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学吧
关注: 14 贴子: 169

  • 目录:
  • 人文学科
  • 0
    31.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的方式获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归巢栖息的鸟兽。 32.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增广见识记心中。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33.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
    灼灼其华 11-14
  • 1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灼灼其华 11-10
  • 1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灼灼其华 11-10
  • 1
    《述而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开展行动;如果不用我,就隐居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来去自如吧!”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
  • 1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去修养品德,不去
  • 0
    《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知者动,仁者静。 聪明人热衷于活动,有仁德的人热衷于静穆。 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有仁德的人很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如果齐国的政治改变一下,就可以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改变一下,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
  • 0
    《雍也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只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里就难以避免祸患了。”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屋子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路呢?” 接上,孔子叹息完乱世难免,接着说有谁能不经过大门而走出屋外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路呢?这也是孔子的一种比喻,从大门走出才能走上正道
    灼灼其华 10-31
  • 0
    《雍也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的酬劳是九百斗小米,原思推辞不要。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多了就给你的乡亲们吧。”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
    灼灼其华 10-30
  • 0
    《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啊,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问孔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他办事简要。”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如果态度马虎粗疏,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那不是太简单了吗?” 子曰:“雍之言然。” 孔子说
    灼灼其华 10-28
  • 0
    《公冶长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装得很愚笨。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尚可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灼灼其华 10-27
  • 0
    《公冶长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擅长与人交朋友,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尊敬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为产自蔡地的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子,中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柱,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居,犹藏也。蔡,大龟也。古时国有大事不决,则占卜,龟有灵气,故以龟甲占之。占卜之龟有六种,周礼谓之六龟,各藏一屋,使龟人掌管之。
    灼灼其华 10-26
  • 0
    《公冶长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好些?”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颜回相比!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
    灼灼其华 10-25
  • 0
    《公冶长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他非常有才干,又非常谨慎,我很欣赏他。如果国家有道,南容一定能出人头地,得到重用;国家无道呢,他也能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不会招祸被杀
    灼灼其华 10-24
  • 0
    《里仁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有着不同的类型。 观过,斯知仁矣。”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德行道艺而将出仕的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着破烂衣服、吃着粗糙的饭食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
    灼灼其华 10-23
  • 0
    《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的境地。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认识到仁对自己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灼灼其华 10-22
  • 0
    《八佾篇》 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有人说:“谁说这个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人的力气有大有小。这是古人的道理呀。”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灼灼其华 10-21
  • 0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书三昧本身就是一种实修的方式,直切要害,甚为稳妥; 白纸黑字有依有据,可以广泛传播,从而建立深厚的信众基础; 读书思辨有助于培养理性传统,继而有助于科学氛围的养成; 读书识字进修门槛低,不用像某些灵修派那样刻意从优择徒,这有利于民主氛围的产生; 统一的经典有助于稳固人心,树立牢固的民族意识,继而有助于家国天下的长治久安。
    灼灼其华 10-18
  • 0
    《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的时候,命乐工唱着《雍》这篇诗歌来撤下祭品。孔子说:“《雍》诗中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够用在三
    灼灼其华 10-18
  • 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无善无恶心之体。事实上,阳明学道德哲学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宗教信仰的指向。亦可称之为“大学之道”,或者称作“清真”,或曰“性本善”,或曰“上善若水”,或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王阳明“致良知”中的那个“致”既说的是心体从心理认知、伦理践行再到本体的发生、灵修、成圣的宗教修行过
    灼灼其华 10-17
  • 0
    《为政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当事人应该先行动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做到后再把它说出来教化他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众人却不与人勾结,品格卑劣的人则是互相利用结党营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空乏其思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灼灼其华 10-15
  • 0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统治国家的人,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安定的位置,而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子说:“用强权手段、法制禁令来管理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
    灼灼其华 10-14
  • 0
    《学而篇》 子夏曰:“贤贤易色;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容貌为重; 事父母,能竭其力; 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事君,能致其身; 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谦虚说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
    灼灼其华 10-13
  • 0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还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灼灼其华 10-12
  • 0
    《第十二章》 传之十一章。文儆作结,释内圣外王之道以传来兹。 维文王告梦, 周文王告诉左右之人, 惧后嗣之无保, 连做梦都担心后嗣不能守住基业。 庚辰诏太子发曰: 庚辰这天,教诲太子姬发说: “汝敬之哉! “你要警戒啊! 民物多变, 百姓的情性多变。 民何乡非利, 百姓为何趋向那有利之处? 利维生痛, 趋利有害则生苦痛, 痛维生乐, 知苦痛则知足而乐, 乐维生礼, 活得快乐则能守礼节, 礼维生义, 守礼节则会处事合宜, 义维
    灼灼其华 10-11
  • 0
    《第十一章》 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上老老而民兴孝, 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 上长长而民兴悌, 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 上恤孤而民不倍, 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灼灼其华 10-10
  • 0
    《第八章》 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
  • 0
    《第二章》 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帝典》曰:“克明峻德。”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皆自明也。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第三章》 传之二章。释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
  • 0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止而后有定,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定而后能静,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静而后能安,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安而后能虑,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0
    古代圣哲在开宗立派时,其思想往往丰富、含混,具有向多个方向发展的可能。同时由于其表述不够清晰,又常常因材施教,往往使其弟子或后学在理解上产生分歧。结果在宗师去世后,学派内部便出现分化,这可以说是古代学术、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国如此,中国儒学亦是如此。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从思想倾向上看,则可主要分为“主内派”与“主外派”。 按照传统的说法,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出自曾子一派,属于孔门后学主内派的
  • 0
    儒家之学,以及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整个东方传统学术,无不始终紧扣着“实践”而为学。东方文化是人生实践之学,是智慧实践之学,一言以蔽之:皆为生命实践之学,简称为“生命学”。 所谓“生命学”,它是探索生命真相、转化身心素质、掌握生命智慧的一门学问。生命与意识在生命学中,及在东方文化中随时可以互用。 真正的生命科学在东方,西方只有“生命体科学”。近来也有统称西方科学中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
  • 0
    世界哲学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天学是也;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地学是也;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人学是也。中国一切学问,无论哪一时代,哪一宗派,其趋向皆在此一点,尤以儒家为最博深切明。 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
  • 0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野兽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
  • 0
    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
  • 0
    中医失去气功,如同无水之木。 还原师氏隐之,内经大放光明。
  • 0
    王阳明的悟道故事,是从发现程朱理学修行的困难开始的。 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很有名,他年轻的时候曾对着竹子坐了几天几夜,后来病倒了,也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来。 其实这件事情正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儒生没有处理好「自由意志」,将「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混淆在一起。 仅就「道德哲学」方面的认知而言,也与王阳明没有在竹子上找到参悟宇宙人生的切入点有关。屈原格橘子而作《橘颂》,周敦颐格莲花而作《爱莲说》,格竹子理论上是
  • 0
    4·15体信达顺见 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孔子谈到仁,只说:“走出家门时恭敬得就像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恭敬得就如承当大的祭典。” 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惟慎独是守之之法。 看那气度,就该是心宽体胖,平时举止容仪、接待人事无不符合礼的自然,只有慎独是守持这谨敬的方法呀。 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圣人修养自己做到敬,以此来安定老百姓,厚实谨慎而天下太
  • 0
    4·11伯淳数柱见 伯淳在长安仓中闲坐,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己尚不疑。 有一次程颢在长安县仓中闲坐,看到长廊下一排柱子,心下默默数过,自己起初并不怀疑数得准不准。 再数之,不合。 后来又数了一遍,与第一次数字不符合。 不免令人一一声言数之,乃与初数者无差。 鉴于前后数字不一致的矛盾状况,程颢不免让别人一个两个地读着数了数,结果与他第一次数的一样。 则知越著心把捉,越不定。 通过这件事,就说明了当人们越用心去把握
  • 0
    4·6理义养心见 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 李籲问:每当遇到忐忑颠簸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操持存养内心的重要性。 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 但在没事的时候,怎样才能存养内心使之纯熟呢? 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 程颢回答说:古代的人,用音乐通过耳来涵养心性,用礼仪通过眼睛来涵养心性,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用具如盘盂几杖,都有铭文有箴戒之词,是故动中静时都
  • 0
    4·1守一圣要见 或问:“圣可学乎?” 有人问:“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成为圣人吗?” 濂溪先生曰:“可。” 周敦颐说:“可以。” 曰:“有要乎?” 又问:“学做圣人有要领吗?” 曰:“有。” 回答说:“有。” “请问焉。” “请问这个要领。”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回答说:“守一是要领。守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静虚,动念正直。静虚则明而无
  • 0
    1·13澄清本善见 “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性就是气,气就是性,这就是天生具有的意思。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人初生时禀受的气,从理上说是有善有恶,但是,既然天道本体涵摄善恶于一本,则天命之性亦可认为是超越善恶的,“道即性也”。既不能说有不好的性,也无所谓有好的性,性中本来就没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的。此本然之性实超乎善恶之对待
  • 0
    3·24辞象达义见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 《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性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 圣人之忧
  • 0
    3·22贵亲炙之见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 谢显道说:程颢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他又几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释,只是从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诵,就让人自然而然地领会了。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 比如说程颢先生在讲论《诗经·雄雉》中“你看那太阳和月亮,我的思念长又长。道路相隔太遥远,怎能来到我身旁!”这一句时,只是点评了一
  • 0
    如今财富的积累不只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古人有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任何一个公民都需要这种力量作为精神支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格局。
  • 0
    3·18先读论孟见 学者先须读《论》《孟》。 致力于求道的学者必先要读《论语》《孟子》。 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 倘若读透了《论语》《孟子》,自然有一个要领,拿它去看别的经书就很省力了。 《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论语》《孟子》就像尺秤一样,用它去度量万事万物,自然能见出其长短轻重。 ——《二程遗书》卷十八 3·19情景代入见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
  • 0
    3·15致道无穷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人事就像这悠悠东去的水呀!’” 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 形容道体也是这样,这里应是学者自己去体会。 张绎曰:此便是无穷。 张绎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 先生曰:固是道无穷。 程颐说:天道固然是无穷无尽的, 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 但怎的一个“无穷”就能把它说清楚说完整了呢? ——《二程遗书》卷十九 3·16读书前后见 今人不会读
  • 0
    3·12圣言远近见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 大凡理解义理,只要心地平易些,不傲慢,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道理。 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 理不过是关于人的道理,很明白,就像一条平坦的道路。 《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 《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直得就像箭杆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 有人说:圣人的言语,恐怕不能用浅近的眼光来看待。 曰:圣人之言
  • 0
    3·1通道知言见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 程颐给朱长文的复信中说:心与圣人之道相通,然后就能辨别是非了,就像拿着秤去称物体的轻重一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言”。 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 如果心不与圣道相通,而去评价古人的是非,就像不拿秤而去估量物体的轻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人文学科