至今珍藏着幼年时期村庄的老照片,曾经的高粱地、老屋、院子,如今均被交通要道与现代楼群所取代。
        虽然这个“消”而不“逝”的村庄,只涉及那段时期内的一处地方,但其飞速变化的模样,却无疑显露了当时城市发展的普遍特征。
        乡愁
        “汪家峪村的事、人、形象都在逐渐淡忘。比如汪家峪村名字的来历,张氏祖先三百年前从庙尔台搬迁过来,谁先搬迁,何时搬迁,这都是重修家谱需要整理的工作。”张甲龄说,为后人留一个汪家峪村真实的影子,为了不被淡忘,是他着手重新整理家谱的初衷。随着张氏族人年龄日益增大,张甲龄更是加快了修谱的脚步。
        张甲龄说,由他整理家谱,是“历史的安排”。他的确有着独到优势: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高中生,自称为“当时农村中有文化的农民”,上世纪60至80年代相继担任第18中学、第57中学、眼前山矿中学语文老师。
        当记者问他,为了编修家谱一共访问了多少人?他摇头。几百人?恐怕不止,没统计过。除了遍访村里的张氏族人,还几次赴庙尔台、调军台、城昂堡、烟狼寨村,辽阳的转轴子村、马泉村、西腰子村等,为了查实老谱单还跑到黑龙江省呼兰县孟井村。他对村史、家谱的收集整理,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不被忘却。
        据《汪家峪村张氏族谱》上描述,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这支张氏族人的始迁祖张常武、张宽和兄弟二人由原籍山东莱州府掖县永华大街张家槐树底下,移民来到关东辽阳州城南庙尔台村安家落户。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世祖张德清携家室始迁至下汪家峪村,成为这里的“占山户”。从此,张氏族人就在下汪家峪村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现已历经300年。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张德清的直系宗亲张国臣、张国聘、张国才兄弟三人也从庙尔台村迁到下汪家峪,被后人称为四世祖。
        为了将家谱整理完整,张甲龄还多次访问了庙尔台村本家的张氏族人,并到始迁祖老坟做了拓碑和拍照,一一记录下来。
        始迁祖故后立祖葬于庙尔台,庙尔台村人称此处为“南坟”,曾立有青石碑,坟场年年植树、岁岁添土,墓冢岿然、松柏参天,蔚为壮观。
        三世祖张德清始迁到下汪家峪村,故后立祖葬于下汪家峪村与西小学校间的北山梁的南坡上。
        四世祖张国臣、张国聘、张国才后亦迁到下汪家峪村,故后立祖葬于下汪家峪村西“五块石”的南坡上。
        ……
        在《汪家峪村张氏族谱》中,旧谱单、石碑、旧匾,甚至一处陈迹,都会被张甲龄视为固化了的“家族时间”元素,从中详解出与村落和宗族历史相关的密码,小心翼翼地收藏保存起来。
        家风
        “连甲生金殿,同宗大有光,振兴承祖志,福寿万家长”——这二十字辈谱词,现在仍为汪家峪等地的张氏族人沿用流传。据张甲龄介绍,这是张氏家族调军台村人张广发所撰写。据说老先生在世时是位清朝末年的秀才,曾参加过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曾做过教书先生。蕴含家训在其中的张氏字辈谱更像是有智的先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同时不忘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据张甲龄不完全统计,目前汪家峪张氏子孙在世六代人,字辈为“连、甲、生、金、殿、同”。
        对于修谱人张甲龄来说,个人的根,生发于家族绵延不断的脉络中。今年他又开始与族人共同编修《千山庙尔台张氏族谱》(包括始迁祖以下迁居各地张氏所有支系)。他续修家谱的动力简单而又纯粹,“快点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能够知道祖祖辈辈的生活。”这样一种朴素的家族传承观,在曾为老师的张甲龄身上,则升华为保护、传承家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自觉。如今,他已被推选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汪家峪张氏一族史上既无显贵,亦无巨贾,之所以能繁衍二十余代,至今不衰,全凭族人忠厚宽容、团结互助的家族精神代代相传。但如今,聚族而居的村落模式正在逐渐消逝,族人散居各地,联络不便,知道过往之事的老人也越来越少,续修家谱便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抢救性发掘。
        本着“同宗大有光”的家训,在新的族谱中,张甲龄开始为宗亲“立传”:选了十余人,由对方口述生平,他来整理。
        如在某些行业有所成就者,包括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曾任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计算站主任工程师的科技拔尖人才”,“参与我国第一条核潜水艇的建造工作以及多条后续艇的施工”,“是鞍山市千山区有名的农民企业家……2007年,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2000份,带动农户2000户。”又如在某些领域创纪录者,包括“为人和善,正直诚实,德高望重98岁长寿老人”。
        宗族传承记忆,《张氏族谱》也成为了汪家峪村史中重要的刻度,成为乡村时间的另一载体,《汪家峪村张氏族谱》厘清传统延续与现代融合的理念,在坚守中为乡村文化的历久弥新担当。


      IP属地:江苏116楼2019-05-05 16:47
      回复
        楼主从哪巴拉的这些 ?


        IP属地:山东118楼2019-05-05 16:49
        收起回复
          本溪
          张为当地第三大姓
          莱阳张梦鲤高中进士之后,累官大理寺卿(九卿之一,从一品),曾参与修筑长城,抵御外侵。后其次女嫁给戚继光次子安国,也就是说张梦鲤是戚继光的儿女亲家。后因张梦鲤辞官后居住莱阳县衙门口,也就是现今的市政府门口大路,西到新华书店等位置,所以世称“莱阳县门前张”。莱阳东亭山、西亭山的由来也与张梦鲤有关。张梦鲤之后人历代有不少京官。莱阳八景诗就是张梦鲤后人张瑞征所作。张梦鲤去世后明朝政府斥资48万两白银、划地2000亩在莱阳北面旌旗山南门修建了张氏新阡,即张梦鲤墓。当时不少官员前来,其中明末三大才子之一的董其昌亲笔题字,现今仍然保留。现今的胜利庄村(就是原来的张家莹,后来文革时地名改村名)的人就是钦定的梦鲤墓地看护人的后人。
          因张梦鲤祖籍“登州府莱阳县双山村”,所以莱阳县门前张是双山张支系。张梦鲤后人及双山后人修谱都是以双山张为名。县门前张是世人或外人所给的称呼。所以先前只有县门前张为五大世家之首的说法。
          莱阳双山张氏和张家灌张氏不是一支。张家灌张氏京官少,但是整体素质较高,教育好,有秀才多过驴的说法。张家灌张氏因被传闻祖上和双山张祖上是一家,很多人认为张家灌张是双山张的支系,其实这是两个家族。


          IP属地:江苏119楼2019-05-05 16:56
          回复
            丹东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明朝处罪犯以流刑到辽东充军,军士可以雇佣帮丁,山东河北汉人大量迁入。汉姓里面有张。
            1917年编修《凤城县志》时仅存吴(吴三桂后裔)、李、张、王、刘、宫、宋、陈、佟、高10姓。


            IP属地:江苏120楼2019-05-05 17:04
            回复
              我是泸卅市九支镇张氐,有没有同八代祖张占螯的请告知一下,我们正在查找,希望张氐家族帮帮兆


              来自手机贴吧123楼2019-05-05 17:09
              收起回复
                山东无棣明清海丰官僚世家
                海丰张氏,初以农耕为基业,或枣粮、或鱼盐、或畜牧、或转输。至明末文风蔚起。从万历甲午年(1594年)第一个举人张思桂,到光绪乙未年(1895年)最后一个进士张树桢,先后出了86个贡生(其中20个监生)、31个举人(其中两个解元)、11个进士(其中3个翰林),被誉为“科贡门第”、“官宦世家”,也是无棣县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宅门之一。
                海 丰张氏著述丰厚,传世作品计有:《新德轩文集》(张克家著)、《四书训解》(张元庆著)、《敬身堂诗文存》(张鏐、张 鎔著)、《鸿雪斋稿》(张映纬著)、《桃坞随笔》(张映蛟著)、《桐华山馆诗钞》(张洵著)、《绿荫书屋存稿》(张求著)、《小榆书室诗草》(张鸿著)、 《味闲堂诗稿》(张守训著)、《砭世孤言》、《有怀堂文集》(张树桢著)。张映汉著述近百卷,计有:《毛诗汇编》12卷、《毛诗韵考》8卷、《韵学弟子训》4卷、《读诗类编》18卷;另有《奏疏》30卷、诗稿、手札数十卷。《无棣县志》、《无棣文征》集入张思桂、张可大、张镇等20余人、诗文稿130余篇。
                明清时期,在无棣古城有两座“大宅门”,一座是被誉为“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的“海丰吴氏”,另一座就是与“海丰吴氏”不分伯仲的“科贡门第”、“官 宦世家”——“海丰张氏”。
                “海丰张氏”始祖于明成化年间(1447—1487)由京师永平府(河北迁安)迁至山东海丰(无棣)邓王庄定居,明末清初移居 海丰城里。海丰张氏族人初以农耕为基业,至明末文风蔚起,从明万历甲午年第一个举人张思桂至清光绪乙未年最后一个进士张树桢,先后出了11个进士、31个 举人和86个贡生,有4人做到一品官、113人任省、府、县等地方官,并有16人祀名宦祠、忠烈祠、乡贤祠。在“海丰张氏”子孙中,张克家嫡玄孙张可大、 张可举两支系可谓名贯齐鲁、称著海岱,“海丰张氏”11个进士中,张可大一支占了2个、张可举一支占了8个。
                海丰义井张氏一张为仁家族
                  明清时期海丰(今山东无棣)著名的官僚世家。张家先世自昌黎迁海丰(无棣),
                  为仁曾祖讳着,祖讳金,始大其家,号”义井张氏”。父应科,始教子孙服濡衣冠,自此其家科甲蝉联不绝,自明末至清初先后有11人中进士,9人中举,兄弟进士,父子进士,叔侄进士等科场佳话闻名士林,兴盛长达近200年。


                IP属地:江苏128楼2019-05-05 17:46
                回复
                  河南
                  郑州
                  张是当地第一大姓
                  郑州市张氏字辈,南关梅孟金法永,宏(鸿)治景大清,国隆文德广 家学照崇荣(龙)
                  明出有山西洪洞迁河南郑州市南关
                  水牛张张氏家族先人于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于此。


                  IP属地:江苏129楼2019-05-06 16:40
                  回复
                    开封
                    开封张氏的迁徙与闽粤客家张姓之渊源
                    战国时期,张氏已居于开封。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纵横家张仪入秦拜相。张仪,大梁人,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310年在秦与魏两国任相。张仪入相后,创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汉时期,大梁人(今开封)张耳,曾做过信陵君的门客。魏亡后,至陈,为里监门吏。后与陈余一同跟随武臣,北定赵地。武臣称赵王,张耳为丞相。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余怒张耳封王而自己封侯,发兵攻打张耳,张耳败投刘邦。刘邦又立张耳为赵王,卒谥景。
                    近代,开封张氏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更是名人辈出。开封通许人、著名武术家、教育家、教授张文广,为北京体育学院创建人之一;1934年获全国摔跤公开赛轻量级冠军;1936年赴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表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历史上,开封张氏曾经历过多次迁徙。唐代开封人张伯纪于总章二年(669年)由河南浚仪县(今开封市)出发,随同开漳圣王陈元光征闽而落籍,唯第7世孙搬回河南居住,至第13世孙(另说19世孙)张元甫因元兵追杀,南逃定居今福建云霄县火田乡西林村。下传6世至张元子,入赘诏安县官坡乡廖家,而创立张廖衍派,成为当今台湾张廖简家族之源头。
                    北宋哲学家张载,宋嘉年间进士,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先世世居大梁(今开封)。张载之孙张端,诰授宝鸡太守。北宋重和年间,张端带领家族逃离关中,迁至汀州宁化石壁,张端被尊为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第四世孙张扬德,曾在开封为官。张扬德生3子,张化龙、张化凤、张化孙。三子张化孙,南宋贡生,诰封中宪大夫,原住宁化石壁村,后迁居福建上杭。张化孙生有18子,传108孙,后裔遍布闽、粤、赣、湘、桂、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张化孙曾孙张敏承,明代时任开封知府,永乐二年(1402年)卒,诰授朝议大夫。张化孙被海内外客家后人誉为鄞江(汀江旧称)始祖。
                    宋末元初,约1270年,开封张氏兄弟三人细一、细二、细三,由河南汴梁(今开封)途径荆楚迁居湖南郴州,下传二世张德玉授任合州知州,张德玉卒后葬郴州城东石龙湾。明万历年间,郴州张氏后人张博文族旺人众,生有八子,四子联悦、七子联恂、八子联隽迁往四川。2014年9月,以张开华为首的湖南郴州张氏族人前来开封,寻根问祖。
                    开封南书店街路东的“金华书店”原为“容芳”照相馆,是开封照相业的一家老字号,由广东大埔客家人张寿卿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东大埔客家人张葵斋、张华斋兄弟与其父在河道街开设“葵华斋”照相馆。1909年,17岁的客家人张寿卿从大埔来开封在“葵华斋”当学徒。张寿卿勤学好问,悟性很高,8年后学得一手好活。1917年他在开封土街开“世昌”照相馆,后生意渐入佳境,又在洛阳开“世昌”分馆。1924年,张寿卿在南书店街今址购置房产,不忘“葵华斋”张氏的多年培育之恩,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继承光大嗣业,仿效“葵华斋”,取二子建容、建芳名尾二字容、芳为店名取名“容芳”。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县城南街,发现一座春秋郑国大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轰动国内外。其中的两件工艺精湛的青铜莲鹤方壶,为世人赞不绝口。当时,这批珍贵文物被运往在开封的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1924年为了保存这批珍贵文物,特邀开封各家相馆技师拍照。当时,技高一筹的“容芳”经理张寿卿以拍片清晰、立体透视感强名列第一。
                    1948年开封解放,城中战斗激烈,人民解放军战地记者急需摄影胶卷,开封地下党找到张寿卿,张寿卿把“容芳”仅存的几卷进口胶卷转交解放军使用,为解放开封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图片资料。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张寿卿当选为开封市照相业公会首届理事长。如今张寿卿的后人在开封已经繁衍了四代,其中有教师、干部、医务人员等,成为广东大埔客家后人生活在开封的张姓大家族。


                    IP属地:江苏130楼2019-05-06 16:48
                    回复
                      洛阳
                      洛宁张氏家族
                      张,46488人。
                      源远流长,族系较多,遍布全县。
                      较大族系有德里、凡村、陈吴大寨里,陈吴老寨、新寨、东山底、张营等处,还有底张范河、西长水上地、老城三张、西坞二张等不少于30个族系。
                      德里张姓人最多,势最众。
                      元末陕西同州雁羌村张贵避兵至永宁:入赘德里村陈家,传四子,繁衍至今,约万余人。
                      张鼎延官至兵部待郎,张九思富居豫西五县首户,后裔分布德里、下王召、老城、下陈宋、磨头、城村、大明、下高村、东张凹等村。
                      凡村张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先迁洛阳,再迁宜阳后迁洛宁,繁衍约5000余人。
                      张营张姓为军户,清康熙八年福建延平府总兵张开,率部定居张营村,后裔有的搬至西山底一带。张、王、李等姓,户大人多,古俗同姓可以通婚。


                      IP属地:江苏131楼2019-05-06 16:51
                      回复
                        平顶山
                        张为当地第三大姓
                        宝丰张氏字辈:衡继世
                        银张武张姓老祖 . 一世... 其后人迁到平顶山 迁到许昌
                        张福光 岳太君 二世 张振山 张振铎 张振清 其后人为后院张姓 三世 其后人迁到平顶山 迁到许昌 张会元 张会青 迁到桂村 四世 张结实 五世 张天喜 张xx 六世 张 国 法 张 国 俊 张国河 张国庆 张xx 郭 二 妮 安氏 不详(其无男丁) 不详 不详 七世 张保太 张小根 三儿 张书太 张宝顺 张西顺 张中才 张水才 姚动恩 万凤莲 (送人) 郑淑芬 贾平 王 书霞 老 霍 八世 张聚生 张聚锋 张聚甫 张聚钦 张旭锋 张伟锋 张绍锋 张海锋 张军 张洲牛淑红 孙军焕 刘爱枝 赵红 魏爱菊 袁晓娟 牛小柯 九世 张晓宇 张晓培 张晓涛 张玉涛 张晓龙 张毅帆 张毅飞 张昊琳 张世豪 张晓璐,张璐珂 张瑞 张诗涵 胡水红 十世 张 张政一 张紫娆


                        IP属地:江苏132楼2019-05-06 16:56
                        收起回复
                          新乡
                          巩义张氏族谱
                          “国有史,郡有志,族有谱”。通过家谱,我们张姓的在巩先祖叫盐监公,在公元13世纪初,他举家由晋入巩,被称作入巩之始祖。我们在巩张姓家族原祖籍为山西平阳府解州郡安邑县上官庄五门乡(今属运城市),而在古代,解州称“解梁”,巩县称“东周郡”,我先祖由“梁”入“郡”,“树念其根,人不忘本”,为了纪念这次空前绝后的历史迁徙,因此在巩的后人续谱都冠以“梁郡世家”的称谓,“梁郡世家”释为“不忘其本,实出解梁”之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家为基”。经过800余年的家族血脉繁衍,梁郡张氏在巩民众有数10万余人。后又经我仔细查究,得知张姓的血缘亲祖乃是远古的轩辕黄帝,他以德义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而他一生共有四室,三妃彤渔氏生子曰挥,属其第25子,被赐张姓,为我姓氏祖先。我张姓商初第21世祖讳嵩,字仲山,居高位重,御驾将军,被封为济国公。嵩祖再往后30世,51世祖讳仲,字忠嗣,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他以孝友著称当时,有史书予以佐证!《诗经·小雅·元月》云:“候谁在矣,张仲孝友。”


                          IP属地:江苏135楼2019-05-06 17:07
                          回复
                            焦作
                            修武官驿张氏家谱
                            原籍河内县西界沟(现属博爱县),明朝末年由原籍迁至修武县官驿村,张家现已繁衍播居到该县官驿、王官庄、东新庄、刘庄、周流等村庄,因官驿村是发祥地,而且现在仍是本族的最大聚居地,所以这支张姓习惯被称为官驿张氏。
                              历史上官驿张氏曾是一个文武并重、功名显赫的名门豪族。官驿张氏始祖名叫张三让。全家谱共录张三让世迁修武后的十世族人96人,每世的排行为同族的大排行,而不以同胞兄弟的长幼为序。每个人的名字上均注上代某人之子,下注本人出生年代和功名官爵以及妻妾子女姓名。由于家谱上记有功名官爵,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官驿张氏家族的兴盛和衰落。
                              首先,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家族。虽然200多年间官驿张氏人口不是特别旺盛,十世不过96人,但有功名者达25人,而且从第四世开始,世代都有具有功名的族人。
                              其次,在重视修文的同时,张氏尤为重视习武,有五世以上超过100年的时间练习武术是家族的重要传统。在功名者的25人中,文仕功名的有13人,武仕功名的有12人。虽然文仕出身的比武仕出身的还多1人,但文仕中有一个太学生外加七品军功,说明此人武学功底也非同小可。从第五世即出了一个正六品武职的武信郎来看,张氏最早在第五世以前即已开始习武,其后代有武学功成名就者,直至第九世。
                              解放前张家在县城西关北地有一块面积300多亩的演武场,张氏是远近闻名的武学世家。有趣的是,家族中两个武举人是父子关系,父亲是第六世的张应鳌,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中乾隆辛卯(1771年)科武举;儿子是第七世的张鹏翔,是张应鳌的长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生,中嘉庆庚申(1800年)科武举。两个人武举及第的年龄都为20多岁。在道光《修武县志》和民国《修武县志》的武举名录中,都可找到他们二人的名字。而张应鳌是家族中官阶最高的武信郎张聪的长子,因此在官驿张氏中流传有“父武举子武举父子武举,祖英杰孙英杰祖孙英杰”的佳话。
                              第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官驿张氏在历史上也难逃盛极必衰。官驿张氏除前三世皆为平民外,其余历代都有具备功名者,其中第四世有1人,第五世有2人,第六世有6人,第七世有5人,第八世有9人,第九世有1人,第十世有1人。不难看出,第四世和第五世为家势的发展阶段。第六、七、八世为家族鼎盛阶段,此时的张家可谓赫赫扬扬,冠缨满族。从第九世开始,张氏家运迅速走向衰败,猜测其原因,一是可能三世富贵后,其子孙可能成为纨绔子弟,只知享乐,不思进取;二是可能家族中有人作威作福,遭受重大变故。
                              修武官驿张氏家谱,向人们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这个封建家族由兴到衰的历史规律和必然原因,加上家谱严格符合封建礼制的编修体例,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和姓氏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IP属地:江苏136楼2019-05-06 17:12
                            回复
                              濮阳
                              鄙人尚未对当地张氏家族考证,但请大家不要相信张氏出自濮阳这个错误说法。
                              许昌
                              禹州张氏现在已经修谱了
                              漯河
                              源汇区的马夫张、西寺张、张王于、沈张、张店;郾城区的张胡魏、张湾、尧张、大张、神张、沟张、斗张、渚张、高庙张、碾盘张、绰子张、卢张湾、张店;召陵区的杨树张、扁担张、呼雷张、柿园张、洼张、英张等都是张姓聚居的地方。


                              IP属地:江苏137楼2019-05-06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